110 likes | 195 Views
古代 “状元们” 的 趣事.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 592 人。 这 592 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E N D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唐朝时规定,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应试之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的出身履历等亲状,统称为“投状”,也就是报名。考试“及格”后,礼部将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绩一起呈报给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状头。当时呈报给皇帝的进士只分甲乙等,无状元之名。到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首创殿试之例,对礼部的考试再行复试,这才开始把按成绩排在最前面的进士称为状元。状元之名,自此而始。
现存唯一状元卷 ——明万历状元赵秉忠殿试卷 状元身外物
因名字成状元 1 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开考时,乾隆皇帝已经79岁高龄。年龄问题,成为他主要的心理负担。殿试后,阅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审定。当乾隆看到第十名时,见其人名叫胡长龄,不免心中一动。“长龄”两字,不是意味着长命百岁吗?于是大笔一挥,钦点胡长龄为状元。
抓阄抓出的状元 崇祯皇帝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崇祯元年,即开科取士。殿试后,阅卷大臣精心挑选了前36名的卷子,呈给崇祯审定。但崇祯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贤才,于是焚香祷告上天,请求赐给真才。然后将这36名进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阄儿,放入罐内,再用金筷子去夹。结果夹了三次,都是刘若宰,因此就定刘若宰为状元。 2
四万两状元 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状元韩敬,会试时是通过其授业老师从别的考官处捡回他的被刷掉的卷子,并四处托人,不顾一切地为他保了个会元。当时还有一个叫钱谦益的,为了当状元,出钱买通宦官为内线,以为夺魁万无一失,没想到韩敬通过其老师花了四万两银子买通了更有权势的宦官,结果状元终为韩敬所得。钱谦益白花了银子,落了个第三。后来韩敬被人称为“四万两状元”。由此可见科考舞弊之一斑了。 3
候补状元 广东番禺人梁于渭,扬言自己一定能夺魁,结果只考了个二甲112名。回家后觉得脸上无光,便在自家大门和灯笼上都写上“候补状元及第”字样,自称“候补状元”。为人自负,诸事不谐,郁不得志。归粤后住南海学宫孝弟祠,卖画自给。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