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63 Views
从 “生命教育”到 “三生教育”. 郑晓江 云南省三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教授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71859242 http://www.edu11.net/?1214 邮箱 : iangzh@163.net. 基本观点 当代中国的教育在学生的 “知识增长”方面抓得很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 这是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在中国提出并推广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其实, “生命教育”、“三生教育”本质上就是培育学生“生命成长”的一 条新途径。
E N D
从“生命教育”到“三生教育” 郑晓江 云南省三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教授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71859242 http://www.edu11.net/?1214 邮箱:iangzh@163.net
基本观点 当代中国的教育在学生的“知识增长”方面抓得很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这是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在中国提出并推广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其实,“生命教育”、“三生教育”本质上就是培育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条新途径。 本发言从国内外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入手,提出了中国生命教育发展的五阶段之说,并延伸阐述了中国生命教育和“三生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缺陷,以及将来健康发展的六大关键性的问题。
一、从“生命教育”到“三生教育”发展的五阶段一、从“生命教育”到“三生教育”发展的五阶段 • 1964年,有日本生命教育始祖之称的谷口雅春(1893-1985)出版了著作《生命的实相》。书中第二十六卷第五章,首先提倡“生命的教育”重要性。 • 1968年,美国杰·唐纳·华特士(Water. J. Donald)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的思想。他在美国加州北部内华达山岭脚下创办了「Ananda Village(阿南达村)」和「Ananda Schools(阿南达学校)」。这是一个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学校集团。华特士提出: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这一教育目标只能通过《Education for Life》(为了生命的教育)来实现。 • 1979年Rve.Ted Noffs先生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成立世界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Austrilia ), 简称LEA。该中心目前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Lif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的一员。他们所谓的生命教育可以由其设立宗旨看出,那就是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爱滋病的防制。LEA相信,要让孩子远离毒品,就要给他们一个正向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而积极的生命起点。
现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都普遍地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生命教育。从2004年开始,在中国的上海、辽宁、黑龙江、湖南等省市也开展了生命教育,而云南省和陕西省则在推广“三生教育”。为何国内外均称“生命教育”,而云南省却提出和推广“三生教育”?生命教育与“三生教育”究竟有何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从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兴起及发展过程的探讨中来获得答案。 如果仔细地考察中国生命教育兴起的历史过程,可以概略地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1997年开始到1999年,可以称之为引入与逐步发展的阶段。从1997年开始,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首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愿景 ,同年,台湾“教育部”委托实施伦理教育多年有成的台中市晓明女中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并推动办理研习、训练师资等,并于1998年度在全台湾地区各国中(相当于大陆的初中)实施,高中则于第二学期实施。这一年还制定了“台湾省国民中学推展生命教育实施计划”, 2000年7月台湾地区公布了“教育部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并组成了“生命教育委员会”,由台湾各级学校推动生命教育。 2001年,台湾地区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曾志朗部长宣布该年为“生命教育年”。 2004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命教育类选修课程纲要,2006年列入了高中选修课程,在台湾各大学都开设有生命教育方面的讲座或生死学的选修课程等。发展至今,台湾的生命教育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了。
第二个阶段,从2000年至2003年,这是中国大陆开始关注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及课程并开始引入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00年至2003年,这是中国大陆开始关注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及课程并开始引入的阶段。 • 从教育教学理论上对“生命”概念的重视,把“生命”做为教育的价值追求,特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都必须“生命在场”的看法应该说发端甚早,比如叶澜教授早在1997年发表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就关注到“生命”的概念及其在教育教学上的重要性。她认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1999年共发表有五篇冠以“生命教育”的文章,如顿占民《解读生命——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奠定社会文明基石》,也基本上是把生命教育当做一种教育的价值追求目标来看待的。 黄克剑、张文质先生则在1993年开始探索,逐步创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与教育实践:“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黄克剑先生认为:“教育所要做的事可以放在三个相贯通的层次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叶澜教授到黄克剑、张文质先生对“生命”在教育过程中重要性的阐述,严格来说,与现今所讲的做为一门新的教学门类的“生命教育”还不是一回事。真正把生命教育不仅做为一种教育的理念、方法,更主要的做为教育的途径、教育的模式、独特的课程体系引入大陆中国,并加以介绍、研究和推广的应该是在2000年。刘济良先生发表了《论香港的生命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12期),本人则发表了《国外死亡教育简介》(《教师博览》2000年2期)、《台湾中小学的生命教育课》(《教师博览》2000年8期)。这三篇文章,通过对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课程的介绍,突出了生命教育课程的性质,提出了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此“生命”既指“教育的内容”,又涵摄“教育的对象”,还涉及“教育的方式”。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去理解,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和派生出来的课程体系。这之后,截止于2010年4月,中国知网上关于生命教育的论文已达3066篇,而目前中国出版的有关生命教育的书籍也约有百余种之多。
第三阶段,从2004年至2007年,是从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到具体实施生命教育教学实践的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有辽宁省2004年启动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和上海市2004年制定、2005年实施的《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及2006年湖南省颁布的《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随后,黑龙江、重庆、长春、苏州、常州、咸宁、深圳等省市区各自下发了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文件。不过,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往往起因于学生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各级各类学校急切地要开展学生自然生命保全及健康教育所致,可以说,是一种“窄化形式的生命教育”。据《中国教育报》的文章披露:“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溺水、食物中毒、交通等事故,这其中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但是,生命教育是否可以等同于“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的教育”呢?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严格的“学生安全行政问责制”的规定下,中国大陆兴起的生命教育一开始便偏向于“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的教育”就是必然的和可以理解的了。但是,学生自然生命的安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健康的生命存在焉能谈教育?但是,我们又必须再问:学生的生命安全问题如何是21世纪才出现的问题?应该说自有学校教育以来,这就是学校重要的任务。如果把生命教育定义为“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的教育”,那今天的生命教育也就可以取消了。所以,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要有正常且积极的发展,关键在让生命教育走出“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教育”的背景,寻找到自身独特的发展之路,也就是说要突出生命教育目标、内容及课程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以及特别的意义与价值。第三阶段,从2004年至2007年,是从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到具体实施生命教育教学实践的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有辽宁省2004年启动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和上海市2004年制定、2005年实施的《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及2006年湖南省颁布的《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随后,黑龙江、重庆、长春、苏州、常州、咸宁、深圳等省市区各自下发了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文件。不过,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往往起因于学生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各级各类学校急切地要开展学生自然生命保全及健康教育所致,可以说,是一种“窄化形式的生命教育”。据《中国教育报》的文章披露:“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溺水、食物中毒、交通等事故,这其中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但是,生命教育是否可以等同于“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的教育”呢?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严格的“学生安全行政问责制”的规定下,中国大陆兴起的生命教育一开始便偏向于“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的教育”就是必然的和可以理解的了。但是,学生自然生命的安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健康的生命存在焉能谈教育?但是,我们又必须再问:学生的生命安全问题如何是21世纪才出现的问题?应该说自有学校教育以来,这就是学校重要的任务。如果把生命教育定义为“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的教育”,那今天的生命教育也就可以取消了。所以,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要有正常且积极的发展,关键在让生命教育走出“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教育”的背景,寻找到自身独特的发展之路,也就是说要突出生命教育目标、内容及课程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以及特别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6月,是中国生命教育进入成熟发展的阶段。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5月云南省颁布了《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和《关于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 》;2010年2月23日,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陕西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积极开展三生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从生命教育的推广发展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位一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人的生命首先要生存,所以要有生存知识的教育,以引导人们做好自我的人生规划;人的生命还要生活,所以要有生活的教育,引领人们获得幸福与快乐;那么,人类“生命”自身呢?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云南省“三生教育”的提出与推广,帮助第一线的老师与全国各教育行政领导们认识到了生存、生活教育之外、之深层,还有更为根本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教育。而且,把生存与生活教育从生命教育中剥离出来,单独立项,真正体现了对人之整全生命的理解,真正突出了生命教育的核心向度。从引入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经验开始,中国的理论界、教育界经过了八年积极的研讨、推广、提升和总结,终于在2008年由云南省提出并实施“三生教育”,其意义重大,价值非凡,这意味着从此之后,我们终于有了中国自已的生命教育的独特品牌,是可以推向海内外的一种内蕴中国元素的新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模式。
2010年7月14日:中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香港论坛标志着中国式的生命教育模式——“三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2010年7月14日:中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香港论坛标志着中国式的生命教育模式——“三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副秘书长邱茹芳女士在台湾“三生教育”的发展及个人观察心得中介绍了台湾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美国NGO“美丽中国”首席代表潘勋卓先生在发言中,结合“美丽中国”项目谈了一位美国人对“三生教育”的认识,并以实际行动支持贫困地区教育,践行了“三生教育”的理念;中外合作昆明罗伯特外语学校英方校长罗伯特·诺福克先生在《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云南“三生教育”》中,从一个英国人的视角,以教师和校长的亲身经历,谈了对“三生教育”的认识,阐述了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方法,并通过案例与英国的有关教育进行了比较,他立足于国际视野,进一步说明了“三生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第五阶段,从2010年7月至今,是“生命教育” 取得国家“准生证”并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的“学会生存生活”、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也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载入了要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随着《纲要》把“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并列,正说明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以至取消了生命教育的独特内容的看法与做法,就此可以基本结束了。
二、对生命教育与“三生教育”发展的思考 中国从生命教育到“三生教育”的推展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亦有不可忽视的缺陷。 首先,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素养方面。仔细考察中国从生命教育到“三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有关生命伦理及生命哲学、生死哲学方面的基础显得比较薄弱。2008年,笔者在台湾做生命教育的演讲,一直从高雄讲到台中、台北,发现台湾从事生命教育的老师,大多数的知识背景是教育学的、心理学的、哲学及生死学的、宗教学的,所以,他们从事生命教育多从教育学、心理学、生死学、宗教学中获取资源。而中国大陆从事生命教育工作的老师,大多数是从事于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及德育的教学工作,所以,生命教育的教材及课程多偏重于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这有比台湾优长的方面,但亦有其短处,即:缺乏生命伦理学、哲学生死学、宗教学意义上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这方面的知识及修养缺失严重。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做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最终目的不仅要解决人们生存技巧问题,更要解决人们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问题,所以,从哲学、生死哲学、宗教学的高度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界定、内在的相关性及深层意义与价值诸问题的论述,应该是生命教育和“三生教育”的基础与出发点,值得深入探讨,并形成一线生命教育、“三生教育”老师的基本知识的素养。
其次,表现在生命教育及“三生教育”的教学资源方面。 • 就目前中国已开展的生命教育和“三生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识及在生命教育及“三生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生命教育及“三生教育”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现代人建构精神家园,这就应该十分重视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资源。比如,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也有类似生命教育的内容。其一是“庙学合一”制,亦即在书院正中,一般设立孔子的牌位,在老师率领学生对至圣先师的虔诚礼拜中,培养学生的敬畏心和超越性生命追求。其二是先贤祠的设立。让学生们在其中学习本土乡贤的事迹,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其三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育理念,以及“经师”与“人师”合一的教学传统。学生以事“父”之道事师,老师也以教“子”之心来教书和育人。在生理上,老师与学生并没有血缘关系;但人不仅有生理生命,更重要的是人有精神的文化生命,老师培育学生,实际上即是养育学生的精神文化生命,是对其知识的、人格的、精神的成长负责。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老师能称得上是学生的“父亲”。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都应该成为生命教育和“三生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的源泉。
生命教育和“三生教育”的老师通过讲授应该让学生接续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是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和“三生教育”的老师通过讲授应该让学生接续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丧失了“精神家园”,三生教育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最大的努力。比如:在小学阶段,应该倡导读《三字经》,这是进行人格教育、人文教育和人才教育的好材料;在初中阶段可以让学生读《百家姓》,接续人的生命谱系,建构和扩大人的人际社会生命;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读《千家诗》,激发学生的美感,树立审美意识、审美追求,美化生命,这就是实践蔡元培先生近一个世纪前就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而大学中的生命教育,则应该要学生通读《四书》,全面落实人文教育的理念与内容。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人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以让人们从小就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人生的价值,从而获得身心灵的健康,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三、对“生命教育”与“三生教育”发展之展望三、对“生命教育”与“三生教育”发展之展望 • 承上所述,有关生命的教育约有九大议题:认知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悦纳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不朽生命。展望未来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的发展,也为了落实这九大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1、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师资培训问题。“三生教育”的理论基础、学理基础、历史渊源、学科特征等重大的理论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而培养大批合格的生命教育及“三生教育”的师资力量则是当务之急。 • 2、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各个层次核心课程的研发和系列教材的编纂与推广问题。到目前为止,已正式出版的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已有七八种之多,而云南省编撰及出版的“三生教育”教材一套七本,已广泛地运用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专院校的“三生教育”的课程之中。但总体来看,已出版的有关生命教育、三生教育的教材还有不少的缺陷,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组织力量,深入研究、撰写出新的教材,使之更贴近受教育者,也更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十一月长春医专“逆风飞扬‘课,师生交流走出生命挫折的体会十一月长春医专“逆风飞扬‘课,师生交流走出生命挫折的体会 • 3、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问题。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的、德性的、价值性教育,与我们许多老师广为熟知的知识性、逻辑性、科学性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上生命教育课时,老师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被教育者,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生命成长的问题,教学相长在这里体现得最为突出;其次,生命教育是最为个性化的教学,在生命存在的层面,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教学的对象有多少,我们教师就要有多少教育教学的方法与内容,这是任何其他一门课程都不会有的现象。所以,生命教育课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归结为一点即是:我们的老师既要是“经师”(知识传授的老师),也要是“人师”(学生的生命导师),是二者的合一。所以,在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中要真正贯彻个性化教学、体验性教学、启发性教学、生命融通式教学和知行合一式教学。这就对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应该大力提升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与条件。 • 4、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的教学资源问题。应该具备广阔的学科视野,整合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的教学资源,充分意识到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性。“三生教育”除应该积极地吸收生命哲学、生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等各科的知识以为教学资源外,尤其要注意吸取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血脉的基础上来做好生命教育和“三生教育”的工作。
5、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的社会化问题。 • 应该努力把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推向社会,进行老年人的生命教育、女性的生命教育、干部的生命教育、军人的生命教育,乃至外出务工人员、服刑人员的生命教育等等。因为,生命教育仍是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说,“生命教育”和“三生教育”不仅仅应该是学校中的显性课程,也不仅是一种应该渗透到学校中各类课程中去的隐性观念;生命教育和“三生教育”还是公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因为,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每一个人在生存与生活中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云南思茅师专的老师在空军部队做生命教育 浙江传媒学院的何、汪老师在草根之家做生命辅导
我们研究所始终践行生命教育是公民教育的理念,继出版《生命教育公民读本》之后,又编写出了《生命教育干部读本》、《生命教育老年读本》、《生命教育女性读本》我们研究所始终践行生命教育是公民教育的理念,继出版《生命教育公民读本》之后,又编写出了《生命教育干部读本》、《生命教育老年读本》、《生命教育女性读本》
6、从教育行政体制上保证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持续开展下去的问题。6、从教育行政体制上保证生命教育或“三生教育”持续开展下去的问题。 • 根据全国各省市开展生命教育和“三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如何从教育行政体制上保证生命教育、“三生教育”广泛、持续、健康地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不能让生命教育、“三生教育”成为“人(官)存则存,人(官员)走茶就凉”的短命的教学门类,要从学科的研究上、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教材的编写与使用、资金的投入、专职教师的培养、考评体系的建构上等等各个方面入手,以实现生命教育、“三生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 如果说,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在我国的生命教育还是个别省市、个别学校的“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在今天,我们经历了造成人员、财产惨重损失的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之后,应该也必须高度重视生命教育、“三生教育”,使其成为遍布全国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家庭中的“燎原之势”,真正 让全体民众受益,构建起和谐人生、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感谢诸位耐心地听完!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71859242 http://www.edu11.net/?1214 邮箱:iangzh@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