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读书与人生: 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 ”

读书与人生: 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 ”. 徐 雁 南京大学教授 、 江苏省政协常委、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 所谓“传记图书”,一般包括人物自传(述)、回忆体传记(回忆录)、采访体传记、学术评传、小传、人物特写、年谱,也可包括“自传体小说”等。 一、自传体传记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读书与人生: 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读书与人生: 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 徐 雁 南京大学教授、 江苏省政协常委、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

  2. 所谓“传记图书”,一般包括人物自传(述)、回忆体传记(回忆录)、采访体传记、学术评传、小传、人物特写、年谱,也可包括“自传体小说”等。所谓“传记图书”,一般包括人物自传(述)、回忆体传记(回忆录)、采访体传记、学术评传、小传、人物特写、年谱,也可包括“自传体小说”等。 一、自传体传记 指人物亲笔所写或亲口所述自己生活经历的文章或书籍。往往记载的是自己生活中的某些时段或片断,及某一方面的生活经历,如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著名学者胡适的《四十自述》、林语堂的《八十自述》,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我的一个世纪》,复旦大学毛彦文所写《往事》等。

  3. 胡适影像及其传记名著《四十自述》 • 文字摘自: • 1933年6月27日,胡适在太平洋客轮上为自己的《四十自述》所作序。 远流出版社1986年6月版 胡适(1891—1962)

  4. 二、回忆体传记(人物回忆录) 作者往往是传记主人的亲友、弟子或部属等,主要依据的是各自的回忆材料。 如杨步伟记述她自己成长经历及嫁给赵元任后人生见闻的《杂记赵家》,;林太乙和孙晓玲写各自父亲的《林语堂传》和《布衣:我的父亲孙犁》、方蕤写她与丈夫王蒙人生经历的《凡生琐记》等。

  5. 三、采访体传记。 这类传记的作者,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数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作者取舍、创作成为传记作品。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 四、自传体与采访体融而为一的传记。 如闻名于世的瑞典电影明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采访整理的《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等。

  6. 萧乾生平成就及其《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萧乾生平成就及其《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 萧乾(1910—1999),世界知名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平生著译有散文、特写、随笔、回忆录及译作300多万字。主要著、译作品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1998年10月出版有《萧乾文集》10卷。

  7. 萧乾先生(1910—1999年) • 萧乾先生晚年在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先生协助下,完成了一部口述自传《风雨平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共26万余字。 • 该书三十四题,是从其坎坷的身世、蒙古族的属性及其艰难的童年生活讲起的。 • 其中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何不断地应对人生道路上的“负能量”,而由北京东北城区一个贫寒之家的孤儿,在人事是非和社会曲直中,终于成长为一个对时代有所贡献的人。

  8. 萧乾先生在北京复兴门家中接受访谈时的现场情景(20世纪90年代)萧乾先生在北京复兴门家中接受访谈时的现场情景(20世纪90年代)

  9. 《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的看点 • 《风雨平生》是一部率性直白的书。在书中,萧乾先生以无畏惧、少文饰的真诚态度,向读者坦陈了他艰难的成人过程,揭示了复杂的社会、多变的时代和个人性格之间的关系。相比了他一生所写的300余万字新闻特写、旅行记、散文随笔、回忆录和英文译作,他在本书中亲自讲述的其人生道路的坎坷和曲折性,足以为读者提供诸多的心智启迪和感悟。

  10. 3 沈从文及其传记

  11. 现代作家、文物研究家沈从文(1902-1988年) • 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 • 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边城》等名作。三十年代后先后在西南联大、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 • 1934年出版《从文自传》,以湘西为背景,记录作者童、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经历。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 • 1949年后,因受时政运动影响,被迫改行,先后做中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周定一回忆说,他生平第一次读到单行本的鲁迅《呐喊》、《彷徨》,郁达夫《沉沦》,还有沈从文《从军记》这类新文艺小说,是上世纪20年代末在长沙读初中时,自己从泰东书局买来的。30年代先后在上海、南京、北平上高中、大学时期,逐渐感到了沈从文作品的耐读性。他体会到: “要逐字逐句细心地读,才能体会其中既平凡而又美丽动人甚至惊心动魄的情景。若是用‘看小说’消闲的速度去对付,就印象模糊,甚至不知作者在说什么。‘耐读’的另一意义是,过些时候拿来再读,仍很吸引人。像《从文自传》,我就一读再读。《边城》、《湘西》、《湘行散记》中的许多篇章,也是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新鲜感。就‘耐读’这点而论,他和鲁迅相同。”

  13. 1 林语堂及其传记

  14. 林语堂(1895-1976),是一位长期居留在美国,而且主要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作家。他学贯中西,一生出版了60本书,写了千余篇文章。他曾被四次提名参与“诺贝尔文学奖”却终于有花没果,最终无缘于该奖。林语堂(1895-1976),是一位长期居留在美国,而且主要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作家。他学贯中西,一生出版了60本书,写了千余篇文章。他曾被四次提名参与“诺贝尔文学奖”却终于有花没果,最终无缘于该奖。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约800种(不包括再版和他人的合集),其中中文版400多种,外文版300多种,其外文译本包括英、日、法、德、葡萄牙、西班牙等25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主要语种,影响极为广泛。开创了中国作家在海外文坛书林的“世界纪录”。

  15. 1933年,以《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到林语堂(1895-1976年)家中作客,话题涉及以中国题材写作的一些外国作家,林氏说,他很愿意写一部表达对中国“实感”的作品,这想法立即得到了赛珍珠的鼓励:“你为什么不写呢?你是可以写的”,“我盼望已久,希望有个中国人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两年后的9月,这部名为《吾国与吾民》的书终于问世。林太乙说: “那时候的美国是白人的天下,白人种族歧视很深,对黄种人与对黑人一样,简直不把他们当作人看待……赛珍珠的《大地》,使西方对中国人的认识增加许多,使西洋人知道中国人也是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她继《大地》之后所著的《流亡者》和《战斗的天使》,是她母亲和父亲的传记。在这两本书里,她把中国人写活了。但是要等到《吾国与吾民》出版,西方才有一本对今古中国加以深入分析和论述的书。赛珍珠认为,它是“关于中国最完备、最重要的一本书。” 《吾国与吾民》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林语堂因此一举成名,开创了中国人在国际文坛成名的首例,被时人引以为“光荣”。

  16. 1938年3月,林语堂开始构思一部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原名《瞬息京华》,1941年在上海出版首个中文译本时被改称《京华烟云》),其中包含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多重情意,渗透着作者印象及其深刻的宋代文人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归来堂共读,明末“秦淮八艳”中的烈女李香君“血染桃花扇”,清代文人沈三白、芸娘夫妇相敬如宾,以及《红楼梦》中探春姑娘等故事的影响。林太乙说“《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在许多方面很像芸娘”,因为“父亲理想的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 1939年,《京华烟云》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先后出版后,被舆论誉为“中国现代的《红楼梦》”,仅在美国就卖了10多万部。 由于林语堂的书是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作的,且市场畅销,文坛影响大,因而获得了首次“诺文奖”提名,但最终没有入选。接着在1972年、1973年又被提名参评,但仍落选。第四次是在1975年夏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笔会上,他又一次被举荐为“诺文奖”的候选人。由此,“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成为了中国被提名参评“诺文奖”次数最多的作家。他虽然最终没有获奖,但这仍是他个人的一个荣誉记录和中国文坛的一种自豪。

  17. 2 《苏雪林自传》

  18. 苏雪林女士(1897-1999年)生平事迹 • 苏雪林,当代知名作家、文学家。1897年生于浙江瑞安县县衙,祖籍安徽太平县(今属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 • 以字为名。另有笔名:绿漪女士、灵芬、老梅、天婴等。1999年4月21去世,享年103岁。

  19.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版 • 苏雪林先后有“三十年代五大女作家”、武汉大学“珞珈三杰”的称誉。一生笔耕八十载,著述二千余万字。作为一代才女,集作家、教授与学者于一身。 • 她“思想很新,行为则旧”。因遵从父母之命,嫁非所爱而抱憾终身。她的一生“都在与生命打苦仗”。自称“是一个弱者,一个充满矛盾性的人物”,长长的一辈子似乎总是困顿于人生的矛盾之中。 • 因与鲁迅发生矛盾而离开大陆,终老台岛。

  20. 4 《蒋碧微回忆录》

  21. 蒋碧薇女士(1899—1978年)画像 蒋碧薇 (1899-1978)

  22.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版 蒋碧微,出生于江苏宜兴名门望族之家。 本书上册为《我与徐悲鸿》,下册为《我与张道藩》。以翔实史料,细致笔触,真实展示了蒋碧微、徐悲鸿、张道藩三人间的情感纠葛。作为徐悲鸿之妻,蒋碧微曾与张道藩两情眷恋长达半个世纪,鸿雁往返情书2000余封,为中外情史所罕闻。 这部回忆录于1964年10月由台湾《皇冠》杂志首刊时,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大概即指其令人关注的名人情感纠结内涵。因其一生的两段感情都是同居关系,因而有言道,少女时代的勇敢私奔,盛年时代的长袖善舞,中年时代的怅惘无端,晚年时代的凄清独处,其人生经历令人唏嘘不已。

  23. 5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

  24. 董竹君女士自述:《我的一个世纪》 • 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创办人。 1900年出生于上海洋泾浜贫民区。1997年12月逝世,享年九十八岁。 董竹君女士旧影

  25. 董竹君在13岁时为替家庭还债,被迫沦落为青楼卖唱女,次年被赎出火坑……29岁时,因不满夫权统治及封建家庭桎梏,抛却荣华富贵生活出走,独立抚养四个儿女,一时有“中国的娜拉”之誉。35岁时,她在友人资助下创建锦江饭店。新中国成立后将全部资产捐献,被誉为“红色资本家”。“文革”中饱受迫害。董竹君在13岁时为替家庭还债,被迫沦落为青楼卖唱女,次年被赎出火坑……29岁时,因不满夫权统治及封建家庭桎梏,抛却荣华富贵生活出走,独立抚养四个儿女,一时有“中国的娜拉”之誉。35岁时,她在友人资助下创建锦江饭店。新中国成立后将全部资产捐献,被誉为“红色资本家”。“文革”中饱受迫害。 她的人生体会是:“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什么样的事情,大大小小都会遇到的,看你怎么去对付它。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 三联书店1997年9月版

  26. 8 郑碧贤《郑泽堰——民国县长郑献徵传奇》

  27. 郑献徵先生(1900-1969年) 在民国时期,郑献徵先生担任过四川省三台县县长,在抗日战争初期,他捐出祖产,带领民众兴修水利,完成170年未能修成的堰渠,缓解了旱情。被当地背兴敬称为“郑泽堰”,半个多世纪来一直灌溉着三台大地,被称为“流动的古迹”。

  28. 《郑泽堰:民国县长郑献徵传奇》 • 作品再现了郑献徵可歌可泣的人生遭际:由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步入官场,担任川北“贫困县” 三台县县长后,卖掉祖产,捐资兴修成功后被冠名为“郑泽堰”的水利工程;训练青壮年乡民,动员参加“中国远征军”;支持建造拦截日军飞机的国军空军机场;接纳并安置了流亡的东北大学…… 三联书店2012年9月版

  29. 本书作者郑献徵之女——郑碧贤 • 全书十五章,依次为《百年日记》、《初识郑泽堰》、《成都记忆》、《“七六”之后》、《四海为家》、《雾都重庆》、《后方要塞》、《东大入川》、《蒋介石以川为乡》、《自贡市,一座很特殊的城》、《崩溃的催化剂》、《再访郑泽堰》、《古堰交响曲》《故乡是神圣的》、《永恒的丰碑》。书前有郑献徵日记本等数十幅来自其家藏或当地档案馆所收藏的老照片,从而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和风貌。

  30. 9 刘德伟《一粒珍珠的故事》

  31. 刘德伟女士《一粒珍珠的故事》 刘德伟是中国第一代社会工作者,几乎经历整个上世纪中国社会的跌宕起伏。 抗战时期,刘德伟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讲社会方面的内容,学生妇女参战情况。 刘德伟(1912-2005)

  32.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刘德伟女士出生于武汉一个清贫俭朴的政府官员家庭,十七岁时受洗,成为基督教徒。因家里财力不足,只得依靠武汉圣公会的贫寒大学生助学金贷款,完成了1931年开始的在燕京大学的英国文学学业。 在九十五岁高龄时,她以一份宁静的心态,记录了自己在1912—2004年时空中的不平凡经历。书中详尽地回忆了她的童、少女生活,出国与归国,在上海从事社会救济工作和以后的坎坷人生经历,文笔流畅朴素,故事真实感人。

  33. 10 张曼菱《中国布衣》

  3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 本书以纪念其父亲以及与父亲有着类似经历的一批中国旧知识分子的艰难生活经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学”)的对他们的深刻影响,以及所形成独特的人文风格和人格魅力。 • “中国布衣”,张曼菱给出的定义是:“布衣者,民间神髓,尘世高蹈者也;特立独行于帝阙与儒林之外,有名无品,无位有尊。任凭围剿放逐,依然拒绝趋奉,孤怀宏视,卓然自拔于贩夫走卒,政客泼皮,以及一切流俗者。布衣者,仕宦之外的文化人、知识者的自我称谓。”

  35. 张曼菱回忆亡父之作——《中国布衣》 张曼菱,出生于1948年,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 张曼菱女士在母校北大未名湖畔的旧影

  36. 张曼菱女士的简要经历和主要成就 • 青年时代曾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当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饮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成为一代人心灵的丰碑。 • 作为“西南联大”的史料抢救者与研究者,其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深得海内外联大校友所认同,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高度评价与认可。此片昭示与抢救了中国民族文化史上重要篇章,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37.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 本书以纪念其父亲以及与父亲有着类似经历的一批中国旧知识分子的艰难生活经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学”)的对他们的深刻影响,以及所形成独特的人文风格和人格魅力。 • “中国布衣”,张曼菱给出的定义是:“布衣者,民间神髓,尘世高蹈者也;特立独行于帝阙与儒林之外,有名无品,无位有尊。任凭围剿放逐,依然拒绝趋奉,孤怀宏视,卓然自拔于贩夫走卒,政客泼疲,以及一切流俗者。布衣者,仕宦之外的文化人、知识者的自我称谓。”

  38. 《全民阅读推广手册》与《全民阅读参考读本》《全民阅读推广手册》与《全民阅读参考读本》 海天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39. 49449493@qq.com

  40. 金陵图书馆严峰馆长指导李海燕、张婕馆员编选的:《被湮没的篇章》,是一部“五四新文学”史上少为人知的美文佳作选集,是作“校园漂流”图书活动的理想文学读物金陵图书馆严峰馆长指导李海燕、张婕馆员编选的:《被湮没的篇章》,是一部“五四新文学”史上少为人知的美文佳作选集,是作“校园漂流”图书活动的理想文学读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