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83 Views
第十章 從社會福利的發展 看非營利機構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係. 全彥、楊皓如、陳姿勻、張仟慧、程瀞儀. 第一節 政府與民間角色的轉變. 非營利組織所關心的社會福利問題,在社會發展的早期多由家庭或家族自行負責,之後漸有些社區和慈善團體參與、關心;到一九三 O 年,歐美一些福利國家才由政府取代家庭與社區:由政府作政策規劃,提供公共設施、經費或服務來滿足弱勢族群。 但到一九八 O 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面臨「福利國家危機」的威脅,政府部門在福利服務或弱勢政策上,角色面臨轉變。這些福利國家危機包括:財政危機、合法性危機、制度上危機。 1. 以政府有限資源與財力,越來越難以面對民間無限需求。
E N D
第十章從社會福利的發展看非營利機構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係第十章從社會福利的發展看非營利機構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係 全彥、楊皓如、陳姿勻、張仟慧、程瀞儀
第一節 政府與民間角色的轉變 • 非營利組織所關心的社會福利問題,在社會發展的早期多由家庭或家族自行負責,之後漸有些社區和慈善團體參與、關心;到一九三O年,歐美一些福利國家才由政府取代家庭與社區:由政府作政策規劃,提供公共設施、經費或服務來滿足弱勢族群。 • 但到一九八O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面臨「福利國家危機」的威脅,政府部門在福利服務或弱勢政策上,角色面臨轉變。這些福利國家危機包括:財政危機、合法性危機、制度上危機。 1.以政府有限資源與財力,越來越難以面對民間無限需求。 2.社會福利預算大量花費,並未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 3.政府以科層體制提供社會福利,演變成只為專業人員、政府官員或民意代表,而沒有為真正案主服務,造成資源浪費。
八O年代民營化為一股全面性風潮,政府從產業與公共服務領域撤退,社會福利政策與福利也從中央下放地方。促成這股民營化風潮的因素可歸納為:八O年代民營化為一股全面性風潮,政府從產業與公共服務領域撤退,社會福利政策與福利也從中央下放地方。促成這股民營化風潮的因素可歸納為: 一、求效率與效能的極大化 由於政府所辦的許多福利都是免費的,容易產生假性需求;管理層級增加,導致業務與行政人員膨脹,造成人力資源浪費,服務結果無效率化。 其次,公辦的福利服務如具有獨占性,則容易公式化、被動性與自我保護等影響服務品質的工作心態。
二、由主義意識形態的發展 七O年代美國因經濟持續衰退,加上對政府信任度下降,使得一些保守勢力所主張: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减税、政府減少在經濟及社會服務上的干預等思想得到認同。 而英國保守勢力主張,應透過社會自發性的秩序、紀律、道德來解決社會問題,認為民營化是控制政府福利支出與提供自我選擇的最佳機制。 右派主張的:「市場機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集中管理將導致行政壟斷」、「過多政府福利將導致個人自由與責任的破壞與家庭功能、工作意願的降低」,更是強烈的認為政府福利措施立即改變:由地方來主控福利的供應,將福利服務民營化。
三、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 公共選擇派的學者認為:在選舉的機制下,選民、利益團體、政黨、政治人物或政府官僚會因自利或自我保護的考量,追求自我利益極大化,甚至形成「自我支持聯盟體系」,這種往往導致資源浪費,福利方案無法解決大眾需求與利益。 所以這些學者主張以民營化手段達到「消融以官僚為中心所建立的自我支持聯盟體系」、「以契約競爭作為揭露預算分配黑箱作業機制」、「在政府體系中創造商業運作以增加福利方案執行效率」等目的。
就政府角度而言,它的角色轉變: • 由服務的提供者轉變為服務的管理者。 • 由服務的生產者轉變為服務的購買者。 • 由福利服務規劃者轉變為福利服務的審查者。 • 就民間非營利機構的角度而言,它的角色轉變為: • 由弱勢權益的倡導者,轉變為服務直接提供者。 • 由案主代言人,轉變為執行政策者。 • 由原先的提供不定型服務,轉變為提供定型服務。 • 由原先單純志工團體,轉變專業工作者。 • 由全方位滿足各案的思考,轉變為必須考量效益、效率的思考。
將服務的購買者與提供者分離的優點: 1.將服務使用者的需求放在首位。 2.制約關係可分清雙方權責。 3.服務的產品更為多元。 4.服務提供者形成市場競爭,提升品質。 5.服務提供者有不斷創新進步的動力。 6.購買者更加珍惜並善用資源。
第三節 政府與非營利組之間的關係 • 在民營化風潮的影響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間的關係,已不像以前一樣是一種互相制衡或監督的關係。政府不能只以監督管理的態度面對民間非營利組織,而民間的非營利組織也不能只以依賴或要求的態度,期待政府的協助與關心 • 政府與民間的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的關係。但是合作與競爭、自主與依賴彼此間相互矛盾、對立的狀態,也常因政府主政者與民間機構主事者的心態,而呈現雙方關係不穩定的現象,甚至有可能因為互動過程中的一些小磨擦,而激化了彼此之間的衝突與矛盾。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結盟」的關係與「責任替代」關係。「結盟」關係是:雙方共同承擔責任,一起面對社會這些較邊緣性的問題,把原先政府應承擔對弱勢族群的社會責任,在結盟的過程中分由民間來共同承擔。所以社會福利的好壞,是政府與民間共同的責任,而不是單純政府的責任。政府與民間在這樣的合作過程中,也變成了一種「責任替代」關係。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結盟」的關係與「責任替代」關係。「結盟」關係是:雙方共同承擔責任,一起面對社會這些較邊緣性的問題,把原先政府應承擔對弱勢族群的社會責任,在結盟的過程中分由民間來共同承擔。所以社會福利的好壞,是政府與民間共同的責任,而不是單純政府的責任。政府與民間在這樣的合作過程中,也變成了一種「責任替代」關係。 • 如果從福利服務的購買者與製造的角度而言,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關係又可以說成是一種「買賣」關係,或是一種「雇佣」關係。雙方的關係是一種願者上鉤,但賣者需注重顧客滿意或售後服務的「買賣」關係。從另一方面來說,政府以經費長期補助非營利機構,希望提供一個穩定的服利服務,也有可能形成一種「特殊的雇佣」關係。
第四節 我國公設民營政策發展的軌跡 • 我國推動社會福利發展的階段(林萬憶,1997): 一、個案式的委託 二、方案式的委託 三、公設民營委託方式 • 以我國相關法令的發展看公設民營政策發展的軌跡: 一、加強結合民間力量推展社會福利實施計劃 二、台北市社會福利設施委託民間專業機構辦理實施要點 三、「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及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實施方案 四、推動社會福利民營化實施要點暨契約書範本
第五節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的困擾與因應之道第五節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的困擾與因應之道 • Salamon認為非營利組織的特質有: 1.與政府組織結構不同 2.利益與利潤回歸組織任務 3.自我管理 4.自願參與。 • 民間非營利組織面對公設民營趨勢的因應策略模式: 1.發展模式 2.調適模式 3.配合模式 4.順應模式 5.規避模式
積極者面對公設民營的風潮,應朝下面幾個方向努力調整:積極者面對公設民營的風潮,應朝下面幾個方向努力調整: 1. 爭取公設民營合作機會,藉以促使組織進步。 2. 不要因為有爭取資源的心態,勉強組織發展公設民營服務。 3. 與政府關係是對等公平、互相尊重的,將自己應有的角色扮演好。 4. 仍應維持尋找資源、財源的自主化與多元化管道。 5. 應爭取相對自主權與彈性,使未來有較多應變空間。 6. 不要因突然增加公設民營資源,而做太大規模或太理想性的規劃。 7. 積極調整組織的制度與運作流程,使組織的決策更靈活,並能在有效益的管理控制下,因應公設民營服務龐大的開銷,維持優質服務水準。 8. 應維持拓荒、創新、倡導等精神,勿因公設民營的業績壓力而失去非營利組織特質。 9. 非營利組織須有面對市場競爭、優勝敗裂的實際準備。 10.屬發展初期的試驗階段,政府與民間信任度還不夠,民間組織須有面對任何調整的心理準備,以因應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