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全球化時代的日本文化輸出 以台灣電視劇為主題

全球化時代的日本文化輸出 以台灣電視劇為主題. 羅婉嫻 2009 年 7 月 22 日. 講座內容. 第一部份 ﹕ 日本文化的輸出 日本趨勢劇引入台灣 台灣電視業的發展 學者如何分析日本趨勢劇在台灣受歡迎的原因 第二部份 ﹕ 日本趨勢劇與台灣偶像劇的誕生 從漫畫改編至本土創作,由 《 流星花園 》 至 《 敗犬女王 》 ,以三立為例子 台灣偶像劇帶來的無限商機 台灣偶像劇對亞洲影視界的影響. 日本文化的特質. 保留傳統文化,如花藝、茶道等 大量吸收外來文化,並轉化為自身的文化,如學習唐代的文化、明治時期西化 至戰後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

denim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全球化時代的日本文化輸出 以台灣電視劇為主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全球化時代的日本文化輸出以台灣電視劇為主題全球化時代的日本文化輸出以台灣電視劇為主題 羅婉嫻 2009年7月22日

  2. 講座內容 第一部份﹕ • 日本文化的輸出 • 日本趨勢劇引入台灣 • 台灣電視業的發展 • 學者如何分析日本趨勢劇在台灣受歡迎的原因 第二部份﹕ • 日本趨勢劇與台灣偶像劇的誕生 • 從漫畫改編至本土創作,由《流星花園》至《敗犬女王》 ,以三立為例子 • 台灣偶像劇帶來的無限商機 • 台灣偶像劇對亞洲影視界的影響

  3. 日本文化的特質 • 保留傳統文化,如花藝、茶道等 • 大量吸收外來文化,並轉化為自身的文化,如學習唐代的文化、明治時期西化 • 至戰後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 • 戰後以輸出消費型的文化產物為主,如動漫產品、影音產品

  4. 日本文化輸出品的特色 • 「沒有文化氣味的產品」 • 「即是無法讓消費者以及閱讀人意識到和該產品製造國相關的印象—也就是日本」(引自岩瀏功一〈日本文化在亞洲〉)

  5. 例子﹕新力 (Sony) 生產的 Walkman、任天堂的「馬利奧」、漫畫「阿童木」

  6. 日本文化在台灣的發展從解禁到開放 • 50年代台灣政府禁止在大眾媒體使用日語,並嚴格限制日本視聽產品的進口 • 70年代錄影機的普及,日本綜藝節目、劇集、卡通等錄影帶在台灣流傳 • 日本流行雜誌non-no在台灣校園流行 • 80年代對媒體的解嚴漸開放 • 1992年解除對日本視聽產品的禁令

  7. 《東京愛的故事》在台灣 • 1992年衛視中文台引入日本趨勢劇,創造「日本偶像劇時段」,播放《東京愛的故事》 • 由柴門文同名漫畫改編,於1991年由富士電視台拍攝為電視劇

  8. 《東京愛的故事》為台灣電視業界帶來的沖擊 • 劇集的受歡迎程度引起學術界關注,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就《東》在台受歡迎的原因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 • 各電視台紛紛設專門的時段播放日本趨勢劇,如衛視中文台「日本偶像劇」、緯來日本台「一番偶像劇」、JET「超人氣偶像劇」、八大綜合台「東京多浪潮偶像劇」 • 促成專業的日本頻道設立﹕1994年國興衛視、1995年和信集團籌設緯來日本台、1997年日本助友商社和東京放送電視台合資成立JET (Japan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日本台 • 1995年無線電視台台視也播放《東京愛的故事》

  9. 台灣電視業的發展教育實驗電視台 • 1962年2月14日開播 • 目的﹕促進教育的普及 • 1962年2月至1963年11月﹕以實施社會教育為主;播放時間初為2小時,後增至3小時 • 1963年12月1日教育電視實驗廣播電台名改名為教育電視廣播電台,以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為主 • 長遠目標是發展為空中學校、建立空中學制 • 1966年9月19日與台北商業職校合作,成立「附屬廣播實驗補習學校」

  10. 台灣電視公司 (台視)Taiwan Television Enterprise (TTV) • 1962年4月28日成立 • 1962年10月10日開播 • 台灣政府是最大的股東,另有日本的富士電視公司、東芝電氣株式會社、日立製作所和日本電氣株式會社等 • 1965年全省轉播系統完成,收視範圍擴至全省 • 1969年9月7日試行彩色播放

  11. 中國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視)China Television Company (CTV) • 1968年9月3日成立,1969年10月31日開播 • 國民黨黨營事業,2000年售予《中國時報》 • 其後與有線電視台中天電視同屬中時媒體集團 中視對台灣電視的影響 • 中視的成立打破了台視8年來獨家經營的局面 • 以彩色電視作號召 • 首先推出國語連續劇《晶晶》 • 建設演藝人的制度

  12. 中華電視公司 (華視)Chinese Television System (CTS) • 前身為「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 • 1971年1月31日成立 • 由教育部、國防部和民間企業合辦 • 1971年10月31日開播 • 2006年7月1日與公視合組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 • 宗旨﹕「弘揚中華文化、發展空中教學、擴大社會教育、提升生活品質」 • 與「台視」、「中視」合稱老三台

  13. 台灣電視連續劇的發展 • 台視擅長製作社會生活寫實劇 例子﹕ 1970年7月5日《風蕭蕭》、《台北人家》、《伐紂》、《金玉緣》、《秋水長天》 2. 中視擅長製作民間俠義和親情劇 例子﹕1969年《晶晶》、《梨花淚》、《情旅》、《母親》、《親情》 3. 華視擅長製作武俠古裝傳奇劇 例子﹕《保鏢》、《包青天》、《七世夫妻》、《江南游》

  14. 台灣電視條例和組織 • 1965年設立「金鐘獎」,目的「古人作樂,鐘居其首,編鐘率為十六,與石磬相依,依諧其韵,應禮而成教化」 • 1970年3月16日成立「中華民國電視學會」,「以研究電視學術、培植電視人少、改進電視技術、發展電視事業為宗旨」 • 1976年1月8日實施「廣播電視法」 • 1976年6月25日交通部實施「廣播及電視無線電台工程技術管理規則」、「調幅廣播無線電台工程技術及設備標準規範」、「調頻廣播無線電台工程技術及設備標準規範」、「電視無線電台工程技術及設備標準規範」

  15. 1976年12月30日新聞部實施「廣播電視法施行細則」1976年12月30日新聞部實施「廣播電視法施行細則」 • 1977年8月6日實施「廣播電視事業從業人員管理規則」 • 1977年9月20日「廣播電視節目規範」 • 1978年10月23日「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管理規則」 • 1983年10月29日「電視節目製作規範」 • 1985年4月21日「電視廣告製作規範」 • 1987年4月1日「廣播廣告製作規範」 • 1993年8月「有線電視法」 • 1993年11月「有線電視節目播送系統暫行管理辦法」

  16. 星空傳媒 (STAR TV) • 全名﹕Satellite Television Asian Region Limited • 1991年8月26日啟播 • 亞洲最大的衛星電視台 • 初時只有5個頻道﹕衛視中文台、衛視體育台、衛視合家歡台、衛視音樂台(Channel [V])、衛視電影台 • 因播放1994年播放中華民國成立83周年慶祝活動,所以衛視中文台只限於台灣播放 • 1996年設立衛視鳳凰台,於中港澳和東南亞播放

  17. 無線衛星電視台 (TVBS) • 1993年9月28日首播 •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和台灣年代集團合資創立 • 「立呎台灣、放眼世界」 • 1995年10月2日新聞台開播

  18. 東森媒體集團 (東森/ETTV) • 1991年7月3日成立 • 前身為友聯全線公司 • 1993年改名為力霸友聯公司 • 至1997年更名為東森電視台 • 2007年美國凱雷和旺旺集團成為最大的股東

  19. 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中天/CtiTV) • 1994年香港「傳訊電視」推出「中天」和「大地」兩個衛星頻道 • 1997年9月為和信集團接手 • 2000年象山集團管理,「中視二台」更名「中視衛星」 • 2001年「中視衛星」改名「中天娛樂台」;「中天」頻道分為「中天新聞台」和「中天資訊台」 • 2002年6月《中國時報》接管,改名為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日「中天資訊台」轉為綜合頻道,並更名為「中天綜合台」

  20. 90年代台灣電視業的發展特色 • 缺乏本土風格,以美國和日本的製作為藍本 • 新聞節目及其製作以美國的新聞製作為藍本 • 綜藝節目被日本影響為主,包括節目的形式、模式等 • 自製節目的成本高 • 台灣國內的市場有限,自製節目的外銷力不足 • 外購節目比例高,外購節目在其國內首播時已計算了製作成本 • 因成本的限制,以call-in節目為主流,如TVBS由主持李濤的 2100全民開講

  21. 《東京愛的故事》襲台前台灣電視劇 • 70年代,香港的武俠劇《射雕英雄傳》、《碧血劍》、《雪山飛狐》等在台灣熱播 • 台灣電視製作人亦將金庸和古農的小說改編拍成電視劇,如《楚留香》 • 80年代中後期,言情劇的抬頭,以瓊瑤的愛情小說為主要劇本,《幾度夕陽紅》(40集)、 《在水一方》(40集)、 《庭園深深》(40集,更創下50%的收視率) • 90年代鄉土劇的興起, 《牽手出頭天》、《兄弟有緣》、《春天後母心》、《星星知我心》 • 雙語劇 (閩南語)﹕《媽媽》、《阿匹婆》系列 • 新編歷史劇﹕《包青天》(220集) 紅遍中港台

  22. 日劇在台灣的流行程度 • 各電視台紛設日本偶像劇時段 • 大量的日本趨勢劇在台播放,如《跟我說愛你》、《理想的結婚》、《悠長假期》、《戀愛世紀》、《一個屋簷下 I》、《一個屋簷下II》、《海灘男孩》 • 一劇在多個頻道播放,如竹野內豐、酒井法子主演的《白色之戀 I》和《白色之戀 II》(香港名為《等你說愛我》) • 與日劇有關的歌曲和唱片大賣

  23. 日劇在台灣的流行程度 • 台灣出現「哈日族」 • 日本偶像訪台 • 往日本旅遊的台灣人增加,從1990年290萬人次,至1999年增至660萬人次 • 台灣更有以「日劇場景朝聖」的旅遊團

  24. 文化折扣 (Cultural Discount) • 由霍斯金 (Colin Hoskins) 和米勒士 (Rolf Mirus)提出 • 「根植於某一文化以及在該文化地區受到歡迎的特定節目,當它移植至其他地區時,它的吸引力會因而減低;因為觀眾可能無法認同於節目中所呈現之風格、價格、信仰、機構以及行為模式。」(引自岩瀏功一〈日本文化在亞洲〉)

  25. 學者對日劇在台灣受歡迎的分析克里歐化 (Creolization) • 克里歐化﹕源於歐洲文化強加於非洲奴隸之回應而被創造出來 • 在克里歐過程中「分屬不同文化的元素由於對某個特定個人或特定族群具有功能而被結合在一起,一個新的文化於是生成,這個新的文化與它所源生的各個文化存在著異性,也保存了源生文化的某些要素」(引自李天鐸、何慧雯〈遙望東京彩虹橋〉)

  26. 外來的商品在特定的社會網絡中,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而生產者原有的意圖不一定被當地的消費者所肯認外來的商品在特定的社會網絡中,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而生產者原有的意圖不一定被當地的消費者所肯認 • 克里歐化是外來消費品被本土化的過程 • 日本電視製作人指出日劇以內需為主,所以選角和製作沒有考慮國外市場的因素 • 日劇在台灣的流行全是台灣電視從業者的功勞,他們以「偶像劇」重新包裝,以偶像為標榜 • 在日本,趨勢劇是有其主旨,製作人透過劇集將某些訊息傳遞給觀眾,但到台灣後,台灣的頻道業界則以偶像為焦點 • 宣傳手法﹕自製介紹、請日本偶像訪台

  27. 文化接近性 (Cultural Proximity) • 由史傳豪 (Joseph Straubhaar) 提出 • 概念源於「使用與滿足」 • 影響文化接近的因素包括﹕語言、衣著、種族、姿勢、肢體語言、宗教等 • 雖然日劇在台灣如美國劇集一樣,不是以中文配音,而是以日語原音播放,再配上中文字幕

  28. 日本具東方特質 • 生理的外觀上,日本與台灣相似 • 語言文字﹕日文漢字 • 價值觀﹕儒家思想的影響 • 城市外觀相同 • 容易產生移情作用,引起共鳴

  29. 台灣的日本情意結 • 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台灣永久割讓日本,至1945年為日本的殖民地 • 日本成為台灣現代化的建設者 「台灣最老的哈日族」 • 收看大河劇,如《德川家康》、《織田信玄》 • 親歷日本的殖民統治,接受皇民化的教育、能說日語、並對日本文化有傾慕

  30. 90年代的「哈日族」 • 以15歲至35歲為主 • 是具高消費能力的一群 • 對日本的統治記憶模糊,只是從教科書得知日本管治情況 • 日本是世界體系中的「準西方國家」,或是亞洲地區內的「西方國家」 • 日本電視節目是時尚,更追求日本的時裝和風格

  31. 挪移的想像 ( Imaginary Appropriation) • 在消費通俗文化的過程中,人們會依照自己的利益與需度去解讀 • 與當下的生活實踐互相結合,從而得到愉悅的感覺 • 日本文化提供了一種「可操作型的現實主義」,因為台灣已漸漸富裕,所以參考的對象已從抽象的美國,轉為實際的日本。 • 日本電視劇提供了一個有教化、現代化的具體模式

  32. 台灣偶像劇的誕生 • 柴智屏指出偶像劇與傳統在黃金時段播放的台灣劇集是不同,日劇相對下較少道德、歷史的包袱,反之,以浪漫、友情等年輕人的認同為主題。 • 日劇的成功促使亞洲的偶像劇熱潮,至其後韓風襲台《藍色生死戀》亦在台灣熱播 • 2001年台灣製作人柴智屏製作《流星花園》,為台灣偶像劇寫下輝煌的一頁

  33. 《流星花園》 • 2001年改編日本神尾葉子的《花樣男子》 • 《花樣男子》於1992年-2004年 (共36冊) 發行 • 在日本亦曾改編為電影、動畫、廣播劇

  34. 《流星花園》的突破 • 起用4名寂寂無名的男新人,與過往以知明明星為主角的不同 • 保留漫畫中日本的元素,如戲中主角的名字仍沿用日本名,包括道明寺、花澤類等 • 學習日本偶像劇 • 故事流暢,沒有拖拖拉拉的情節 • 保留台灣的文化元素,如尊重長輩、家庭倫理等 產生「台式偶像劇」的典範

  35. 《流星花園》的成功 • 劇中的主角走紅 • 周邊商品均大賣 • 成功為台灣電視劇開拓外地市場 • 開拍續集《流星花園II》 《流星花園II》的外海播放權被各地電視台搶購 主角徐熙媛和F4在亞洲走紅

  36. 《流星花園》的影響 改編漫畫成為亞洲熱潮 加速台灣改編 日本漫畫 推動台灣 影視業發展 無限商機 開拓台灣偶像劇海外市場 推動台灣 自製偶像劇 台灣偶像劇 在亞洲抬頭

  37. 加速台灣改編日本漫畫為偶像劇

  38. 柴門文《愛情白皮書》(2002年8月) 多田薰《イタズラなKiss》,改為《惡作劇之吻》(2005年)

  39. 中條比紗也《花ざかりの君たちへ》,改為《花樣少年少女》(2006年11月)中條比紗也《花ざかりの君たちへ》,改為《花樣少年少女》(2006年11月) 藤田和子《ロマンス五段活用》,改為《公主小妹》 (2007年9月)

  40. 稹村怜的《美味關係》,早已在日本改編為劇集,並由唐澤壽明和中山美穗主演,2007年由可米瑞智製作稹村怜的《美味關係》,早已在日本改編為劇集,並由唐澤壽明和中山美穗主演,2007年由可米瑞智製作

  41. 為何以日本漫畫為藍本? • 日本漫畫業發展蓬勃 • 在同業界競爭下,漫畫質素有保證 • 漫畫種類繁多、題材豐富 • 為了吸引和挽留讀者漫畫情節要緊湊及具戲劇性 • 以少女漫畫最適合改編為偶像劇

  42. 推動台灣自製偶像劇三立電視台 • 三立電視台本是製作餐廳秀錄影帶 • 1995年3月開播,9月推出「三立二台」,1996年6月推出三立戲劇台,重播無線台的劇集 • 1996年12月三個頻道重新定位,改名為「三立綜藝台」、「三立都會台」和「三立台灣台」 • 從日本買劇本的成本高、限制多,所以轉向本土自製偶像劇 • 偶像劇在三立都會台播放 • 後與無線電視台台視合作,以分擔製作成本

  43. 《薰衣草》 • 《薰衣草》是三立自行製作的首部偶像劇 • 有指劇情有抄襲《流星花園》 • 該劇台灣和中國深受歡迎 • 為台灣電視界加強製作偶像劇的決心

  44. 偶像劇特色 • 劇種以愛情為主 • 著重場景、服飾和配樂,以年青演員或偶像擔任主角→俊男美女→帶出幻想的空間 • 劇情多有重複之處,男女主角多是﹕ • 冤家變情人 • 兒時認識長大相遇 • 被家中長輩反對,或相方家族早有恩怨 • 經歷生離死別

  45. 三立偶像劇的別名

  46. 推動台灣自製偶像劇 • 三立與台視的合作 《微笑Pasta》 《鬥牛要不要》 《海豚灣戀人》由 張韶涵、許紹洋主演

  47. 三立與台視的合作 《王子變青蛙》於台灣創下最高收視的紀錄,於東南亞等地亦創下高收視的佳績 《放羊的星星》起用韓國女主角,以便打開韓國市場

  48. 三立自製偶像劇創台灣高收視 • 2008年製作和播放 • 創下台灣偶像劇最高收視的紀錄,最高為13.64的收視,平均收視為6.99 • 在「第43屆金鐘獎」獲節目行銷獎、戲劇節目獎 • 劇中主角陳喬恩和阮經天亦因而走紅

  49. 推動台灣影視業發展 培養更多幕後人才 • 品牌製作人﹕柴智屏、鈕承澤、蔡岳勳等 • 發掘更多創作人﹕ 《鬥魚》改編自網絡作家洛心的《小雛菊》 《白色巨塔》改編侯文詠的小說 《原來我不帥》改編自網絡作家Lowes的同名小說

  50. 發掘更多新晉演員催生一群台灣年輕偶像 楊丞琳 張韶涵 阮經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