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97 Views
9.4.3 与活泼金属反应. 卤代烃的另一重要反应就是能与某些活泼金属(如: Li 、 Na 、 Mg 、 Cu 、 Hg 等)发生反应,生成 金属原子直接与碳原子相连接的化合物,称为有机金属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也非常重要,应用非常广泛。本章只简单地介绍几种。 1 、与锂反应 卤代烃与金属锂在非极性溶剂(无水乙醚、石油醚、苯)中作用生成有机锂化合物: 在产物丁基锂中,由于 Li 电负性很小,所以, C - Li 键极性很强,接近离子键, Li 上带正电荷, C 上带负电荷,因此,烷基是一个活性很强的亲核试剂,也是也个活性很强的强碱。. 有机锂的性质.
E N D
9.4.3 与活泼金属反应 • 卤代烃的另一重要反应就是能与某些活泼金属(如:Li、Na、Mg、Cu、Hg等)发生反应,生成金属原子直接与碳原子相连接的化合物,称为有机金属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也非常重要,应用非常广泛。本章只简单地介绍几种。 • 1、与锂反应 • 卤代烃与金属锂在非极性溶剂(无水乙醚、石油醚、苯)中作用生成有机锂化合物: • 在产物丁基锂中,由于Li电负性很小,所以,C-Li键极性很强,接近离子键,Li上带正电荷,C上带负电荷,因此,烷基是一个活性很强的亲核试剂,也是也个活性很强的强碱。
有机锂的性质 • 正因为烷基锂活性很强,所以,在制备烷基锂时,必须在惰性溶剂中进行。如:无水乙醚、苯、THF等。 • 由于生成的烷基锂和LiX都溶于上述溶剂,所以,通常不用分离,可直接用于有机合成中。如: • 作为碱,能与活性氢作用: • 作为亲核试剂,能与极性双键发生加成反应: • 能与金属卤化物如卤化亚铜反应生成二烷基铜锂。
有机锂的性质 • 二烷基铜锂是一个很好的烷基化剂,可以制备结构复杂的烃类化合物。如: • R’通常是伯卤代烃或不活泼的乙烯卤代烃。
2、与钠反应 • 卤代烃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烷基钠: • 烷基钠也很活泼,如果有过量的卤代烃存在,就会进一步反应,生成比原来碳原子数多一倍的烃。 • 这个反应叫武兹(Wurtz)反应,是制备偶数碳原子、结构对称烃类的好方法。但只适用于烃基相同的卤代烃的制备,不同烃基的卤代烃,由于产物复杂,无制备意义。 • 武兹-菲蒂希反应
3、与镁反应 • 卤代烃与镁反应生成烃基卤化镁。 • 这个反应是由法国化学家格林雅(V.Grignard)首先实现的,因此,有机卤化镁化合物又叫格林雅试剂,简称格氏试剂。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是非常重要、应用非常广泛的试剂。这里,我们先介绍下格氏试剂的性质。
格氏试剂的性质 • 格氏试剂从结构上看,电负性C为2.5,Mg为1.2,C-Mg键也是极性很强的键,带负电荷的烃基是一个活性很高的亲核试剂,也是一个活性很高的强碱。所以格氏试剂非常活泼,能起多种化学反应。 • 1)与空气中的O2和H2O作用 • 2)与CO2作用 • 因此,格氏试剂在制备和使用中,不能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在惰性溶剂(干醚、苯、THF等)中进行,并用惰性气体(如纯N2气)来隔绝空气。最后的反应可用于制备多一个碳的酸。
格氏试剂的性质 • 3)与含活泼氢的化合物作用
格氏试剂的性质 • 4)与醛、酮、酯、环氧乙烷等反应 • RMgX 能与醛、酮、酯、环氧乙烷等反应,生成相应的醇。由于反应后增长了碳链,所以利用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能制备很多有用的物质。 • 正因为格氏试剂是非常重要、应用非常广泛的试剂,格林雅也因此而获得了1912年(41岁)的诺贝尔化学奖。 • 这些内容,在后续各章节再学。
9.5 不饱和卤代烃 • 不饱和卤代烃是一个双官能团化合物,即卤素和不饱和键。因此,不饱和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都与这两个官能团的相对位置有关。 • 9.5.1 分类 • 不饱和卤代烃根据卤素和双键的相对位置不同分为三类:
不饱和卤代烃的化学活性与卤素和双键的相对位置有关,距离不同,化学活性也有很大差异。其活性大小可用AgNO3的乙醇溶液来区别:不饱和卤代烃的化学活性与卤素和双键的相对位置有关,距离不同,化学活性也有很大差异。其活性大小可用AgNO3的乙醇溶液来区别: 9.5.2 不饱和卤代烃的化学活性
不饱和卤代烃的化学活性 • 由上述现象可以看出: • 烯丙型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很活泼,很容易进行亲核取代反应。 • 孤立型卤代烃与卤代烷烃和烯烃相似。 • 乙烯型卤代烃很不活泼,一般条件下不能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差异呢?这与它们的结构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结构对化学活性的影响。
9.5.3 结构对化学活性的影响 • 1、乙烯型卤代烃 • 以氯乙烯为例,在氯乙烯中,氯原子以键与碳原子成键,氯原子上还有未共用的P轨道电子对, 当它与键平行时, 就会发生P-超共轭效应。 • 在这个共轭体系中,参与共轭的电子数为4,而原子数为3,象这种参与共轭的电子数超过了共轭体系中的原子数的共轭体系,叫多电子共轭体系。用 34表示。
P-共超轭对C-Cl键的影响 • 根据前面学的知识,共轭的结果,使键长平均化,体系内能降低。 • 1)对C-Cl键的影响 • 由于P-共轭的结果,C-Cl键上具有了键的成份,电子云密度增加,键能加强,反应活性降低。因此,氯原子不易被取代,也不易消除一分子HCl。
P-共超轭对C=C键的影响 • 2)对C=C键的影响 • P-共轭的结果使电子向键上流动, 键也随之极化,使C1上带正电荷,C2上带负电荷,亲电加成反应遵循马氏规律。 • 但是,由于氯的电负性大于碳,诱导效应的结果,又使电子向氯原子一端偏移。即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方向相反。 但 l-I l > l+C l,总的结果:氯素使键上电子云密度降低,钝化键,双键键长增加,亲电加成活性降低。
氯苯的性质 • 氯苯性质与氯乙烯相似,在芳香烃一章已学过。它也存在着P-超共轭,形成78共轭体系。 • 1)结果使C-Cl键加强,活性降低,一般不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如果要取代,需要高温、高压,用Cu作催化剂。 • 氯苯与强碱氨基钠在液氨中反应,可以生成苯胺。但是,这个反应不是一个简单的取代反应,实际上是经历了先消除、后加成的反应。
氯苯的性质 • 2)氯素对苯环的影响 • 同样,在氯苯中存在着P-超共轭和诱导效应,两者方向相反, l -I l > l+C l,结果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降低,钝化芳环,亲电取代反应比苯难。 2、孤立型卤代烃 它的卤素与双键相隔较远,之间相互影响不大,化学性质与一般的卤代烷烃和烯烃相似。
3、烯丙型卤代烃 • 首先大家应该注意烯丙基卤和丙烯基卤的区别。 • 烯丙型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这一点可从产物和过渡态的稳定性得到解释。 • 1)如果按SN2历程进行,在过渡态中,双键上的电子可以与正在形成的键和正在断裂的键之间发生电子云交盖,产生超共轭效应。
SN1历程 • 共轭的结果使过渡态能量降低,反应活化能降低,SN2反应易于进行。 • 2)如果按SN1历程进行,决定速度的是第一步碳正离子的形成。
SN1历程 • -C失去Cl-负离子后,变为SP2杂化,当它空的P轨道与键平行时,就会发生P-超共轭,使体系内能降低。 • 在这个共轭体系中,电子数只有2个,C原子数有3个。象这种参与共轭的电子数少于C原子数的共轭体系称作缺电子共轭体系。共轭的结果: • 1)正电荷已不再局限于-C上,通过共轭,使正电荷分散到三个C原子上,为三个C原子所共有,所以,烯丙基碳正离子比较稳定。 • 2)根据“能使产物稳定的因素也能使过渡态稳定”的规律。可以看出在形成过渡态时,也已经有超共轭效应,因而使其能量降低,反应活化能减小,反应易于进行。 • 所以,烯丙基卤代烃也易按SN1历程进行反应。
烯丙位重排 • 3)烯丙位重排 • 在上述烯丙基碳正离子形成的共轭体系中,电荷不是均匀分布,而是交替分布,一般两端带较多的正电荷。 • 这样,当亲核试剂(OH-)进攻时,就有两种可能,结果生成两个异构体,就好象羟基发生了重排一样。这种现象称为烯丙位重排。
烯丙位重排 • 烯丙位重排现象是有机化学反应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发现,单独加热烯丙基卤代烃(或烯丙醇)也能发生烯丙们重排。如: • 苄基氯也具有和烯丙基氯相似的情况。 • 9.6 重要的卤代烃(自学) • (氯仿、四氯化碳、氯苯、氯乙烯、有机氟化物)
本章小结 • 1、理解卤代烃的分类与命名。 • 2、掌握卤代烃的制备方法。 • 3、了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 4、重点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 (1)亲核取代反应、SN1、SN2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 • (2)消除反应、查依采夫规则、E1、E2反应及影响因素 • (3)与活泼金属反应:锂、钠、镁,重点是格氏试剂 • 5、不饱和卤代烃 • (1)了解不饱和卤代烃的分类 • (2)重点掌握其化学活性的差异。 • (3)理解结构对其化学活性的影响 • 6、了解重要的卤代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