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银屑病,遗传和环境因素:治疗思路

银屑病,遗传和环境因素:治疗思路. 银屑病防治研究基金会. 城 乡 病 情 比 较 (1984) [1]. 人们一直没有放弃研制治疗银屑病新药的努力,在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上企图改善患者的健康。到 21 世纪,在研究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其免疫应答的特点应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初步发现该疗法效果明显,使人们认为生物疗法的光明前景已初显端倪 [2] 。但不得不考虑,这些生物制剂实际上仍是非特异性的,由于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复杂性,其确切疗效尚需进一步考察,显然也解决不了该病的根治问题。.

Download Presentation

银屑病,遗传和环境因素:治疗思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银屑病,遗传和环境因素:治疗思路 银屑病防治研究基金会

  2. 城 乡 病 情 比 较 (1984)[1]

  3. 人们一直没有放弃研制治疗银屑病新药的努力,在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上企图改善患者的健康。到21世纪,在研究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其免疫应答的特点应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初步发现该疗法效果明显,使人们认为生物疗法的光明前景已初显端倪[2]。但不得不考虑,这些生物制剂实际上仍是非特异性的,由于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复杂性,其确切疗效尚需进一步考察,显然也解决不了该病的根治问题。人们一直没有放弃研制治疗银屑病新药的努力,在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上企图改善患者的健康。到21世纪,在研究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其免疫应答的特点应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初步发现该疗法效果明显,使人们认为生物疗法的光明前景已初显端倪[2]。但不得不考虑,这些生物制剂实际上仍是非特异性的,由于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复杂性,其确切疗效尚需进一步考察,显然也解决不了该病的根治问题。

  4. 国内用生物制剂尚无经验,仅见朱可建等一篇报道[3]:在德国用basiliximab (抗IL-2受体CD25的单克隆抗体),治疗2例银屑病患者。结果1例治疗6周无改善,另1例调整剂量治疗6周明显改善,但治疗16周后,皮损又复发。 国外用此类药较多的是针对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生物制剂包括: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 和依那西普(etanercept)。用此类药治疗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取得了可喜效果。但此类药在上市后大量患者监测中,发现有各类继发的危险,包括结核的播散、加重心功能不全、超敏反应、神经损害和恶性肿瘤[4]。

  5. 这些新的生物制剂仍是非特异性的,银屑病的细胞免疫紊乱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环节,但仅针对其环节中的一各靶位进行治疗,对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还是不明,特别是远期疗效尚难预料,值得进一步论证。这些新的生物制剂仍是非特异性的,银屑病的细胞免疫紊乱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环节,但仅针对其环节中的一各靶位进行治疗,对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还是不明,特别是远期疗效尚难预料,值得进一步论证。 纵观银屑病药物治疗的历史,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 的芥子气软膏、普鲁卡因封闭,60年代的白血宁到70代的乙亚胺、80年代的乙双吗啉,太多的药物或因其疗效不明显,或因其不良反应大而被淘汰,保留至今只有部分药物在应用。回顾过去当一种药物出现时,往往多强调其有利的一面,而忽视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必须提高警惕,慎重选择用药。

  6. 众所周知,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疾病,在未找到致病基因之前是无法解决该病的根治问题,一是国内一些研究者正在为此努力[5-7],但致病基因在短期难以找到,另一是目前基因疗法最适用于由遗传缺陷产生的单基因疾病,而且正在试验的基因治疗大多数是针对各种肿瘤或感染性疾病;对多基因疾病,还有更重要的,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尚未解决,银屑病可能还提不到日程。众所周知,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疾病,在未找到致病基因之前是无法解决该病的根治问题,一是国内一些研究者正在为此努力[5-7],但致病基因在短期难以找到,另一是目前基因疗法最适用于由遗传缺陷产生的单基因疾病,而且正在试验的基因治疗大多数是针对各种肿瘤或感染性疾病;对多基因疾病,还有更重要的,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尚未解决,银屑病可能还提不到日程。 而且患者的病情轻重不等,除一些少见的关节病性、脓疱性和红皮病性外,绝大部分的寻常性银屑病据我国学者[8]长期随访,发现有6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第一型最轻(不到10%),发作一次后多年不再复发;第6型最重(不到10%),每年发作,皮损广泛;其余为中间型。患者的病情轻重与环境因素,但主要可能与遗传背景有关,后者也是目前尚不能解决的问题。

  7.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卫生世纪已进入生活方式时代。尽管一些慢性病的临床诊治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改进患者的健康中,药物所发挥作用已不再像过去对传染病那么明显(如梅毒用青霉素治疗等)。而且用药不当,又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如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的经济负担等)。同样,像银屑病这样的心身疾病,对其处理应首先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强调自我照料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坚持锻炼、坚定信心、重视友谊、小心用药等养生之道。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卫生世纪已进入生活方式时代。尽管一些慢性病的临床诊治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改进患者的健康中,药物所发挥作用已不再像过去对传染病那么明显(如梅毒用青霉素治疗等)。而且用药不当,又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如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的经济负担等)。同样,像银屑病这样的心身疾病,对其处理应首先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强调自我照料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坚持锻炼、坚定信心、重视友谊、小心用药等养生之道。 美国Pegano医生提出银屑病的自然疗法(natural alternative for healing psoriasis)就很有参考价值[9]。

  8. Pegano 提出了发生银屑病的假说: 肠道功能紊乱, 不能有效地完成屏障功能, 使一些“毒素”进入血流和淋巴流, 这对患者是灾难性的。自然疗法的目的是去除在体内蓄积的“毒素”,和阻止其进入,从而主张合理的饮食。另外,改善生活制度还包括净化肠道、脊柱治疗、物理疗法、外用药和正确思维等方面。尽管Pegano的假说尚未充分证实,但其20多年的实践,很多患者得到了康复,其处理的原则还是值得思考的。

  9. 银屑病作为多基因遗传疾病,其遗传度(率)在上海为63%[10],长春估计为38.2±1.2~ 48± 1.2% [11],但都低于70%,所以环境因素在发病中也会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环境能影响患者的病情,而病情又和患者的生活方式有关。首先是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据调查[12]发现,患者特别关注周围对自身的评价,造成抑郁是主要的心理障碍。有作者[13] 探讨家庭情境因素对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家庭情境因素良好者(夫妻感情基础好,关系和睦,家庭成员对患者理解、同情、关切,无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合理,居住条件好,对职业满意等)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家庭情境因素差者。说明家庭的支持能减轻患者的心理的压力,有利于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归。

  10. 有作者调查[14],银屑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怖三项心理因子分值显著高与对照组;生活事件,如学习压力大、工作不适应、夫妻不和、离婚、疾病、外伤等皆多于对照组。心理社会因素与患者关系密切,关键是要改善患者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我保健。有作者调查[14],银屑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怖三项心理因子分值显著高与对照组;生活事件,如学习压力大、工作不适应、夫妻不和、离婚、疾病、外伤等皆多于对照组。心理社会因素与患者关系密切,关键是要改善患者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我保健。 近年来很多研究[15-17]都阐明了,精神紧张和负性生活事件可诱发加重银屑病,对这种临床现象发生机制的研究已证明有生理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例如银屑病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降低,皮损处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増强,特别是P物质及其他神经肽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可为银屑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1. 国内有作者报告[18-19],采用心理治疗包括教育患者、个体心理治疗、集体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等取得显著疗效,改善了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降低了复发率,减少了治疗用药,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以上国内的调查研究与Pegano所强调的内容是一致的,即患者的情绪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国内有作者报告[18-19],采用心理治疗包括教育患者、个体心理治疗、集体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等取得显著疗效,改善了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降低了复发率,减少了治疗用药,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以上国内的调查研究与Pegano所强调的内容是一致的,即患者的情绪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要戒烟限酒,这在我国调查中已证实银屑病患者吸烟、嗜酒的数量与疾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吸烟、嗜酒在诱发和加重疾病中起一定的作用[20]

  12. 按Pegano的假说,合理的饮食是治疗银屑病的主要措施,符合一些疾病“药疗不如食疗”的概念。当然国外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与我国有很多不同,不可能照搬Pegano推荐的食谱。Pegano肯定银屑病患者应吃75%碱性食物(水果和蔬菜),只吃25%酸性事物(肉类)。这一点对欧美人而言,食谱有了较大的变化,而在我国则变化不大。但要限制煎炸、油腻、盐腌的 要注意增加饮水,每种食谱应伴随每日饮1.2~1.6升清洁水(不包括液体食物:汤、水果汁和茶)。在每天没有1~2次大便时,应增加水果和蔬菜量,以及植物油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这一切帮助除去小肠中滞留的食糜,促进食物正常通过胃肠道和及时排空。从进食到排出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的时间不应超过24~36小时,否则肠道残留物由于肠道屏障功能紊乱而促进“毒素”的形成和增加其进入血流。简言之,银屑病患者一定要矫正便秘。

  13. 至于吃何种食谱,不妨参考我国医学专家洪昭光教授所推荐合理膳食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一、二、三、四、五,第二句话是红、黄、绿、白、黑。一曰每天喝一袋牛奶;二曰250g~300g碳水化合物;三曰三分高蛋白(肉、蛋、鱼、鸡鸭、豆腐之类);四曰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曰500g蔬菜和水果。红为一天一个西红柿;黄为红黄色的蔬菜(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南瓜、红辣椒);绿为绿茶;白为燕麦粉;黑为黑木耳。对“发物”是否要忌口?所谓“发物”,是指使皮肤病加重的食物而言,由于有些患者对某种食物可能过敏,有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如果患者已证明对某种食物过敏,当然应该避免再次食用。至于吃何种食谱,不妨参考我国医学专家洪昭光教授所推荐合理膳食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一、二、三、四、五,第二句话是红、黄、绿、白、黑。一曰每天喝一袋牛奶;二曰250g~300g碳水化合物;三曰三分高蛋白(肉、蛋、鱼、鸡鸭、豆腐之类);四曰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曰500g蔬菜和水果。红为一天一个西红柿;黄为红黄色的蔬菜(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南瓜、红辣椒);绿为绿茶;白为燕麦粉;黑为黑木耳。对“发物”是否要忌口?所谓“发物”,是指使皮肤病加重的食物而言,由于有些患者对某种食物可能过敏,有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如果患者已证明对某种食物过敏,当然应该避免再次食用。

  14. 除了要净化肠道以外,清洁皮肤也是很重要的。有的专家说,疗养院、海滨浴场是银屑病患者的“人间乐园”。阳光、水浴对患者的皮肤病有很好的作用,而患者“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在舒适的环境中;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非常有利于疾病的康复。Pegano也建议,采用蒸汽浴净化皮肤,以及在新鲜空气中从事体育活动。国内有的医生[21]曾对银屑病患者采用“运动出汗”的方法,对冬季型患者自秋末开始每天运动半小时(如跑步)使身体微微出汗,有很好的疗效,起到预防疾病复发和加重的效果。运动出汗为何有效,还不清楚,但银屑病皮损处由于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阻塞了汗管而闭汗,可能对排出Pegano所提到的“毒素”不利。如果能出汗加上沐浴自然会起到辅助作用。除了要净化肠道以外,清洁皮肤也是很重要的。有的专家说,疗养院、海滨浴场是银屑病患者的“人间乐园”。阳光、水浴对患者的皮肤病有很好的作用,而患者“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在舒适的环境中;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非常有利于疾病的康复。Pegano也建议,采用蒸汽浴净化皮肤,以及在新鲜空气中从事体育活动。国内有的医生[21]曾对银屑病患者采用“运动出汗”的方法,对冬季型患者自秋末开始每天运动半小时(如跑步)使身体微微出汗,有很好的疗效,起到预防疾病复发和加重的效果。运动出汗为何有效,还不清楚,但银屑病皮损处由于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阻塞了汗管而闭汗,可能对排出Pegano所提到的“毒素”不利。如果能出汗加上沐浴自然会起到辅助作用。

  15. 关于银屑病的药物治疗问题,除了特殊型以外,对寻常型银屑病而言,我国的一些专家[22]提出了治疗(包括用药)的思路:如整体观念、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并重,卫生经济学和个体化(或分型论治)等原则;建议充分重视心理治疗,包括科普教育、心理疏导、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等)以及使用安慰剂方法。对皮疹少而局限者可以外用药,如焦油、地蒽酚、卡泊三醇或糖皮质激素,对皮疹较多的重症病例可慎重考虑使用系统药物,如甲氨喋呤、维A酸类、光化学疗法或与外用药联用。对发病与感染有关者,可选用抗生素。总之不应过分强调药物是治疗银屑病的唯一方法。“知识求医,绿色治疗”是对银屑病治疗应遵循的方向。关于银屑病的药物治疗问题,除了特殊型以外,对寻常型银屑病而言,我国的一些专家[22]提出了治疗(包括用药)的思路:如整体观念、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并重,卫生经济学和个体化(或分型论治)等原则;建议充分重视心理治疗,包括科普教育、心理疏导、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等)以及使用安慰剂方法。对皮疹少而局限者可以外用药,如焦油、地蒽酚、卡泊三醇或糖皮质激素,对皮疹较多的重症病例可慎重考虑使用系统药物,如甲氨喋呤、维A酸类、光化学疗法或与外用药联用。对发病与感染有关者,可选用抗生素。总之不应过分强调药物是治疗银屑病的唯一方法。“知识求医,绿色治疗”是对银屑病治疗应遵循的方向。

  16. 最后,可以回顾银屑病防治研究基金会在1998年曾着重论述到[23]:在当前银屑病防治研究工作中,要重新认识“医学目的”,以及长期以来仍然存在的问题,如医务人员特别是门诊工作繁忙时,缺少为患者咨询提供时间,容易倾向追求近期疗效,治疗中一味重视药物的作用,忽视社会心理效应,导致复发和加重,造成很大浪费;患者盲目追求“根治”,乱投医,滥用药等。从而指出,银屑病防治的出路在于普及银屑病有关知识;推行现代医学模式,即强调照料,指导患者自我保健(改善生活方式)以减轻病情。这样才能从总体上使我国银屑病患者生活得更美好。

  17. 参 考 文 献 1、全国银屑病调查组,全国1984年银屑病流行调查报告,中华皮肤科杂志,1986,19(5):253-261 2、郑 敏,银屑病是细胞免疫介导性疾病?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85-87 3、朱可建,Ulrich Mrowietz, 郑 敏,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银屑病的初步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2):125 4、邵长庚,李新宇,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在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1-2 5、王红,刘维达,李辉,等,6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银屑病易感基因,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117-119 6、张学军,魏生才,王再兴,等,HLA-DQA1及DQB1等位基因与寻常型银屑病遗传易感性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120-123 7、何平平,杨森,王再兴,等,染色体 4q 存在中国汉族人的银屑病易感基因,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3):121-123 8、彭永年,曲魁遵,曹仲书,等,7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访资料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2):99-100 9、邵长庚,推荐John Pegano«治愈银屑病---自然疗法»一书,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3):179-180

  18. 10、刘憘义,芮建新,寻常型银屑病遗传规律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82,15(1):11-13 11、郭永禄,姜树新,银屑病的遗传率及其家庭内聚集性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86,19(6):325-326 12、汤 红,朱桂英,赵丽艳,等,银屑病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中华皮肤科班杂志,1998,31(5):317-318 13、肖青林,方友兰,何秀娟,等,银屑病病情转归与家庭情境因素关系的探讨,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2):141-142 14、 张春敏, 徐 兰, 社会心理因素对银屑病影响的研究,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2, 18 (2):141-142 15、王英杰,精神神经因素与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17(2):120-121 16、杨雪琴,李铀,王毅侠,等,银屑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2):115-117 17、王毅侠,杨雪琴,李士荫,等,银屑病患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6):413-414 18、田洪青,路 麒,王 霞,心理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4):246-247

  19. 19、杨雪琴,李 铀,杨 光,等,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改善银屑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2):94-95 20、张学军,王福喜,杨 森,等,吸烟与嗜酒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4):221-222 21、潘 藩,运动出汗法预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2):90 22、彭永年,邵长庚,杨雪琴,等,寻常型银屑病治疗选择的思路,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2):149 23, 李士荫, 杨雪琴, 邵长庚,等, 在“医学目的”讨论中审视当前银屑病防治研究工作,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 31(2): 69-7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