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项目十三 有助于改善胃肠道 功能

项目十三 有助于改善胃肠道 功能. 包括 : 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 促进消化 调节肠道菌群 通便. 一、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 (一)胃黏膜结构. 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 淋巴细胞、肥大细胞,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 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组成. 脂肪细胞、浆膜、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黏液主要成分:糖蛋白. 分泌黏液覆盖于黏膜表面. 分泌的碳酸氢盐,中和胃腔扩散来的 HCl. 贲门腺和幽门腺,主要分泌黏液。 在胃底和胃体部的胃底腺。有颈黏液细胞、壁细胞和主细胞. 分泌黏液. 分泌盐酸. 分泌胃蛋白酶元.

Download Presentation

项目十三 有助于改善胃肠道 功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项目十三 有助于改善胃肠道功能 • 包括: • 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 • 促进消化 • 调节肠道菌群 • 通便

  2. 一、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 (一)胃黏膜结构 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 淋巴细胞、肥大细胞,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 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组成 脂肪细胞、浆膜、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 黏液主要成分:糖蛋白 分泌黏液覆盖于黏膜表面 分泌的碳酸氢盐,中和胃腔扩散来的HCl 贲门腺和幽门腺,主要分泌黏液。 在胃底和胃体部的胃底腺。有颈黏液细胞、壁细胞和主细胞 分泌黏液 分泌盐酸 分泌胃蛋白酶元

  4. (二)胃黏膜的保护机制 包括: • 胃酸:杀灭进入胃中的细菌,抑制寄生虫的生长 • 黏液:捕获细菌,限制细菌向黏膜上皮运动。 • 碳酸氢盐:中和胃腔扩散来的胃酸,保护胃黏膜 • 胃黏膜血流微循环,提供氧和营养物质,使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2-4d)和修复(几小时),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促进黏膜更新与修复 • 抗氧化物质如生长抑素、黏液防止脂质过氧化

  5. (三)胃黏膜的保护 1.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功能因子 皂苷、黄酮、原花青素、茶多酚、番茄红素、免疫球蛋白质、粗多糖、乳酸菌 • 2.保护机制 • 抑制胃酸分泌 • 抑菌:抑制幽门螺杆菌 • 增加黏膜血流 • 增加胃壁表面黏液分泌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减轻胃黏膜脂质过氧化反应。

  6. 二、促进消化 (一)食物的消化 1.口腔内的消化:咀嚼时,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2.胃内的消化 :在胃蠕动下,胃蛋白酶和脂肪酶 分别将蛋白和脂肪分解为肽和脂肪酸 3.小肠内的消化 :肠蠕动下,胰液中的胰淀粉酶、麦芽糖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肽酶、核糖核酸酶、凝乳酶、胰脂肪酶等对糖、蛋白质、脂肪进行消化并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多数在小肠被消化和吸收

  7. (二)促进消化功能作用的功能因子 • 胃肠道是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与吸收的器官,对食物的消化作用主要是依靠其运动、消化酶的分泌来完成的。如果某一保健食品能对其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有调节作用,那它就有可能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 总黄酮、总皂甙、多酚、粗多糖、益生菌和促消化的复合消化酶都可能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8. 三、调节肠道菌群 1985 年瑞典人GBE 曾提出: • 一个健康人全身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有1.271kg之多 • 其中肠道1kg 、皮肤200g 、口腔20g、肺20g、阴道20g、眼1g、鼻1g ,总数为100 万亿个(1014),相当人体细胞数(1013)的10 倍。

  9. (一)人体肠道菌群 • 出生前:肠道无菌 • 出生2~4h后:肠道菌出现,最初以大肠菌和肠球菌、梭菌等好氧或兼性厌氧菌占主体 • 出生后约1个月:婴儿双歧杆菌占85%~90% • 断奶后:菌群与成人相似。

  10. (二)肠道益生菌和有害菌 1.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菌 • 抑制肠道致病菌:分解乳糖、产生乳酸、醋酸,低pH抑制有害菌,防便秘等 • 免疫调节、抗肿瘤 • 辅助降血脂 • 合成维生素和分解腐败物

  11. 2. 有害菌 • 梭状芽孢杆菌:氨、胺、亚硝胺、苯酚、3-甲基吲哚、糖苷配基和次级胆汁酸 • 变形杆菌:氨、胺和3-甲基吲哚 • 拟杆菌和粪链球菌:亚硝胺、糖苷配基和次级胆汁酸 • 有毒发酵产物种类和危害 • 氨、胺:肝毒素 • 亚硝胺:致癌物 • 苯酚(1.4mg)和甲苯酚(12.2mg):促癌物 • 3-甲基吲哚(3.3mg):致癌物 • 次级胆汁酸:致癌物或结肠癌促进剂 • 糖苷配基:诱变剂

  12. 微生态调节剂 (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食品开发 • 是由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 • 分成三大类: 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

  13.   益生菌 定义: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 •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名单 • (国食药监注[2005]第202号) 两岐双岐杆菌 婴儿两岐双岐杆菌 长两岐双岐杆菌 短两岐双岐杆菌 青春两岐双岐杆菌 保加利亚乳杆菌 嗜酸乳杆菌 嗜热链球菌 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 罗伊氏乳杆菌

  14. 益生元 • 是指不被消化的食物成分,其作用是通过选择性刺激结肠内的一种或有限的几种具有改善宿主健康潜力的细菌的生长和/或活性,从而给宿主带来好处。   • 常见的益生元:低聚果糖 、大豆低聚糖 、异麦芽低聚糖 、低聚乳果糖 、低聚半乳糖 、低聚甘露糖 、低聚龙胆糖、低聚木糖等。

  15. 合生素 • 是指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混合制剂。 • 这种制品优点显著,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菌的作用更显著持久。 • 今后微生态调节剂的发展的方向之一。

  16. 四、通便功能 便秘是指肠内容物在肠内运行迟缓,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坚硬、量少,排便困难。 正常人的排便次数因人而异,一般每日1~2次或每2—3d排便一次。 平均每日粪便重量35—225g。 排便的量和次数常受食物种类以及环境因素影响。

  17. 发病原因及分类 便秘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 • 器质性病因: • 肠管器质性病变 • 直肠、肛门病变 • 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 • 系统性疾病 • 神经系统疾病 • 肠管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病变 • 结肠神经肌肉病变 • 神经心理障碍 • 药物性因素

  18. 功能性病因 • 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 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 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 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 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 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或由于结肠冗长所致。

  19. 便秘的危害 • 便秘在有些疾病如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便秘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病人可导致生命意外 • 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如痔、肛裂等有密切的关系

  20. 便秘的治疗 • 分析便秘的原因,调整生活方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戒烟酒;避免滥用药 • 提倡均衡饮食、适量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 • 适量的运动以医疗体操为主,可配合步行、慢跑和腹部的自我按摩 • 调节好情绪和心理状态。

  21. 具有通便作用的功能因子 膳食纤维、糖醇、维生素和微生态制剂。 1.膳食纤维 不能被人体吸收,能部分被肠道菌群分解和发酵,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刺激肠黏膜蠕动。 未被消化的膳食纤维形成的食物残渣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改变粪便性状,刺激结肠运动,促进排便。

  22. 2.供给足量B族维生素及叶酸 用含B族维生素丰富食物,可促进消化液分泌,维持和促进肠管蠕动,有利于排便。如粗粮、酵母、豆类及其制品等。在蔬菜中,菠菜、包心菜,内含有大量叶酸,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23. 3.微生态制剂 可以通过对肠道微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对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和便秘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 4.糖醇 不能被胃肠道中的消化酶分解,在肠道中滞留时间比葡萄糖长,有通便作用。但应控制糖醇摄入量,避免造成肠鸣、腹胀和腹泻现象。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醇、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等均具有通便作用。其中赤鲜糖醇、异麦芽酮椭醇的耐受性较好,可以作为通便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