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k likes | 1.4k Views
第十二章 血液分析技术 与相关仪器. 血液分析技术与相关仪器. 血液分析仪器是临床实验室最常用的分析仪器,包括: 血细胞分析仪 血液凝固分析仪 血液流变学分析仪. 总目录.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 第二节 血液凝固分析仪 第三节 血液流变学分析仪.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教学要求. 掌握血细胞分析仪的概念、库尔特原理、仪器的基本结构。 熟悉联合检测型血细胞分析仪器的检测原理,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血红蛋白检测原理、仪器性能评价和维护。 了解血细胞分析仪的分类、性能指标、常见故障和排除及进展。. 本节目录. 第一节 目录. 一、 血细胞分析仪概述
E N D
血液分析技术与相关仪器 血液分析仪器是临床实验室最常用的分析仪器,包括: • 血细胞分析仪 • 血液凝固分析仪 • 血液流变学分析仪
总目录 第一节血细胞分析仪 第二节 血液凝固分析仪 第三节 血液流变学分析仪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教学要求 • 掌握血细胞分析仪的概念、库尔特原理、仪器的基本结构。 • 熟悉联合检测型血细胞分析仪器的检测原理,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血红蛋白检测原理、仪器性能评价和维护。 • 了解血细胞分析仪的分类、性能指标、常见故障和排除及进展。 本节目录
第一节 目录 一、血细胞分析仪概述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三、仪器的性能指标、评价与调校 四、仪器的维护与常见故障 五、仪器的进展与应用展望 思考题
一、血细胞分析仪概述 血细胞分析仪(Blood cell analyzer,BCA)是指对一定体积全血内血细胞异质性进行自动分析的临床检验常规仪器。又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ABCC)、血液学自动分析仪(AHA)。ABCC代表早期的低档次BCA,AHA外延过大。 返回本节目录
一、血细胞分析仪概述 发 展 史 • 手工计数 • 仪器简单计数 • 两分群 • 三分群 • 五分群 • 五分群+网织红 返回本节目录
一、血细胞分析仪概述 • 20世纪40年代末, 电阻抗法微粒子计数专利 • 50年代, Coulter Model A型用于临床 • 60年代, 测定参数达7项 • 70年代, 全血细胞计数(CBC) • 80年代, 双通道、白细胞2~3分群、五分群 • 90年代以来,多功能、多参数、流水线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细胞 单核细胞 血小板 嗜碱性细胞 淋巴细胞 (一)血细胞分析仪分型 • 按自动化程度 • 按检测原理 • 按对白细胞的分类水平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二)电阻抗法血细胞检测原理 • 血细胞与等渗的电解质溶液相比为相对的不良导体 • 电阻值大于稀释液的电阻值 • 当细胞通过检测器微孔的孔径感受区时,在内外电极之间恒流源电路上,电阻值瞬间增大,产生一个电压脉冲信号 • 产生的脉冲信号数,等于通过的细胞数,脉冲信号幅度大小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请记住哦! 电 阻 抗 法 血 细 胞 检 测 原 理 返回本节目录
1.白细胞的检测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返回本节目录
2.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检测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CPU对血小板和红细胞分布图进行判断 红细胞和血小板共用一个小孔管,正常人红细胞体积和血小板体积间有一个明显界限,血小板计数准确容易 返回本节目录
2.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检测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浮动界标 返回本节目录
(三)联合检测型原理 前 鞘 流 后 鞘 流 检 测 窗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 主要体现在白细胞分类,实质是选用较特异的方法将血中含量较少的嗜酸、嗜碱性粒细胞检出,发现异常细胞。共有特点是:均使用了鞘流技术。 返回本节目录
1.容量、电导、光散射检测技术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每个细胞接受三维分析 定义到三维散点图的相应位置 电阻抗 电导性 光散射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 体积(volume,V)电阻抗原理测定细胞体积和数量 • 电导性(conductivity,C)高频电磁探针,测量细胞内部结构,细胞内核浆比例 • 光散射(scatter,S)细 胞内粗颗粒的光散射强 度要比细颗粒更强 返回本节目录
2. 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联合检测技术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 这类仪器是应用激光散射与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高角度前向散射光:细胞核及颗粒的信息 低角度前向散射光:细胞大小的信息 结合细胞化 学染色技术对 白细胞进行分 类计数 返回本节目录
3.多角度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技术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基本原理是: • 基于细胞大小、折射率、核形、核浆比值、以及颗粒性质等,均可影响不同角度下的散射光强度 • 不同白细胞在以上几个 方面完全一致的几率很 小,从而对白细胞进行 分类 返回本节目录
4.电阻抗、射频与细胞化学联合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这类仪器是利用电阻抗、射频这一成熟细胞计数技术结合细胞化学技术,通过4个不同的检测系统对白细胞、幼稚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 • 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系统 • 嗜碱性粒细胞检测系统 • 淋巴、单核和粒细胞检测系统 • 幼稚细胞检测系统 返回本节目录
白细胞分类散射图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联合使用多项技术(流式、激光、射频、电导、电阻抗、细胞化学染色)同时分析一个细胞,综合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白细胞“五分群”结果。 返回本节目录
(四)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 网织红细胞中嗜碱性物质RNA,在活体状态下与特殊的荧光染料结合 • 荧光强度与RNA含量成正比 •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网织红细胞大小和 RNA含量及血红蛋 白的含量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细胞与试剂反应前后的变化 反应前 反应后 返回本节目录
低荧光强度 低荧光强度 高荧光强度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血细胞分析仪网织红细胞成熟度分类 前向散射光(细胞大小) WBC Reticulocytes PLT RBC 荧光(RNA)强度 返回本节目录
(五)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除干式、无创型外,各型BCA对血红蛋白测定都采用光电比色原理 • 血细胞悬液中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中有关成分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进入血红蛋白测试系统 • 特定波长(530~550nm)下进行光电比色 返回本节目录
(六)仪器基本结构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 机械系统 • 电学系统 • 血细胞检测系统 • 血红蛋白测定系统 • 计算机 • 键盘控制系统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1.机械系统 包括机械装置(如全自动有进样针、分血器、稀释器、混匀器、定量装置等)和真空泵,以完成样本的定量吸取、稀释、传送、混匀,以及将样本移入各种参数的检测区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2.电学系统 包括主电源、电压元器件、控温装置、自动真空泵电子控制系统,以及仪器的自动监控、故障报警和排除等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3.血细胞检测系统 国内常用的血细胞分析仪,使用的检测技术可分为电阻抗检测技术和光散射检测技术两大类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 电阻抗检测技术:由检测器、放大器、甄别器、阈值调节器、检测计数系统和自动补偿装置组成 • 流式光散射检测技术:由激光光源、检测装置和检测器、放大器、甄别器、阈值调节器、检测计数系统和自动补偿装置组成 返回本节目录
二、仪器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4.血红蛋白测定系统 由光源、透镜、滤光片、流动比色池和光电传感器等组成。 5.计算机和键盘控制系统 返回本节目录
三、仪器的性能指标、评价与调校 (一)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指标 1.测试参数 2.细胞形态学分析 3.测试速度 4.样本量 5.精密度与示值范围 6.打印 返回本节目录
(二)血细胞分析仪的评价 三、仪器的性能指标、评价与调校 ICSH公布了电子血细胞分析仪的评价方案:在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方面,要评价仪器测试样本的总变异、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可比性和准确性等 返回本节目录
(三)血细胞分析仪的调校 三、仪器的性能指标、评价与调校 出厂前已经过厂方技术鉴定合格,但由于运输振动或因故障维修后或长时间停用后再启用等原因,以及正常使用半年以上或认为有必要时,都必须对仪器进行调校及性能测试,这对了解仪器性能,发现问题,确保检验质量有重要意义 返回本节目录
四、仪器的维护与常见故障 (一)仪器的维护 1.安装:洁净的环境、稳定的电源、可靠的接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保证BCA正常工作的前提。 返回本节目录
四、仪器的维护与常见故障 2.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仪器正常工作的前提,精心细致的维护是仪器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保证。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有助于提高仪器测量的准确性,减少故障的发生,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返回本节目录
四、仪器的维护与常见故障 检测器的维护 ①采血顺利②防止纤维丝堵孔③关机前对检测器的微孔进行清理冲洗④计数期间,及时按 “反冲”键,冲掉沉积变性的蛋白质⑤定期卸下检测器,用5%次氯酸钠浸泡清洗 返回本节目录
四、仪器的维护与常见故障 管路的维护 返回本节目录
机械传动部位的维护 四、仪器的维护与常见故障
(二)常见故障 四、仪器的维护与常见故障 有自我诊断功能,有故障发生时,内置电脑的错误检查功能显示出“错误信息”,并伴有报警声 返回本节目录
四、仪器的维护与常见故障 1.开机时的常见故障 2.测试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信息 其中检测器的微孔堵塞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最常见的原因。根据微孔堵塞的程度,将其分为完全堵孔和不完全堵孔两种。 返回本节目录
五、血细胞分析仪的进展 • 仪器测试原理的不断创新 白细胞分类的改进 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原理的改进 • 新血细胞分析参数的出现 • 各种特殊技术的应用 • 仪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 无创型全血细胞分析仪的研究 返回本节目录
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原理的改进 五、血细胞分析仪的进展 二维激光散射法测定红细胞和血小板 克服了电阻抗法在病理情况下测定MCH、MCHC结果不准及血小板计数精确性较差的缺点 返回本节目录
思 考 题 1.BCA的概念及功能是什么? 2.简述电阻抗血细胞检测原理。 3.简述联合检测型BCA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实质和共有特点 4.简述BCA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 5.如何对BCA进行分类?半自动与全自动BCA的主要区别? 6.如何对BCA进行评价? 7.电阻抗型BCA和联合检测型BCA的基本结构? 8.BCA的进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9.BCA常见的堵孔原因有哪些?如何处理? 10.BCA保证血小板准确计数的技术有哪些? 返回本节目录
第二节 血液凝固分析仪教学要求 请记住哦! • 掌握血凝仪的检测原理和基本结构 • 熟悉半自动、全自动血凝仪的特点,血凝仪的性能评价以及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 了解血凝仪的分类、临床应用、仪器的维护和进展 本节目录
第二节 目录 • 血液凝固分析仪概述 一、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二、血凝仪基本结构与评价 三、血凝仪的维护 四、血凝仪临床应用与进展 ● 思考题
血液凝固分析仪概述 血液凝固分析仪(automated coayulation analyzer,ACA)是采用一定分析技术,对血栓与出血有关成分自动检测的临床常规检验仪器 在血栓/出血实验室中最基本的设备就是血液凝固分析仪(简称血凝仪) 返回本节目录
血液凝固分析仪概述 发 展 史 • 1910年,Kottman发明了最早的血凝仪 • 1950年,Schnitger和Gross发明了基于电流法的血凝仪 • 20世纪70年代前为血凝仪的初级阶段 返回本节目录
血液凝固分析仪概述 • 20世纪70年代,较精确的各种自动血凝仪先后问世,其特点是:单通道、终点法的半自动血凝仪,也称第一代产品 • 20世纪80年代末,多通道、多种分析方法与原理的半自动血凝仪相继诞生,称之为第二代产品 各代血凝仪的特点 返回本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