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k likes | 1.3k Views
第一节 小学教师. 第二节 小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三章 小学教师与小学生. 小学教师概述.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1. 2. 第一节 小学教师. 一、小学教师概述. (一)小学教师的概念. 教师乃是专业人员. 教师的定义: 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 从狭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小学教师: 在小学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专门化(学校的产生). (二)小学教师的历史沿革 1 、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 教师的专业化. 能者为师.
E N D
第一节 小学教师 第二节 小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三章 小学教师与小学生
小学教师概述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1 2 第一节 小学教师
一、小学教师概述 (一)小学教师的概念 教师乃是专业人员 • 教师的定义: • 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 • 从狭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 小学教师: • 在小学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专门化(学校的产生) (二)小学教师的历史沿革 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的专业化 能者为师 智者为师 教师职业专业化
本科层次(4年制,3+2年制,5+2年制等) 2、小学教师师资培养的发展过程 中师层次 专科层次 研究生层次
教师角色 是教师在特定情境中,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所具有的地位和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 (三)小学教师的角色
回想一下你以前的小学教师,他/她们当时是以什么形象出现在你眼中的?——传统上教师是以何种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回想一下你以前的小学教师,他/她们当时是以什么形象出现在你眼中的?——传统上教师是以何种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现在小学教师的角色有变化吗? 设想一下未来的小学教师角色? 讨论:
让我们一起思考: 学生的关怀者 当 前 小 学 教 师 的 角 色 定 位 学习的引导者 课程的开发者 团队的组织者 教育的研究者 终身的学习者 …………
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教师法》第二章中做了明确规定,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所享有的职业上的权利和应履行的职业上的义务,而并非是教师的所有权利与义务。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教师法》第二章中做了明确规定,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所享有的职业上的权利和应履行的职业上的义务,而并非是教师的所有权利与义务。 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如下: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四)小学教师的权利义务
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义务如下: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小学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推动力。 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小学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推动力。 课后作业
《乡村女教师》 《一个都不能少》 《烛光里的微笑》 《热血教师》 《听见天堂》 《摇滚教室》 《心灵捕手》 《弦动我心》 推荐优秀影片 • 《放牛班的春天》 • 《天堂电影院》 • 《死亡诗社》 • 《蒙娜丽莎的微笑》 • 《街头日记》 • 《叫我第一名》 • …… …… • 108部教育影片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低水平到高水平演进的专业人员发展过程,经历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专家期几个专业成长阶段,包含观念系统、知识系统、能力系统等多方面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历程 入职期 稳定期 实验和 个性化期 重新评估期 平静和 关系疏远期 保守和 抱怨期 退休期
第一部分 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结构 素养: 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等,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等,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专业能力。包括学科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备的心理特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内容。 专业态度与情意。包括职业道德、专业信念、专业情感、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 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二、基本内容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二)专业知识 (三)专业能力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2月
1、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相关研究;1、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相关研究; 2、欧洲、美国、法国、越南等国关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方面的资料。 思考、讨论: 以上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有何启示? 课后查阅资料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场所。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 1、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公德。包括社会公共生活和家庭道德。 2、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职业道德,是师德的核心。 (一)高尚的师德
1985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1991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97年修订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又一次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思考: 比较1997年和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有何变化? 你能分析原因吗?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演变
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 3、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 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 7、廉洁从教 8、为人师表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97年)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9月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教师职业观的三个层次(余文森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教师职业观的三个层次(余文森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
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 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在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 ——教育名言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师爱包含了对每一个学生(不分相貌、性别、个性,不分好生、差生)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 师爱的意义
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 师爱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 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师爱的作用
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案例:美丽的误会
第一个层次——亲近感。即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的关怀体贴为起点而产生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情感。第一个层次——亲近感。即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的关怀体贴为起点而产生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情感。 第二个层次——理解感和尊重感。 第三个层次——期待感。是师爱的最高层次,指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包藏着热爱、理解、尊重、信赖、坚信、鼓励、期望等在内的复杂的情绪体验。 师爱是有原则的,对学生的缺点不姑息迁就,把尊重人格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师爱的体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之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师爱的要求
教育理念是理性认识的成果;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 教育理念是个其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 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 (二)科学的教育理念
1.1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相应的行为 1.2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 1.3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年10月
西尔维娅-法纳姆-迪戈蕾.学校教育/哈佛家庭教育经典译丛[M].辽海出版社西尔维娅-法纳姆-迪戈蕾.学校教育/哈佛家庭教育经典译丛[M].辽海出版社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刘铁芳.生活意义的失落与当代教育的使命[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 奥尔兹.儿童世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于永正.教海漫记[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推荐阅读
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有具备了应有的专业知识,他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完成教育任务。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有具备了应有的专业知识,他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完成教育任务。 马卡连柯:假如你的工作、学问的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多么亲切,你的话说的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作出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
案例:评价下面的教学设计 教学被除数是0的除法,其中涉及除数不能为0,教师认为:“除数不能为0。这是一个深奥的数学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理解其意思是有困难的”,就借助了一个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 “小巧每天去森林里给小动物分苹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巧是怎么给小动物分苹果的。” “森林的小屋里住着几只小动物。第一天,小巧带去了6个苹果,出来了3只小动物,平均每只可以得到几个苹果?算式怎么写?” (学生汇报,教师板演,找数量关系) “第二天,小巧没有带去苹果,3只小动物等着小巧。可是怎么分呢?谁来说算式?” “第三天,小巧特地带了6个苹果早早来到小屋。可是等了很长时间,没有小动物出来。 (教师板演6÷0=) 没有小动物在,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然而,当教师采用这个教案教学时,学生很自然地由数量关系类推出:小巧没带苹果,苹果数是0;小动物没来,小动物数为0,于是得出6÷0,那么6÷0等于多少呢?然而,当教师采用这个教案教学时,学生很自然地由数量关系类推出:小巧没带苹果,苹果数是0;小动物没来,小动物数为0,于是得出6÷0,那么6÷0等于多少呢? 有的说等于6,理由是小动物没来,6只苹果还在;有的说等于0,理由是谁也没有分到苹果。 最后还是教师硬性规定“除数为0没有意义”。 课后,与几个很会发言的学生继续这一话题,其中就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小巧没带苹果可以用0表示,小动物没来,用0表示就没有意义了呢?” ——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 http://tsuzjd.blog.163.com/blog/static/381650132007925105136570/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整数除法定义中可以知道:如果bq=a,那么a÷b=q。当a=0,b≠0时,∵ b×0=0,∴ 0÷b=0(这是除法的补充定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整数除法定义中可以知道:如果bq=a,那么a÷b=q。当a=0,b≠0时,∵ b×0=0,∴ 0÷b=0(这是除法的补充定义) 但除数b不能是零,这是因为如果b=0,那么 1、当a≠0时,由于任何数乘0都不可能等于整数a,所以a÷0的商就是不存在的。 2、当a=0时,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所以a÷0的商是不确定的。 我们知道,在加法、减法与乘法中,和、差(如果存在)与积都是唯一的,在除法中也要排除商(如果存在)不是唯一的情况,因此规定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0。 理论上也许比较费解。我们知道除法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平均分”一个是“每几个一份”。例如有6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就是把6平均分成三份求每份是几,所以6÷3=2(个)。同样有6个苹果,要想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算式6÷2=3(个)。上述情况要是除数为0的话就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1、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0份,每份是几个?这是没有答案的,6个苹果不能分成0份这是不可能的。 2、有6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0个,能分给几个小朋友?这也很可笑了,每个小朋友分0个,那个不管有多少个小朋友都可以了,反正小朋友手里没苹果。这里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所以0不能做除数了。 请回答:除数为什么不能为0
从专业发展来看,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从专业发展来看,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 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自身教育教学实反思的结果。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六)学科知识 (七)教育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小学教师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也正是综合性特点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关注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小学教师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也正是综合性特点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关注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小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的特殊性
2教育知识与能力——2.2具有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2.2.1 了解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学会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 2.2.2 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会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对小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