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69 Views
如何提高外语教学 和学习效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王初明 wangcm@gdufs.edu.cn. 内 容. 一、教师的困惑 二、分析和归纳促学语言的 5 个基本特征 三、研判外语教学中一些常见的语言练习 四、语言习得有效路径. 一、教师的困惑. 新课的第一课时往往很生动,第二课时次之,到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就没有什么新意了。尤其是到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会多注重那几个语法点和写作。反反复复,年复一年,毫无新意。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点讲解和练习的最佳整合,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E N D
如何提高外语教学和学习效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王初明 wangcm@gdufs.edu.cn
内 容 一、教师的困惑 二、分析和归纳促学语言的5个基本特征 三、研判外语教学中一些常见的语言练习 四、语言习得有效路径
一、教师的困惑 • 新课的第一课时往往很生动,第二课时次之,到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就没有什么新意了。尤其是到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会多注重那几个语法点和写作。反反复复,年复一年,毫无新意。 •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点讲解和练习的最佳整合,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如何更快、更有效率地批改学生如此多的作业(尤其是听写和作文)? • 对于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山区中学,生源比较薄弱的学校,如何让学生更爱学英语? • 如何避免学生老犯同样的错误?特别是一些知识点的运用。 • 有些同学忽视口语练习,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只爱做题,为应试而学习。如何改变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态度?
教师的困惑 • 如何更有效地防止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两极分化问题? • 英语学习时是要初中的学生们完全用英语来思维吗? • 师资力量不足、不好,在一些农村小学生一开始学讲话,就是讲错话,英语老师发音不准,到初中后难以纠正。 • 考试重语法和词汇。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起来本来就枯燥,需要识记的太多,一旦记不住,考试就做不起,导致学习兴趣不断下降,直至消失。 • 学生语法概念淡薄,英语表达能力差。 • 学习过程学生非常被动。我尝试变换过多种教学方式以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最后效果都不很明显。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多数使用一种灌汤式教学方法。
教师的困惑 • 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虽然小学学过三年基础英语,但是音标和单词的认、读能力仍很薄弱,基本上都是依靠标注中文发音来记、读。 • 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音标? • 农村初中的学生阅历较少,知识面也比较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 学生的单词遗忘率高(拼错记过的单词或记不住新单词),怎么办?如何有效记忆单词?如何有效地教单词?在教单词的过程中,觉得老师投入时间很多,但效果不是很理想,还感觉到老师的很多劳动是徒劳的、无效的,因此感到很困惑。 • 从八年级下开始到九年级,课文长度增加很多,如何生动地处理好一大篇阅读内容并且要让学生感兴趣,也是我比较头痛的问题。
教师的困惑 • 教材中有一部分对话设置更贴近城市学生的生活体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在对话时,往往缺乏对这部分情景意境的联想,导致无法开展较活跃的课堂活动。 • 英语阅读课是否要让学生提前预习? • 如何更好的从学生的已知、生活、兴趣入手来降低孩子学习英语的难度? • 如何解决生词和课文教学的矛盾? • 如何让自己自始至终坚持全英的课堂用语? • 高三教师究竟该不该坚持全部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 怎样选择好的教辅资料?
学好语言的一个简单推理 • 对话是语言使用最本真、最自然、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习得语言最根本的途径。 • 要揭示语言习得和使用的机理,研究目标理应首选对话。
二、学好语言的5个关键特征 • 交际意图 • 互动协同 • 语境融入 • 内生的表达动力(创造内容) • 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
(1)交际意图 • 语言使用由交际意图驱动。 • 交际意图是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基本动力,与交际需要和交际意愿密切相关,在互动中实现,并随着互动而发生变化。 • 不练好语言基本功,何以在交际中使用,满足交际需要? • 学中用,用中学,用中完善。 •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注入使用外语的交际需要?
(2)互动协同 • 对话是典型的互动,协同 (alignment)是互动的内在特征,两者相生相伴。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的是人际互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大家同处一个圈子,相互适应,相互影响,长期相处,潜移默化,导致行为举止、处事风格趋同,也包含语言使用的趋同。(班风、校风、家风、球风) • 对话中的协同是双向的,对话者彼此适应,相互启发,自动对焦,产生拉平效应,即学习效应。 • 儿童只消跟成人互动,语言因协同而很快习得。 • 通过与人打交道学说话需要高智商吗?若像课堂里那样学习语言,系统学习语法规则,挑战儿童的智商,儿童还能学得那么快吗? • 成人学外语不一样?不需要互动?
互动强则协同强; 互动弱则协同弱。
(3)语境融入 • 在互动过程中,语言上下文,心理、认知、语用等种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因素在不断渗入。这些因素交互作用,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在互动中交融整合,形成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瞬息变化的动态语境,伴随并作用于语言理解和产出,影响对话进程。 • 语境的作用在于理解并启动语言使用,缺少语境配合,语言学过难以用出来。
学伴用随原则 学过的语言知识能否用出来,用出来是对还是错,决定于语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什么语境相伴。我们不妨将此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关联现象称为“学相伴,用相随”原则,简称“学伴用随原则” ( 英译learn together, use together, LTUT)。这是指导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普适原则。
(4)语言使用基于内容的创造 • 在对话过程中,语言使用会随着人际互动而变化,不断表达新的意思。内容的变化带来语言的变化,内容的创造源于说话者内生的表达动力。 • 内生表达动力,是指学习者对人对物或对所发生的事的内在自发反应,表现为生成想法,引发交际意愿和交际需要,激发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动力,进而与人交流。 • 内容决定语言形式的使用,而不是相反,语言依附于内容。 • 外语教学强调内容的内生性吗?是用内容带动语言使用,还是专注于语言操练?
(5)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 • 对话是双方不断理解对方话语并即时做出语言反应的过程,要使对话顺利进行,理解和产出必须紧密配合。正因两者结合紧密,所以对话中的互动强度大,语言协同效应显著。 • 语言是在语言产出和理解的互动协同过程中学会的。
理解与产出的不对称性 • 一个人所能理解的语言总能超出其语言表达水平,理解与产出存在永恒的不对称性。人们在促进两者互动协同的过程中缩小其差距,不断将新的语言知识融入自己的语言当中,由此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 制造差距论:说话能力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理解能力,而滞后成为语言发展的推力。有差距才能促发展,水平相当,提高便失去了动力。 • 如何利用差距?
语言使用特征小结 • 语言使用由交际意图驱动。 • 使用总是发生在语言和非语言的语境互动当中。 • 互动催生协同效应,同时也带来交流内容的变化。 • 内容的创造导致语言使用的变化。 • 语言使用主要体现在理解和产出两种形式上。 • 加强产出与正确输入的理解之间的互动,促使两者协同,并使协同效应最大化,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哪类练习促学效果最好? 注: 朗读课文虽然对提高语言的整体运用能力帮助不大,按理归为“差”,但可用于改善发音和语调,在外语学习的一定阶段,需要采用,因此给予中性评级。
内容创造与语言模仿紧密结合 • 两种最佳促学练习: (1)与本族语者对话, (2)读后续写。 (内容要求学习者自主创造并与语言模仿紧密结合,同时模仿又发生在互动中。) • 对话融入了交际意愿,将语言输出与语言输入紧密结合,理解与产出有机结合,语言模仿与内容创造切实结合;语言模仿在人际互动中开展,在丰富的动态语境中进行,在对话双方的协同配合中实现;模仿有样板,表达有反馈。所有这些对话特征均能够加速语言习得。
读后续写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从外语读物中截留一篇结尾欠缺的材料,让学习者发挥想象力,读后写全内容,读物为后续作文提供语境,模仿的样板。 阅读难还是作文难?
缩写 阅读理解 在语篇层次接触和使用语言 理解 + 产出 内容无创新 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浓缩内容 内容无变化,难于找到优于原文语言的表达法 保持原文内容,无须创造,协同强度中等 适用于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 读后续写 阅读理解 在语篇层次接触和使用语言 理解 + 产出 内容创新 释放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扩展内容 内容变化带来语言的创造性模仿和使用 保持原文风格,提供新内容,互动协同强 适用于水平不同的外语学习者 缩写与读后续写比较
为什么外语教学和学习效率不高?为什么学生学了外语不会用?为什么外语教学和学习效率不高?为什么学生学了外语不会用? 要求内容创造并伴随正确语言输入的练习做得不够 。
为了提高语言教学和学习效率 内容要创造(输出,内生) 语言要模仿(输入,外供) 两者要结合(输出 + 输入)
有效路径与纠错情节 • 为什么纠错后学生照犯同样的语误? • 纠错多针对语言产出环节 ,犯错的源头却主要在“学相伴”部分。 • 按有效路径纠错。 • 最佳纠错方式是防患于未然。 • 大量接触正确的语言输入,与之协同,产出与理解紧密结合,挤压犯错空间。
外语语音学习假设 语音虽然只是外语学习的一部分,但是语音学得好坏影响学习者对自己整个外语学习能力的评价(即外语学习自我概念),进而影响外语学习成绩。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通达联动。
X X 叔叔: 您好!我是XX省XX大学外语系英教班的学生,在图书馆里看到您写的“抓好语音训练,培养良好心态”等内容,我深受感动,想请您为我指点迷津。 初明叔叔,由于在高中不注重朗读课文,导致现在大学里压力很大,觉得很悲观失望。我也是重点高中毕业的,但还不如我们班普通高中毕业的同学的发音。我的语音只考了77分,没有达到85分,属于不达标。还有听力与口语,我老师总说我发音不准一些毛病,导致我现在上课都不敢用英语发言。还有几次,老师让我去讲英语故事,我都用汉语给老师说:“我的发音不准,我不讲了。”以前,可以说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因为我从小就跟着舅舅长大。舅舅和妗子都是大学生,舅舅又是我们重点高中的校长,我的优势比别人多。而现在,在这里,我觉得我的性格好像内向了,总觉得别人认为我发音不好,英语不用说就不好。实际上,我的笔试英语考得可好。关于语法和以前高中学过的东西我掌握得都很好。 初明叔叔,我是不是发音进步得很慢?我晚上都听我们基英课文上的朗读带,还有语音带,可总发现没有进步。上一学期,我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没有真正找到。现在,我早上也经常读。我有点讨厌我的听力与口语老师。幸好下一星期我们的口语课不让他教了,来了一个外国老师。 初明叔叔,我觉得我很无助,也很孤独。我不能和语音好的同学交往,更不敢与老师们接触。别的同学与老师说这说那,而我从没有,因为我觉得老师看不起我。我姑姑是我校科研处处长。她问我这段时间的学习怎样,我从不敢给她说。也许她知道我的发音不好,因为她经常来到我们外语系。系主任叫我去办公室问的想法。我从没有给他说过。我不想给他们说,也不想把心里话该给同学说,怕同学和老师看不起我。 叔叔,远方的我渴望您的回信,请为一个迷茫的学生指点迷津。谢谢叔叔! 祝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远方的学生 X X 2002年3月24 日
有效路径与语法情节 • 语言不全由语法生成,语言使用当然也不全由语法引导。 • 语法的生成性给外语学习和使用带来麻烦,却不会对母语学习和使用产生负面影响。(为什么?) • 语言体验和接触量能够约束语法的生成性,阻止它随意泛化 。 • 在语境中大量接触语言去打造语感,这比学语法重要得多。
有效路径与语法情节 • 语法只管词句,管不住语篇,而语言使用通常是在语篇层次上进行的。 • 语法可以组词成句,却无法整合非语言变量,当然就不能确保语言的得体运用。 • 语法似乎主要是为教师服务的,便于他们上课有内容可讲。 • 学外语与学数学(推算、题海战术)。
有效路径与考试情节 • 应试而学旨在追求高分,而学好外语是为了使用。目的不同,学习心态不一样。 • 考试语境与语言的交际使用语境不同,不利于启动所学语言结构的使用。 • 考试弊端可归因于学、教、考之间关系的错位。 • 寻求新的学习动机源,压倒应试动机,是对外语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 针对学生的兴趣,设计英语使用任务,要求用英语完成,注入交际需要,激发外语学习动力。
总结:促学语言的关键 • 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 • 撩起交际意愿 • 促使语言与语境变量粘合起来 • 撬动内生的表达动力(创造内容) • 语言理解与产出紧密结合 • 强化产出与理解互动协同,促使协同效应最大化
总结:促学语言的关键 • 外语学习者的长处是思想相对成熟,短板是外语表达力弱。 • 教学应扬长避短,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内容,同时提供优质语言输入供模仿。 • 对话和读后续写正好切合了这种学习需求,语言教学应以这两种练习为样板,熟知其中促学原理,明确教学方向,开发更多类似的学习任务,实实在在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王初明,2009. 学相伴 用相随,《中国外语》第5期 王初明,2010.《外语是怎样学会的》,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初明,2010. 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初明,2011.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初明,2012. 读后续写——一种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外语界》第5期 王初明,2013. 哪类练习促学外语?《当代外语研究》第2期 王初明、亓鲁霞,2013.读后续写题型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