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牛蒡、竹筍

牛蒡、竹筍. 園藝二乙 36 號 詹士新. 牛蒡. 英名 :Great burdock 學名 : Arctium lappa 別名 : 吳某、吳帽、夜叉頭、牛菜、鼠粘、蒡翁菜、便牽牛、蝙蝠 刺、惡實、大力子、牛旁、便南牛 科別 : 菊科 原 產地 : 北美洲 ; 克什米爾地區 ; 南美洲 ; 歐亞大陸 ; 西歐 ; 中國大陸 生活環境 : 山坡、山谷、林緣、林中、灌木叢中、河邊潮濕地、村莊路旁或荒地. 植株形態. 根及莖:二年生草本植物,根部長大,外皮粗,肉質灰白色,直根深入地下 40-150 公分,株高可達 1.5 公尺以上。

deid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牛蒡、竹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牛蒡、竹筍 園藝二乙 36號 詹士新

  2. 牛蒡 • 英名:Great burdock • 學名:Arctiumlappa • 別名:吳某、吳帽、夜叉頭、牛菜、鼠粘、蒡翁菜、便牽牛、蝙蝠 刺、惡實、大力子、牛旁、便南牛 • 科別:菊科 • 原產地:北美洲;克什米爾地區; 南美洲; 歐亞大陸;西歐;中國大陸 • 生活環境:山坡、山谷、林緣、林中、灌木叢中、河邊潮濕地、村莊路旁或荒地

  3. 植株形態 • 根及莖:二年生草本植物,根部長大,外皮粗,肉質灰白色,直根深入地下40-150公分,株高可達1.5公尺以上。 • 葉:葉互生,葉寬達50公分以上,甚粗硬,呈心臟形,下表皮密生白色細毛,葉柄長,有縱溝。 • 花及果實:頭狀花,有限花序,平均每株著生120個頭狀花,總苞針狀,先端成為齒狀,容易附著於衣服上,每個頭狀花約含有70朵筒狀花。花為兩性花,赤紫色,筒狀花瓣。 • 種子:種子為長紡錘狀,呈暗灰色。

  4. 葉 花 種子

  5. 氣候:牛蒡生育適溫20-25℃,直根極耐寒,但地上部在3℃則枯死。本省若在春季播種因採收時雨水過多,容易發生根部腐爛。夏季也有相同情形,且濕度過高,種子不易萌芽,至於冬季播種則受到低溫的影響,初期生長緩慢所以不適當。最適宜月份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氣候:牛蒡生育適溫20-25℃,直根極耐寒,但地上部在3℃則枯死。本省若在春季播種因採收時雨水過多,容易發生根部腐爛。夏季也有相同情形,且濕度過高,種子不易萌芽,至於冬季播種則受到低溫的影響,初期生長緩慢所以不適當。最適宜月份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 土壤:牛蒡直根耐水性差,直根浸在水面下2日以上則腐敗,宜選排水良好之地種植。牛蒡極適合種植於土層深厚之壤土或砂質壤土,可生產肥大而長及光滑而肉質柔軟之牛蒡上品,土壤反應應以PH值6.5-7.5微酸性至微鹼性為佳。本鎮西南地區之所以成為主要牛蒡產區主要是由於其土壤條件極適於牛蒡之生長,才能產出高品質的牛蒡。

  6. 栽培 1.整地深耕及作畦:牛蒡為深根性作物,由深層吸收養分而使食用根部肥大且伸長,以深耕可提高品質與產量。深耕可使耕土柔軟並配合有機肥的補給,可改良土壤理化性,是生產高品質牛蒡的先決條件,本會輔導之牛蒡產銷班採用大型曳引機加掛深耕犁,挖土機(全面整地使用)或以深耕挖掘機(局部整地使用)進行深耕,故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牛蒡。 先用大型曳引機整地,使土壤與有機肥料充分混合後,然後再以深耕挖掘機深耕約1公尺深,打碎土壤中底部硬塊整平後隨即作畦,行距為60公分,畦高約15-20公分。

  7. 2.播種: 人工播種:本省牛蒡傳統種植方式均由農民以點播式種植,由於勞力需求極高、種子用量極多、播種量難以掌握且播種後整齊度較易不均,生育初、中期需花費人工勞力進行間拔作業,目前本鎮已不採行人工播種。 種子帶機械播種:為解決人工播種的缺點,本會輔導之牛蒡產銷班採用自日本引進之種子帶製造機,就是將精選的牛蒡種子經由種子帶製造器使種子固定於每12公分單粒可分解不織布帶上,製作完成的種子帶每捲長1000公尺,牛蒡種植每10公畝約需2捲。利用種子帶播種機將種子帶埋入土中1.5-2.0公分,同時進行覆土與鎮壓,使得種子與土壤密切接觸。使用種子帶機械播種不但可節省人力、工時與種子量且用水浸漬種子帶可使種子含水同時去除發芽抑制物質,有促進發芽整齊的效果。目前佳里鎮輔導之牛蒡產銷班皆以此方式進行播種。

  8. 3.灌溉: 生育初期宜保持土壤適當濕度,幼苗生長若土壤乾燥時需要以軟帶噴灑灌溉,以免影響或阻礙牛蒡直根之垂直伸長。 4.收穫: 牛蒡播種後4-5個月即可採收(視品種而異),採收時僅留地上部葉柄25-30公分,其餘以斬葉機全部刈除,由於牛蒡根部入地甚深且肥大,所以採收時以雙礔板犁掘溝採收,先掘開行間土壤30-40公分再稍微用手搖動之後即可拔取,每10公畝可採收2500-3000公斤,既省時又省工又不傷根部,整地時經過機械深耕又以機械採收之牛蒡品質相當好。目前佳里鎮農會輔導之牛蒡產銷班皆是以此機械化採收方式即可生產出極高品質的牛蒡。 5.清洗、選別: 牛蒡採收後,立即運至農會輔導設立之集貨場,先進行清洗並去除泥土,然後依根的長短及根徑大小精選、分級並且去除受傷根、畸形根、岐根、鬚根等作業,然後以紙箱包裝。

  9. 加工 1. 牛蒡茶:將4-5個月的新鮮牛蒡放入冷藏室以0℃-5℃的溫度冷藏,其澱粉含量與總醣含量會產生變化。以經過冷藏的牛蒡加工,可提昇其切片加工之品質。將冷藏1-2個月的牛蒡切成厚約1.7㎜薄片,經過60℃熱風乾燥2-3小時候,放入滾筒設備以160℃16分鐘的殺菁,切片經此溫度流程加工焙製的產品,其切片風味及成分最佳而且不損及外觀。烹煮時以50公克牛蒡片加約1公升水煮30分鐘即可得最佳風味之牛蒡茶。 製茶流程: 調味牛蒡絲 原料→洗滌→冷藏處理(2-5℃冷藏1-2個月,促使可溶性糖增加)→切片(約1.7㎜厚之切片)→熱風乾燥(60℃烘乾2-3小時)→焙炒(以滾筒炒菁機加熱至160℃後焙炒16分鐘,去腥及增加香氣)→成品裝罐

  10. 2.調味牛蒡絲:佳里鎮農會輔導牛蒡產銷班特別針對國人的飲食習慣加以研發用生鮮牛蒡調味加工,再以真空包裝製成,不但符合國人的飲食習慣,更符合衛生條件不但是最佳食品更是送禮佳品。2.調味牛蒡絲:佳里鎮農會輔導牛蒡產銷班特別針對國人的飲食習慣加以研發用生鮮牛蒡調味加工,再以真空包裝製成,不但符合國人的飲食習慣,更符合衛生條件不但是最佳食品更是送禮佳品。 • 製作流程:原料→清洗→去皮→截斷→切絲→殺菁→壓水→配料並攪拌→裝袋並加調味液→真空包裝及高溫殺菌→急速冷卻→成品 • 3.牛蒡即溶粉:為方便沖泡,由牛蒡乾燥提煉精製而成粉末狀小包裝,攜帶方便,每包牛蒡粉沖泡300㏄熱開水即可飲用。

  11. 調味牛蒡絲 牛蒡茶 牛蒡即溶粉

  12. 竹筍 • 英名:bamboo shoot 學名:孟宗竹筍 PhyllostachysedulisRivinus. 桂竹筍 PhyllostachysmakinoiHayata 麻竹筍Dendrocalamuslatifloxus Munro. 綠竹筍 LelebaoldhamiNakai. 烏腳綠竹筍 LelebaedulisOdashimo • 別名:筍仔 • 科別:禾本科

  13. 概說 • 竹類屬禾本科,是多年生常綠植物,桿直立,中空有節,高可達6~20公尺,直徑最大可達20公分,枝互生,根是鞭根,植物學上稱根莖。從3~4月開始,地下莖生的嫩芽,抽出地上,日漸成長,成為竹。幼嫩時稱筍,供蔬菜食用。原產我國南部各省,分布地區不廣,種類甚多,可分慈竹和毛竹兩種。 • 慈竹屬,地下莖縱走,聚集一處叢生,耐熱力強,怕冷,適於高溫多濕地區生育 • 毛竹屬,地下莖橫走,滿布地面,耐寒力較強,怕熱,宜於溫涼地區生育 • 台灣竹筍栽培面積頗廣,全省平地和高山地帶,均有分布,主要竹種包括桂竹、孟宗竹、麻竹、綠竹、烏腳綠竹5種

  14. 氣候與土宜 • (1)慈竹屬類(叢生竹):屬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植物,性喜溫熱多濕,在30°~35°c時,生長特別繁茂、所以在高溫的夏季裡,雨量充沛時,開始大量發筍,10月以後,中南部進入旱季,麻竹和綠竹,逐漸停止發筍。 土壤質地包括:砂壤土、砂質粘壤土、甚至粘壤土,均可生長,但以砂壤土最適宜。土壤PH4.5~7.7均適宜。 麻竹、綠竹和烏腳綠竹等叢生竹,抗風力較弱,不宜在向風地帶和近海區域栽植。強勁季節風和颱風都會損傷竹葉,折斷竹桿、強風甚至將整叢吹倒。

  15. (2)毛竹屬類(散生竹):屬於溫帶植物,喜溫涼多濕,20°~25°c發育特別優良,冬季能耐嚴霜。竹桿堅韌、抗風力也強,但一般以山谷內,蔽風向陽處,生長最佳。(2)毛竹屬類(散生竹):屬於溫帶植物,喜溫涼多濕,20°~25°c發育特別優良,冬季能耐嚴霜。竹桿堅韌、抗風力也強,但一般以山谷內,蔽風向陽處,生長最佳。 土壤以深淺合適不積水、棕色森林土、帶有細碎石礫的最佳,黃色和赤色土次之。太乾、太濕均不適宜。林地坡度5°~30°,土層深厚而排水優良的最理想,方向以東南或南向較好。

  16. 栽培管理 • (1)竹苗繁殖 • 竹類皆採無性繁殖,在春季未發芽前行之。 • 慈竹屬:慈竹屬中的麻竹、綠竹、烏腳 綠竹等,地下莖短縮,叢集一堆,宜用分株和插枝繁殖。  分株繁殖,選擇前年的新竹,胸高直徑3公分,基部與母株切離,竹桿留長1.5公尺。 插枝也選擇前年的新竹,從基部切斷,切成1.5公尺長的竹桿,中間最少留4節,移插於圃地深60~80公分,株行距麻竹平地5×5公尺,山坡地8×7公尺;綠竹可縮為平地4×4公尺,山坡地6×5公尺。

  17. 慈竹屬發筍位置透視圖

  18. 毛竹屬:毛竹屬中的孟宗竹、桂竹、地下莖圓形,延伸滿布地面,且地下莖節密生,節上叢生鬚根。擇前年的新竹、植株不要太粗,小株容易成活,切去頂部,留枝椏3、4層,連土把地下莖挖起,留長60~80公分,莖上有1~2筍芽的更佳,移植到栽培地。毛竹屬:毛竹屬中的孟宗竹、桂竹、地下莖圓形,延伸滿布地面,且地下莖節密生,節上叢生鬚根。擇前年的新竹、植株不要太粗,小株容易成活,切去頂部,留枝椏3、4層,連土把地下莖挖起,留長60~80公分,莖上有1~2筍芽的更佳,移植到栽培地。 如果想在短期內成林可密植,株行距4×4公尺,否則株行距可闊大到12×12公尺,密植每10公畝需竹苗30株,一般栽培僅需7株。因毛竹屬竹鞭橫走,如土壤疏鬆肥沃,延生能力極強,數年內如不多採鮮筍,任其漫延,1株母竹,3年內竹鞭可延伸6公尺以後,可滿園成林。

  19. (2)除草、培土、施肥 • 新植竹園,行株距寬闊,空氣流通,雜草最易滋生,年年必須除草3次。第1次在端午節雨季前,第2次在中秋節,第3次在冬至前。每次除草後,酌施少量肥料。慈竹屬要多培土,毛竹屬第1年也要培土,到竹株數量增加,竹園內雜草漸漸減少,除草工作才可以停止。 滿3年後,竹株基部生長充實,發筍多。慈竹屬要高培土,使竹鞭埋於地下,毛竹屬可不培土。3年生的竹園,每10公畝施硫酸錏80公斤、氯化鉀20公斤、過磷酸鈣20公斤,1/2混合作冬肥施用,1/2混合作春肥、夏肥施用。廄肥供應充分的地區,冬季可盡量施用,不會妨礙竹株生育。 慈竹屬的麻竹、綠竹應輪施或條施在株旁,先在竹叢四周開環狀溝,或以竹叢為中心開幅射狀溝,施入肥料而後覆土。 毛竹屬的孟宗竹、桂竹均用撒施法,將應施肥料,全面撒布在竹園內。

  20. 病虫害防治 • 筍枯病:是細菌性凋萎病,發筍後不象,病菌侵入,立即凋萎乾枯,對竹筍產量影響甚大。可用愛樂松1,000倍,灌注竹叢四周,新筍發生的土壤中,每平方公尺用藥量4公升,可防止發生效用。 • 衰老病:是生理性的,竹鞭密集,養分不足,發筍中途無力生長而萎縮。 • 蚜虫:4~9月間為害嫩竹群或新葉,可用馬拉松防除。 • 筍實蠅:6~8月間出筍旺期,產卵在筍部,幼虫食害嫩筍無法成竹,除捕捉成虫外,目前還沒有適當的防治藥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