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考点三: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点三: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 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课标: ( 1 )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 2 )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 3 )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础知识:.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确立皇帝制度 , 实行三公九卿制. ( 1 )秦朝:. ( 2 )汉到元削弱相权的措施. 汉承秦制.

Download Presentation

考点三:政治制度的成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考点三: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课标: (1)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3)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 基础知识: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 (1)秦朝: (2)汉到元削弱相权的措施 汉承秦制 汉初: 汉代: 汉武帝: “中朝” “外朝”制度 唐朝: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朝: 设二府三司,分散相权 元朝: 一省(中书省)两院制度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3)趋势: (4)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3. 基础知识: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郡县制 (1)秦朝: (2)汉到元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 郡国并行制 汉初: 汉代 汉武帝: 推行推恩令,地方设刺史 五代十国: 藩镇割据 宋朝: 加强中央集权、设通判 行省制度 元朝: 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3)趋势:

  4. 三、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先秦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考试成绩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5. 四、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上对下而言)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秦朝: 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西汉: 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监察长官为观察使 唐朝: 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府 北宋: (1)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对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行厂卫特务机构,监督官民的不法行为 明朝: 2、谏议制度(下对上而言) 隋唐: 三省中的门下负责谏议和封驳 宋代: 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 3、评价:

  6.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和特点 1、中央政治制度: 趋势: 不断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特点: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人治高于法治) 2、地方政治制度: 趋势: 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特点: 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B、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地方缺少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7. ▲全面认识科举制?(从实质和作用分析)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实质: 积极作用(前期): 消极作用(后期):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8. 高考链接 (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解析】唐朝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执行。三省六部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B。

  9. (08宁夏文综)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08宁夏文综)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判”,通判是北宋时地方监察官,故选D。 (08江苏单科)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10. (2009北京文综高考)北京孔庙(见右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2009北京文综高考)北京孔庙(见右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 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解析】D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制词语“元朝”,此题可用排除法,科举制开始形成于隋朝,排除A;殿试成为科举定制是在北宋,排除B;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元朝建北京孔庙,实行科举制说明元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解析】B A选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

  11. (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C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2009高考海南单科)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解析】B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12. (08海南)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解析】D 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A错。汉朝的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B错。唐朝的节度使是边境重地设置的军镇长官,C错。宋朝在宰相之下增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D符合题意。 (08天津文综)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解析:题干中所出现的制度都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问题。

  13. (07广东单科).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07广东单科).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始皇确立到辛亥革命结束,历代王朝沿用了2000多年。这一制度内部隐含有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二是皇权与相权。那么,历代君主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手段、制度措施来削弱相权呢?考生只要回忆课本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了。

  14. (2009高考广东单科)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2009高考广东单科)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D 从秦朝初创皇帝制度,到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再到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以至于明代取消丞相,古代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条直线,如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就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特殊情况。

  15. (08海南)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解析】A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这个白马之盟把宗室和外姓所能得到的利益作了限定,非刘姓的人就只存在于列侯这个系统。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16. (2009高考海南单科)“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2009高考海南单科)“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解析】C 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

  17.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解析】B 北宋设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故选B。

  18. (07广东文科基础)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及特点。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

  19. (08宁夏文综)《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08宁夏文综)《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解析: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至于C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

  20. (2009高考上海单科)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2009高考上海单科)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D 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

  21. C 两汉察举制的主要科目有“孝廉"“秀才”“贤良方正”“孝悌力田”“明经”“明法”。这说明西汉选择人才的主要标准是 A、举荐 B、考试 C、德才 D、出身

  22. (2007·四川文综)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的是(2007·四川文综)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秦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较易回答。朝御史大夫负责兼理国家监察事务;通判是北宋的地方官员,负责监督知州;御史台为元朝最高监察机关;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央机构,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不具有监察职能,排除④。故选A。

  23. (2007•宁夏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引自《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 引自包拯奏报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911。 ————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答案】历史现象:滥设官僚机构;官员的委任严重超额;官民之比发展畸形。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影响:①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②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③导致吏治的腐败④官场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办事效率。(对影响的表述可有多种答案,允许有创见) 【解析】解答材料解析题有两个重要步骤,一是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筛选有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本题分两个层次:一是阅读材料获取材料的直接信息;二是根据信息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本题从能力考查方面看属于递进式题型。三则材料从官僚机构、官员超额、官民比例三个方面引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过程中的政治腐败想象,然后分析这些现象的根源及影响。

  24. 下面是某节历史课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下面是某节历史课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皇帝:“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是有不合理之处,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在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处理。 宋太祖:大臣站在他周围议事,宰相先向皇帝汇报一些行政事务,征求皇帝的处理意见;然后计相汇报国家的财政状况,讨论一些诸如税收等情况,恭请皇帝定夺。其他大臣则在一旁恭听。 【解析】本题的设计思路是利用秦唐宋三个朝代的集权措施为依据设计三个剧本情景,旨在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及演变的规律。第(1)(2)问的难度不大,第(3)问要求谈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属于能力考查型设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任何事物的积极作用都是相对的,都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积极作用,他始终回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需要。 (1)秦朝是“三公”制度,唐朝是三省六部制。 (2)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第一种看法:主要是积极的。因为这种制度有利于全国的统一;有利于水利的兴修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第二种看法: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皇权至上容易造成暴政和腐败,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集权容易使阶级矛盾激化,造成社会动荡,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1)剧本反映了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 (2)从秦至宋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发展趋势? (3)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说一说你的看法如何?

  25. 中朝 外朝 侍 中 常 侍 尚书令 御史大夫 太 尉 丞 相 决策机构 有事上报 九 卿 执行机构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建立中朝 →削弱相权 皇 帝

  26.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中书省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皇帝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审议 刑狱 刑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工部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27.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削夺其权:控制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赵普建议宋太祖怎么做?宋太祖采纳了吗? 这样做,造成了什么局面?有哪些影响?

  28. 财政 行政 军事 枢 密 院 (三衙)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殿 前 司 侍 卫 步 军 司 侍 卫 马 军 司 皇帝 二府三司三衙 中 书 门 下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29. 元朝行省的设置 中央政府是如何对行省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什么? A、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B、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C、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D、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 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30. 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通过成立新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朝 和外朝;(光武帝)尚书台 三省制的形成实际上是在皇帝集权的原则下大臣分权的表现形式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制 二府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割相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 三司使(副相,分割财权) 宰相的行政权、财权遭到分割,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削弱,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31. 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权力相对较大。 中书省; 枢密院;宣政院 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 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增设军机处(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