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05 Views
第一讲 鲁 迅 研 究 四 题. 一、鲁迅在传统批判中 的偏激问题. 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 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 1 、鲁迅对传统批判严厉,态度决绝,甚至很偏激。在 《 狂人日记 》 中,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这是一种小说的形象表现,其中有鲁迅独特的体验和发现。 《 狂人日记 》 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又是一种狭而深刻的批判,是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
E N D
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 • 1、鲁迅对传统批判严厉,态度决绝,甚至很偏激。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这是一种小说的形象表现,其中有鲁迅独特的体验和发现。《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又是一种狭而深刻的批判,是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
2、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评判。这可能让人震撼、惊愕,虽然不习惯却又顿觉清醒,思路别开生面。一些我人引以为荣的事,到了鲁迅那里,却可能又有新发现,有入骨的质疑。2、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评判。这可能让人震撼、惊愕,虽然不习惯却又顿觉清醒,思路别开生面。一些我人引以为荣的事,到了鲁迅那里,却可能又有新发现,有入骨的质疑。 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提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份。
3、鲁迅主张不要读中国书 •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而提出要“少看中国书”的。其中也蕴涵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这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的情绪的表达。
(二) 从实际内容看,鲁迅反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包括“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及种种使国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那些精神,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决心,谈何容易。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仍然在严惩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
鲁迅为了警醒人们,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这样,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所以,“吃人”也好,“不读中国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有些偏激,也是条例那时代变革需要的。鲁迅为了警醒人们,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这样,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所以,“吃人”也好,“不读中国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有些偏激,也是条例那时代变革需要的。
(三) 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中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1.主张: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即择取传统文化中好的优秀的成份,融合外来思想和良规,创立新文化。 2.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 3.对传统批判的表现:一、提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整理、研究、分析。
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问题 • 1.劣根性,包括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 • 2.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的自省,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有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3.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总是带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3.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总是带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 • 4.鲁迅骂人尖刻。鲁迅是批判性的,是写痛快文章的,又是清醒的,足以为社会提供思想观照,深切关注国民性改造的问题,为中国文化艰难转型苦苦寻找出路,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发行国民性,从根本上“立人”。◆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发行国民性,从根本上“立人”。 • ◆向现代化转型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难题,就是在大力推进经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精神的自由与解放,保持健全的人文精神与道德风貌。
◆中国文化转型是从封建的转为民主的,从小农经济的转为现代化的。对外来文化,鲁迅主张“拿来主义”,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中国文化转型是从封建的转为民主的,从小农经济的转为现代化的。对外来文化,鲁迅主张“拿来主义”,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鲁迅认为中国的还是要冲破传统、另辟蹊径,向西方学习科学和物质文明,也应该注意吸取西方的教训,不能以为“科学万能”,还应警惕从西方传来的新疫”。
(一)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 ——“忧愤 深广”
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他更关注和极力要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等问题。他的“忧”、他的“愤”,都和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性病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是这个意思。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他更关注和极力要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等问题。他的“忧”、他的“愤”,都和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性病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是这个意思。
1.题材的变革 (1)《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普通的人,是日常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不过的生活。 (2)《呐喊》、《彷徨》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2.提示灵魂的深。鲁迅小说重视写人物的心理,精神上的病苦。2.提示灵魂的深。鲁迅小说重视写人物的心理,精神上的病苦。 3.创建了一种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清醒而严酷的现实主义,直面人生,不掩饰,不夸张,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写,不见大团圆,揭出病苦,不给出路。如祥林嫂。 4.艺术格局与语言方面的突破和创新。鲁迅小说有诗一样单纯的韵味,却又精粹、凝练、含蓄、警拔,越读越有味。
◆ 鲁迅小说阅读中可能 出现的“隔”及其原因 ①主要是时代的隔膜,鲁迅小说深刻 的 思想内涵不容易理解; ②也可能不习惯鲁迅那种冷峻的表达方 式,包括语言的特异风格; ③属于经典的东西,往往有阅读的距离, 可能不会喜欢,但需要理解并尽可能 进入。
◆鲁迅小说的基本主题 ①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 判; ②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③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 命运的探讨。
◆《呐喊·自序》的分析 写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揭示其病苦。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这就形成了他伤口中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
第二讲 关于郭沫若的 两极阅读现象
1.两极阅读现象:现在一般年轻的读者,对郭沫若作品不会有很大的兴趣,评价也不一定高;而另一方面,文学史的评价却很高。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两极阅读现象”。 2.三步阅读法: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 3.阅读场:在阅读过程中加入了读者的想象、感受与理解,有了新的创造,甚至进入了被普遍阅读传播的“公共空间”,形成了一种彼此共同营造着新的文化氛围的“阅读场”。
二、怎样阅读和评价有时代 隔膜的文学史经典
1.从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 涉的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 2.珍视“第一印象”; 3.要有理性介入;(又不能一开妈 就让理性分析的框架给框住,应 相信和珍视自己的感受。) 4.加入读者的想象、感受与理解。
综括起来,其一对文学史上一些在现今读来比较隔膜的经典作品,要防止陷于两极阅读的偏颇,最好是将直观感受、对历史现场的设身处地和名理分析三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消除隔膜,真正进入经典的艺术世界。其二,由于历史尚未充分拉开距离,对一些现代作家的评论容易苛求,或发生非文学的争议。就文学史研究而言,只有立足文学的评价,知人论世,对作家的心理性格及其创作特征有全面的了解,才可能对作家的贡献和地位作出比较客观的衡定。综括起来,其一对文学史上一些在现今读来比较隔膜的经典作品,要防止陷于两极阅读的偏颇,最好是将直观感受、对历史现场的设身处地和名理分析三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消除隔膜,真正进入经典的艺术世界。其二,由于历史尚未充分拉开距离,对一些现代作家的评论容易苛求,或发生非文学的争议。就文学史研究而言,只有立足文学的评价,知人论世,对作家的心理性格及其创作特征有全面的了解,才可能对作家的贡献和地位作出比较客观的衡定。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郭沫若的创作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五四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形成了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他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程度很高。《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时代的精神需求。第一阶段,“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五四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形成了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他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程度很高。《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时代的精神需求。
第二阶段,三四十年代,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被现实政治所束缚,创造力与时递减。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渐强化了现实感,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激情衰落。第二阶段,三四十年代,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被现实政治所束缚,创造力与时递减。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渐强化了现实感,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激情衰落。 第三阶段,中国内地解放后,郭沫若身居高位,杂务缠身,作品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