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第三章 虾蟹类的养成技术

第三章 虾蟹类的养成技术. 主要的养成模式 池塘的条件与改造 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科学的投饵方法 养殖水环境的调控 病害的预防. 主要的养成模式. 粗放养殖: 鱼塭养殖 / 人工生态系养殖 / 半蓄水养殖 池塘养殖: 潮差纳排水 / 淡水添加 / 覆膜高位池 / 封闭式循环过滤养殖 工厂化养殖 网箱或围拦养殖 池塘综合养殖. 虾类池塘“健康养殖”模式. 池塘条件和旧塘改造: 虾蟹养殖场场地选择: 地势平坦、开阔,海水洁净无污染,水质良好; 淡水水源丰富; 底质以沙地或泥沙地为佳; 交通、电力便利; 周边养殖面积不超过海区生态承受能力。.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虾蟹类的养成技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虾蟹类的养成技术 • 主要的养成模式 • 池塘的条件与改造 • 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 科学的投饵方法 • 养殖水环境的调控 • 病害的预防

  2. 主要的养成模式 • 粗放养殖:鱼塭养殖/人工生态系养殖/半蓄水养殖 • 池塘养殖:潮差纳排水/淡水添加/覆膜高位池/封闭式循环过滤养殖 • 工厂化养殖 • 网箱或围拦养殖 • 池塘综合养殖

  3. 虾类池塘“健康养殖”模式 • 池塘条件和旧塘改造: • 虾蟹养殖场场地选择: • 地势平坦、开阔,海水洁净无污染,水质良好; • 淡水水源丰富; • 底质以沙地或泥沙地为佳; • 交通、电力便利; • 周边养殖面积不超过海区生态承受能力。

  4. 虾池的条件: • 面积、水深与形状: • 养成池:面积0.33~1hm2;水深2~2.5m,保水1.8m以上;形状以长方形,长宽比3:2为佳。 • 暂养池:面积100~200m2,水深1~1.5m。 • 贮水池:面积2~5hm2;水深2~2.5m。用于沉淀、消毒、蓄水。 • 池堤:以抗台风、抗历史最高潮位和保水为原则。 • 外堤(防护堤):石或混凝土建造,高度应能防30年最高水位加最大台风波高为限。 • 内堤:采用水泥护坡,防崩塌和渗漏

  5. 进排水系统:养殖场建立独立的进排水沟渠;每口池塘有呈对角排列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自动排干。进排水系统:养殖场建立独立的进排水沟渠;每口池塘有呈对角排列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自动排干。 • 池底:一般要求覆沙,厚度30cm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覆膜或硬底结构,防止池底泛酸或渗漏。 • 旧塘改造: 传统虾塘的弊端:面积大、蓄水浅、堤坝简陋、池底积淤厚、进排水系统合一、抗风能力差等。 • 改造遵循的原则: • 改小改深。没有条件的地方可开挖环沟和中心沟; • 加固堤坝、闸口; • 分离进排水系统; • 清除底泥或采用翻耕、嚗晒、化学药物方法处理。

  6. 南 池塘进排水系统

  7. 池塘的准备 • 工作步骤: 干塘晒池—清塘—安装闸网—进水—施肥植藻—肥塘 • 清塘: • 目的:改善池塘底质/清除杂藻(刚毛藻、浒苔、沟草)和有害生物(野杂鱼虾、底栖和底埋动物、细菌及病毒) • 常用药物: • 生石灰 100kg/亩,撒播后翻耕池底; • 茶粕(10~15%茶皂素)10~12kg/亩或1~2*10-6 • 鱼藤精 0.5~1*10-6 • 氯制剂 (强氯精、漂白粉、ClO2 等)有效氯6*10-6 • 硫酸铜 7~8*10-6,或五氯酚钠3~4* 10-6; 对虾对茶粕比鱼能忍受40倍的剂量;对鱼藤精比鱼能忍受20倍的剂量

  8. 进水: • 时间:放苗前8~10天开始进水,不得太早或太迟。过早入水,易生浒苔等藻类;太迟入水肥水时间不够均影响放苗存活率。初次入水深度50~60cm。 • 过滤:从海区直接提水时,须用60~8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从健康养殖角度,进入养殖池塘的海水最好是经过沙滤或沉淀、消毒处理过的,保证进水时不携带有害生物。

  9. 泵站 海区 池塘 >1500m >3m 滤水涵管 海区进水渠及泵站示意

  10. 肥塘与基础饵料的培养 • 基础饵料的种类: 天然虾蟹类一般以底栖小型动植物为食,常见的有藻类(底栖硅藻、蓝藻等);原生动物(有孔虫);甲壳动物;多毛类;昆虫幼体;贝类幼虫。其中后四种为对虾的重要饵料。 • 施肥: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底栖动物,肥水的好坏应以控制底栖丝状藻类“土皮”生长为前提。一般入水后应马上施肥,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50cm为宜。即保证光能透入底部有利于底栖动物快速生长,又能控制青苔等丝状藻类的疯长,

  11. 肥水的原则: • 水色: 养成池放苗前水色控制茶色(红棕色)、淡绿、翠绿、浓绿(绿豆青)为佳。暗绿、白浊、黄色、酱油色为老化水或异常藻类生长状况,应重新培水或换水。 • 刚毛藻(青苔)、浒苔、沟草喜在清澈的虾池中生长,若大量繁殖,对虾苗放养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放苗前应采用药物清除或控制水的透明度。

  12. 肥塘与基础饵料的培养: • 施肥的种类: 以无机肥为主,氮肥(尿素、硝铵、碳铵)1~2kg/亩;磷肥0.5~1kg/亩。可辅施消毒处理过的鸡鸭粪肥30~50kg/亩。 • 饵料生物的移植与培养: 在虾池中移植有益和优质的饵料生物,对早期虾苗的放养有利。移植生物包括藻类(波吉卵囊藻、角毛藻、等鞭金藻等)、端足类(蜾蠃蜚)、拟沼螺、海蝇蛆、线虫等。

  13. 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 虾苗的选择: • 质量鉴别: • 个体粗壮,规格整齐,体色透明鲜艳,无畸形; • 身体及附肢干净不挂污,鬍角虾不可选用; • 第一触角并拢,或遇惊时偶尔张开; • 游泳力强,弹跳好,附壁快; • 腹节长,尾扇张开,胃肠饱满; • 不带可检测出的病毒(如WSSV、IHHNV etc)。

  14. 虾苗的规格和中间培育 • 放养虾苗规格: 对虾苗放养规格要求1~1.2cm为宜,斑节虾P10~P20的“红筋”或“黑壳”苗;南美白对虾P12~P17尾节中间有线条“青筋”苗。 • 虾苗的中间培育(标粗): • 培育池面积50~100m2,或单列或利用养成池围一个塘角。培育密度1~2万尾/m2,采用优质的高营养饵料(如鱼糜、蛋羹等)进行强化培育。培育时间10~15天,24小时连续增氧。 • 淡化养殖必须经过标粗过程,采用逐步淡化的方式将虾苗淡化到适宜的盐度并培育到2~3cm时,才可进入养成阶段。

  15. 放养密度 依据不同的养殖模式、养殖技术、配套设施、管理水平,虾类放养密度差异较大。 • 放养1~1.2cm规格的虾苗,一般来说: 潮差纳排水池:0.5~1万尾/亩;普通增氧池 :1~4万尾/亩;高位池 :6~15万尾/亩;封闭式循环过滤池: 10~20万尾/亩。 • 近年来,虾苗放养参照台湾的养殖方法,常规池塘放到2~6万尾/亩,高位池有的放苗高达30~40万尾/亩。“以密度保产量”弊大于利。高密度放养虾易产生应激反应,环境难控制;虾生长速度下降;成活率低;病害的蔓延等。

  16. 饵料与投喂 • 对虾的摄食习性: • 对虾神经系统简单,对外界刺激无明显的条件反射; • 视觉差,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 • 摄食通过取食器官螯足掠食,颚足抱持,不能摄食粉料; • 争食能力差,有明显的嗜食性; • 对虾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昼伏夜出; • 浅滩摄食习性。

  17. 饵料的种类: • 鲜活饵料:低质的贝类、小型鱼虾类等 • 商品饲料:颗粒饲料、饼类、麸类等 • 颗粒饲料的质量标准: • 营养成份: 蛋白质30~45%,动物蛋白不少于1/3; 脂类 4~6%,碳水化合物16~20%;无机盐10~20%。 蜕皮需要:无机盐钙磷2%,钙/磷=1:1~1:2。一般需添加甲壳粉、海藻粉等; 诱食需要:甘氨酸、牛磺酸、乌贼粉等添加 • 造粒成型,保持水中2小时不溶散。不能用粉料,粒径随个体的增大而改变。

  18. 投饵管理: • 投饵量: • 按中国对虾日摄食鲜活蛤肉量(F)计算: F=0.06132 L 1.5613 (cm) F=0.6301 W 0.5119 (g) 配合饲料日需求量大约为鲜活蛤肉的25~30%

  19. 合理投饵的判断依据: • 看肠胃:每次投喂后1~1.5hr,2/3的虾饱胃为宜; • 残饵观察:1米水深处的饲料台2~3hr无残饵; • 看天象:水温高于32~34°C或低于12~18 °C少投;大潮多投、小潮少投;晴天多投、大风雷雨天少投; • 看生长:生长比速0.8~1mm/d为一般生长状况,1.2~1.5mm/d为快速生长状况; • 看水质:水色发黑、发臭应减少投喂; • 投饵系数:以1~1.5为佳。

  20. 投饵工具

  21. 投饵次数: 虾类具有连续摄食的特点,一般摄食后4~5小时空胃,因此尽可能保证以 “少量多次”为原则。据试验报道,中国对虾每天6次投喂比2次投喂的生长速度快72%。一般来说,早期2~4次/天、中后期5~8次/天比较合适。早晚多投,投饵占日投饲量的60%以上。 • 投饵地点:全池均匀投饲;H水<1m的区域应多投(早期0.3~0.5m,中期0.5~1m,后期1~1.5m) • 原则上坚持二十四字方针:“少量多次、日少夜多、均匀投撒、合理搭配、先粗后精、交替使用”

  22. 养成池水环境的调控 • 虾类养殖主要环境指标: • S=5~34(10~28),变幅 < ± 5 • pH=8~9 • DO2 >4mg/l • 氨氮<0.6 mg/l • H2S <0.01 mg/l • COD <6 mg/l • S d =30~60cm • 弧菌数<105/ml

  23. 水质调控: • 添水和换水: 早期(3cm以下)采用逐步添加海水,中后期不定期换水控制水质,原则上尽量减少换水。 • 下列情况可以换水: • 海区水质良好 • 台风或暴雨前后 • 虾池水质严重恶化 • 淡化养殖的需要

  24. 底质的改善: • 虾蟹类属底栖动物,一般在池底活动和觅食,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长。高密度放养条件下,残饵、粪便、死亡的生物有机体等沉积池底,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物对虾蟹生长极为不利。 • 调控方法: • 人工排污 • 定期施入底质改良剂: 沸石粉20~30kg/亩;麦饭石50~100kg/亩;膨润土50~100kg/亩;双氧水10~20 * 10-6,池底深施。每15~20天施入一次。

  25. 水循环与增氧: • 虾池水的循环和充足的溶氧对水质调控有重要的意义。高温季节虾池水的垂直循环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同时对稳定水环境有积极的作用。 • 增氧器械: • 增氧机 • 罗茨鼓风机 • 造浪

  26. 生物净化: 依赖生物的分解、富积、摄食等作用降低虾池有机物的负荷,对水质调控作用重大。 •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微生物包括PSB、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一般微生物制剂含菌数在1~8亿个菌体/ml(g)辅以特定的酶类、酵素,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很强。 • 植物净化:虾类与高等水生植物混养。 • 动物的滤食作用:虾池少量混养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双壳贝类,通过动物的滤食降低水中腐屑含量。 • 人造海草的作用

  27. 病害与防治 • 对虾主要疾病及危害: • 病毒病:对虾杆状病毒(BP)、白点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微小病毒(HPV)等。 • 细菌性:红腿病(弧菌、单胞杆菌);白斑病(弧菌);烂鳃病(弧菌);黑斑病(弧菌、单胞杆菌) 。 • 真菌病:肿鳃病、水霉病 • 其它:肌肉白浊病(未知);固着纤毛虫病(钟虫、聚缩虫、累枝虫);软壳病(营养不良)。

  28. 对虾发病的原因: • 病原体的传播:垂直潜伏和感染;水平传播。 • 虾类的易感性:如南美白对虾易感桃拉病毒(TSV)、斑节对虾易感对虾杆状病毒(MBV)、中国对虾易感微小病毒(HPV)、日本对虾易感中肠腺坏死病毒(BMN); • 虾的体质强弱; • 养殖水环境的突变。

  29. 蟹类的养殖 • 蟹类养殖的主要方式: • 粗放养殖(浅型草型湖泊/海水内湾海草场) • 池塘养殖(土池/水泥池) • 围拦或围栅养殖 • 吊养或笼养 • 水泥构件沉箱养殖 • 瓦罐养殖

  30. 锯缘青蟹的池养技术 • 场地选择 • 场地选在风浪不大的内湾沿岸, 夏季要有淡水注入,能根据生产的需要控制水位,以保证蟹的生长和成活率; • 底质最好为含沙质较多的土壤; • 养殖池水盐度以18‰~30‰、pH以7.5~9、水温以25~30℃为宜。

  31. 池塘构造 • 池塘为长方形,面积0.2~0.6hm2,水深0.6~1.0m。 • 堤面内侧以石块或水泥护坡,堤身竖桩筑50cm高的围拦,材料要求光滑,在注排水口筑坚固的木质闸门,由数块联成,以防蟹外逃。 • 池内四周埋藏竹节或聚氯乙烯管(长50cm、口径15cm) ,作为锯缘青蟹的隐蔽场所。 • 池底铲平,沿堤2-4m设环沟,既可作蟹的隐蔽场所和寻找食物的场所,干池时让蟹入沟,便于集中捕捉。

  32. 池塘准备 • 清塘 排干池水,曝晒两周,直到泥土裂开。 用硫酸氨和熟石灰(1∶5) 50g/m2处理塘底; 使用鱼藤根(5%鱼藤酮) 0.5~2.0g/m3;茶仔饼12g /m3 (S<15) 或20~30g /m3 (S>15)清除鱼类、杂草等。 • 沿底部埋置长50~70cm的竹片。坝顶设50cm高的塑料条或片,防止锯缘青蟹越栏。 • 在池塘中部筑土墩或用旧轮胎作为隐蔽物,其高度要露出水面。 • 检查池塘闸门的滤网,防止其它生物进入池内。 • 用培养浮游生物的方法繁殖池塘中的天然饵料。

  33. 蟹苗放养 • 放养密度 稚蟹的规格为30~40g/只(头胸甲宽5~10cm),放养5000~10000只/hm2,放养时将稚蟹分散于池塘四周。 • 稚蟹放养入池前,先放在盆内用池水洒淋30min,或洒淋至稚蟹完全被水淹没为止,使之适应水温差。 • 放养时间 清晨或傍晚凉快时为宜。

  34. 饲料与投饲量 • 饲料选择 锯缘青蟹以动物性食料为主,有时也摄食一些植物性食料。常用饲料有小杂鱼、小型低值贝类、动物内脏等。对饲料种类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必须新鲜。有些饲料要经过处理才能投喂,如大的鱼和内脏须切碎后投喂,壳厚的贝类应打碎后投喂。 • 饲料投喂量 先期为体重的10%,以后减至6%,投饲前须检查蟹的觅食情况,然后酌量增减。投饲量过少会影响蟹的生长,过多则浪费饲料,败坏水质。

  35. 饲料投喂次数 每天投饲两次,清晨和傍晚各一次(切忌在高温时的中午投喂)。每次投喂再分前后两次,使体质强和弱的蟹都得到摄食机会。 • 饲料投喂地点 饲料投在池的四周水位线上坡地,不能投在池的中央,也不能投在环沟内。投食要均匀,以避免青蟹因争食而引起伤害,亦便于检查摄食情况和清除残饵。

  36. 饲养管理 养成期间的管理工作很重要,严格管理才能高产、高质。 • 定期换水  水量是否适当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蟹的生长。为此要做到定期换水。每一大潮周期换水10%~30%。 • 坚持巡塘检查  巡塘检查的目的是防止青蟹潜逃。检查的对象主要是闸门、堤基、网箱和栏栅等,如有破旧或开袭要及时修补,尤其在闷热天气,蟹更易逃走。

  37. 注意天气变化  天气突变对蟹的威胁很大,特别在暴雨时,池内盐度、pH值发生变化,有时会造成青蟹大量死亡。因此要经常注意天气变化,监测水的pH值、盐度和温度等,以保证蟹的正常生长。注意天气变化  天气突变对蟹的威胁很大,特别在暴雨时,池内盐度、pH值发生变化,有时会造成青蟹大量死亡。因此要经常注意天气变化,监测水的pH值、盐度和温度等,以保证蟹的正常生长。 • 防止同类残杀  蟹性凶好斗,常发生同类间弱肉强食现象,尤其在蜕壳期间(软壳蟹)被硬壳蟹剥食或伤害,影响成活率。预防措施是投足饲料,青蟹饱食后不会互相残食;还可在蟹池中预先放入人造隐蔽物,利于蟹蜕壳时躲藏,可减少被强者(硬壳蟹)侵害剥食的可能。

  38. 定期抽样检查 为掌握青蟹的生长和性成熟情况,应定期抽样检查。抽查方法:利用涨潮开闸后青蟹喜集中在闸口戏水的习性,用抄网捞取样品,然后测量其头胸甲长度、宽度和体重。性腺成熟度的检查方法是将蟹放在阳光下,透过甲壳观察卵巢的轮廓,了解其发育程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