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691 Views
第三章 虾蟹类的养成技术. 主要的养成模式 池塘的条件与改造 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科学的投饵方法 养殖水环境的调控 病害的预防. 主要的养成模式. 粗放养殖: 鱼塭养殖 / 人工生态系养殖 / 半蓄水养殖 池塘养殖: 潮差纳排水 / 淡水添加 / 覆膜高位池 / 封闭式循环过滤养殖 工厂化养殖 网箱或围拦养殖 池塘综合养殖. 虾类池塘“健康养殖”模式. 池塘条件和旧塘改造: 虾蟹养殖场场地选择: 地势平坦、开阔,海水洁净无污染,水质良好; 淡水水源丰富; 底质以沙地或泥沙地为佳; 交通、电力便利; 周边养殖面积不超过海区生态承受能力。.
E N D
第三章 虾蟹类的养成技术 • 主要的养成模式 • 池塘的条件与改造 • 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 科学的投饵方法 • 养殖水环境的调控 • 病害的预防
主要的养成模式 • 粗放养殖:鱼塭养殖/人工生态系养殖/半蓄水养殖 • 池塘养殖:潮差纳排水/淡水添加/覆膜高位池/封闭式循环过滤养殖 • 工厂化养殖 • 网箱或围拦养殖 • 池塘综合养殖
虾类池塘“健康养殖”模式 • 池塘条件和旧塘改造: • 虾蟹养殖场场地选择: • 地势平坦、开阔,海水洁净无污染,水质良好; • 淡水水源丰富; • 底质以沙地或泥沙地为佳; • 交通、电力便利; • 周边养殖面积不超过海区生态承受能力。
虾池的条件: • 面积、水深与形状: • 养成池:面积0.33~1hm2;水深2~2.5m,保水1.8m以上;形状以长方形,长宽比3:2为佳。 • 暂养池:面积100~200m2,水深1~1.5m。 • 贮水池:面积2~5hm2;水深2~2.5m。用于沉淀、消毒、蓄水。 • 池堤:以抗台风、抗历史最高潮位和保水为原则。 • 外堤(防护堤):石或混凝土建造,高度应能防30年最高水位加最大台风波高为限。 • 内堤:采用水泥护坡,防崩塌和渗漏
进排水系统:养殖场建立独立的进排水沟渠;每口池塘有呈对角排列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自动排干。进排水系统:养殖场建立独立的进排水沟渠;每口池塘有呈对角排列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自动排干。 • 池底:一般要求覆沙,厚度30cm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覆膜或硬底结构,防止池底泛酸或渗漏。 • 旧塘改造: 传统虾塘的弊端:面积大、蓄水浅、堤坝简陋、池底积淤厚、进排水系统合一、抗风能力差等。 • 改造遵循的原则: • 改小改深。没有条件的地方可开挖环沟和中心沟; • 加固堤坝、闸口; • 分离进排水系统; • 清除底泥或采用翻耕、嚗晒、化学药物方法处理。
北 南 池塘进排水系统
池塘的准备 • 工作步骤: 干塘晒池—清塘—安装闸网—进水—施肥植藻—肥塘 • 清塘: • 目的:改善池塘底质/清除杂藻(刚毛藻、浒苔、沟草)和有害生物(野杂鱼虾、底栖和底埋动物、细菌及病毒) • 常用药物: • 生石灰 100kg/亩,撒播后翻耕池底; • 茶粕(10~15%茶皂素)10~12kg/亩或1~2*10-6 • 鱼藤精 0.5~1*10-6 • 氯制剂 (强氯精、漂白粉、ClO2 等)有效氯6*10-6 • 硫酸铜 7~8*10-6,或五氯酚钠3~4* 10-6; 对虾对茶粕比鱼能忍受40倍的剂量;对鱼藤精比鱼能忍受20倍的剂量
进水: • 时间:放苗前8~10天开始进水,不得太早或太迟。过早入水,易生浒苔等藻类;太迟入水肥水时间不够均影响放苗存活率。初次入水深度50~60cm。 • 过滤:从海区直接提水时,须用60~8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从健康养殖角度,进入养殖池塘的海水最好是经过沙滤或沉淀、消毒处理过的,保证进水时不携带有害生物。
泵站 海区 池塘 >1500m >3m 滤水涵管 海区进水渠及泵站示意
肥塘与基础饵料的培养 • 基础饵料的种类: 天然虾蟹类一般以底栖小型动植物为食,常见的有藻类(底栖硅藻、蓝藻等);原生动物(有孔虫);甲壳动物;多毛类;昆虫幼体;贝类幼虫。其中后四种为对虾的重要饵料。 • 施肥: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底栖动物,肥水的好坏应以控制底栖丝状藻类“土皮”生长为前提。一般入水后应马上施肥,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50cm为宜。即保证光能透入底部有利于底栖动物快速生长,又能控制青苔等丝状藻类的疯长,
肥水的原则: • 水色: 养成池放苗前水色控制茶色(红棕色)、淡绿、翠绿、浓绿(绿豆青)为佳。暗绿、白浊、黄色、酱油色为老化水或异常藻类生长状况,应重新培水或换水。 • 刚毛藻(青苔)、浒苔、沟草喜在清澈的虾池中生长,若大量繁殖,对虾苗放养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放苗前应采用药物清除或控制水的透明度。
肥塘与基础饵料的培养: • 施肥的种类: 以无机肥为主,氮肥(尿素、硝铵、碳铵)1~2kg/亩;磷肥0.5~1kg/亩。可辅施消毒处理过的鸡鸭粪肥30~50kg/亩。 • 饵料生物的移植与培养: 在虾池中移植有益和优质的饵料生物,对早期虾苗的放养有利。移植生物包括藻类(波吉卵囊藻、角毛藻、等鞭金藻等)、端足类(蜾蠃蜚)、拟沼螺、海蝇蛆、线虫等。
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 虾苗的选择: • 质量鉴别: • 个体粗壮,规格整齐,体色透明鲜艳,无畸形; • 身体及附肢干净不挂污,鬍角虾不可选用; • 第一触角并拢,或遇惊时偶尔张开; • 游泳力强,弹跳好,附壁快; • 腹节长,尾扇张开,胃肠饱满; • 不带可检测出的病毒(如WSSV、IHHNV etc)。
虾苗的规格和中间培育 • 放养虾苗规格: 对虾苗放养规格要求1~1.2cm为宜,斑节虾P10~P20的“红筋”或“黑壳”苗;南美白对虾P12~P17尾节中间有线条“青筋”苗。 • 虾苗的中间培育(标粗): • 培育池面积50~100m2,或单列或利用养成池围一个塘角。培育密度1~2万尾/m2,采用优质的高营养饵料(如鱼糜、蛋羹等)进行强化培育。培育时间10~15天,24小时连续增氧。 • 淡化养殖必须经过标粗过程,采用逐步淡化的方式将虾苗淡化到适宜的盐度并培育到2~3cm时,才可进入养成阶段。
放养密度 依据不同的养殖模式、养殖技术、配套设施、管理水平,虾类放养密度差异较大。 • 放养1~1.2cm规格的虾苗,一般来说: 潮差纳排水池:0.5~1万尾/亩;普通增氧池 :1~4万尾/亩;高位池 :6~15万尾/亩;封闭式循环过滤池: 10~20万尾/亩。 • 近年来,虾苗放养参照台湾的养殖方法,常规池塘放到2~6万尾/亩,高位池有的放苗高达30~40万尾/亩。“以密度保产量”弊大于利。高密度放养虾易产生应激反应,环境难控制;虾生长速度下降;成活率低;病害的蔓延等。
饵料与投喂 • 对虾的摄食习性: • 对虾神经系统简单,对外界刺激无明显的条件反射; • 视觉差,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 • 摄食通过取食器官螯足掠食,颚足抱持,不能摄食粉料; • 争食能力差,有明显的嗜食性; • 对虾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昼伏夜出; • 浅滩摄食习性。
饵料的种类: • 鲜活饵料:低质的贝类、小型鱼虾类等 • 商品饲料:颗粒饲料、饼类、麸类等 • 颗粒饲料的质量标准: • 营养成份: 蛋白质30~45%,动物蛋白不少于1/3; 脂类 4~6%,碳水化合物16~20%;无机盐10~20%。 蜕皮需要:无机盐钙磷2%,钙/磷=1:1~1:2。一般需添加甲壳粉、海藻粉等; 诱食需要:甘氨酸、牛磺酸、乌贼粉等添加 • 造粒成型,保持水中2小时不溶散。不能用粉料,粒径随个体的增大而改变。
投饵管理: • 投饵量: • 按中国对虾日摄食鲜活蛤肉量(F)计算: F=0.06132 L 1.5613 (cm) F=0.6301 W 0.5119 (g) 配合饲料日需求量大约为鲜活蛤肉的25~30%
合理投饵的判断依据: • 看肠胃:每次投喂后1~1.5hr,2/3的虾饱胃为宜; • 残饵观察:1米水深处的饲料台2~3hr无残饵; • 看天象:水温高于32~34°C或低于12~18 °C少投;大潮多投、小潮少投;晴天多投、大风雷雨天少投; • 看生长:生长比速0.8~1mm/d为一般生长状况,1.2~1.5mm/d为快速生长状况; • 看水质:水色发黑、发臭应减少投喂; • 投饵系数:以1~1.5为佳。
投饵次数: 虾类具有连续摄食的特点,一般摄食后4~5小时空胃,因此尽可能保证以 “少量多次”为原则。据试验报道,中国对虾每天6次投喂比2次投喂的生长速度快72%。一般来说,早期2~4次/天、中后期5~8次/天比较合适。早晚多投,投饵占日投饲量的60%以上。 • 投饵地点:全池均匀投饲;H水<1m的区域应多投(早期0.3~0.5m,中期0.5~1m,后期1~1.5m) • 原则上坚持二十四字方针:“少量多次、日少夜多、均匀投撒、合理搭配、先粗后精、交替使用”
养成池水环境的调控 • 虾类养殖主要环境指标: • S=5~34(10~28),变幅 < ± 5 • pH=8~9 • DO2 >4mg/l • 氨氮<0.6 mg/l • H2S <0.01 mg/l • COD <6 mg/l • S d =30~60cm • 弧菌数<105/ml
水质调控: • 添水和换水: 早期(3cm以下)采用逐步添加海水,中后期不定期换水控制水质,原则上尽量减少换水。 • 下列情况可以换水: • 海区水质良好 • 台风或暴雨前后 • 虾池水质严重恶化 • 淡化养殖的需要
底质的改善: • 虾蟹类属底栖动物,一般在池底活动和觅食,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长。高密度放养条件下,残饵、粪便、死亡的生物有机体等沉积池底,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物对虾蟹生长极为不利。 • 调控方法: • 人工排污 • 定期施入底质改良剂: 沸石粉20~30kg/亩;麦饭石50~100kg/亩;膨润土50~100kg/亩;双氧水10~20 * 10-6,池底深施。每15~20天施入一次。
水循环与增氧: • 虾池水的循环和充足的溶氧对水质调控有重要的意义。高温季节虾池水的垂直循环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同时对稳定水环境有积极的作用。 • 增氧器械: • 增氧机 • 罗茨鼓风机 • 造浪
生物净化: 依赖生物的分解、富积、摄食等作用降低虾池有机物的负荷,对水质调控作用重大。 •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微生物包括PSB、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一般微生物制剂含菌数在1~8亿个菌体/ml(g)辅以特定的酶类、酵素,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很强。 • 植物净化:虾类与高等水生植物混养。 • 动物的滤食作用:虾池少量混养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双壳贝类,通过动物的滤食降低水中腐屑含量。 • 人造海草的作用
病害与防治 • 对虾主要疾病及危害: • 病毒病:对虾杆状病毒(BP)、白点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微小病毒(HPV)等。 • 细菌性:红腿病(弧菌、单胞杆菌);白斑病(弧菌);烂鳃病(弧菌);黑斑病(弧菌、单胞杆菌) 。 • 真菌病:肿鳃病、水霉病 • 其它:肌肉白浊病(未知);固着纤毛虫病(钟虫、聚缩虫、累枝虫);软壳病(营养不良)。
对虾发病的原因: • 病原体的传播:垂直潜伏和感染;水平传播。 • 虾类的易感性:如南美白对虾易感桃拉病毒(TSV)、斑节对虾易感对虾杆状病毒(MBV)、中国对虾易感微小病毒(HPV)、日本对虾易感中肠腺坏死病毒(BMN); • 虾的体质强弱; • 养殖水环境的突变。
蟹类的养殖 • 蟹类养殖的主要方式: • 粗放养殖(浅型草型湖泊/海水内湾海草场) • 池塘养殖(土池/水泥池) • 围拦或围栅养殖 • 吊养或笼养 • 水泥构件沉箱养殖 • 瓦罐养殖
锯缘青蟹的池养技术 • 场地选择 • 场地选在风浪不大的内湾沿岸, 夏季要有淡水注入,能根据生产的需要控制水位,以保证蟹的生长和成活率; • 底质最好为含沙质较多的土壤; • 养殖池水盐度以18‰~30‰、pH以7.5~9、水温以25~30℃为宜。
池塘构造 • 池塘为长方形,面积0.2~0.6hm2,水深0.6~1.0m。 • 堤面内侧以石块或水泥护坡,堤身竖桩筑50cm高的围拦,材料要求光滑,在注排水口筑坚固的木质闸门,由数块联成,以防蟹外逃。 • 池内四周埋藏竹节或聚氯乙烯管(长50cm、口径15cm) ,作为锯缘青蟹的隐蔽场所。 • 池底铲平,沿堤2-4m设环沟,既可作蟹的隐蔽场所和寻找食物的场所,干池时让蟹入沟,便于集中捕捉。
池塘准备 • 清塘 排干池水,曝晒两周,直到泥土裂开。 用硫酸氨和熟石灰(1∶5) 50g/m2处理塘底; 使用鱼藤根(5%鱼藤酮) 0.5~2.0g/m3;茶仔饼12g /m3 (S<15) 或20~30g /m3 (S>15)清除鱼类、杂草等。 • 沿底部埋置长50~70cm的竹片。坝顶设50cm高的塑料条或片,防止锯缘青蟹越栏。 • 在池塘中部筑土墩或用旧轮胎作为隐蔽物,其高度要露出水面。 • 检查池塘闸门的滤网,防止其它生物进入池内。 • 用培养浮游生物的方法繁殖池塘中的天然饵料。
蟹苗放养 • 放养密度 稚蟹的规格为30~40g/只(头胸甲宽5~10cm),放养5000~10000只/hm2,放养时将稚蟹分散于池塘四周。 • 稚蟹放养入池前,先放在盆内用池水洒淋30min,或洒淋至稚蟹完全被水淹没为止,使之适应水温差。 • 放养时间 清晨或傍晚凉快时为宜。
饲料与投饲量 • 饲料选择 锯缘青蟹以动物性食料为主,有时也摄食一些植物性食料。常用饲料有小杂鱼、小型低值贝类、动物内脏等。对饲料种类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必须新鲜。有些饲料要经过处理才能投喂,如大的鱼和内脏须切碎后投喂,壳厚的贝类应打碎后投喂。 • 饲料投喂量 先期为体重的10%,以后减至6%,投饲前须检查蟹的觅食情况,然后酌量增减。投饲量过少会影响蟹的生长,过多则浪费饲料,败坏水质。
饲料投喂次数 每天投饲两次,清晨和傍晚各一次(切忌在高温时的中午投喂)。每次投喂再分前后两次,使体质强和弱的蟹都得到摄食机会。 • 饲料投喂地点 饲料投在池的四周水位线上坡地,不能投在池的中央,也不能投在环沟内。投食要均匀,以避免青蟹因争食而引起伤害,亦便于检查摄食情况和清除残饵。
饲养管理 养成期间的管理工作很重要,严格管理才能高产、高质。 • 定期换水 水量是否适当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蟹的生长。为此要做到定期换水。每一大潮周期换水10%~30%。 • 坚持巡塘检查 巡塘检查的目的是防止青蟹潜逃。检查的对象主要是闸门、堤基、网箱和栏栅等,如有破旧或开袭要及时修补,尤其在闷热天气,蟹更易逃走。
注意天气变化 天气突变对蟹的威胁很大,特别在暴雨时,池内盐度、pH值发生变化,有时会造成青蟹大量死亡。因此要经常注意天气变化,监测水的pH值、盐度和温度等,以保证蟹的正常生长。注意天气变化 天气突变对蟹的威胁很大,特别在暴雨时,池内盐度、pH值发生变化,有时会造成青蟹大量死亡。因此要经常注意天气变化,监测水的pH值、盐度和温度等,以保证蟹的正常生长。 • 防止同类残杀 蟹性凶好斗,常发生同类间弱肉强食现象,尤其在蜕壳期间(软壳蟹)被硬壳蟹剥食或伤害,影响成活率。预防措施是投足饲料,青蟹饱食后不会互相残食;还可在蟹池中预先放入人造隐蔽物,利于蟹蜕壳时躲藏,可减少被强者(硬壳蟹)侵害剥食的可能。
定期抽样检查 为掌握青蟹的生长和性成熟情况,应定期抽样检查。抽查方法:利用涨潮开闸后青蟹喜集中在闸口戏水的习性,用抄网捞取样品,然后测量其头胸甲长度、宽度和体重。性腺成熟度的检查方法是将蟹放在阳光下,透过甲壳观察卵巢的轮廓,了解其发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