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1

自然灾害发生 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应对

自然灾害发生 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应对. 目 的.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防灾抗灾的基本工作 掌握自然灾害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和灾后的应对措施 掌握洪涝灾害的危害及防制. 2004 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国家20多万人死亡,150多万人流离失所。. 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海滨地区受海啸袭击前后的情形. 2006 年 5 月 27 日凌晨,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 6.2 级地震 , 死亡人数 5782 人 ,伤 36300 人。流离失所的灾民 34 万人,被毁的房屋 217000 座。. 一、概念. 有关定义.

dean-ki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自然灾害发生 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应对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然灾害发生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应对

  2. 目 的 •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防灾抗灾的基本工作 • 掌握自然灾害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和灾后的应对措施 • 掌握洪涝灾害的危害及防制

  3.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国家20多万人死亡,150多万人流离失所。

  4. 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海滨地区受海啸袭击前后的情形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海滨地区受海啸袭击前后的情形

  5. 2006年5月27日凌晨,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6.2级地震,死亡人数5782人,伤36300人。流离失所的灾民34万人,被毁的房屋217000座。2006年5月27日凌晨,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6.2级地震,死亡人数5782人,伤36300人。流离失所的灾民34万人,被毁的房屋217000座。

  6. 一、概念

  7. 有关定义 • 自然灾害:通常指自然事件(如台风、地震)及其带来的破坏效应(如生命损失,建筑物的倒塌等); • 减灾 :提高抗灾能力的人类活动。 • 常见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洪水、台风、龙卷风、滑坡、泥石流和森林大火等。

  8.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1 • 潜在性: • 孕育期:几天(台风和暴雨)或几年到几百年(地震和火山喷发等) • 突发性: • 无前兆、无严格的物理规律可循

  9.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2 • 周期性:各种灾害各有其自身独特的周期 • 火山爆发、地震和特大干旱:往往以百年为尺度,如我国曾于公元1636-1642年、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出现过三次大旱。 • 特大洪涝灾害则以几十年为周期:长江流域在二十世纪以来的1936年、1954年和1998年的三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 • 各种灾害性气象过程周期更短,如厄尔尼诺现象3-5年1次;台风和风暴潮,几次至十几次/年。

  10.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3 • 群发性:一些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灾害还常常接踵而至或是相伴发生,形成灾害的群发性现象 • 在十七世纪:我国海河流域有70年蝗灾、34年瘟疫、83年饥荒、低温灾害、尘暴、地震与火山爆发等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灾害群发期。 • 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灾害类型的发生频度更是居高不下,应可视作又一个典型的灾害群发阶段。

  11.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4 • 复杂性:某种灾害常常与其它灾害组成灾害链,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一系列相关灾害的出现。 • 多因性:不仅一种自然力可以引起多种灾害,同一灾害事件也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

  12. 自然灾害的分类 • 我国通常将自然灾害划分为7种类型:成因和危害对象划分 • 干旱:经常发生。 • 洪涝: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 • 地震:国家地震总局:研究、预报和减灾工作。 • 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煤自燃、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沼泽化、土壤盐碱化等 、 • 气象灾害:干旱、雨涝、热带气旋、寒潮与冷冻灾害、冰雹 • 农业灾害 • 林业灾害

  13. 二、灾害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14. (一)重大灾害的短期影响 *缺少预防措施导致潜在致命影响

  15. (二)重大灾害的常见卫生问题 • 社会反应:恐慌、无望;自发组织自救 • 传染病暴发的风险增加 • 人群迁移;气候的暴露 • 食物和营养:一般灾后2天会出现食物的短缺 。食物储存地和分配系统的破坏 • 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导致肠道和其他疾病的传播 • 卫生机构的破坏,对依赖这些服务的人群健康带来直接的影响 • 精神卫生

  16. 三、洪涝灾害及应对

  17. 灾民的居住环境恶化,回想灾时的情景,面对灾后的家园,灾民十分伤心灾民的居住环境恶化,回想灾时的情景,面对灾后的家园,灾民十分伤心

  18. 应急大米 县CDC实施的水退到那里,消、杀、灭工作就落实到那里,灾民十分满意

  19. 家家消毒

  20. 1998年的洪灾 • 严重程度:20世纪以来第二位(1954年)全流域型的大洪水(松花江是20世纪以来第一位的大洪水) • 恶劣后果:波及29省(区、市),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其中长江流域1320人),倒塌房屋497万间,各地估报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 • 卫生状况:大量村庄被洪水淹没,村民只能迅速转移到大堤,庄台和高地等居住; • 抗洪大军和灾民居住的棚屋、帐篷条件简陋,人多拥挤,室温高,蚊蝇多,垃圾收集点和临时厕所缺乏,粪便溢流入水,垃圾到处都乱丢,严重影响居住环境卫生。

  21. 洪涝灾害的概念 • 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而泛滥,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道路和桥梁被毁、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从而因渍生灾的现象。海面突然上升,使海水登陆而泛滥也可以造成洪涝灾害。 • 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通称为洪涝灾害。

  22. 洪涝灾害的分级(建议)

  23. 洪涝灾害的灾害分期 • 第一期,积聚期 • 第二期,破坏期 • 第三期,效应期

  24. 洪涝灾害的灾害分期-1 • 第一期,积聚期:有洪水入浸的可能 • 是指降雨量显著大于往年及降雨时间特异或延长 • 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蓄积的破坏性能量剧增 • 处于江河、水库泻洪主干道流域的低洼地带将随时有洪水入浸的可能。

  25. 洪涝灾害的灾害分期-2 • 第二期,破坏期:洪水冲击期 • 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大量雨水积蓄,水位猛涨,经行洪、破堤、决坝或内涝积水,显示出洪水的破坏力 • 大面积田园被淹没,同时带来巨大的生态破坏。同一汛期又可有多次洪峰,所以此期的汛情往往叠加或重合,又使洪涝区域进一步遭受冲击和扩大。

  26. 洪涝灾害的灾害分期-3 • 第三期,效应期: • 在洪水的破坏能量完全释放后,造成了陆地生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全方位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 灾民在生态环境异常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极易遭到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及心理的致病因素的袭击。此期可持续数月至次年。

  27. 应对:积聚期 • 建立组织机构 • CDC设立突发事件处理的领导小组 • 下设专业防疫队 • 医院组织好医疗抢救队 • 对有可能出现灾害的市、县、乡、村均设立相应的防病灭病组织,以确保救灾灭病工作统一指挥

  28. 应对:破坏期 • 评估和准备 • 协助政府,从卫生学的角度对灾民的居住、饮食、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提出谋划和建议; • 迅速建立起灾情、疫情报告系统,为迅速购置、调配医药、消杀药品器材、交通工具、生活必需品提供可靠依据,并力争所需物资在短期内准备就绪,为大规模实施卫生防疫措施做好物资准备。 • 一般来说此期尚不可能大面积展开卫生防疫工作,主要以保障灾民的生命安全为根本目标。

  29. 应对:效应期 • 此期能持续数月,正是卫生防疫任务最重的时刻,也是灾后防止出现大疫的关键阶段。 • 由政府组织、灾民参与、专业人员指导是恢复环境生态的关键。 • 评价: • 环境、水的污染状况 • 传染病流行的潜在危险 • 饮用水、食品卫生状况 • 干预措施

  30. 四、干预措施 • 健康教育 • 抢救和治疗病人 • 饮用水卫生 • 食品卫生 • 环境卫生 • 疾病监测 • 媒介生物控制 • 临时定居点和营地的规划、布局和管理

  31. 措施1-健康教育 • 掌握救灾防病知识 • 动员参与救灾防病工作 • 结合特殊时期的生活实际 • 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接受 • 信息量大,反复覆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