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64 Views
The Convergence of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Networks. Jon Kleinber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51 No. 11, Pages 66-72, November. 2008 . 報告人:陳奕儒 2010/11/16. 大綱. 簡介 為何要研究網路的整合性 小世界現象和分散式搜索 社會傳染和思想散佈 社會感染做為資訊系統設計的原則 未來方向. 簡介.
E N D
The Convergence of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Networks Jon Kleinber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51 No. 11, Pages 66-72, November. 2008 報告人:陳奕儒 2010/11/16
大綱 • 簡介 • 為何要研究網路的整合性 • 小世界現象和分散式搜索 • 社會傳染和思想散佈 • 社會感染做為資訊系統設計的原則 • 未來方向
簡介 • 過去十年間,我們一起目睹網路技術的進步,透過網際網路連結電腦的技術網路及社會網路,已將我們人與人之間互動及溝通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 如:Facebook、MySpace、Wikipedia、YouTube • 溝通模式的改變 • 透過線上空間與他人形成連結 • 建立虛擬社區 • 進行自我表達 • 社會網路通過影片、照片及文字,紀錄著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像是: • 朋友、社團、組織彼此間訊息的傳遞 • 社會團體解體為派系 • 當我們將過去曾經看不見的變為可見,科學就因此進步了,這就是現在所發生關於社會網路和社會過程。
大綱 • 簡介 • 為何要研究網路的整合性 • 小世界現象和分散式搜索 • 社會傳染和思想散佈 • 社會感染做為資訊系統設計的原則 • 未來方向
為何要研究網路的整合性 • 蒐集社會網路資料在過去是困難的工作,需要: • 大量的接觸與一群被研究的人群團體 • 限制在數十或數百個人的群體 • 但是隨著網路技術進步,社群網站提供我們收集和使用資料,每秒可以得知幾千萬的人之訊息像是: • Facebook — 監控的方式連接,形成與人尋求友誼 • 維基百科 — 從事協調和創造性的表達 • 部落格 — 文章分享/互相討論、研究 • 因此,我們正目睹一場革命,在人類集體行為的測量並開始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構建一個理論分析和大量使用他們的社會制度的思考和大規模的資料集。
為何要研究網路的整合性 • 研究社會網路的兩個背景: • 小世界現象 • 社會感染和思想散佈
大綱 • 簡介 • 為何要研究網路的整合性 • 小世界現象和分散式搜索 • 社會傳染和思想散佈 • 社會感染做為資訊系統設計的原則 • 未來方向
小世界現象和分散式搜索 • 六度分隔理論 • 米爾格倫實驗(於1960) • 米爾格倫要求住在波士頓和中西部中的幾百個人,試著將信寄給一個網路中指定的「目標人物」:一個住在馬諸塞州沙龍的股票經紀人。 參加者在實驗中,被給予關於目標的基本個人資訊包括: • 他的地址及職業 • 每個參加者只能把信寄給他或她認為最接近的目標人物 • 照著指示盡快向目標轉寄信件 • 成功達到目標的信件中位數”6個步驟”
小世界現象和分散式搜索 • 微軟MSN中的六度分隔理論之應用 • 微軟的研究人員Jure Leskovec和 Eric Horvitz從將近兩億五千萬個MSN Messager的即時通帳戶,建立了一個社會網路,兩個人進行超過一個月觀察期的交談,便將他們相連結。研究者發現: • 任兩個人之間,最短路徑的平均長度大約是6.6 • 高達87%的使用者在7次以內可以產生關連。 • 這個數字非常接近米爾格倫的實驗,並以完全不同方式得到了這個數字。
小世界現象和分散式搜索 • 米爾格倫實驗發現: • 社交網路中存在最短路徑 • 社會網路中的人們 ,僅僅根據自已的熟人,就能實現很快地把信件轉發到任何陌生的遙遠目標
大綱 • 簡介 • 為何要研究網路的整合性 • 小世界現象和分散式搜索 • 社會傳染和思想散佈 • 社會感染做為資訊系統設計的原則 • 未來方向
社會傳染和思想散佈 • 米爾格倫實驗的目的是集中某個訊息在一個特定目標人物上 • 社會網路的訊息往往一次朝許多方向往外延伸 • 謠言、政治訊息或線上影片的連結都是在人與人之間像是以傳染病的方進行傳播訊息的例子
社會傳染和思想散佈 • 這是理解的重要過程,因為人們透過長時間互相影響,更廣泛的互動模式,無論是在社會網路線上或是下線的背景裡,形成新的政治和社會信念,採用新科技,改變個人行為,社會學家稱為「創新擴散」的過程。 • 假定人們對新行為的採用,取決於社會網路中他們鄰居行為的可能性: • 隨著你越來越多朋友購買一台新產品或加入一個新活動,你更有可能也這樣做。 • 從某一大型線上零售商店購買書籍、DVD和音樂的機率,取決於潛在客戶收到電子郵件的數量而增加。 • 雖然採用某種行為的機率,隨著已經採用的朋友數量而增加,但有「報酬遞減」模式,其中每個後繼朋友的邊際效應逐漸減少。 • 「0-1-2」效果。
社會傳染和思想散佈 • 串聯行為的結構 David Liben-Nowell和Jon Kleinberg在最近的研究中,藉由收集在網路間廣為流傳的請願書連鎖信資料,調查全球規模的過程。其中分佈在2002和2003年,一個特別普遍的連鎖信,據稱要組織反對意見入侵伊拉克。請願書每個副本都包含收到此特定副本的收件者清單,以他們加入名字的順序排列,然後再加入自已電子郵件通訊錄中傳遞給他人。透過從寄件清單資料夾中檢索它們,我們重建這封連鎖信散佈的分支樹狀軌跡之過程發現: • 樹支狀的結構是令人吃驚的,因為它挑戰我們小世界的直覺。 • 只有幾度分離就到達許多人。 • 社會網路中短鏈仍然存在,但連鎖信透過更迂迴手段將訊息傳遞給人們。
大綱 • 簡介 • 為何要研究網路的整合性 • 小世界現象和分散式搜索 • 社會傳染和思想散佈 • 社會感染做為資訊系統設計的原則 • 未來方向
社會感染作為資訊系統的設計原則 • 感染和串聯行為已被應用在社會計算應用程式上如: • 購物網站的評價及推薦制度 • 新聞的點閱率 • 大型社會感染的資料,也提供了確定社會網路中具高度影響力人群的機會。 • 如果他們要採用某種創新,將會觸發最大串聯的這一群人。 • 搜尋有這樣影響力的一群人,是個計算困難的問題,雖然最近的研究表明,當社會影響力遵循「報酬遞減」模式,還是有可能找到可證明保證的近似方法。
大綱 • 簡介 • 為何要研究網路的整合性 • 小世界現象和分散式搜索 • 社會傳染和思想散佈 • 社會感染做為資訊系統設計的原則 • 未來方向
未來方向 • 大型社會網路資料的研究,也正朝著許多進一步的方向進行。雖然大部份我們一直在討涉及社會網路中的個人動態行為,但一個重要和互補的調查領域,是網路本身結構如何隨時間演變。 • 最近的研究大型資料集已揭示出重要網路演進的原則,例如: • 擇優原則:在已經有許多連結的節點,往往會以更快的速度獲得更多連結。 • 三元封閉的觀念:當兩人有一個共同朋友時,彼此之間更容易形成連結。 • 緻密化的影響:其中每個節點的連結數量,隨著網路的發展而增加。 • 收縮直徑:當節點總數正在增加的時候,其中兩個節點間最短路徑的步驟實際上會減少。
報告結束 • 謝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