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likes | 832 Views
旱地小麦地膜栽培的 水温效应. 甘肃农业大学 柴守玺. 一、我国旱地小麦总体状况. 我国旱地小麦产量水平. 我国现代旱地小麦平均产量水平为 267 kg/ 亩。 各产区比较: 黄淮冬麦区 317 kg/ 亩 东北春麦区 289 kg/ 亩 北部冬麦区 270 kg/ 亩 > 西北春麦区 192 kg/ 亩. 地点和年际间产量差异. 根据 335 个点次、 233 个基因型、春小麦 7 年、冬小麦 6 年区试的产量资料: 试点间和年际间产量差异(变异系数)以西北春麦区最大;品种间产量差异以黄淮冬麦区最高。
E N D
旱地小麦地膜栽培的 水温效应 甘肃农业大学 柴守玺
我国旱地小麦产量水平 • 我国现代旱地小麦平均产量水平为267 kg/亩。 • 各产区比较: • 黄淮冬麦区317 kg/亩 • 东北春麦区289 kg/亩 • 北部冬麦区 270 kg/亩 • >西北春麦区192 kg/亩
地点和年际间产量差异 • 根据335个点次、233个基因型、春小麦7年、冬小麦6年区试的产量资料: • 试点间和年际间产量差异(变异系数)以西北春麦区最大;品种间产量差异以黄淮冬麦区最高。 • 年份间:产量变异系数西北春麦区(17.1%)>东北春麦区(11.1%)>北部冬麦区(8.0%)>黄淮冬麦区(7.0%) • 地点间:西北春麦区(60.1%)>东北春麦区(20.15%)>黄淮冬麦区(19.1%)>北部冬麦区(12.3%); • 品种间:北部冬麦区(26.1%)>西北春麦区(16.1%)>东北春麦区(11.5%)>黄淮冬麦区(10.6
品种增产情况 • 2003~2009年,我国旱地品种较对照品种增产3%以上的品种占总参试品种数的30.28%。其中: • ≥3%~<5%之间的占7.9%; • ≥5%~<8%之间占11.7%; • ≥8%~<10%占4.7%; • ≥ 10%的占6%。 • 增产3%以上的品种:西北36.9%、东北32.9%、 黄淮30.8%、北部18.6%。
品种稳产性 不同麦区稳定性参数及相关指标比较 • 各产区品种稳产性高低依次为: • 黄淮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北部冬麦区>西北春麦区
品种适应性 • 广适性品种比例平均为35.7%,以黄淮最好(52.1%)、北部最差(20.3%)。 • 广适性基础上,品质、抗性等综合性状优异的理想品种只有14%左右。
甘肃旱地小麦优良品种产量状况 • 2002~2008年区试结果表明: • 旱地春小麦增产新品种平均产量201.3 kg/亩,平均较对照亩增11.5kg,平均增产率6.4%; • 水浇地春小麦增产新品种平均产量485.5 kg/亩,平均较对照亩增16.6kg,平均增产率3.3%; • 旱地冬小麦增产新品种平均产量341.7kg/亩,平均较对照亩增45.2kg,平均增产率28.9%。 • 2010年统计上报:甘肃春小麦(水旱)286.3 kg/亩;冬小麦168.5 kg/亩
生产情况 • ⑴ 种植面积减少 • 1978~1996年,甘肃省小麦种植面积多在2000~2200万亩之间,其中,在1983~1986年达到高峰,超过2200万亩。从1997开始降至2000万亩以下,且逐年持续下降,2004~2009年种植面积约1400~1500万亩
单产变化 • 1978~2008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160.3kg/亩,最高年207.8kg/亩(1998年);最低年110.3kg/亩 (1978年)。 • 冬小麦平均单产127kg/亩,最高年174kg/亩( 1998年),最低年68.8kg/亩(1980年)。 • 春小麦平均单产202.9kg/亩,最高年259.9kg/亩( 1998年和2006年),最低年124.3kg/亩(1979年)。 • 春小麦的平均单产高出冬小麦60%,年际间春小麦单产波动更小一些。
总产先升后降 • 1978~1981年总产为230多万吨,1982~1999年基本维持在300万吨以上的较高水平,1998年达到最高(412万吨),2003年以后又回落至260万吨左右。 • 种植面积快速下降是小麦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这几年播种面积平均为1444万亩,比1982~1999年期间的年均2112万亩减少了31.63%。
冬春小麦比例 • 2000年以前,春小麦占总产的比例大于冬小麦,2000年后冬小麦大于春小麦。 • 2003~2008年,春小麦总产为119万吨,冬小麦总产量142万吨。 • 冬小麦由于面积相对稳定,总产高低基本取决于单产高低(r=0.95),而春小麦总产主要取决于面积变化(r=0.70)。 • 灌区春小麦的高产稳产对稳定春小麦总产起了很大作用。
试验处理 冬小麦 甘谷模式(A) :全膜穴播覆土多茬种植模式 甘肃模式(B):全膜覆盖穴播 不覆土 山西模式(C):膜侧沟播 露地条播(CK):对照 春小麦 A1: 春覆膜甘谷模式; B1: 春覆膜甘肃模式; C1: 春覆膜山西模式; A2:秋覆膜甘谷模式; B2: 秋覆膜甘肃模式; C2: 秋覆膜山西模式; CK:露地条播
甘谷模式 甘肃模式 山西模式
主要地膜覆盖模式 甘谷模式 山西模式 甘肃模式
2009年6月举办了《西北旱地小麦生产技术观摩暨研讨会》,由甘肃、陕西、山西、小麦产业体系和当地政府有关专家领导40多人参加。2009年6月举办了《西北旱地小麦生产技术观摩暨研讨会》,由甘肃、陕西、山西、小麦产业体系和当地政府有关专家领导40多人参加。 • 于振文院士、王志敏教授、张保军教授、高志强等农业部小麦专家组进行现场检查
带“十字刀” 穴播机1 穴播机2 人工覆膜 人工覆膜 机械覆膜
甘谷模式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1.覆土费工 • 2.取土困难且造成土表不平 • 3.不少地方仍需掏苗 • 4.有时板结 • 5. 适合地膜种植的品种缺乏 • 6.二茬种植土壤变硬 • 7.穴播机精量控制和过程监控问题 • 8.乌鸦危害 • 9. 二茬施肥技术问题 • 10.地膜宜发生春冻
苗穴错位原因 1.覆膜前土壤过于虚松,没有镇压 2.穴播机开孔不合理 3.覆土不全、孔口涨风错位 4. 覆土过薄、春季大风吹走土壤,孔口暴露钻凤
有关的几个问题 1. 覆土厚度1cm左右(沉实土层), 虚土层厚度? 2.基本苗充足,有压苗也可不掏苗 3.播种量宜大不宜小,孔口起控制总茎数作用 4.冬前主要是养根。主茎宜产生独立次生根团队 5.成穗主茎比分蘖更可靠。分蘖一般管不住 6.穴播种子覆土厚度多少适宜? 7.播种深度是种子到种子上覆土的距离
产量结构 以籽定苗、以苗定穗 30 × 27 × 40=324kg/亩(陇东、陇南) 35 × 27 × 40=378kg/亩(陇东、陇南) 35 × 27 × 42=397kg/亩(陇东、陇南) 35 × 30× 42= 441kg/亩(陇东、陇南) 40 × 30× 42=504kg/亩(陇东、陇南) 25 × 27× 42=284kg/亩(中部)
免放苗穴播机(II型) 免放苗穴播机(I型
2008—2010年冬春小麦生育期降雨量 图1 2008年--- 2009年冬春小麦全生育期降雨情况
●地膜栽培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支撑技术●地膜栽培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支撑技术 • 主要表现在: • 覆膜平均较露地增产:34.2%(20.1%~41.7%), 其中: • 冬小麦平均增产:51.1%(38.3%~71%) • 春小麦平均增产: 34.9%(18.8%~53.2%) • 春覆膜平均增产35%(21.7%~56%) • 秋覆膜平均增产34.8%(15.8%~50.4%)
露地冬小麦 地膜冬小麦
地膜小麦产量效应 甘肃模式>甘谷模式>山西模式
地膜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地膜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生育期有效降水(mm) 水分利用效率冬小麦显著高于春小麦
覆膜高产建立在高耗水的基础上,覆膜高产不是由于墒情好,而是提高了蒸腾比覆膜高产建立在高耗水的基础上,覆膜高产不是由于墒情好,而是提高了蒸腾比 覆膜较露地冬小麦多耗水75方/亩春小麦多耗水40方/亩
地膜小麦产量与耗水正相关 注:SW:2m土体全生育期平均含水量;PW:全生育期植株平均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