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712 Views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部分 标 准. 体系: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 一、质量标准. ( 1 )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 GB3095-1996 ) ( 2 ) 《 关于发布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 GB3095-1996 )修改单的通知 》 (环发 [2000]1 号) ( 3 ) 《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 ( HJ/T13-1996 ) ( 4 ) 《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 ( TJ36-79 ) “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
E N D
第一部分 标 准 体系: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
一、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的通知》(环发[2000]1号) (3)《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T13-1996) (4)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5) 《保护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88)
二、排放标准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 《工业炉窖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45-93) • 行业标准
第二部分 导则与技术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一、评价等级 判据:等标排放量、地形条件 式中:Pi——等标排放量,m3/h; 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oi——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mg/m3。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内容: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污染气象 因子筛选原则:等标排放量的大小,特征污染物,现状值差的。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监测 原则:代表性和实用性 方法: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布点;主导风结合均匀性布点。 制度 ▪统计
现状评价:单项质量指数法 Ii=Ci/Cio 式中:Ci——监测值,mg/m3; Cio ——评价质量标准限值,mg/m3 Ii ——质量指数, Ii≤1,清洁,Ii>1,污染。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 调查 目的:查清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方法:实测、物料衡算、经验估算、资料复用; 内容:工艺流程及产污位置;有组织、无组织,点、面源 的几何与排放参数;排放总量;治理措施;环境管理;主要的环境问题。 • 评价:等标污染负荷法
三、污染气象 大气自净能力:平流输送、湍流扩散、清除机制 1. 风场 (1)地面风场 • 风频: ,表征下风向受污染的几率,风频最大的方向称为主导风向; • 污染系数=风频/该风向的平均风速。表征下风向受污染的程度; • 由各风向风频、污染系数绘制而成的图分别为风向玫瑰图和污染系数玫瑰图;
(2)局地风场 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背风涡旋、下洗、热岛环流等。 (3)边界层风场 • 大气边界层风廓线 P—风速高度指数。 • 通常用双经纬仪测风观测大气边界层风场,用对数法求P值
2. 大气湍流与大气扩散参数 • 大气的无规则运动,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浓度减少的主要原因; • 大气扩散参数(y—横向扩散参数,z—垂直扩散参数):污染物浓度分布的标准差,表征了大气的扩散能力。
烟云的边缘是指中心浓度1/10处,对正态分布,烟云的宽度为4.3y、4.3z烟云的边缘是指中心浓度1/10处,对正态分布,烟云的宽度为4.3y、4.3z • 确定大气扩散数的方法有平衡球法、照相法、示踪法、双向风标法、激光雷达扫描法、风洞实验、国标(导则)等 • 国标(导则):
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 (取样时间0.5h)
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 (取样时间0.5h)
3. 大气稳定度 • 整层大气的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的强弱; • Ri法、d法、M-O法、A法、LD法、UR法、P-T法,烟流形状法等; • 理论上最严谨的是Ri法,实践中最好的是A法;
P-T大气稳定度分级 • 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P-T法,由太阳高度角,总云量、低云量、风速确定大气稳定度; • P-T大气稳定度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它们分别表示为A、B、C、D、E、F。
太阳辐射等级数 注:云址(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则与中央气象局(即现国家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
太阳高度角h0使用下式计算: h0=arcsin [sin sin+cos cos cos(15t+-300)] 式中:h0—太阳高度角,deg; —当地纬度,deg; —当地经度,deg; t—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 —太阳倾角,deg。
逆温是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注意研究逆温的底、顶高度、厚度、频率、强度、生消规律、种类逆温是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注意研究逆温的底、顶高度、厚度、频率、强度、生消规律、种类 • 伴随着日出辐射逆温自下而上消退到烟流顶时的污染为熏烟型污染,是污染最严重的情况 • 海岸熏烟通常出现在春、夏的白天,吹海风情况,持续时间较长 • 混合层高度判别法:d法、国标法、罗氏法等
混合层厚度的确定 • 当大气稳定度为A、B、C和D时: h=asU10/f • 当大气稳定度为E和F时: f=2 sin 式中:h——混合层高度(E、F时指近地层厚度),m; U10——10m高度处平均风速,m/s;大于6m/s时取为6m/s; as,bs——混合层系数,见下表; f——地转参数; ——地转角速度,取为7.29·10-5rad/s; ——地理纬度,deg。
高度(公里) 早晨探空曲线 干绝热线 最大混合层厚度 早晨混合层厚度 最低气温增加3℃ 最高气温 rd法确定混合层厚度示意图
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fijk。 • 指17个风向方位、5个风速段、3种大气稳定度的组合频率。 • 污染气象的综合描述;模式的输入参数;下风向某点位受影响几率。 5. 不利气象条件:指熏烟状态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薰烟,有上部逆温,静小风,临界风速,局地风场。
风速 (m/s) 风向 P-T稳 定度 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表 注:(1) 具体数字未列出;(2)风速和稳定度分类也可视情况另有划分方法。
四、大气扩散模式 • 一般气象条件(有风,U10≥1.5m/s)的大气扩散模式——高斯烟流(烟羽)模式 ① 假设 ② 公式推导 ③ 实用公式 地面浓度公式 地面轴线浓度公式
最大落地浓度及距源距离: ,微机选取; Cm=2Q/πeuHe2P1 P1为与1,1,2,2 ,He有关的参数 ④ 模式的参数选取 • 必要的污染源参数:排气筒高度(m)、内径(m);烟温(K)、烟速(m/s)、烟气量(m3/s)、源强(mg/s)。 • U——排气筒出口处风速, , m/s;
Q——排放速率(源强),mg/s。 燃煤SO2和烟尘排放量公式 Q烟尘=G · A · A· (1-) 式中:G—用煤量(t/h); S—燃煤硫分(%); A—燃煤含灰量(%); A—飞灰占灰份的比例(与燃烧有关); —除尘效率(%); s—脱硫效率(%)。 • 坐标与单位
静风模式(U10<0.5m/s)——烟团模式;360°均匀分布模式;近距离污染,各向同性;同心圆分布。静风模式(U10<0.5m/s)——烟团模式;360°均匀分布模式;近距离污染,各向同性;同心圆分布。 • 有上部逆温存在时的扩散——封闭性扩散,3个扩散区 X≤XD (正态区)按烟流模式计算 X>Xc (均匀区) z方向均匀 Xc≥X≥XD (过渡区) 内抽求取
薰烟模式——伴随着日出辐射逆温自下而上消退,逆温消退到烟流顶部时的污染薰烟模式——伴随着日出辐射逆温自下而上消退,逆温消退到烟流顶部时的污染 z方向均匀 • 颗粒物扩散模式 • 部分反射、源损耗、倾斜烟云。倾斜烟云模式为:
非正常排放模式——烟团模式 • 山区大气扩散模式 • 狭谷模式、箱模式、艾根等地形修正模式。 艾根地形修正模式为: • 面源模式
线源模式——点源积分 • 体源模式——烟团模式 • 多源模式——迭加法 • 日平均浓度——典型日计算法 • 长期平均浓度(年、季、期)——联合频率法 一个方位内浓度均匀分布
五、卫生防护距离与环境容量 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国家规定,无组织排放量计算法;无组织排放计算法 (GB/T 13201-91) 式中:Cm——标准浓度限值,mg/m3; 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所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m2)计算,r(S/π)0.5;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工业企业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下表查取。 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 · h-1。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参见GB/T 13201-91
式中:Qak—总量控制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万t);式中:Qak—总量控制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万t); Si—第I功能区面积(km2); n—总量控制区中功能区总数; Cki—GB3095等国家和地方腾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与 第i功能区类别相应的年日平均浓度限值(mg/m3); C0—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年日平均浓度; A—地理区域性总量控制系数(104tkm2/a)。 • 判据:源强、边长、标准、污染源类别、五年平均风速 • 级差
六、大气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 源头控制,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强化监管,减少排放;合理布局,缩小影响;末端治理,达标排放;算清容量,控制总量。 • SO2,NOx,烟(粉)尘治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