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1.56k Views
瞭解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 治參與的因素. 掌握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 與的意義和影響. 參考答案:多年來,爭取雙普選的人士,堅持還政於民,並屢次進行示威遊行,以爭取落實雙普選. . 爭取 2012 雙普選的人士. 你認為下列哪些人士、團體或組織會 積極 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為甚麼?. . 參考答案:由於少數族裔人士普遍收入較低,生活環境較艱難,對本地的歸屬感較低,往往沒有動機和能力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 少數族群. 你認為下列哪些人士、團體或組織會 積極 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為甚麼?. .
E N D
瞭解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 治參與的因素 • 掌握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 與的意義和影響
參考答案:多年來,爭取雙普選的人士,堅持還政於民,並屢次進行示威遊行,以爭取落實雙普選參考答案:多年來,爭取雙普選的人士,堅持還政於民,並屢次進行示威遊行,以爭取落實雙普選 爭取2012雙普選的人士 你認為下列哪些人士、團體或組織會積極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為甚麼?
參考答案:由於少數族裔人士普遍收入較低,生活環境較艱難,對本地的歸屬感較低,往往沒有動機和能力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 少數族群 你認為下列哪些人士、團體或組織會積極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為甚麼?
參考答案:原則上,商家大多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甚少參與社會政治事務。即使參與也是以維持社會穩定、締造有利營商環境為主因 企業家或商人 你認為下列哪些人士、團體或組織會積極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為甚麼?
香港公益金 參考答案:香港公益金作為本港非牟利及非政府資助之慈善機構,致力為香港提供各項社會服務 你認為下列哪些人士、團體或組織會積極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為甚麼?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1 預期的代價與成效 • 人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大都為了達到一些預期目標 • 目標可能是監察政府運作、表達群體意見、推動社會發展、提高個人知名度等 • 為了達到這些預期目標,人們在短期內可能要犠牲自己的利益,這就是 預期代價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1 預期的代價與成效 • 若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代價低」或「成效高」,人們會傾向積極參與有關事務;反之亦然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2 社會結構方面的因素 2003年SARS肆虐期間,港人透過「心連心全城抗炎大行動」,凝聚成巨大力量對抗疫情 (1) 社會凝聚力 • 市民對社會的歸屬感增加,凝聚力便會提升,令他們願意信任他人,對社會發展表示關注,並積極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2 社會結構方面的因素 (2) 社會結構的差異 • 不同社會階層、種族等,會對其他人產生歧視情況 結構性歧視問題,尤其影響弱勢社群的社會政治參與 • 以種族為例,由於少數族裔人士普遍收入低,生活環境較艱難,對本地的歸屬感較低,往往沒有動機和能力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 2008年立法會選舉中,首次有少數族裔人士韋世民(左四)競選議席,但最後落敗
(學生自由作答)參考答案︰以少數族裔為例,他們很多時候面對經濟條件差、語言不通、歸屬感低等問題,我認為政府除了可透過立法途徑(如訂定《種族歧視條例》)保障少數族裔的權利外,亦需要透過教育和宣傳途徑,令市民大眾明白香港作為多元城市,應包容不同種族,逐步改善港人對待少數族裔的態度,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接納和關懷,加強他們的歸屬感,這才能根本上改善「結構性歧視」問題。(學生自由作答)參考答案︰以少數族裔為例,他們很多時候面對經濟條件差、語言不通、歸屬感低等問題,我認為政府除了可透過立法途徑(如訂定《種族歧視條例》)保障少數族裔的權利外,亦需要透過教育和宣傳途徑,令市民大眾明白香港作為多元城市,應包容不同種族,逐步改善港人對待少數族裔的態度,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接納和關懷,加強他們的歸屬感,這才能根本上改善「結構性歧視」問題。 思考點 以少數族裔為例,你認為有何方法能夠改善本港的「結構性歧視」問題?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2 社會結構方面的因素 (3) 掌握的資源 • 人們能掌握的資源愈多,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能力愈強 社會層面 政府層面 政黨層面 • 高收入者一般有較優 厚的條件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 • 政府為鼓勵市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投放了大量資源,包括宣傳 • 政黨為市民爭取或投入的資源愈多,對社會政治參與的推動力也愈大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3 政治方面的因素 (1) 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 選舉權指公民可以透過成為選民,選出 能代表他們的候選人議政和出任公職, 建立代議政制 • 被選舉權則指公民可以成為候選人,當 選後代表其他公民進入議會,影響政府 施政 • 若公民擁有愈多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他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程度會愈高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3 政治方面的因素 香港選舉事務處 年滿18歲的香港居民均能參與立法會選舉投票 (1) 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 基本法第26條賦予香港永久性居民享有 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 香港的選舉主要分為區議會選舉、立法 會選舉及行政長官選舉 • 但在行政長官選舉中,大部分本港居民 均不能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 立法會的選舉中,亦出現選舉權的不平 等問題 部分香港居民可以投兩票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3 政治方面的因素 (2) 政府公信力 • 是指普羅大眾對政府素質的信任及滿意 程度,亦包含對政府管治的認受程度 • 政府政策的推行需要市民的投入,當政 府或其政策不具認受性,便會威脅政府 公信力,形成管治危機 • 市民對政府的管治失去信心,敢於挑戰 政府的權威,亦令他們無心參與社會及 政治事務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3 政治方面的因素 (3) 政治文化 • 是指政治體制的運作方式及相應的價值 觀和思想 • 20世紀60至80年代,香港居民的本土意 識及生活質素均有所提高,部分人開始 對社會及政治事務表示關注,並積極組 織和參與不同類型的社會運動 包括1966年的「九龍騷動」、1967年的「六七暴動」等 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事件(九龍騷動),見證香港居民政治意識的抬頭 提升香港居民的政治意識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3 政治方面的因素 隨着公民意識的加強,大批市民自發參與七一遊行,清晰表達普選的訴求 (3) 政治文化 • 政府及民間團體不斷加強公民教育,市 民的公民意識和公民責任感隨之增強, 本港政治文化的發展漸趨成熟 鼓勵愈來愈多市民樂於參與社會及 政治事務,以助解決各種社會問題 如2003年「七一大遊行」引發50萬 人上街遊行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4 教育方面的因素 (1) 教育水平 • 個人的教育水平愈高,其政治參與的動機和能力一般較強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4 教育方面的因素 團體不時舉辦國民教育的宣傳活動,讓學生從中提高公民意識 (2) 課程 • 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重點推廣公民教育 鼓勵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事務 • 鼓勵學校推行國民教育及通識教育,加強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5 傳媒方面的因素 香港享有新聞自由,方便市民掌握充足的資訊,進行社會政治參與 (1) 新聞資訊的流通和傳媒公信力 • 新聞資訊的流通程度愈高,市民愈容易掌握社會時事和動態 • 香港有大量新聞報章及電視新聞頻道 為市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造就良好的條件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5 傳媒方面的因素 部分報章傾向娛樂性及煽情的報道,令傳媒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1) 新聞資訊的流通和傳媒公信力 • 傳媒公信力方面,受制於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媒體的經營方針、傳媒素養、報道立場、從業員素質等 • 傳媒能扮演監察政府的角色,是社會政治參與的重要方式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5 傳媒方面的因素 (2) 新聞資訊自由度 • 香港傳媒一向享有高度的新聞自由,甚少受到干預,也不受限於政府的新聞審查 • 針對新聞道德問題,現時有「香港報業評議會」及「淫褻物品審裁處」等進行有限度的監管
2.1影響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因素 2.1.5 傳媒方面的因素 本港傳媒高調報道鮮魚行學校奮力求存的經歷,直接介入和影響了事件的發展 (3) 傳媒對事件的介入程度和立場 • 現實中不少傳媒持有既定立場,對新 聞資訊作出主觀判斷或自我審查 • 影響市民接收資訊,更可能直接影響 市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取態 • 另外,若傳媒過分集中於報道某些事 件,甚至有意利用報道介入有關事件 的發展,便產生所謂「傳播效果」 促成人們對事件所持意見、態度 和行為的轉變,影響參與程度
2.2 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意義 2.2.1 對個人的意義和影響 (1) 履行公民責任 • 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履行本身的公民責任
2.2 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意義 2.2.1 對個人的意義和影響 (2) 提高生活素質 • 透過社會政治參與,人們能擴闊個人 視野,體現公民參與的意義,使生活 更為充實,從而提升自身的生活素質 • 公民參與為社會發展注入民主的元 素,有助推動政府及公營機構提供更 佳的服務,令政治制度更為公平開放 提高社會整體的生活素質
2.2 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意義 2.2.1 對個人的意義和影響 少數族裔主持的香港電台節目,提高少數族裔對香港的歸屬感 (3) 加強歸屬感 • E.g.接觸弱勢社群,加深對他們的認識,提高對香港的歸屬感 • 弱勢社群也能透過社會參與來加強對 社區的歸屬感
2.2 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意義 2.2.1 對個人的意義和影響 (4) 影響政府決策權 • 香港居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促使政府決策時必須尊重民意、體察民情
2.2 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意義 2.2.2 對個別群體的意義和影響 (1) 爭取公眾關注和支持 • 使公眾關注,擴大群體的知名度和號召力 • 更多市民瞭解群體的宗旨立場,增加支持者的人數,獲得更強大的政治力量,影響施政 2009年,部分立法會議員提出「立法會五區總辭」方案,以達致變相公投的目的,爭取市民對雙普選的關注
2.2 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意義 2.2.2 對個別群體的意義和影響 2007年立法會港島區補選中,各大政黨均極力支持其候選人參選 (2) 提高群體成員的歸屬感
2.2 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意義 2.2.3 對政府的意義和影響 (1) 增加政府的公信力 • 政府與市民的良性溝通,有助提升「公眾滿意度」,令政府的公信力和政策的認受性均得以提高 政府於2003年展開「營養資料標籤制度」公眾諮詢,以提高營養標籤在社會的認受性
2.2 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意義 2.2.3 對政府的意義和影響 (2) 協助政府制訂施政優次
(學生自由作答)參考答案︰如2008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發表施政報告,提出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要引入資產審查制度,引來多個團體發起遊行表示不滿,除了反對引入資產審查制度外,同時要求提高「生果金」至1,000元。其後立法會在12月通過動議,宣佈由2009年起把「生果金」調高至1,000元,並擱置引入資產審查制度。由此可見,香港居民的社會政治參與能影響政府施政的優次。(學生自由作答)參考答案︰如2008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發表施政報告,提出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要引入資產審查制度,引來多個團體發起遊行表示不滿,除了反對引入資產審查制度外,同時要求提高「生果金」至1,000元。其後立法會在12月通過動議,宣佈由2009年起把「生果金」調高至1,000元,並擱置引入資產審查制度。由此可見,香港居民的社會政治參與能影響政府施政的優次。 思考點 除了二十三條立法外,還有甚麼事例可說明社會政治參與對政府施政優次的影響?
2.2 香港居民社會政治參與的意義 2.2.4 對社會整體的影響 • 提升港人的公民意識 • 若不同階層的人都能積極表達訴求,可完善政府施政,使社會資源的分配符合民意 彰顯社會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