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四篇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测 ( 2 课时) 长沙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课时安排: 2 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 掌握出血时间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参考值。 2. 了解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止血、凝血、纤溶的各种作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 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检测 ◎难点: 抗凝系统检测与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 ◎ 课堂讲授 ◎ 穿插临床实例及图片 ◎ 多媒体教学. 血栓与止血检测.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抗凝物质检测

davidpbrow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篇  实验诊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篇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测(2课时) 长沙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2. 课时安排:2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出血时间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参考值。 2.了解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止血、凝血、纤溶的各种作用。

  3.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检测 ◎难点:抗凝系统检测与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 ◎课堂讲授 ◎穿插临床实例及图片 ◎多媒体教学

  4. 血栓与止血检测 •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 血管壁检测 • 血小板检测 • 凝血因子检测 • 抗凝物质检测 • 纤溶活性检测 •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5. 止血过程 血管损伤 胶原暴露 组织因子释放 出血 血小板 粘附 聚集 释放 血管收缩 血肿压迫血管 血小板血栓 止血血栓 止血 血管再通 凝血酶 血流减慢 纤溶酶

  6.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 血管壁的作用 • 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的粘附: 血小板粘附于血管破损处 vW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作用

  7.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

  8. 凝血因子的作用 • 凝血因子的作用 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共同途径 凝血活酶/凝血酶原酶

  9.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 抗凝血系统的作用 细胞抗凝作用 单核-吞噬系统与肝细胞 体液抗凝作用 抗凝血酶Ⅲ 灭活ⅡⅨⅩⅪⅫ 蛋白C系统 灭活Ⅴ、Ⅷ PC APC APC-PS Ⅱ-TM PS 激活FLG

  10.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 抗凝血系统的作用 体液抗凝作用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ⅩⅦ 其他抗凝蛋白 •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

  11. 血管壁检测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 原理: 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 的出血点数目来估计血管壁完整性及其脆性。 • 参考值: 5cm直径圆内:男性<5个; 女性及儿童<10个。 • 临床意义 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V-C或V-P缺乏等; 血小板的量和/或质异常,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或增多症、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血管性血友病(vWD)等。

  12. 血管壁检测出血时间测定(BT) • 原理: 皮肤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停止时间。 • 参考值Ivy法:2~6min,>7min为异常; 出血时间测定器法:6.9±2.1min,>9min异常。 Duke 法:1~3min, >4min为异常 • 临床意义 血小板明显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严重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如vWD、DIC; 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药物干扰,如服用乙酰水杨酸、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13. 血管壁检测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测定 原理 免疫火箭电泳法:含vWF抗体的琼脂凝胶板+受检血浆 电泳,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火箭样沉淀线 参考值 94.1%±32.50%。 临床意义 减低:vWD,是诊断vWD及其分型的指标之一; 增高: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 病变、糖尿病、妊高征、肾小球疾病、大 手术后等。

  14. 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计数 • 采用镜下目视法或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 • 参考值 (100~300)×109/L • 临床意义 减少① PC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晚期等; ② PC破坏或消耗:ITP、SLE、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DIC、TTP、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输血后、先天性); ③ PC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增多 ①原发性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 ②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

  15. 血小板检测 • 血小板粘附试验 • 血小板聚集试验 • 临床意义 增高: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增强,血小板被激活及其释放反应亢进,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糖尿病、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塞、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减低: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ITP、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16. 血小板检测血块收缩试验(CRT) • 参考值: 血块收缩率 48%~64% • 临床意义 减低 : ITP、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增高 : 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ⅫⅠ缺乏症等。

  17.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 • 原理:ELISA • 包括PAIgG、PAIgA、PAIgM。 • 抗体与血小板相关抗原形成复合物 • 加入酶标抗体使底物显色 • 参考值: PAIgG 0~78.8ng/107PLT • PAIgA0~2.0ng/107PLT • PAIgM0~7.0ng/107PLT

  18. 临床意义 • 90% ITP PAIgG增高,SLE 等也为阳性 • 激素治疗的ITP PAIgG降低,复发时升高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慢活肝、CLL、MM、Evan综合征等也增高。

  19. 凝血因子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参考值:32~43秒,较对照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 临床意义 延长: ①因子Ⅷ、Ⅸ、Ⅺ明显减少,如A、B型血友病、因子Ⅺ缺乏症;②凝血酶原重度减少,如严重的肝损伤等;③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严重肝损伤等;④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时;⑤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时;⑥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类肝素物质增多等。 缩短: 高凝状态

  20. 凝血因子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 参考值 PT 11~13秒 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PT比值(PTR) 被检PT/正常PT: 1.0±0.05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0土0.1 • 临床意义 PT延长:①先天性凝血因子I、Ⅱ、V、Ⅶ、Ⅹ缺乏;②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异常凝血酶原增加等。 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 如DIC早期、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DVT、多发性骨髓瘤等。 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以INR为2.0~3.0为宜。

  21. 凝血因子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 原理: 在受检血浆中加人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Fg的含量。 • 参考值 : 2~4g/L • 临床意义 增高: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减低: 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22. 凝血因子检测 • 血浆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活性测定 临床意义: 增高 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VT、肺栓塞、妊高征、晚期妊娠、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征、恶性胂瘤等。 减低 FⅧ∶C减低见于血友病A、vWD、FⅧ抗体、DIC 。 FⅨ∶C减低见于血友病B、肝脏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口服抗凝药物。FⅪ∶C减低见于因子Ⅺ缺乏症、肝脏疾病、DIC等。F Ⅻ ∶C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和某些血栓性疾病等。

  23. 凝血因子检测 • 血浆因子Ⅱ、Ⅴ、Ⅶ和X促凝活性测定 临床意义 增高: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减低: 相应的先天性因子Ⅱ、V、Ⅶ和X缺乏症,获得性主要见于肝病、DIC、口服抗凝剂、维生素K缺乏症等。

  24. 抗凝物质检测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 • 参考值 108.5%±5.3% •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障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 减低: 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和肝脏疾病等。

  25. 抗凝物质检测血浆蛋白C抗原(PC:Ag) • 参考值 102.5%±20.1% • 临床意义 减低:先天性或获得性PC缺乏症,后者见于DIC、肝病、手术后、口服抗凝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6. 纤溶活性检测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3P试验) • 原理:受检血浆中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与FDP的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释出SFM,后者自行聚合成可见的纤维状物,此为阳性反应结果。 • 结果 阴性 • 临床意义 阳性:DIC的早、中期。 阴性: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 症,也有假阴性。

  27. 纤溶活性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 • 原理 受检血浆中加人“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 参考值 16~18秒,较对照延长3秒以上为异常。 •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如DIC);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和肝脏疾病等)。

  28. 纤溶活性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活性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 • 参考值 0.3~0.6u/ml • 临床意义 增高: 表明纤溶活性亢进,见于原发性纤溶症、继发性纤溶症如DIC等。 减低: 表明纤溶活性减弱,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动脉血栓形成、DVT、高脂血症、口服避孕药、缺血性中风等。

  29. 纤溶活性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 原理 胶乳凝集法:受检血浆加入FDP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血液中FDP与胶乳颗粒上的抗体结合发生凝集。根据受检血浆的稀释度可计算出血浆FDP的含量。 • 参考值 <5mg/L •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梗塞、DVT、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30. 纤溶活性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 • 方法 胶乳凝集法 ELISA法 • 参考值 胶乳凝集法为阴性; ELISA法<200μg/L •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症(如DIC)为阳性或增高; 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 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31.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 筛选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一期止血缺陷 BT和PC都正常:过敏、单纯性和其他血管性紫癜等。 BT↑,PC↓: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T↑,PC↑: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BT↑,PC正常: 血小板无力症、贮藏池病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管性血友病(vWD)等。

  32.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 二期止血缺陷 APTT和PT正常: 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ⅫⅠ缺乏症。获得性因子ⅫⅠ缺乏症常由严重肝病、肝脏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因子ⅫⅠ抗体、AIHA和恶性贫血等。 APTT↑,PT正常: 血友病A、血友病B、因子Ⅺ缺乏症、血循环中有凝血因子(如因子Ⅷ)抗体存在;DIC时可见因子Ⅷ、因子Ⅸ、Ⅺ和Ⅻ减低;肝脏疾病时可见因子Ⅸ、Ⅺ和Xll减少。 APTT正常,PT↑: 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 APTT和PT↑: 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X、Ⅴ、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用肝素治疗时,APTT也相应延长;应用口服抗凝剂治疗时,PT也相应延长。

  33.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 筛选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纤溶活性亢进性出血 FDP和D-D均正常:表示纤溶活性正常。 FDP阳性,D-D阴性: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原被降解,而纤维蛋白未被降解,即原发性纤溶。 FDP阴性,D-D阳性: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被降解,而纤维蛋白原未被降解,即继发性纤溶。 FDP和D-D都阳性:表示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同时被降解,见于继发性纤溶,如DIC和溶栓治疗。

  34.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 出血性疾病诊断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分子缺陷:分子检测 功能检测:粘附、聚集试验,β-TG、PF4等 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 APTT,血浆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活性测定,STGT,vWF:Ag等

  35.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 DIC诊断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临床诊断 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一般诊断试验(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试验异常)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Fg进行性减低,低于1.5g/L或增高超过4g/L。

  36.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 DIC诊断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一般诊断试验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超过20mg/L,或DD水平较正常对照值增高4倍以上(阳性)。 PT延长或缩短3s以上(肝病>5s);APTT延长10s以上或缩短5s以上。 AT-Ⅲ活性低于60%(不适用于肝病)或蛋白C活性减低。 血浆因子Ⅷ:C低于50%(肝病必备)。

  37.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 抗凝和溶栓治疗实验室监测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普通肝素(uFH):首选APTT作为监测试验,使APTT测定值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需暂时停药。 低分子量肝素(LMWH):较大剂量LMWH也需监测。可选用因子Xa抑制试验(抗因子Xa活性测定),使其维持在0.2~0.5AFXa IU/ml。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需暂时停药。 血浆AT Ⅲ活性(AT Ⅲ ∶A)测定: 维持在80~120%.

  38.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 抗凝和溶栓治疗实验室监测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选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使其维持在1.5~2.0为佳。WHO推荐INR作为首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试验,维持在2.0~3.0之间。 溶栓治疗的监测:用Fg、TT和FDP作为出血监测的实验室指标。 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 ①BT; ②PLT; ③血小板聚集试验。 降纤药的监测: ①Fg测定;②PLT。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