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反校園霸凌

反校園霸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郭鐘隆教授. 霸凌問題. 建立校內反霸凌措施. 處理與預防霸凌行為事件. 當孩子遭受霸凌事件該如何處理. 如果遭受霸凌該怎麼辦. 探討主題. 霸凌問題. 霸凌行為可能會在許多校園中發生,這是應該令人擔憂的問題,而且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霸凌行為會摧毀一個人的信心和自尊,導致嚴重的生理、情緒、及心理上的傷害。. 霸凌問題. 國外的經驗:

datheri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反校園霸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反校園霸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郭鐘隆教授

  2. 霸凌問題 建立校內反霸凌措施 處理與預防霸凌行為事件 當孩子遭受霸凌事件該如何處理 如果遭受霸凌該怎麼辦 探討主題

  3. 霸凌問題 • 霸凌行為可能會在許多校園中發生,這是應該令人擔憂的問題,而且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 霸凌行為會摧毀一個人的信心和自尊,導致嚴重的生理、情緒、及心理上的傷害。

  4. 霸凌問題 • 國外的經驗: 國外研究發現,平均每七分鐘就有一個孩子被欺負;在美國,每四個孩子就有一人被霸凌,其中有8%的學生因為害怕被霸凌而一個月缺課一天;而紐西蘭的經驗是約有75%的學生一年內被霸凌至少一次;在英國,則是約有21-27%是經常被霸凌的出氣筒。  • 台灣的狀況: 在台灣約有六成左右的國小學童曾經被霸凌過,平均每兩個孩子就有一人有被霸凌的經驗;其中,約一成左右的孩子經常、甚至每天都會被同學欺負。

  5. 什麼是霸凌 • 霸凌(Bully):  根據Olweus(1993.9)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被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的負面行動中,並進行欺負、騷擾,或被鎖定成為出氣筒的情形,即為霸凌。且按照欺凌手段、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區分為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六大類。

  6. 霸凌對象 • 依霸凌對象的不同,可分為霸凌兒童、受凌兒童、旁觀者三類: ● 霸凌兒童(胖虎型,bully):一個在學校或團體中不停地對其他同儕或某些特定對象進行傷害、恐嚇、威脅或刻意排擠的兒童。  ● 受凌兒童(大雄型,targeted children):為主要被欺負的對象,這些孩子長期被欺負下,對身心健康及發展會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 旁觀者(小夫型,by standers):是任何一位知道霸凌正在發生的人,旁觀者「看熱鬧」的心態,會鼓勵、協助霸凌兒童進行傷害性的行為。

  7. 霸凌的定義與形式 • 霸凌(bullying)的定義: 當一個人反覆地暴露在一個或更多他人的負面行為之下,他就是遭受霸凌 霸凌為習慣性的濫用力量。 霸凌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對一個在真實情況中無法自我保護的人施以長期的暴力。 霸凌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對其他人反覆施以攻擊行為,不論是言語上、 精神上或肢體上。

  8. 霸凌的形式 • 「直接的」霸凌行為: 受害者遭受施暴者某種程度公開的攻擊,包括言語的霸凌、肢體的霸凌、姿態的霸凌、勒索和E霸凌(以電子郵件或簡訊傳送威脅或辱罵內容)。 • 「間接的」霸凌行為: 通常涉及有計畫的操控社交關係以孤立某人,或促使其他人討厭某個人。包括故意忽略某人、散播惡意謠言、八卦、傳播蓄意傷人的紙條,或在公開場所塗寫羞辱的字眼等。

  9. 霸凌的形式 • 研究人員發現,男性和女性在霸凌的方式上,具有相當一致的性別差異。 • 雖然男性和女性受害者最常遭遇的都是語言的霸凌,但相較之下,男性施暴者比較會使用肢體方式,而女性施暴者比較會使用「間接的」方式。 • 「直接的」霸凌行為及其結果,通常都比「間接的」霸凌明顯可見,因此,間接的霸凌行為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而不被發現。

  10. 不處罰原則 • 「不處罰」不代表「沒有責任」;處理霸凌的問題---在介入的一開始,把行為和行為人分開---我們要尋求具建設性的、有復健效果的解決方法。 • 不處罰原則其實是一般常識,但可以讓我們跳脫「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依循這個原則行事,未必能夠看到立即的成效,所以我們要著重「在校園建立有效的反霸凌政策」以及「在校內建立有效的反霸凌策略」。

  11. 在校內建立有效的反霸凌政策 應該思考的問題: • 反霸凌政策應擴及如攻擊行為、騷擾等相關議題?或是缺乏紀律等問題? • 反霸凌政策與策略要幫助的對象是誰? • 在政策形成過程中,如何讓教育人員、學生和家長參與? • 反霸凌政策與策略要幫助的對象是誰? • 反霸凌政策總體目標為何? • 我們應預防事件發生或是找到方法來處理已發生的霸凌事件?或兩者都要兼顧? • 反霸凌政策聲明由誰來負責起草、審核、定案? • 策略應由誰執行? • 反霸凌政策如何與校內原有的其他政策做結合?

  12. 與學校社區合作 • 霸凌行為可能涉及、影響學校社區裡的每一個人;因此每一個人都必須是解決方法的一份子。 • 由學校管理者促進及推動政策形成過程,而所有相關的群體提供想法或意見,是比較好的模式。 • 對於什麼是霸凌行為?霸凌行為有哪些形式?不處罰原則,最好把霸凌行為當成整個社區的議題,各項調查、紀錄、打擊和預防校園霸凌行為的方法,以及必須這麼做的理由,這些群體都應該提供他們的意見和想法。

  13. 與學校社區合作 • 當然,形成反霸凌政策的過程到底該做些什麼,必須看學校在這方面的進展如何。 • 在針對反霸凌無任何措施的學校: 當務之急是立刻展開提升學校社區注意這個問題的工作,以形成和傳播反霸凌政策與策略為目標。 • 在針對反霸凌已有相當進展之學校: 必須做的是審視和評估運作中的政策和策略是否有效。

  14. 建立宣導、提升和評估方法 • (一)宣導與提升政策: 對於霸凌行為採取主動態度的學校,應該感到驕傲。公開採取行動處理霸凌行為,不僅是承認過去的問題;而是一種宣告,讓大家知道學校正在找尋實際的方法保護學校社區每一份子。 強化這個訊息的方法之一,就是公告反霸凌 政策聲明,張貼於學校公告欄,並以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呈現,或發給學校所有教職員工及家長,或社區所有相關團體。

  15. 建立宣導、提升和評估方法 • (二)建立並實踐評估和審查的方法: 反霸凌政策聲明必須定期審視及更新。評估可以正式的研究計畫進行,用比較式的問卷測量成效。 不過,考慮到大部分學校可支配的資源及時間,整合學校社區各個群體的意見,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16. 在校內建立有效的反霸凌策略 • 一、打擊策略: (一)詳加記載該如何報告、調查和記錄霸凌行為事件 學校要有效地反霸凌,其關鍵在於鼓勵霸凌行為的受害者及目擊者,站出來報告他們所遭受到的或目睹的事件。 不過,常有相當巨大的社會和同儕團體壓力,阻礙他們挺身而出。學生也害怕向師長報告後會遭到攻擊者的報復,若學校有一套明確、有效處理霸凌行為的方式,那麼學生會比較願意報告霸凌行為。

  17. 調查和紀錄霸凌事件的步驟 • 1.反霸凌打擊策略的統合: 有些學校發現,推舉一個教育人員,或一小組教育人員,負責統合學校的反霸凌策略,是很有幫助的做法。建議負責統合的人必須是常任且資深的教職員工,學校全體教職員工都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與資源,好讓學生可以向任何一位教職員工報告霸凌行為事件。 • 2.對全體學生談話: 學校必須定期地,一個學期至少一次,在有機會出現的時候提醒學生,學校有一套主動的反霸凌策略,學校不容許霸凌行為,告知學生若自己或他人遭受霸凌,報告老師可以保護同學也保護自己。

  18. 調查和紀錄霸凌事件的步驟 • 3.報告的要點: 當有人說出自己遭受到霸凌,或報告某個人遭受霸凌,最重要的是照顧到這個人的安全需求。 接受投訴報告的人應該積極地聆聽報告者的陳述,不做任何詮釋判斷,以文字記錄下來,特別是與具體事件相關的陳述,並且存檔。 有些學校發現,使用標準化的格式來記錄報告是很有幫助的做法。

  19. 調查和紀錄霸凌事件的步驟 • 4.與涉及霸凌行為的人談話: 被指稱的攻擊者和受害者必須分開訪談;若涉及霸凌的是一群人,必須先個別訪談之後再一起訪談。建議要儘快調查事實,以避免進一步的狀況發生,也避免攻擊者有機會安排「重建」他們自己的事件版本。 有人主張在調查事件時,必須對確定的攻擊者進行嚴厲的談話。 其中絕對必要的是: (1)保護霸凌行為的受害者。 (2)避免進一步的問題發生。

  20. 調查和紀錄霸凌事件的步驟 • 需告知攻擊者的三件事: (1)他的行為明確地構成霸凌行為事件,違反了學校的反霸凌政策。 (2)他必須避免霸凌行為,避免再以相同方式對待受害者。 (3)如果他再一次違反學校的反霸凌政策,就會受到處罰,而對受害者採取任何報復行動,將會受到最嚴厲的懲處。

  21. 調查和紀錄霸凌事件的步驟 • 5.父母的角色: 通知家長學校發生的霸凌行為事件,可讓家長與自己的孩子就霸凌問題進行對話,並且在學校的覺察計畫的協助下,找出可能導致霸凌行為的原因。 家長可藉此機會,檢視引發攻擊行為的壓力因素。當然,如果校規與政策明訂家長必須參與學校處理學生違反校規事件,就必須依照規定來做。

  22. 在校內建立有效的反霸凌策略 • 打擊策略: (二)明確規定該如何處罰與援助涉及霸凌行為的人 有些學校發現,在處理霸凌行為事件上,簽署行為契約是很有幫助的做法。 使用定型化契約可以確保每一個教育人員都能夠以完全相同的具體方式來處理霸凌行為事件。 典型的做法是要求攻擊者簽名承諾他未來會避免霸凌行為。最後,應安排下一次的訪談時間,攻擊者必須同意出席。 處理霸凌行為事件的各個面向,必須與學校整體管教政策的所有面向一致,包含違反學校反霸凌政策應受到之處罰。

  23. 針對霸凌,教職員該知道些什麼 • 校內的反霸凌政策與教職人員在反霸凌工作上的角色: • 教職人員在反霸凌工作上的角色,就是實際執行明列於學校的反霸凌政策中的做法和策略。 • 學校的反霸凌政策,應該由學校管理階層諮詢學校社區內所有群體,例如:學校管理階層、教職人員、非教職人員、學生、學生家長的意見後建立。 • 在概念上,可以訂下明確的策略來處理霸凌行為事件,而預防策略可以透過特別的教室活動來實施。 • 事實上,所有的反霸凌工作都需要教職人員具備某些技巧和條件。

  24. 處理霸凌行為事件 • 一、解決衝突與處理衝突: 解決衝突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確認引起紛爭的人 (2)判斷問題,也就是瞭解衝突的本質。 (3)找出造成問題的原因 (4)介入-找方法處理問題 (5)評估介入成效 解決衝突時,必須認知衝突狀況背後情緒性的本質,積極聆聽,提出開放式、情感層次的問題,採取同理心的立場。

  25. 處理霸凌行為事件 • 二、為涉及霸凌行為的人建立一套援助策略: 涉及霸凌行為的受害者與施暴者,都需要學校社區內負責的成人給予幫助和支持。只提供受害者諮商或情緒輔導是不夠的,這只是可以建立的一整套援助策略的其中一環,許多時候,社交技能訓練可作為選項。

  26. 處理霸凌行為事件 • 為涉及霸凌行為的人建立一套援助策略: 霸凌就其定義而言,是一種蓄意的行為,但並不是每一個被指控霸凌的人,都知道他的行為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 • 非蓄意攻擊者,至少符合下列三項條件之一: (1)缺乏自覺:不知道自己行為的本質或後果。 (2)缺乏他覺:不知道其他人對他的行為有何感 覺或會受到什麼影響。 (3)缺乏衝動控制:不知道自己應該對自己情緒反應負責,通常為憤怒或亢奮。

  27. 針對霸凌,父母應該知道些什麼 不同類型的霸凌: • 霸凌是一種攻擊行為,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在進行中的基礎上蓄意且習慣性地攻擊一個被挑選上的、相對而言無法防衛自己的人。 • 年齡和肢體、社會力量差不多的人,偶爾發生打架或爭吵,不是霸凌。 • 雖然我們特別指出霸凌「在進行中的基礎上蓄意且習慣性地攻擊」這樣的特點,必須注意的是不正當的、以行進中的基礎達到威脅目的的單一事件或脅迫,也可以稱為霸凌。

  28. 不同類型的霸凌 • 語言霸凌: 是指持續的辱罵、羞辱,或持續把一個人當成嘲笑的目標。若這樣的語言攻擊持續地指向某個人的家庭、民族或信仰,或隱含著性暗示,特別會使人感覺受到霸凌。 • 肢體霸凌: 是指推、擠、踢、戳、絆倒,用武器或物品攻擊,包含所有形式的身體攻擊,或肢體攻擊的威脅。肢體霸凌還包括故意損壞他人身上的衣服或其他個人物品。

  29. 不同類型的霸凌 • 姿態霸凌: 是指非語言的威脅姿態,如傳遞出威嚇、脅迫訊息的瞪視。 • 勒索: 是指以脅迫手段榨取金錢、財物等。勒索的受害者可能也會被迫參與反社會行為,如偷竊或破壞公物。 • E霸凌: 是指以電子郵件或簡訊傳送威脅或羞辱的訊息。

  30. 不同類型的霸凌 • 反擊型霸凌: 這是受凌兒童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通常面對霸凌時他們生理上會自然的予以回擊;有的時候被害者則是為了報復,對著曾霸凌他的人口出威脅。也有部分受凌兒童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這都屬於反擊型的霸凌。必須注意的是,有時此類霸凌的結果相當可怕,在美國甚至有孩子因受不了長期欺凌而攜槍至學校射殺同學與老師。

  31. 不同類型的霸凌 • 性霸凌: 類似性騷擾、性暴力,包括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嘲諷玩笑、評論或譏笑、對性別取向的譏笑、傳閱與性有關令人討厭的紙條或謠言、身體上侵犯的行為,如以性的方式摩擦或抓某人的身體,或是迫使某人涉入非自願的性行為等。

  32. 不同類型的霸凌 • 根據McMaster(1997)的研究,認為「性霸凌」的具體表現行為如下:  ●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有害玩笑、評論或譏笑: 如黃色笑話、波霸、飛機場、矮冬瓜等。  ●對性取向的譏笑或是對性行為的嘲諷: 男人婆、娘娘腔、同性戀都是常見對性取向、性行為的嘲笑。  ●傳遞與性有關令人討厭的紙條或謠言: 孩子之間會流傳關於性的謠言,如誰和誰在廁所接吻,或是誰和誰發生性關係。  ●身體上侵犯的行為: 以性的方式摩擦或抓某人的身體,或是迫使某人涉入非自願的性行為中;除嚴重的性侵害外,舉凡觸碰下體、屁股、胸部、脫褲子、 掀裙子、偷看上廁所、偷看換衣服,或是學童間流行的遊戲俗稱「阿魯巴」、「草上飛」、「千年殺」皆屬此類。

  33. 遭受霸凌的徵候和症狀 • 以下幾點是孩子可能遭受霸凌的徵候: • 孩子看起來沮喪或焦慮,卻拒絕說發生了什麼事。 • 不明的傷口和瘀青。 • 衣服、書本和學校用具莫名的損壞。 • 學業退步。 • 要求額外的金錢。 • 不願意去上學。 • 情緒和行為改變。 • 自信與自尊降低。 • 抱怨頭痛和胃痛 • 問題睡眠。

  34. 若孩子遭受霸凌該怎麼辦 • 第一件事情便是直接與孩子討論-通常孩子會因為羞恥和尷尬而不願和父母親談。所以應該要適時鼓勵,讓他們知道可以信任你,並且隨時可以得到你的協助。 • 和學校合作確認孩子的安全。 • 如果孩子內向害羞而缺少社交,應多幫他安排興趣相符的社團活動-用心培養孩子適當的社交技巧並且建立自信心。 • 建議學校實行全面的反暴力活動,並加強學校老師與家庭間的連結,共同建立一個安全且溫暖的環境。

  35. 若孩子霸凌他人,該怎麼辦 • 跟孩子、老師或學校相關人員討論霸凌行為。 • 清楚地告訴孩子你不能容許這樣的行為,也跟孩子討論受害者可能的負面影響。 • 安排一個有效而非暴力的懲罰,這樣的體罰可宣示你的權威並有效阻止霸凌行為。 • 增強對孩子參與活動與行蹤的掌控,並了解他與哪些人往來,並且為他們訂定合理的活動規範和宵禁時間。

  36. 若孩子霸凌他人,該怎麼辦 • 與學校合作矯正孩子的攻擊行為。 • 避免孩子收看暴力影片或玩暴力電玩。 • 確保孩子沒有看到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行為,家庭中暴力行為的模範會導致他在學校使用暴力,也會影響到他往後的問題解決模式。 • 尋求學校心理師、社工師、心理衛生中心或是專業團體的協助,讓專業團隊與你共同支持孩子改變他的霸凌行為。

  37. 與學校合作反霸凌 • 近年來,打擊霸凌行為的專家不遺餘力地提倡,學校應有一套明確規範,明定應如何報告與處理學校的霸凌問題。在政府與學者的大力倡導下,大部份的學校都已建立一套規範。 • 這類規範應明確寫出: (1)學校教育人員與管理階層如何定義與理解霸凌行為 (2)霸凌行為的控訴該如何記錄與調查 (3)霸凌行為的攻擊者會受到什麼懲處 (4)學校為霸凌行為的受害者與攻擊者建立了什麼支援系統。 (5)學校建立了什麼政策與策略來打擊與預防霸凌行為。

  38. 與學校合作反霸凌 • 透過家長會,父母確實可以發揮力量,影響學校處理霸凌行為的行動。 • 學校在擬定計畫和草擬或修改政策、規範時,必須徵詢家長的意見;在被徵詢的時候,父母必須認真看待自己的角色,讓學校注意到你所憂慮的問題。 • 家長會等組織可以舉辦演講,邀請專家學者參與講座,可以共同舉辦或參與反霸凌的各種活動。

  39. 關於霸凌,孩子們該知道些什麼 • 什麼是霸凌: • 霸凌是一種蓄意行為。 • 霸凌是指單挑某個人欺負。 • 霸凌是一種重複的行為,有時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 • 遭受霸凌的人不是沒有能力,就是不會保護自己。 • 兩個體型或年紀差不多的人,偶爾發生的吵架或打架事件不是霸凌。

  40. 不同類型的霸凌 • 語言霸凌 • 肢體霸凌 • 恐嚇霸凌 • 姿態霸凌 • 勒索 • 忽視或排擠某個人 • 試圖促使其他人討厭某個人 • 塗寫傷害別人的文字 • E霸凌

  41. 如果你遭受霸凌該怎麼辦 • 告訴成人遭受霸凌的事。 • 記住,有問題的是攻擊者,不是你。 • 不要肢體回擊。 • 如果你遭受到語言霸凌該如何應付: (1)沈默以對-完全避開騷擾你的人。 -看見霸凌你的人走過來,遠離他。 -當有人辱罵你的時候,完全不予理會。 (2)幽默以對-機智回答。 -表現出不受影響的樣子,一笑置之。

  42. 如果你遭受霸凌該怎麼辦 • 如果你遭受到語言霸凌該如何應付: (3)不論別人說什麼,都回以「多謝指教」。 (4)斷然以對-為自己挺身而出,但不以暴力反抗。 • 抬頭挺胸,帶有自信的說話,目光直視霸凌者,要他停止霸凌行為。 • 告訴霸凌者,你不在乎他們怎麼看你,那些羞辱的言詞傷害不了你。 • 記住有問題的是霸凌者,不是你,你可以用一種自信而平靜的方式問他們:「你有什麼問題?」

  43. 學生如何防止校園霸凌 • 不要霸凌他人。 • 理解他人的感受。 • 尊重他人。 • 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

  44. 霸凌不要來 • 為營造一個無霸凌的生活空間,兒童福利聯盟特別設計了象徵「反霸凌」的活動貼紙,即日起歡迎各界人士上網下載,並可張貼於教室、家裡或其他處所,藉此行動來宣示打造一個無霸凌的校園、家庭或生活空間。 • 若孩子收到惡意的電子郵件時,可直接回覆此活動貼紙,藉以明確、堅定地勸阻對方的行徑,杜絕網路霸凌的發生。 • 可前往兒盟網站中的兒盟圖書館-宣導手冊下載反霸凌貼紙

  45. 參考資料 1.無霸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冊 -五南出版社 2.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http://www.children.org.tw/

  46. Thank You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