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 构造地质 》 课程设计 一、目的 《 构造地质学 》 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和要求

《 构造地质 》 课程设计 一、目的 《 构造地质学 》 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和要求 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地质图(附图 15 松岭峪地区地质图)、绘制 1 幅构造地质图 ( 或构造纲要图 ) 、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在全面分析、解读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 1 、绘制构造地质图 1 幅; 2 、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 1~2 条; 3 、编写松岭峪地区构造地质特征报告 1 份。. 三、综合读图方法及步骤

dard
Download Presentation

《 构造地质 》 课程设计 一、目的 《 构造地质学 》 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和要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一、目的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和要求 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地质图(附图15松岭峪地区地质图)、绘制1幅构造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在全面分析、解读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 1、绘制构造地质图1幅; 2、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2条; 3、编写松岭峪地区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份。

  2. 三、综合读图方法及步骤 1、初读地质图 首先对景岭峪地区地质图的全貌,如图名、图幅号、比例尺、图例等;地貌、水系及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特征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进而详细解读图幅内地质构造特征,如构造线方向、构造层数目,各构造层内褶皱、断裂构造的特点及展布形态。 2、地层 根据图例和文字资料,了解地层层序及其地层发育情况、各地层单元分布位置及展布特征、各地层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尤其注意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进而根据地质构造演化进程为主线,划分图幅内构造发展、演化阶段(构造幕)。 构造层是指一定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发展阶段(时期)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地层组合(或建造)及其所组成的构造,其中包括一定的岩浆岩组合。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面所限定。一个构造层内的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具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它构造层。在时间上代表一定的构造旋回和构造幕,空间上代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一个构造层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几个亚构造层,亚构造层是由假整合面(或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

  3. 3、褶皱 以构造(旋回)层或构造幕为主线,由老到新研究各个构造层内的褶皱构造发育特征。从单个褶皱形态到褶皱组合形态特征、褶皱三维空间展布规律、褶皱与断层和岩浆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的时代。 4、断层 首先分析对全区构造有控制性的大型断裂构造,按断裂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组,分析断层的特征、性质、形成时代、断层与侵入岩体及褶皱的关系。 5、侵入岩岩体分析侵入岩岩体在平面及空间上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形成时代等。 6、构造发展史 由老至新,按构造旋回(构造层)或构造演化阶段,分析、重溯该区构造发展史。在分析构造发展史时,要紧紧抓住地层和角度不整合关系等划分构造阶段或构造幕;要分清哪些构造阶段是主导的奠基性的,哪些阶段是次要的调整性的;根据各种构造形态、方位和强度以及相互关系,分析各个阶段各期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根据地层的岩性、厚度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壳运动变化。

  4. 四、编制构造图件 1、地质构造图的编制 地质构造图又称为构造纲要图。它是以地质图为基础而编制的,采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颜色来表示一定地区内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图件。地质构造图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1)构造层 将构造层的界线即不整合面画在图上,以区分各个构造层。构造层用所包含的地层时代代号表示 (2)断层 各类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注名名称和符号。 (3)褶皱 褶皱用轴迹线表示,轴迹沿褶皱枢纽延伸方向画出,轴迹线的宽窄反映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褶皱的倾伏应用枢纽的产状表示。 (4)岩浆岩岩体 绘出岩体界线和内部岩相(带)的界面,注明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产状。 (5)绘制构造符号 绘制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以及节理、面理、线理等产状。 (6)绘制图例、比例尺等。 2、构造地质剖面图的编制

  5. 五、综合读图分析报告 文字报告和图表是反映和表现某一地区的构造特征的两种主要方式。文字报告是在分析读图、编制图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字报告的编写又可以进一步深化读图分析。文字报告必须和地质图、剖面图、构造地质图相符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文字报告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章节: 第一章引言 简述课程设计(综合分析读图)目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及完成任务情况。 第二章地层 简述区内地层发育、分布、岩性特征及其相互之间接触关系。

  6. 第三章构造 本章是文字报告的重点。首先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方向,构造单元及其划分,总之要简明扼要概括出总体的构造轮廓。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一、褶皱 褶皱构造先总体介绍本褶皱构造特征,然后进行单个褶皱的描述。描述内容主要有:褶皱名称、展布位置(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轴迹(延伸)方向、组成(核部和翼部地层)、两翼和轴面及其枢纽产状、褶皱性质、与后期的构造关系、形成时代副,并附松岭峪地区褶皱构造明细表(表1): 表1 金山镇地区褶皱构造明细表

  7. 二、断层 断层先描述总体发育特征然后分别按断层组方向、性质、形成先后等描述。描述内容包括有:断层名称、分布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走向、倾向、倾角、断层证据、与其它断层、岩浆岩体和褶皱构造的关系,并附松岭峪地区断层明细表(表2) 表1 金山镇地区褶皱构造明细表

  8. 第四章 侵入岩 内容包括:侵入体的名称、(如×××花岗岩体)、产出的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平面形态和规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内部岩相(带)的划分、岩性特征、、侵入时代等。如有原生构造(流线和流面构造)可据此对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产状和岩体总的空间形态进行恢复。

  9. 第五章 构造发展史先按构造层划分构造发展阶段或构造幕,然后按构造发展阶段(如表2,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等),将构造地质事件列成序列。简述各构造阶段(幕)的构造活动特点,如构造运动性质、构造作用方式和方向、构造作用强度,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即将全区地层岩相、岩浆岩、接触关系、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和发展、构造应力场及其强度全部串联起来描述) 。如果资料丰富,可对岩相古地理予以描绘。为了形象地说明构造特点和规律,可以绘制一些小型插图,如剖面图、联合剖面图和立体图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