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likes | 278 Views
劉克襄. 五年仁班 7 號薛展松. 作者介紹. 劉克襄 ( 1957 年 1 月 8 日-), 台灣 台中縣 人,本名劉資愧,台灣 作家 、自然觀察解說員, 中國文化大學 新聞系畢業。劉克襄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十餘年。至今出版詩、 散文 、長篇小說、 繪本 和 攝影 作品二十餘部。 2007 年 3 月 —6 月曾於 清雲科技大學 擔任駐校作家。曾擔任 《 台灣日報 》 、 《 中國時報 》 美洲版、 《 中國時報 》 等副刊編輯,自立報系藝文組主任、 《 中國時報 》 人間副刊的撰述委員及執行副主任。 1979 年底 陽光小集 成立,劉克襄是詩社成員。. 作家生影.
E N D
劉克襄 五年仁班7號薛展松
作者介紹 劉克襄(1957年1月8日-),台灣台中縣人,本名劉資愧,台灣作家、自然觀察解說員,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劉克襄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十餘年。至今出版詩、散文、長篇小說、繪本和攝影作品二十餘部。2007年3月—6月曾於清雲科技大學擔任駐校作家。曾擔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美洲版、《中國時報》等副刊編輯,自立報系藝文組主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撰述委員及執行副主任。1979年底陽光小集成立,劉克襄是詩社成員。
作家生影 劉克襄出生於1957年,本名劉資愧,也用李鹽冰這個名字寫作,他是台中縣烏日鄉人,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畢業後一直在報社工作,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他長年從事文學創作、自然觀察、古道探勘、台灣歷史鑽研和旅行。是詩人、散文家、小說家,也是自然觀察者、臺灣史旅行研究者,他關心臺灣歷史的發展,並透過旅行的方式來觀察這片土地,當他用文字把經驗、心得記錄下來時,就成為發人深省的文章。劉克襄年輕時候,就以鳥類生態作為散文題材,開啟了台灣自然寫作的風氣,由於他對鳥類觀察入微,書寫細膩,還被戲稱為「鳥作家」。從鳥類生態作為出發點,劉克襄把散文的寫作題材擴充到其他自然領域。在多年的散文創作過程裡,他不斷嘗試各種自然寫作文體和題材的試驗,大到地理文史的論述,小至昆蟲花草的研究,他都曾經用心著墨。近年來,他的散文創作主題以生態旅遊,古道探查和社區營造為主。對於「自然」,劉克襄的看法頗為獨特。在一般人的觀念裡,都把自然定義為那是離開城市的一個地方,換句話說:一定要到海邊、到山上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面,才能夠享受自然,可是,劉克襄了解:他不可能離開這個都市,到鄉下地方或高山深處生活,然後就一直居住在那裡。所以,劉克襄認為,對他而言,自然應該就在城市裡面,也就是說,在城市裡面,打開窗子,你所要面對的那個就是自然。這樣推廣開來說:在辦公室裡養一盆盆栽、一缸金魚或是在家裡養一隻寵物,基本上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用這樣的方式去定義自然,一下子自然的範圍就更寬廣了。所以,劉克襄認為:目前,都市人所詮釋的自然,其實是跟我們以前所想像的自然有一點不一樣,比方說:社區裡面的自然步道,或是公園裡面表現出更原始化的樣子,這都是一種對自然的處理,不過卻跟大家所想像的,那種到野外國家公園才是自然的定義已經不一樣了。把對「自然」的觀念擴大到旅遊上,劉克襄對目前風行的旅遊文學也有新體認,他認為:不飄需飄洋過海、也不用古老的歷史來炫耀或憑弔,只要在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上,做一些短距離的移動,就可能會發現台灣的細緻與遼闊。懷著這樣的心情寫作,劉克襄的散文風格別具,同時,他的兒童文學和繪本作品也同樣受觀迎,他曾經獲得多種重要文學獎,目前出版詩集、散文、小說和自然旅行指南等著作三十餘部。重要散文作品有旅次札記、隨鳥跑天涯、安靜的遊蕩等。說明: 劉克襄的散文清新樸素,寫情寫景寫歷史都情真意摰,沒有太多的形容辭。「荖濃溪畔的六龜」是他敘述前往高雄縣六龜鄉旅行的情形,文章中把六龜的自然生態、歷史人文深入淺出的做了完整介紹,內容極為豐富,卻又完全沒有賣弄學問的感覺,是一篇篇幅很長又能引人入勝的佳作,現在,就請欣賞「荖濃溪畔的六龜」的開頭部份。原文:冬初時,前往六龜旅行,是要去圓夢的:因為在台灣自然誌的光譜中,六龜是最亮的一顆。我隨身攜帶了兩個背包。小背包掛在肩上,裡面擺著地圖、衣物、望遠鏡和鳥類圖鑑,輕盈而無負擔;大背包卻扛在心上,存藏著百年來各類有關六龜地區的自然人文,沉重得難以負荷。凌晨,我和同事小曾從台北南下,抵達六龜時,正逢清晨的霧雨,這是欣賞六龜的好時機。陰雨的六龜曾被譽為台灣的桂林。一百年前,英國攝影家湯姆生(J.Thomson)扛著笨重的攝影器材,抵達荖濃溪西岸,仰望十八羅漢山時,就如此讚歎:「二百公尺高的連續險岸聳然壁立,俯瞰著乾河床,成為筆墨難以形容的迷人風景。」;「世界上已難有一地,能指望比台灣的自然環境更好了。」但湯姆生並沒有跨過荖濃溪,進入更美麗的中央山脈,因為一個月前,有二個人試圖到對岸,結果,被出草的布農族襲殺。荖濃溪源自北邊的玉山,穿越我們島上最晚探勘的南玉山區,流經這裡時,將大地劃分成二個世界。百年前,東岸仍然是布農族的國土,西岸到月世界的惡地形才散居著平埔族,與漢人混居。但百年後,走在六龜的街上,誰是平埔族的後裔已難辨識。溫馴、誠實的平埔族早被漢人同化,對岸的布農族也遷移了,部落舊址杳然無存。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旅行方式。我們搭乘這世紀對自然最具威脅性的交通工具─汽車,帶著透過車窗所擁有的、了無意義的地理印象,輕易渡橋;然後,換搭林試所的吉甫車,前往十五萬分之一地圖仍然沒有登記的南鳳山。地圖上雖然沒有姓名,南鳳山可是小巨人,海拔高達一千七百公尺。頂峰旁的小屋,像隻赤腹山雀般,小巧地偎在它的肩上。今晚,我們準備在那裡與森林過夜,明晨再翻山去扇平。鳥畫家何華仁,戴著野鳥學會的迷彩帽,站在一座小橋,等候我們。瘦小的他,才在六龜蟄居一年,如今卻是最熟悉這裡動物地理相的人。過了橋,吉甫車吃力地爬上陡坡,顛簸地穿過濃霧的林間小道。車上,除了司機,我們三位旅行人,還載著兩天的口糧:粗麵、麵筋、瓜子肉罐頭。台灣的山上已有太多垃圾,隨身只帶這些吃的東西,夠了。吉甫車穿過山黃麻的山麓,進入台灣杉的世界;我們正經過典型的台灣中海拔。日子入秋,檸檬桉正要嘩然落葉,仍有其他草木勇健地迎向寒冬的天空。每處山坡都有裡白蔥木傲然盛開的金黃圓椎花叢、山芙蓉熱烈綻放的粉紅花蕊,它們使入冬的山有朝氣蓬勃的錯覺。南部的森林大抵是這樣,總覺得少了一個冬天。
劉克襄創作年表 出版書籍劉克襄(1978):《河下游》,作者自版。劉克襄(1982):《旅次札記:天空最後的英雄》,台北:時報。劉克襄(1983):《松鼠班比曹》,台北:蘭亭。劉克襄(1984):《旅鳥的驛站》,台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劉克襄(1984):《漂鳥的故鄉》,台北:前衛。劉克襄(1985):《在測天島》,台北:前衛。劉克襄(1985):《隨鳥走天涯》,台北:洪範。劉克襄(1986):《消失中的亞熱帶》,台北:晨星。劉克襄(1986):《荒野的心:小燕鷗的世界之旅》,台北:前衛。劉克襄(1988):《探險家在臺灣》,台北:自立晚報。劉克襄(1989):《橫越福爾摩沙:外國人在臺灣的旅行1860-1880》,台北:自立晚報。劉克襄(1989):《臺灣鳥類研究拓展史1840-1912》,台北:聯經。劉克襄(1990):《臺灣木刻紀實:紀寶六十》,台北:學英。劉克襄(1990):《臺灣鳥木刻紀實:紀寶六十》,台北:劉開工作室。劉克襄(1991):《風鳥皮諾查》,台北:遠流。劉克襄(1991):《自然旅情》,台北:晨星。劉克襄(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台北:自立晚報。劉克襄(1993):《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臺灣》,台北:自立晚報。劉克襄(1994):《山黃麻家書》,台北:晨星。劉克襄(1995):《小綠山之舞》,台北:時報。劉克襄(1995):《小綠山之精靈》,台北:時報。劉克襄(1995):《小綠山之歌》,台北:時報。劉克襄(1995):《臺灣舊路踏查記》,台北:玉山社。劉克襄(1995):《草嶺古道》,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劉克襄(1996):《鯨魚不快樂時 = When the whale feels blue(but not the blue)》,台北:星月書房。劉克襄(1997):《小鳥飛行》,台北:時報。劉克襄(1997):《扁豆森林》,台北:時報。劉克襄(1997):《草原鬼雨》,台北:時報。劉克襄(1998):《快樂綠背包》,台北:晨星。劉克襄(1999):《劉克襄自然生態綠皮書》,台北:博揚文化。劉克襄(1999):《座頭鯨赫連麼麼》,台北:遠流。劉克襄(1999):《福爾摩沙大旅行》,台北:玉山社。劉克襄(1999):《台北市自然景觀導覽 = Taipei city》,台北:玉山社。劉克襄(2000):《北臺灣自然旅遊指南》,台北:晨星。劉克襄(2000):《綠色童年 : 親子戶外旅行》,台北:玉山社。劉克襄(2001):《安靜的遊蕩》,台北:皇冠。劉克襄(2001):《最美麗的時候》,台北:大田。劉克襄(2002):《迷路一天,在小鎮:劉克襄的漫遊地圖》,台北:皇冠。劉克襄(2003):《少年綠皮書》,台北:玉山社。劉克襄(2003):《劉克襄精選集》,台北:九歌。劉克襄(2004):《小鼯鼠的看法》,台北:合志文化。劉克襄(2004):《大山下,遠離台三線 : 劉克襄的山際旅行》,台北:皇冠。劉克襄(2004):《作家的城市地圖》,台北:木馬文化。劉克襄(2005):《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台北:玉山社。劉克襄(2006):《失落的蔬果》,台北:二魚。劉克襄(2007):《野狗之丘 : 劉克襄動物故事》,台北:遠流。劉克襄(2007):《風鳥皮諾查 : 劉克襄動物故事》,台北:遠流。劉克襄(2007):《出發。散步去。逛老街、發現城市的另一張臉》,台北:時報。劉克襄(2008):《永遠的信天翁》,台北:遠流。劉克襄(2008):《巡山》,台北:愛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