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論文寫作

論文寫作. 鄭振煌 / 中華維鬘學會 chengchenhuang@gmail.com +886-2-2369 3998 www.aaa.org.tw. 寫作佛學論文的認知. 站在治者的肩膀上前進。 教 理行證,教以導行。 讀書使 人富有,思考使人明辨,寫作使人精確,發表使人靈感,實修使人證悟。 學以致用 ,用依于學。 提升自己 ,度化眾生。. 前行. 為學要能廣大,要能高:除佛經外,要廣讀歷史、地理、哲學、文化史、人類學、心理學、神話、天文學、植物學、醫學等。 熟讀 文本,讀誦百遍以上。 實 修。 思維 。 紀錄 。 發現問題。 尋找答案。

dara-conrad
Download Presentation

論文寫作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論文寫作 鄭振煌/中華維鬘學會 chengchenhuang@gmail.com +886-2-2369 3998 www.aaa.org.tw

  2. 寫作佛學論文的認知 • 站在治者的肩膀上前進。 • 教理行證,教以導行。 • 讀書使人富有,思考使人明辨,寫作使人精確,發表使人靈感,實修使人證悟。 • 學以致用,用依于學。 • 提升自己,度化眾生。

  3. 前行 • 為學要能廣大,要能高:除佛經外,要廣讀歷史、地理、哲學、文化史、人類學、心理學、神話、天文學、植物學、醫學等。 • 熟讀文本,讀誦百遍以上。 • 實修。 • 思維。 • 紀錄。 • 發現問題。 • 尋找答案。 • 組織成論文。

  4. 佛學研究方法(Approach):取材標準 • 非實驗性的方法:文件分析及內容分析法。 • 準實驗性的方法:實地觀察、抽樣調查、長期縱深研究。 • 實驗性的方法: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禪修、正念、念佛、持咒、說好話、做好事等。

  5. 研究程序 • 決定研究問題(對象):理論或實修。 • 蒐集並瀏覽有關資料:注疏或研究報告。 • 發現問題,並撰寫研究計畫。 • 基本概念之界定。 • 根據資料,驗證或判定假設。 • 獲得發現。 • 解釋發現。 • 新理論之建構及舊理論之修改(推翻),或建議事項的提出。 • 撰寫研究報告。

  6. 研究計畫的格式 • 研究主旨:包括主題、緣起與目的。 • 問題之背景。 • 研究過程與方法:研究範圍與方法。 • 蒐集資料的程序與方法。 • 研究之進度及每一階段預期完成之項目。 • 本研究預期之結果。

  7. 研究報告的重要性 • 撰寫研究報告乃是整個研究過程最後階段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否則,即使有最精彩的研究假設,最嚴謹的設計與研究執行,並且也獲致最顯著的發現,均不能夠傳達於第三者。 • 研究報告的目的除了領受研究成果的喜悅之外,更在於溝通讀者,將其研究成果,分享於他人,因此,必須抓住讀者所需要知道的是什麼,以及如何是最好的表達方式。

  8. 研究報告包括五個部份 • 問題敘述(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 研究程序(The Research Procedures); • 結果(The Results); • 相關討論(Discussion of Implications); • 總結(The Summary)。

  9. 論文寫作的原則 • 論文格式:非弘法文章。 • 基本架構 • 文章連貫 • 字句流暢 • 寫作邏輯 • 言出有據

  10. 論文格式 • 研究主旨(或對象):緣起、動機、目的。 • 問題之背景與現況。 • 研究過程與方法(基本理論與假設,資料運用之範圍及種類)。 • 主要之結論與發現:包括須進一步研究之問題與範圍。 • 針對結論與發現,提出(1)基本性及漸進性建議,(2)立即可行之措施。 • 附註、參考書籍、論文、官書及其他文件之目錄。

  11. 章節 • (每章請從雙數頁開始) • 第四章大陸的最後歲月(標楷體,20,向右縮排0) • 第一節 靜安寺鬥智鬥勇(標楷體,18,向右縮排2) • 第一項 靜安寺問題的由來(標楷體,16,向右縮排4) • 一、靜安寺沿革鳥瞰(標楷體,14,向右縮排6) • (一)靜安寺在古代(標楷體,14,向右縮排8) • 1、改回十方叢林制度的一波三折(標楷體,12,向右縮排10) • (二)靜安寺在近代 • (三)靜安寺在現代

  12. 字體 • 內文部分 • 1、新細明體-12字 • 2、段落-行距-固定行高-20 • 3、每段開始,段落-與前段距離-0.5行;與後段距離-0行

  13. 註腳 • 1、每頁下緣 • 2、例如: • 可度大師《楞嚴經箋》卷第六,卍續藏11冊,頁36中欄 •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第二,大正藏25冊,頁66下欄 • 安藤俊雄《天臺性具思想論》(諦觀全集--演培法師譯)。台北:天華出版。1992年,頁64 • 3、每章重新設定註腳號碼

  14. 參考書目 • 圜悟禪師《碧巖錄》(大正藏第48冊No.2003),台北:CBETA2011。 • 白聖長老《大佛頂首楞嚴經解題》,高雄: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1997。 • 斌宗大師《斌宗大師遺集--楞嚴義燈》。台北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年2月二版 • 安藤俊雄《天臺性具思想論》(諦觀全集--演培法師譯)。台北:天華出版。1992年 • 淨心長老《楞嚴經講解》,高雄:淨覺影視傳播有限公司(DVD- 308集)。

  15. 參考書目 • 圜悟禪師《碧巖錄》(大正藏第48冊No.2003),台北:CBETA2011。 • 白聖長老《大佛頂首楞嚴經解題》,高雄: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1997。 • 斌宗大師《斌宗大師遺集--楞嚴義燈》。台北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年2月二版 • 安藤俊雄《天臺性具思想論》(諦觀全集--演培法師譯)。台北:天華出版。1992年 • 淨心長老《楞嚴經講解》,高雄:淨覺影視傳播有限公司(DVD- 308集)。

  16. 壇經現存四種版本 (1)敦煌本︰不分卷。原本是晚近在敦煌石室所發見的寫本(現藏英國倫敦博物館),大概是五代時所寫,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17. 敦煌本卷末有記,乃是慧能門下法海的再傳弟子悟真所傳。而直接出自慧能門下的南陽慧忠(﹖~775),就已經有南方宗徒「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譚,削除聖意」之說,所以在此本中,也不免有後人增益的部分。特別如針對神秀一系後來構成的「凝心入定」、「住心看淨」等說法,那樣嚴厲的指責以為大錯,以為障道因緣,這似乎在慧能當時還不可能。因此,《壇經》中這類文字,顯係後加,而應該加以鑒別。此外,如各代付法頌二十八祖說等亦係後加,可不待言。敦煌本卷末有記,乃是慧能門下法海的再傳弟子悟真所傳。而直接出自慧能門下的南陽慧忠(﹖~775),就已經有南方宗徒「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譚,削除聖意」之說,所以在此本中,也不免有後人增益的部分。特別如針對神秀一系後來構成的「凝心入定」、「住心看淨」等說法,那樣嚴厲的指責以為大錯,以為障道因緣,這似乎在慧能當時還不可能。因此,《壇經》中這類文字,顯係後加,而應該加以鑒別。此外,如各代付法頌二十八祖說等亦係後加,可不待言。

  18. (2)惠昕本︰二卷。原本是晚近在日本京都堀川興聖寺發現的覆刻宋本,題作《六祖壇經》。原為宋邕州羅秀山惠進禪院沙門惠昕以古本文繁,於乾德五年(967)所改訂,分二卷,十一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六、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卷五十四都著錄此本,時已改作三卷十六門)。紹興二十三年(1153)晁子健於蘄州刊行,後流傳日本,經興聖寺翻刻(同出於這一本系統的,還有金‧泰和七年,即1207年的高麗刻本)。(2)惠昕本︰二卷。原本是晚近在日本京都堀川興聖寺發現的覆刻宋本,題作《六祖壇經》。原為宋邕州羅秀山惠進禪院沙門惠昕以古本文繁,於乾德五年(967)所改訂,分二卷,十一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六、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卷五十四都著錄此本,時已改作三卷十六門)。紹興二十三年(1153)晁子健於蘄州刊行,後流傳日本,經興聖寺翻刻(同出於這一本系統的,還有金‧泰和七年,即1207年的高麗刻本)。

  19. 惠昕本據卷末所記,是悟真(此本以悟真為法海的三傳)的弟子圓會所傳,而經過惠昕自己的加工,所以此本與敦煌本對校,有詳略、文質的不同,特別如關於弘忍傳法的一段記載,遠較敦煌本為踵事增華。此外禪家盛傳的故實及語句,如「輪刀上陣亦得見性」、「迷時師度悟了自度」、「非幡動風動人心自動」等,也都始見於此本而為敦煌本所無。惠昕本據卷末所記,是悟真(此本以悟真為法海的三傳)的弟子圓會所傳,而經過惠昕自己的加工,所以此本與敦煌本對校,有詳略、文質的不同,特別如關於弘忍傳法的一段記載,遠較敦煌本為踵事增華。此外禪家盛傳的故實及語句,如「輪刀上陣亦得見性」、「迷時師度悟了自度」、「非幡動風動人心自動」等,也都始見於此本而為敦煌本所無。

  20. (3)德異本︰即曹溪原本,不分卷,但開為十門,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此本是元‧德異所刻古本(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刻於吳中休休禪庵,高麗有大德四年即1300年萬恒翻刻本)。明‧成化七年(1471)此本又於曹溪重刻,萬曆元年(1573)李材(見羅)再刻,萬曆四十四年(1616)德清於廬山法雲寺覆刻,清‧順治九年(1652)秀水王起隆等又據李材本校刻。(3)德異本︰即曹溪原本,不分卷,但開為十門,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此本是元‧德異所刻古本(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刻於吳中休休禪庵,高麗有大德四年即1300年萬恒翻刻本)。明‧成化七年(1471)此本又於曹溪重刻,萬曆元年(1573)李材(見羅)再刻,萬曆四十四年(1616)德清於廬山法雲寺覆刻,清‧順治九年(1652)秀水王起隆等又據李材本校刻。

  21. 曹溪本卷末無關於師資授受的記載,不悉為何人所傳,但從其內容看,似乎也是拿一種古本(或即惠昕本的原本未經刪節的)做藍本,或增或減並加以改編的。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即是後世公認為慧能直系的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等,原來見於敦煌惠昕兩本的,此本卻有他們的機緣,由此推測,此本當與行思、懷讓兩系傳本有關。此外禪家盛傳的故實及語句,如「米熟欠篩」、「衣止勿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吃肉邊菜」、「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乃至「葉落歸根」、「來時無口」等,也大都出於此本而為敦煌、惠昕兩本所無。曹溪本卷末無關於師資授受的記載,不悉為何人所傳,但從其內容看,似乎也是拿一種古本(或即惠昕本的原本未經刪節的)做藍本,或增或減並加以改編的。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即是後世公認為慧能直系的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等,原來見於敦煌惠昕兩本的,此本卻有他們的機緣,由此推測,此本當與行思、懷讓兩系傳本有關。此外禪家盛傳的故實及語句,如「米熟欠篩」、「衣止勿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吃肉邊菜」、「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乃至「葉落歸根」、「來時無口」等,也大都出於此本而為敦煌、惠昕兩本所無。

  22. (4)宗寶本︰不分卷,亦開為十門,是元‧風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宗寶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所改編,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此本以徑山方冊本為主,其明北藏本、清藏本均有增減)。宗寶自己有跋語說︰「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其所增機緣,與曹溪原本文同,或即出於彼本。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4)宗寶本︰不分卷,亦開為十門,是元‧風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宗寶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所改編,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此本以徑山方冊本為主,其明北藏本、清藏本均有增減)。宗寶自己有跋語說︰「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其所增機緣,與曹溪原本文同,或即出於彼本。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23. 宗寶本以竄易、顛倒、增減、刪改為世詬病。首先作這樣批判的,是校刻曹溪原本的王起隆,他說︰「宗寶之於壇經,(中略)更竄標目,割裂文義,顛倒段落,刪改字句。」並且舉了許多的實例,肆意詆訶。但將此本與曹溪本對校,除標題的文字有出入並有四字、二字的不同之外,其段落移動、字句增刪只占全書的小部分,而從全文的義理上看,大體是和曹溪本相符的。宗寶本以竄易、顛倒、增減、刪改為世詬病。首先作這樣批判的,是校刻曹溪原本的王起隆,他說︰「宗寶之於壇經,(中略)更竄標目,割裂文義,顛倒段落,刪改字句。」並且舉了許多的實例,肆意詆訶。但將此本與曹溪本對校,除標題的文字有出入並有四字、二字的不同之外,其段落移動、字句增刪只占全書的小部分,而從全文的義理上看,大體是和曹溪本相符的。

  24. 除上述四本外,據舊傳有關《壇經》的文獻,還有一些異本,如宋‧契嵩(1007~1072)自稱得到曹溪古本據以校刻的三卷本(已佚),即其一種。總之,《壇經》是屢經增減竄改的,原來如何,已難推想。不過後世南宗禪徒公認本書的價值,南宗各家的思想也確實和它脈絡貫通。除上述四本外,據舊傳有關《壇經》的文獻,還有一些異本,如宋‧契嵩(1007~1072)自稱得到曹溪古本據以校刻的三卷本(已佚),即其一種。總之,《壇經》是屢經增減竄改的,原來如何,已難推想。不過後世南宗禪徒公認本書的價值,南宗各家的思想也確實和它脈絡貫通。

  25.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心性論之研究 • 摘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始於唐代,經歷一千三百餘年,六祖大師思想的真諦不僅融入了中國文化,並在東南亞各國持續發展;即使歷經時代的變遷、文化的轉移,《壇經》仍然受到今日世界高度的重視。六祖惠能大師主張般若、心性不二,如《壇經‧疑問品第三》以地、王為喻說明心、性密不可分的關係。整部《壇經》的核心是心性,六祖大師為最上乘根器,開示「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道。

  26. 六祖惠能大師以「心性」為思想之基礎,以「般若」為明心見性之鑰,以「如來藏」為究竟圓融無礙的境界。凡夫修行若達到「心性」清淨,就會顯出「般若智慧」與「如來藏」。六祖惠能大師以「心性」為思想之基礎,以「般若」為明心見性之鑰,以「如來藏」為究竟圓融無礙的境界。凡夫修行若達到「心性」清淨,就會顯出「般若智慧」與「如來藏」。 • 本研究以「心性」作為論述的中心,以顯現「心性」思想具超越性、圓融性、實踐性的特質;此外,心性清淨無染著,是六祖大師「心性」觀對於「萬法不離自性」的獨特教法。他開示大眾「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以達圓滿覺悟;同時用般若智觀察諸法,則能內外明徹,了然明白心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心性而生起、萬法同具一體三大的妙用。

  27. 本研究以《壇經》的心性論,架構出六祖大師的思想脈絡,說明其觀機逗教、因病予藥的弘化過程。希望能依《壇經》進行實踐應用,從觀照中不斷修正,以對利他起實質有效的助益。本研究以《壇經》的心性論,架構出六祖大師的思想脈絡,說明其觀機逗教、因病予藥的弘化過程。希望能依《壇經》進行實踐應用,從觀照中不斷修正,以對利他起實質有效的助益。 • 【關鍵詞】心性、見性、自性、般若、無念、無住、無相。

  28. Abstract • “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course of thirteen hundred years , the essence of the Sixth Patriarch’s thoughts has been not merely incorporated into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promoted in Southeast Asia. Despite the change of time and culture , the “Platform Sutra ” still remain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oday. Master HuiNeng advocated the non-duality of prajñā (transcendental wisdom) and mind-nature. In Chaper 3 ‘On doubt’ , the parable of land and its king is used to symbolize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of the mind and its nature. The core of the sutra is mind-nature. Master HuiNeng taught to the people of high caliber the way of “pointing to the mind of people, understanding the mind and its nature, and attaining the Buddhahood accordingly “.

  29. Master HuiNeng based his thought on mind-nature, used “prajñā” as the key to understand one’s mind and its nature, and targeted “Tathāgatā-garbha” as the state of inter-penetration and non-obstruction. If an ordinary man can achieve the purification of his mind-nature, he will reveal his own “prajñā” and “Tathāgatā-garbha” .

  30.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mind-nature to show its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cendence, integration and practicality. Moreover, the Sixth Patriarch gave a special teaching on the purification and non-obscuration of the mind-nature. He taught people “to understand one’s own mind and to see one’s own nature” in order to reach the complete enlightenment. Meanwhile, one has to use “prajñā” to observe all things so that one may see clearly 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i.e. the mind-nature can produce all things, all things arise from the mind-nature, and all things possess the same trinity of essence, phenomenon, and function.

  31.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mind-nature in the "Platform Sutra” to frame the context of Master HuiNeng’s thoughts, and to explain how he taught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disposition. It is hoped that all people can practice the "Platform Sutra” to improve themselves through mindful observation and to benefit others substantially. • Key words:Mind-nature , see the nature, self-nature , prajñā, no-thought , no-abiding, no-appearance.

  32. 目錄 • 第一章 緒論 7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述架構 10 • 第五節 文獻回顧 12

  33. 第二章 心性思想的開展 16 • 第一節 原始與部派佛教的心性思想 16 • 第二節 般若空觀的思想 19 • 第三節 唯識的思想 22 • 第四節 如來藏的思想 24 • 第五節 小結 27

  34. 第三章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的心性觀 29 • 第一節 《壇經》的思想 源流 29 • 第一項 六祖惠能大師的行誼 29 • 第二項 《壇經》的主要思想 31 • 第三項 《六祖壇經》引述經典之要意 34 • 第二節 《六祖壇經》「心性」的含義 40 • 第三節 「心性」是《壇經》的核心思想 45 • 第一項 「心性」是成佛的所依 45 • 第二項 「般若」緣於「心性」的顯現 51 • 第三項 「心性」與「般若三昧」 58 • 第四項 菩提本「心性」 61 • 第四節 小結 64

  35. 第四章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的見性法門 66 • 第一節 「直心」觀照「自性」 71 • 第二節 「一行三昧」之修持 74 • 第三節 定慧一體無相坐禪 77 • 第一項 無念為宗 78 • 第二項 無相為體 81 • 第三項 無住為本 84 • 第四節 「懺悔」法門之修行次第 87 • 第一項 無相懺悔 88 • 第二項 無相三歸依戒 91 • 第三項 無相歸依「一體三身自性佛」 94 • 第五節 小結 102

  36. 第五章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心性的特色 104 • 第一節 心性般若 105 • 第二節 心性不二 108 • 第三節 識心見性 114 • 第四節 心性生活實踐 118 • 第五節 小結 123 • 第六章 結論 125 •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5 • 第二節 本研究的限制 126 • 第三節 本研究的展望 126 • 參考文獻 127

  37. 六祖壇經 博碩士論文 • 1. 許兆理《六祖壇經研究論文集(禪學專集之一)》,現代佛教學術叢刋○1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5年。 • 2. 魏常海《佛教心性論及其現代意義》,佛學研究論文集,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7年。 • 3. 陳福雄〈惠能《壇經》的二元哲學〉,佛學研究論文集,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7年。 • 4. 陳明聖〈敦博本《六祖壇經》的禪學思想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民94年。

  38. 5. 濟群法師著《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高雄:普門學報社出版,2008年。5. 濟群法師著《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高雄:普門學報社出版,2008年。 • 6. 楊維中著《心性與佛性》,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2,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 • 7. 那東風《南宗禪學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 2001年。 • 8. 靜岩《維摩詰經》不二法門及其對《壇經》思想影響,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 2001年。

  39. 9. 伍先林〈《壇經》主旨探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民90。9. 伍先林〈《壇經》主旨探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民90。 • 10. 陳平坤《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六組大師的17則智慧,台北:大千出版社,民98。 • 11. 徐文明《六祖惠能生平和思想》,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 12. 馮煥珍《論慧能禪的境界追求》,中國佛教學術論點2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民90。 • 13. 恆毓《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36,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40. 14. 宏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14. 宏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 15. 周成翰《六祖壇經》宗寶本之禪思想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98。 • 16. 柳凱文《六祖壇經》智識鍵,國立交通大學,民99。 • 17. 李重慶《壇經心性觀與心靈管理》,南華大學,哲學系,民96。 • 18. 釋會忍《心性本淨》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佛教學生論文,高雄:妙林雜誌,民90。

  41. 六祖壇經 期刊論文 • 1. 鄭振煌《從唯識學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一)》,淨覺雜誌,第312卷,第7期,民100。 • 2. 張善同《談「六祖壇經」之可觀性》,中國佛教,第31卷,第6期,民76。 • 3. 高柏園《壇經論的哲學意義》,中國佛教,第31卷,第1-5期,民76。 • 4. 胡順萍《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3期,1989年。 • 5. 宏修平《論惠能大師革新佛教的意義及對佛教中國化的推進》普門學報,第一期,台北市: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