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 likes | 1.79k Views
「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 課程補充講義. 講師:吳澄波. 人際關係基本態度. 1. 你好,我不好 ( 自卑 、退縮、逃避、非自我肯定反應 )— 肯定別人,否定自己。 2. 我好,你不好 ( 自大 、攻擊反應 < 直接或間接 >)— 肯定自己,否定別人。 3. 我不好,你也不好 ( 絕望 。天下烏鴉一般黑、同歸於盡、攻擊反應 )— 否定自己、否定別人。 4. 你好,我也好 ( 自尊尊人 、不卑不亢、自我肯定反應 )-- 自我肯定、肯定別人、肯定我們。. 人際溝通反應類型. 1. 自我肯定型 -- 「堅定的立場,溫和的表達」。
E N D
「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課程補充講義 講師:吳澄波
人際關係基本態度 1.你好,我不好(自卑、退縮、逃避、非自我肯定反應)—肯定別人,否定自己。 2.我好,你不好(自大、攻擊反應<直接或間接>)—肯定自己,否定別人。 3.我不好,你也不好 (絕望。天下烏鴉一般黑、同歸於盡、攻擊反應)—否定自己、否定別人。 4.你好,我也好(自尊尊人、不卑不亢、自我肯定反應)--自我肯定、肯定別人、肯定我們。
人際溝通反應類型 1.自我肯定型--「堅定的立場,溫和的表達」。 2.非自我肯定型--不知道自己的立場、權利,被侵犯也不覺需要做什麼。 3.直接攻擊型--知道自己立場,但表達不當。 4.間接攻擊型-- 同上,但來陰的。或攻擊無辜的第三者。
人際溝通反應類型例子 • 「你在家準備了菜飯,請朋友來餐敘。結果他們遲到了大半天。你等得發火了,又不知道到底怎麼了。最後他們到了。」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人際溝通反應類型例子 1.自我肯定型:「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還好吧?你們遲遲不來,真叫我又急又氣。讓我看看菜飯是否要再熱一下。」 2.非自我肯定型:「喔!沒關係,不要緊,快進來,我再去熱菜。」(其實心裡超不爽的!) 3.直接攻擊型:「ㄟ!你們到底死到哪裡去了?實在太過份了!菜都涼了啦!」 4.間接攻擊型:(心中很氣,但卻帶著嘲諷的口氣說)「喔!沒關係。我想你們一定有比我請你們吃飯更重要的事。那就隨便吃吃吧!」
人際溝通要訣 1/2 1.「聽」比「講」重要。 同理心—瞭解&表達 2.就事論事—正確區分事實與知覺(推論)。 3.情緒平穩,自我控制良好。 4.清楚明確+溫柔而堅定的溝通。 5.多正向認知(樂觀),少負向認知(悲觀) 許多因素會影響我們知覺的解釋(認知)
影響知覺的解釋因素 1) 過去的經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2) 對人類行為的假設--人性本善vs.人性本惡。 3) 想像與期望 4) 對事情瞭解的程度 5) 個人的心情 心情好—覺得每個人都可愛,世界很美好,前途光明,日子過得有意義。 心情壞—覺得每個人都很煩、很可惡,世界很醜陋,前途黯淡,生活很無聊。
人際溝通要訣 2/2 6.給建議的句型 1)「關於……我知道你的想法是……。關於這點,你要不要聽聽我的意見。」 2) XYZ句型 「你的……(行為)使我覺得……,我希望你能……。你覺得呢?」
人際關係有關理論 1.社會交換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 2.公平理論 (equity theory) 3.人格-情境交互模式 (the interaction model of personality-situation) 4.人際溝通在文化上的差異--低情境溝通vs.高情境溝通
社會交換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 1/4 1. Homans (1961) 以Skinner操作制約理論為基礎提出。 2.認為如果人際關係會帶來滿足,我們才會持續這樣的互動行為,如果人際關係會引起我們的痛苦,我們就不會繼續維持這樣的關係。 3.他認為人是利己的,並且極端以自我為中心,每個人都將選擇我們自認為能給予我們最大酬賞的伙伴,所以人際關係可以藉由彼此互動所獲得的報酬(reward)和代價(cost)的交換來加以瞭解。
社會交換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 2/4 4.報酬與代價的差額稱之為利潤(profits)。我們會設法獲取最高的利潤。當人際互動不能得到高利潤,投資報酬率不符期待,低於滿意度時,互動行為將會有所改變,甚至終止。 5.人們喜歡尋找能產生高報酬、付出低代價的互動。當雙方都相信他們的報酬超過代價時,彼此關係才會持續。 Thibaut & Kelley (1986) 認為最令人滿意的代價與報酬比率是因人、因時而異。原因是人們對利潤的滿意度有不同的定義。
社會交換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 3/4 6.黃光國(1988)提出根據關係性質而有不同的交易原則: 「情感關係」--根據「需求法則」。每個人應竭盡所能滿足對方的需求。 「工具關係」--根據「公平法則」。每個人都想透過關係獲得他所希望的某些事物。所以關係的存在只是一種手段而已。 「混合關係」--根據「人情法則」。不只重視物質之間的交換,亦有某種程度的感情存在。因此講求「人情」、「面子」等的社會規範。
社會交換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 4/4 7. Thibaut & Kelley (1986)提出「替代性選擇的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of alternatives)認為繼續維持關係與否取決於自己是否有其他的選擇。如果有另一個替代性的選擇可以讓人得到滿意的利潤,對關係感到不滿意的人就會結束原來的關係。假如沒有可以替代的選擇,那個人可能保持現狀,雖然不滿意,但這個關係是目前最能接受的。這就是「無魚蝦也好」。
公平理論 (equity theory) 1/2 1.社會交換關係的雙方會進一步衡量彼此所得利潤是否公平。公平問題不會存在於沒有關係的兩人之間。通常初期交往的人際關係會特別注重公平性(Cate, Lloyd & Long, 1988)。比如:初認識的朋友一起吃飯,可能會各付各的,或這次你請客,下次他付錢。
公平理論 (equity theory) 2/2 2.親密關係或是深交的朋友之間就比較不會計較公平與否呢?NO!即使是親密關係,也不表示雙方就完全沒有公平性的計較(Austin, 1980)。 只是彼此之間沒有算的那麼精準而已。如果自己的利潤高過對方所得太多,就會自覺歉疚而設法彌補;如果自己所得的利潤較對方來得低很多,即使報酬大於代價,還是會心生不滿。 3.結論:「不要欠人家人情」、「欠人情要趕快還」。
人格—情境交互模式(the interactionist model of personality-situation) 1.人在不同情境下人際互動的社會行為都會有所不同。雖然每個人都有穩定的人格特質,但是人際行為是由人格特質與情境特色互動而來的。此即B=f(P,S)。如:權威性格較強的人碰到更權威的人,就變得順服,碰到軟弱的人,就很跋扈。 2.怎樣的人比較不受情境影響呢?「內控性格」(internal control)較高的人人際行為的恆定性較高。比較能夠勇敢抗拒情境壓力。內在控制程度較高的人,較重視認知的活動,對於自己的信念及價值觀十分堅持,甚至有時非常固執。
人際溝通在文化上的差異 低情境溝通vs.高情境溝通(E. T. Hall, 1976) 低情境溝通— • 用清楚、明確、直接的方式表達--講清楚、說明白、不拐灣抹角。西方文化。 高情境溝通— • 用模稜兩可的語言、「只可意會、不能言傳」、間接方式表達。東方文化。(如:中國人比武,點到為止)
自我概念的定義 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整體看法,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對自己有所評價。
重要他人的概念影響 社會比較 自我的解釋和評估 自我 概念 文化教導 自我概念的形成摘譯自DeVito J. A. (1999). Essential of human communication (p.32).
自我概念的構成因素(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1.身體自我概念 1)生理方面特質—外貌、身材 2)體能 2.情緒自我概念 特殊情緒狀態—平穩、易怒、猜疑、樂觀、悲觀….. 3.社會自我概念—社會角色、社會地位、人際關係…… 1)重要他人 2)同儕 4.學業自我概念 科學、數學、歷史、英文、美術、音樂…….
自我概念的構成因素(補充) • 智能方面特質—記憶力、判斷力、推理力、創造力等
自我概念的特性 • 自我概念是學習來的。 • 自我概念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 • 健康的自我概念是有彈性的。 • 自我概念常拒絕改變。 • 自我概念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內在語言(自我暗示)。
如何改變自我概念 • 對自己有較切實際的自我覺察。 • 擁有較切實際的期望。 • 相信自己並努力開發潛能。 • 有改變的意願與改變所需的技能。
增加正向自我概念的原則 1.增加成就感 2.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 3.建立自我價值體系 4.增進自我調適機轉 5.保持喜樂的心
什麼是健康的自我? 1.自知之明(self-insight) 2.自我認同(self-identity) 3.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 4.自尊自重(self-esteem) 5.自我開放(self-disclosure)
人際關係的發展階段 • 接觸 • 相吸 • 相交 • 相愛 (參閱課本)
人際關係的層次 • 廣交(點頭之交) vs. 深交(親密至交)
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 (1/2) 1.人格特質:正向自我概念、樂觀、積極、幽默、寬容。 2.態度相似:個性相近、意見契合、物以類聚、臭味相投。 3.具吸引力:外表—身高、體態、容貌、服裝;內在—氣質、自然、親切。 4.良好能力:善於溝通之相處能力、工作表現傑出之工作能力。
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 (2/2) 5.需求互補:具備滿足對方需求之條件。 6.時空接近:近水樓台先得月,日久生情。 7.具同理心:在對方立場,將心比心。 8.社交技巧良好:禮貌、讚美、應對進退有度、關懷。
自我知覺對人際溝通的影響1/4 認知基模—與自我概念、自尊、自信有關 例如: 1) 自信基模(高自尊) vs. 自卑基模(低自尊) 2) 我是受歡迎的 vs. 沒人會喜歡我 3) 秩序是重要的(事先安排好規則) vs. 助人是重要的
自我知覺對人際溝通的影響2/4 例子: 太太:「明天難得放假,我們可以一起出去散散心。」 先生:「我們很久沒有回家看看父母了。我想我們可以一起回去一趟。」 太太:(生氣的語氣)「你的父母永遠比我重要,你自己回去好了!」
自我知覺對人際溝通的影響3/4 例子: 組長:「明宏,你這個企畫案我有個建議……」 明宏:(心想:真麻煩,他又不滿意了!)「組長,我是按照你上次告訴我的內容去設計的,現在你的說法又不一樣了,讓我很難做計畫!」
自我知覺對人際溝通的影響4/4 例子: 有一天小張有急事,跟同事小李說:「拜託!拜託!等一下我必須帶我女兒去看醫生,請你跟我換班一下,我實在找不到人可以幫我。」小李手頭上正好有事必須完成。小李會有什麼感覺和想法?
人際關係中對他人的知覺 1.第一印象 2.月暈效應 (halo effect) 3.投射作用 4.刻板印象 5.不當歸因 6.情緒狀態
第一印象 • 依據個人身體吸引力(如:長相、身高、體重、身材、服飾、聲音、動作等)及社會行為的知覺(如:活潑、健談、開朗、穩重、害羞、木訥、退縮、輕浮等),所形成的初始效應,稱為「第一印象」。 • 相當主觀,不一定正確。
月暈效應 (halo effect) • 在人際互動中,會依據原本既有的正面或負面評價來做知覺判斷,進而推論對方同時具有其他好的或不好的特質。這種對他人知覺的偏差效果,稱為「月暈效應」。
投射作用 • 我們常會假設別人跟我們具有相似的特質。本性純良的人,多半以為世界上沒有什麼大奸大惡之徒;而工於心計的人,常認為別人會時時算計利害。這種將自己個人特質「推己及人」的現象,稱為「投射作用」。
刻板印象 • 當訊息有限時,我們常依賴基模或過去經驗來主動填補訊息,導致一致性偏誤,而產生社會知覺的偏差,使我們對人產生過度簡化的觀點或評語,此種社會心理現象稱為「刻板印象」。 • 例如:「山東老粗」、「湖南騾子」、「蘇州美女」、「湘女多情」、「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兒有淚不清彈」、「心寬體胖」、「日本人虛偽」、「美國人天真」、「德國人一板一眼」、「義大利人浪漫」………
不當歸因 • 外在歸因—將個體行為的原因歸於環境。 • 內在歸因—將個體行為的原因歸於自身。 • 分歧歸因—我們很容易傾向於將自我的行為歸因於情境及其他外在因素,而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其個人內在因素所致。「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 例如:「你為什麼常常蹺課?」 --因為老師上課太無聊了。 • 「他為什麼考這麼差?」 --還不是玩得太兇了!
情緒狀態 • 「人們傾向於依照當時的情感狀態來知覺與解釋他人的行為。」(Joseph Forgas) • 例如:心情不好時,朋友約會遲到5分鐘,你比較會非常不爽地責怪他! • 當你心情很好時,朋友約會遲到30分鐘,你比較不會太過責怪他。
如何改善社會知覺 1.尋找更多的資訊來檢視知覺 2.對知覺的真實性主動質疑 3.接受我們對他人的知覺可能隨時間而改變 4.利用口語來查驗我們的知覺 知覺查驗—用口語敘述出對於他人非語言線索的瞭解,加以確認。以減少「錯誤的猜測」與「誤解」。
人際吸引外表因素 1/3 1、月暈效應(halo effect) 人長得美,就會推論他一定聰明、善良、有愛心。 2、相對效應(contrast effect) 跟一個陌生的美女站在一起,更凸顯出自己的醜。
人際吸引外表因素 2/3 3、逸散效應(radiating effect) 跟一個美女是朋友,別人也會覺得你比較有吸引力。 4、社會讚許效應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因外表之吸引力,引發社會讚許及增強作用。
人際吸引外表因素 3/3 5、美化擴大效應 筆友字美,以為她長得也很美。 6、自我實現的預言 自我暗示:我是受歡迎的。別人喜歡你。
人際的空間距離 (Hall, 1959) 1.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18吋以內(45cm) 2.私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18吋~4呎(45cm~120cm) 3.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4呎~12呎(120cm~360cm) 4.公眾距離(public distance)—12呎以上(360cm以上)
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 • 18吋以內(45cm)通常是和關係較親密的人才保持這種距離。允許對方進入自己的私人領域,願意如此是因為喜愛與信任,願意降低防衛。
私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 • 18吋~4呎(45cm~120cm)一般夫妻或情人在公眾場合所保持的距離。如果一對情侶參加宴會,而另一位第三者男士以這種距離站在這對情人中的女士身旁,常常會引起男友的醋意。 • 醫院「靠床醫生」 vs. 「離床醫生」--顯示其情緒投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