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312 Views
科技与创新. 绪 论. 一、开设 < 科技与创新 > 课程的原因. 国 际 竞 争. 本 质. 科技之争. 创新之争. 学生. 高校. 需 要. 创新人才. 创新意识多 创新成果少. 人才济济,专利发明寥寥. 开设 < 科技与创新 > 课程. 二、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主要形式,暂没教材,认真记录,思考 外请讲座:经验 典型启发:事例、引导作用 堂上讨论:思想、创意交流、提炼、总结 动手实践:实验室. 课程考核. 1. 创新成果,创新方案、图纸、实物、专利申请书等 理论创新,论文、书籍、新理论. 2. 考查.
E N D
绪 论 一、开设<科技与创新>课程的原因 国 际 竞 争 本 质 科技之争 创新之争 学生 高校 需 要 创新人才 创新意识多 创新成果少 人才济济,专利发明寥寥 开设<科技与创新>课程
二、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主要形式,暂没教材,认真记录,思考 • 外请讲座:经验 • 典型启发:事例、引导作用 • 堂上讨论:思想、创意交流、提炼、总结 • 动手实践:实验室 课程考核 1.创新成果,创新方案、图纸、实物、专利申请书等 理论创新,论文、书籍、新理论 2.考查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四、参考书 听课、阅读、思考、讨论、设计、总结(成果) 1.高科技时代与思维方式,黄麟雏,天津科技出版社 2.偶然科技发明百则,孙永旭,科技出版社 3.大成功思维论,王颖,中国青年出版社 4.自然辩证法概论,关士续,高等教育出版社 5.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陈昌曙,东北大学出版社 6.*科技发明与新产品开发,叶云岳,机械工业出版社 7.*创新思维训练,梁良良,中央编译出版社 8.异想天开——创造型思维的艺术,朱士群,中国城市出版社
9.思考与成功,[美]奥里森*马登,中国档案出版社9.思考与成功,[美]奥里森*马登,中国档案出版社 10.*点击灵感——大学生发明创造指南,肖云龙,中南大学出版社 11.科学发现纵横谈新编,王梓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百年科学发明,黄天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3.*科技创新的艺术,栾玉广,科学出版社 14.创新思维,朱长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5.*专利保护-为企业入世支招,温旭,知识产权出版社 16.创新和创新案例,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编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知识产权出版社
第一讲: 科学与技术 一、科学 1.定义:science,源于古拉丁文。 知识、学问. (1)1893年康有为首先把“科学”引入中国,意为分门别类 的学问。 (2)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 广义: 狭义: 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 科学 仅指自然科学(本课以狭义为主)
小词典 知识体系--------非零散的经验 认识活动--------动态发展过程 社会化事业---------已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重视, 国力的标志,是社会群体的事业.
感性到理性,符合逻辑性。概念、定理、定律、学说、推理等能自圆其说,可通过实践检验。感性到理性,符合逻辑性。概念、定理、定律、学说、推理等能自圆其说,可通过实践检验。 (自然)科学成果能再现,可重复,具有通用性。因而能为不同国家、集团共享,但利用方式可能不一样。 2.科学的特征 通用性共享性 理性和实证性 探索性 创新性 生产性 科学表现为生产力,具有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在未与生产力结合前,为一般(或潜在)生产力;一旦应用到物质生产,便物化为直接生产力。转化过程的中介——技术。 动态,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指导和预测下进行,但具有不确定性和探索性,因而也充满机遇和创新。一是要不断揭示事物的新属性、新过程,提出新观点、新原理;二是要运用新知识创造文明的新成果。
二、技术 1.定义:technology ,源于古希腊文。技艺、手艺、本领等. 有多种不同表达,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等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如工(激光技术)、农、医和科学实验过程的技术和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
2.技术的基本特征 自然性、目的性、社会性、软硬件的统一 和谐性: 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要素的各方面,(劳动者、工具、对象),强烈影响着生产力的性质、类型和水平,如计算机时代,但技术与生产力不等同,(有不为生产的技术、生产发展了技术不一定发展) 基 本 特 征 潜在到现实形态、逐步成熟、应用配合 过程性: 标志性: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区别 认识世界 回答是什么,为什么 改造世界 解决做什么,怎么做 认识-实践, 精神-物质,有明确的选题与目标结果,短期,时效性强 实践-认识,物质-精神研究自由,结果不确定周期较长 活动过程 知识形态,多样到单一的本质结果 物质形态,从确定的转为多种方法及产品 形态 实验、归纳、分析、逻辑推理等 试验、综合技术合作 方法 研究员、教授 因新思想获荣誉和奖励 工程师、发明家 因新器物或发明专利收益 活动主体 与社会关系 间接,潜在生产力 直接,现实生产力
2.相同 ⑴国力的标志,受到普遍的重视 ⑵创新的工作,重复意义不大(有时不允许重复) ⑶都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 ⑷互补性,科学指导技术创新,技术验证科学,互相促进发展 ⑸一致性,互相转化。互相依存,过去哲人与能工巧匠不同,现代科、技融为一体,尤其电子计算机、新材料、新医学等领域科学与技术界限显得模糊起来,出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