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暑期實驗室經驗分享

暑期實驗室經驗分享. 中研院動物所吳金洌老師實驗室 生科 04 891608 彭柏欣. 實驗室研究方向介紹. 1.魚類感染性胰臟壞死病毒( IPNV) 的研究 2. 選殖出吳郭魚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 IGF-I 及 IGF-II) 與生長激素三種基因之 cDNA 序列,基因體結構之分析,並利用 E. coli 表現出吳郭魚之 IGF-I,IGF-II 與 GH 的基因重組胜  。選殖出斑馬魚與黑鯛 IGF-I cDNA 序列與斑馬魚基因體結構之分析並在酵母菌中表現黑鯛 IGF-I 的基因重組胜。 3.研究鯉魚適應環境溫度的調節機制. 關於指導我的學長— 何 國牟學長.

dant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暑期實驗室經驗分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暑期實驗室經驗分享 中研院動物所吳金洌老師實驗室 生科04 891608彭柏欣

  2. 實驗室研究方向介紹 • 1.魚類感染性胰臟壞死病毒(IPNV)的研究 • 2.選殖出吳郭魚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IGF-I及IGF-II) 與生長激素三種基因之cDNA序列,基因體結構之分析,並利用E. coli表現出吳郭魚之IGF-I,IGF-II與GH的基因重組胜。選殖出斑馬魚與黑鯛IGF-I cDNA序列與斑馬魚基因體結構之分析並在酵母菌中表現黑鯛IGF-I的基因重組胜。 • 3.研究鯉魚適應環境溫度的調節機制

  3. 關於指導我的學長—何國牟學長 • 1.做出四色螢光魚 • 2.利用螢光魚研究慢性肝炎 • 3.圖片權屬於學長,在此不附上,敬請見諒。

  4. 我的實驗--毒性實驗 • 目的:想觀察不同化學物質對斑馬魚胚胎早期肝臟發育的影響,實驗先使用野生型斑馬魚,分別以不同濃度之化學藥品處理其授精48小時胚胎,以期可以測出對斑馬魚胚胎造成一定傷害,但不會立即致死的特定濃度,再使用綠色螢光蛋白質特定表現魚肝臟之基因轉殖斑馬魚,藉由其肝臟有綠色螢光標示,便於觀察其確實有無對肝臟造成損害,希望可以觀察到特定藥物對斑馬魚產生急性肝損傷的情況。

  5. 使用藥品 • 前後共計曾使用過DMSO、Alcohol、CCl4、carbamethapine、indomethacin(美洒辛)、arsenic(砷) acid六種化學藥品,處理斑馬魚胚胎。 • 分別以加入不同濃度藥品的曝氣水,飼養於塑膠六格盤。 • 這六種藥物都被懷疑有輕重不一的肝毒性。

  6. DMSO、Alcohol • 使用最高濃度4%,雖部分魚體外觀有畸形現象,但並未產生可能為肝損傷導致的明顯表徵,例如:水腫、疑似肝部位出血,故未進行到使用轉基因魚實驗部分。

  7. CCl4 • 使用濃度:3λ(0.03%)、4λ(0.04%) 。 • 對象:授精48小時斑馬魚胚胎。 • 觀察:在持續藥物處理都出現嚴重的水腫,及程度不一的內出血現象,但此損害現象非直接和化學藥品濃度成正比,在2λ處理組中,中毒現象並不明顯,且緩慢許多,在濃度2λ以下處理相同時間甚至看不出任何損傷。 • 懷疑一定濃度下CCl4可能腐蝕六格盤,溶解出未知有害物質,在進一步使用轉基因魚實驗中,改用玻璃培養皿操作,一組為轉基因魚,使用3.5λCCl4處理,另一組為野生型,使用4λCCl4處理。

  8. CCl4 • 4λCCl4組明顯水腫及死亡的進展速度較3.5λ組快,相較於之前以六格盤同濃度組比較,中毒表徵及死亡速度進展較不嚴重且較緩慢,故先前考慮之CCl4腐蝕六格盤並溶解出未知有害物質,確有影響本實驗結果。 • 在以3.5λCCl4處理轉基因魚2天後,挑出肝臟有發光之幼魚,原先以一般光學顯微鏡觀察有疑似中毒表徵(如水腫、軀體發育畸形)的個體,經挑選後全部皆為不發螢光,剩下肝部有發螢光的個體,肝臟未出現明顯損傷且外觀正常。

  9. CCl4 • 處理9天後以螢光顯微鏡觀察,肝部仍未出現明顯損傷,雖然其外觀已不健康有些水腫、出血,活動力不佳,多平躺狀態,且死亡過半;可能因為未達CCl4造成急性肝損傷濃度,或因處理時間不夠長,而魚已經體弱無法順利進食,飢餓而死。 • 後經林立元老師提醒,才知CCl4對部分塑膠 (PC)有腐蝕性。

  10. Carbamethapine、Indomethacin、Arsenic acid • 使用濃度:0.25λ(25μM)、0.125λ(12.5μM)、0.0625λ(6.25μM)各兩盤。 • 對象:授精48小時野生型斑馬魚胚胎。 • 觀察:其中indomethacin表態不正常及死亡情況最為嚴重,其次為arsenic acid 、carbamethapine,以一般光學顯微鏡觀察可見其肝臟部位較未處理的魚不透明,有些腫大,推測可能對肝臟造成傷害,故改使用轉基因魚。

  11. Carbamethapine、Indomethacin、Arsenic acid • 使用濃度:0.25λ的carbamethapine、indomethacin、arsenic acid。 • 對象:轉基因螢光斑馬魚48pfd • 觀察:經過加藥處理6天後,開始出現死亡,14天後,以螢光顯微鏡觀察尚存活的小魚,其肝臟部分仍正常發光,無明顯的損傷。本次毒性實驗螢光部分缺少持續拍照,及對照組的比較,紀錄不夠完整、持續,我想這是這次毒性實驗對肝損傷無明顯發現的因素之一,是往後操作實驗我應注意的地方。

  12. 檢討 • 本次毒性實驗螢光部分缺少持續拍照,及對照組的比較,紀錄不夠完整、持續,我想這是這次毒性實驗對肝損傷無明顯發現的因素之一,是往後操作實驗我應注意的地方。

  13. 實驗中斷 • 進入雜工生活意外的收穫 • 做些簡單的分生實驗,enzyme digestion ﹑ ligation ﹑ 藍白挑 ﹑mini-preparation等。

  14. 養魚度日 • 餵魚 • 產卵 • 換水 • 篩選

  15. 心得 我覺得這間實驗室的人都很有趣,實驗室的氣氛很好,對我們這些暑期生也很和善。 有問題就問,只要他們有空,都會很仔細教你。 以後做實驗要更用心些。

  16. 謝謝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