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216 Views
世界最恐怖. 50929 柯亞馨. 毒鮋. 毒鮋( 學名 : Synanceia verrucosa )為 毒鮋科 毒鮋屬 的 魚類 ,俗名老虎魚。分佈於 紅海 、印度洋非洲南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至日本以及 西沙群島 、台灣等海域等,常棲息於珊瑚礁和海藻叢中以及或埋於沙中。其屬於劇毒的剌毒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E N D
世界最恐怖 50929柯亞馨
毒鮋 • 毒鮋(學名:Synanceia verrucosa)為毒鮋科毒鮋屬的魚類,俗名老虎魚。分佈於紅海、印度洋非洲南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島、台灣等海域等,常棲息於珊瑚礁和海藻叢中以及或埋於沙中。其屬於劇毒的剌毒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 界:動物界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綱: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目:鮋形目Scorpaeniformes科:毒鮋科Synanceiidae屬:毒鮋屬Synanceia種:毒鮋 S. verrucosa二名法Synanceia verrucosa(Bloch et Schneider, 1801)
棘鱗海蛇 • 棘鱗海蛇屬(學名:Astrotia)是蛇亞目海蛇科下的一種有毒單型蛇屬,屬下只有棘鱗海蛇(Astrotia stokesii)一種海蛇,主要分佈於中國廣東及台灣兩岸的南中國海、澳洲等海域。 • 地理分佈 • 棘鱗海蛇主要分佈於中台兩岸、印度西部沿岸、斯里蘭卡、泰國灣、馬來西亞、越南等海岸地區,與及菲律賓群島等東南亞海域。另外亦分佈於印尼、新幾內亞的海岸。 • 界:動物界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綱:爬蟲綱Reptilia目:有鱗目Squamata亞目:蛇亞目Serpentes科:海蛇科Hydrophiidae屬:棘鱗海蛇屬 AstrotiaFischer, 1855種:棘鱗海蛇 A. stokesiiGray, 1846
雞心螺 • 你非常開心地在海邊散步,愉快地撿起一些更漂亮的貝殼,並丟掉稍遜一些的貝殼,樂此不疲地尋找一顆最適合裝飾你的辦公桌的貝殼。然而,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你突然感覺手被其中一只貝殼扎了一下,最初感到陣陣劇烈的刺痛,後來這種刺痛逐漸變得令人難以忍受,而且痛感不斷蔓延。雞心螺用帶倒勾的刺快速刺向你,瞬間功夫已經將現有最毒的神經毒素注入到你的體內。
疣鱗蛇 • 瘰鱗蛇(學名:Acrochordus granulatus)又名疣鱗蛇,是蛇亞目疣鱗蛇科下的一個品種,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印度以及索羅門群島一帶。疣鱗蛇是一個完全生活於水中的蛇種,暫時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 特徵:疣鱗蛇是水棲的蛇種,在陸地上幾近完全喪失行動能力。牠們的鱗皮表面質地雖然相當粗糙,但其實皮層偏薄,容易撕裂。疣鱗蛇是同種異形的,雌雄各有不同型態,雄性疣鱗蛇體型較小,身體顏色的深淺對比亦較為明顯。疣鱗蛇經常出沒於河塘、沼澤等地,亦分佈於海洋。 • 地理分佈:瘰鱗蛇主要分佈於印度半島及東南亞地帶,亦出沒於印尼澳洲海域的群島,與及澳洲北部的索羅門群島等。這些地區包括緬甸、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泰國、柬埔寨、越南、中國(主要指海南島)、菲律賓(呂宋、宿霧等)、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弗洛勒斯島、帝汶等)、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北部索羅門群島與及昆士蘭東部。
疣鱗蛇 • 飲食習慣:瘰鱗蛇主要進食魚類。根據希恩(Shine,1991)的瘰鱗蛇研究,指半數的瘰鱗蛇胃部裡曾發現過彩虹魚、鱸魚等魚類,偶爾也會進食鰻魚,而暫時仍未有發現瘰鱗蛇進食兩棲動物的證據。牠們粗糙的皮膚主要用途是為了抵禦水壓,便於在海底獵食。雌性瘰鱗蛇主要以伏擊的形式捕食獵物,相對地雄性瘰鱗蛇則會比較主動地搜掠獵物。 • 界:動物界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綱:爬蟲綱Reptilia目:有鱗目Squamata亞目:蛇亞目Serpentes下目:真蛇下目Alethinophidia科:瘰鱗蛇科 AcrochordidaeBonaparte,1831屬:瘰鱗蛇屬 AcrochordusHornstedt,1787
箱型水母 • 立方水母綱,拉丁學名Cubozoa(Cubo:立體;zoa:動物),也叫箱型水母,腔腸動物中的一綱。大約有20種,海生。水螅體小,水母體大。會主動獵食魚類,蟹類等動物。獨居。其觸手對於人體有劇毒。身體構造方面,具擬緣膜(Velarium)。 • 生活史:從大型水母體發展出浮浪幼體,後來經水螅體漸漸發育,通過直接轉變成為水母體,中間不經過節片生殖(橫裂Strobilation)和蝶狀幼體(Ephyra)階段。 品種 • 澳洲箱形水母(俗稱海黃蜂)是世界最毒的動物,其重要特徵是傘體呈立體箱形狀以及有四條較粗壯的觸手,它的刺細胞所釋出的毒性比眼鏡蛇還要毒,可以讓人在幾分鐘內死亡。 • 界:動物界Animalia門:刺胞動物門Cnidaria綱:立方水母綱 CubozoaWerner, 1975目:立方水母目 CubomedusaeHaeckel, 1877
鹹水鱷 • 灣鱷(學名:Crocodylus porosus),又名食人鱷、河口鱷、鹹水鱷、馬來鱷,為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亦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由於牠是鱷目中唯一頸背沒有大鱗片的鱷魚,所以亦被稱為「裸頸鱷」。雄性鱷魚成年後體長可達7米,但一般不會超過5米。雌性最大體長約2.5至3米。成年體重可達100至200公斤。幼體呈淡褐色,身軀及尾部有黑色的斑點條紋。成體顏色較深,腹部淡黃色或白色,尾巴底部末端灰色。世界紀錄到最大的灣鱷有10米長。 • 分佈及生境:灣鱷為熱帶及亞熱帶的物種。原產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印度亦有發現,主要分佈於澳洲北部及巴布亞新幾內亞。適合生活在不同的濕地,如河口、紅樹林、沼澤等地的沿海和潮汐帶。本種對海水的耐受性較一般鱷大。 • 習性:屬兇猛的大型鱷魚。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灣鱷位於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次,有些地區甚至比老虎更為可怕。幼體以捕食昆蟲、兩棲類、甲殼類、細小的爬行類及魚類為主,成體會捕食體形更大的動物,但主要以泥蟹、龜、巨蜥及水鳥為食物,部分體形更大的成體甚至會捕食水牛,牲畜、野豬及猴子。在澳洲,灣鱷更曾有食人,甚至襲擊船隻的記錄,故又名為「食人鱷」。 交配季節在5-6月之間,因應地區而定:泰國品種在7-8月產卵,爪哇品種甚至可在2月見到鱷卵。雄性以身軀壓在雌性背上,前肢抓緊雌鱷不放,用尾繞著雌性後段,進行交配,持續數小時之久。灣鱷利用腐草作為巢穴,每次產20-90枚卵。經過75日(爪哇)至96日(斯里蘭卡)便可孵出幼鱷。
鹹水鱷 • 歷史文化:中國古代的灣鱷分佈記錄:海南島附近的《巡海記》。李准曾於1907年乘坐名為「伏波」、「琛航」兩艘軍艦從海南島駛往西沙群島一帶視察。他在《巡海記》中描述有灣鱷爬上艦邊的經過,鱷魚最後被擊敗。 此後,Lesson(1801),Boukenger(1889)及Gadow(1901)也先後報導在中國南方產灣鱷,但並無具體地點及可供查証的實物標本。在香港發現的骨骼顯示灣鱷昔日曾在華南地區出沒,大概在紅樹林棲息。 • 種群動態及保護:灣鱷在多數國家是受保護的,但有些國家的保護有效性值得懷疑。國際上公認保護得最好的應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洲,那裏的野生種群都處於可持續利用和增長狀態。現在有一個與上述兩個國家相類似的保護管理計劃正在印度尼西亞開始試驗和實施。 • 養殖及利用:灣鱷體大,皮張質量好,價值高,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飼養灣鱷。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東南亞,甚至連本身不產鱷的歐洲也都有規模性的養殖場。中國南方於唐宋時期曾有大量灣鱷分佈,後因種種原因而絕跡,1980年廣東汕頭曾從泰國引進20多條暹羅鱷和灣鱷,後因飼養管理不善而未獲成功。20世紀70年代,廣東省和海南省先後建立了5個飼養場,目前大部分養殖均取得了繁殖殖後代的經驗。目前灣鱷飼養規模最大的首推澳洲和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