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652 Views
石窟之美回顧. 鹿野苑藝文學會吳文成會長編輯. 阿育王石柱有 10 多公尺高,蓮花上坐著一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 阿育王獅子柱頭 前三世紀 高 213 公分. 法輪 象徵說法. 菩提樹 象徵成道. 佛塔 象徵涅槃. 足印 象徵遊化. 佛像的誕生 : 當時佛弟子思惟 佛法理想 ,以恭敬心融合 藝術方法 ,創造出佛陀的 崇高法相 ,以做為弘法、修行、禮敬和膜拜的對象。大乘佛經中並且鼓勵信徒製造佛像,宣揚佛像的功德,於是佛像開始大量出現. 公元 1 世紀,印度 貴 霜王朝國王信奉佛教, 於是在 犍陀羅 和 秣菟羅 地區分別產生兩種不同風格的造像。.
E N D
石窟之美回顧 鹿野苑藝文學會吳文成會長編輯
阿育王石柱有10多公尺高,蓮花上坐著一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阿育王石柱有10多公尺高,蓮花上坐著一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 阿育王獅子柱頭 前三世紀 高213公分
法輪象徵說法 菩提樹象徵成道 佛塔象徵涅槃 足印象徵遊化
佛像的誕生:當時佛弟子思惟佛法理想,以恭敬心融合藝術方法,創造出佛陀的崇高法相,以做為弘法、修行、禮敬和膜拜的對象。大乘佛經中並且鼓勵信徒製造佛像,宣揚佛像的功德,於是佛像開始大量出現佛像的誕生:當時佛弟子思惟佛法理想,以恭敬心融合藝術方法,創造出佛陀的崇高法相,以做為弘法、修行、禮敬和膜拜的對象。大乘佛經中並且鼓勵信徒製造佛像,宣揚佛像的功德,於是佛像開始大量出現
公元1世紀,印度貴霜王朝國王信奉佛教,於是在犍陀羅和秣菟羅地區分別產生兩種不同風格的造像。公元1世紀,印度貴霜王朝國王信奉佛教,於是在犍陀羅和秣菟羅地區分別產生兩種不同風格的造像。 巴基斯坦 佛像 (二-三世紀) 佛陀像 秣菟羅 2~3世紀
釋迦牟尼佛坐像 鹿野苑 5世紀高185公分 佛面容圓潤端祥,不刻畫衣紋,手作轉法輪手印,結跏趺坐。座前有法輪、雙鹿、五比丘和供養人。流露出年青愉悅,寧靜典雅,神聖莊嚴的神情。
佛像東傳 一、北傳佛教:從犍陀羅(巴基斯坦、阿富汗北境)經由中亞、新彊、河西走廊抵達中土,古稱「絲綢之路」。二、南傳佛教:從南印度經斯里蘭卡海路傳至印尼、緬甸、泰國和柬埔寨等地,部份支派登陸華南進入中國地方,此路即為「海上絲路」。 三、藏傳佛教:從東印度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成為密宗佛教的主要傳播路線,此為較晚出現的傳播路線。
彌勒菩薩交腳像北凉(397~439) 高335公分 彌勒菩薩像造型簡練古樸雄偉,衣褶用貼條與陰刻線,是典型早期受印度及西域佛教藝術影響的作品。
西魏大統四~五年(公元538~539年)的墨書題記。面貌清瘦,眉目疏朗,神釆俊朗而瀟灑,屬於南朝秀骨清像名士風度。西魏大統四~五年(公元538~539年)的墨書題記。面貌清瘦,眉目疏朗,神釆俊朗而瀟灑,屬於南朝秀骨清像名士風度。
佛五尊像 隋代(581~618)高450公分塑像面相渾圓飽滿,身軀端莊豐潤的形象
欣賞菩薩之美, 成就一顆真善美的心 唐代 菩薩像
雲岡石窟第一時期 北魏文成帝主政約460--465年 ,主要從16~20洞窟,稱為曇曜五窟。 (一)為皇室祈福:造五窟的功德迴向北魏歷來五個皇帝(二)為弘揚佛教:安定民心是北魏的國教。
北魏佛坐像 第20窟 高13.7 公尺 佛面相豐圓,寬肩挺胸,身軀壯碩。外穿偏袒右肩式袈裟,手作禪定印,結跏趺坐於窟中央。莊嚴雄偉之姿,令人肅然崇敬。
中區石窟群有 7、8,9、10,5、6,11、12、13,等窟
龍門石窟深受南朝秀骨清像影響。佛菩薩面相長圓清秀,著褒衣博帶式袈裟,神情慈祥溫和。主尊釋迦牟尼佛高 8.42米,北壁為過去佛,南壁為未來佛。
奉先寺的大佛像由唐皇室出資,延請善導、惠暕大師等主持;以及無數意匠們誠心恭造,氣勢磅礡,雄偉壯觀反映出大唐佛教興盛及傑出藝術,令古今中外人士嘆為觀止。奉先寺的大佛像由唐皇室出資,延請善導、惠暕大師等主持;以及無數意匠們誠心恭造,氣勢磅礡,雄偉壯觀反映出大唐佛教興盛及傑出藝術,令古今中外人士嘆為觀止。
大盧舍那佛既有男性的莊嚴自信,又有女性的溫和慈祥,成為圓滿的神聖之美,流露出和諧的悲憫之情大盧舍那佛既有男性的莊嚴自信,又有女性的溫和慈祥,成為圓滿的神聖之美,流露出和諧的悲憫之情
佛立像 石雕第135窟高225.5公分 高肉髻,漩渦髮紋,面容端嚴,着褒衣博帶式袈裟,靜立於蓮台上。表情沉靜莊重。
菩薩像 石雕127窟 高155公分 菩薩容貌清俊秀麗,其華麗的服飾瓔珞與溫婉秀美的典雅氣質,體現出一種崇高華貴之美。雕刻手法精湛細緻。
佛弟子和菩薩第121窟 高122公分 似乎在聆聽佛陀的說法後若有領悟,互相貼近依偎,在分享彼此的心得而會心微笑。
佛坐像第44窟佛高163.5公分 佛像臉型長圓清秀,慈眉善目,嘴角微揚,和藹微笑,神情俊秀而慈祥。佛身穿垂領褒衣式袈裟,衣褶旋轉流暢。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姿態優雅沈靜端坐在須彌座上。
觀世音菩薩坐像北宋 410公分安岳石窟 菩薩容貌端雅秀麗在慈眉善目中,流露出親切慈祥的神韻。
普賢菩薩 南宋 北山 136號 通高215公分
浮雕飛天,神情愉悅,身姿輕盈曼妙,演奏各式樂器來供佛浮雕飛天,神情愉悅,身姿輕盈曼妙,演奏各式樂器來供佛
鞏縣石窟寺 位於河南省鞏縣東北9公里的大力山下。北魏宣武帝常在此禮佛,並令工匠鑿窟刻佛,以後的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各代也都在此相繼鑿佛造像,逐漸形成了巍然壯觀的石窟群。
寺內現存有5窟、256龕,大小佛像共計達7743尊,其中摩崖大型造像3尊,題記碑刻220多處。石窟多呈方形,洞的正中心有中心柱,柱的四周雕鑿造像寺內現存有5窟、256龕,大小佛像共計達7743尊,其中摩崖大型造像3尊,題記碑刻220多處。石窟多呈方形,洞的正中心有中心柱,柱的四周雕鑿造像 鞏縣石窟 第一窟外觀
佛坐像 北魏晚期 河南鞏縣石窟
皇帝禮佛圖以皇帝為首的男供養人行列,以比丘為前導。畫面以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材矮小的侍從形象,形成尊貴與卑賤的鮮明對照,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皇帝禮佛圖以皇帝為首的男供養人行列,以比丘為前導。畫面以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材矮小的侍從形象,形成尊貴與卑賤的鮮明對照,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
皇后禮佛圖 以皇后為首的女供養人行列和比丘尼為前導。儀仗隊中有的為帝后攜提衣裙,有的執扇撐傘,有的手捧祭器,浩浩蕩蕩地簇擁帝后進香禮佛。構圖簡練生動,是中國石窟浮雕藝術中罕見的傑作。 皇后禮佛 北魏晚期 鞏縣石窟
帝后禮佛圖以帝后為首的供養人行列,以比丘、比丘尼為前導。畫面以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材矮小的侍從形象,形成尊貴與卑賤的鮮明對照,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帝后禮佛圖以帝后為首的供養人行列,以比丘、比丘尼為前導。畫面以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材矮小的侍從形象,形成尊貴與卑賤的鮮明對照,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
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原名方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海拔1700米,山色秀麗,氣候溫和。這裡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宮。從東魏(534-~550年)高歡時,天龍山石窟開始開鑿。北齊隋朝 時,石窟的規模繼續擴大。至唐代 時,建寺造窟達到最高峰。天龍山石窟分佈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共24個洞窟。
天龍山雕像在早期時,有延續北魏漢化風格,雕像姿儀清秀柔美。唐代時造像藝術更精美傑出,具寫實成熟風格,五官端好,身姿優雅,豐腴端麗,衣紋流暢,神情恬靜安祥。天龍山石窟,因位於山中躲過歷代法難破壞,於二十世紀初先受到外國學者的肯定讚美而報導,於三十年代受到盜取大批流落國外。最後於文革期間再次受到徹底的摧毀。所以天龍山是我國石窟中破壞最慘的石窟。天龍山雕像在早期時,有延續北魏漢化風格,雕像姿儀清秀柔美。唐代時造像藝術更精美傑出,具寫實成熟風格,五官端好,身姿優雅,豐腴端麗,衣紋流暢,神情恬靜安祥。天龍山石窟,因位於山中躲過歷代法難破壞,於二十世紀初先受到外國學者的肯定讚美而報導,於三十年代受到盜取大批流落國外。最後於文革期間再次受到徹底的摧毀。所以天龍山是我國石窟中破壞最慘的石窟。
天龍山最早開鑿之一。佛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雕刻流暢 ,佛倚坐高方座,雙足垂下踏覆蓮圓台。菩薩脅侍兩旁,端莊秀麗, 立於覆蓮圓台上。有延續北魏漢化風格,神態清秀柔美。
唐代 佛坐像 砂岩 高108公分 佛面部圓潤,體態豐盈,神情莊嚴。僧衣貼體,衣褶具流動感,以示衣服柔軟的質地。人體結構、比例合理正確,微隆的胸部,顯露肌肉彈性。
菩薩半跏像 唐代 砂岩 高115公分 東京國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