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694 Views
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辅导 -- 温汝雄 2009 年 5 月. 党的指导思想理论.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3 年 10 月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 “ 坚持以人为本 ,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E N D
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辅导 --温汝雄 2009年5月
党的指导思想理论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中就指导思想指出: “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 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 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 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 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举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 • 胡锦涛强调: •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显然,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届领导集体、新一届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各级领导干部有必要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背景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背景 •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 两个100年 • 1840-1949,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 1949-2050,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两个50年 • 1949-2000,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 • 2001-2050,基本实现现代化 • 新世纪头20年 •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背景 (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二)中国进入在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推进发展的阶段 • 按照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我国已从低收入国家升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 以人均GNP为标准划分的三类国家(2000) • 低收入国家:755美元及其以下 • 中等收入国家:756-9265美元;并以299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分界线 • 高收入国家:9266美元及以上 • 中国:825美元(1999年780美元),GDP856美元
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背景 (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二)中国进入在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推进发展的阶段 (三)中国进入人均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 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 2003年我国GDP达11.67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227亿人,人均GDP1083美元。 • 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达到人均3000美元 • 2020年,实现GDP总量翻两番为4.3万亿美元左右,人口大约为14亿多,人均约3000美元。
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背景 •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已经成长为整个世界发展中的增长大国、总量大国、贸易大国。 • 增长大国:1978-2000年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左右。“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48%。 • 总量大国:200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GDP达到了2.263825万亿美元.GDP增长率为9.9%,人均1700美元。 • 贸易大国: 2006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
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背景 结论: 正是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进入在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推进发展的阶段、进入人均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以后,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发展中的增长大国、总量大国和贸易大国。 •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 理论依据 • 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论述 • 吸收借鉴,人类思想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文明成果 • 实际依据 • 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一)对以往发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 • 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温家宝)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一)对以往发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 • 高投入:经济增长相当程度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支撑 “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 2.15亿元、 l.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 • 高消耗:经济增长相当程度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 • 从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看,我国每万美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和4.4倍。 • 高排放: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伴随着高排放和高污染 • 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 我国由二氧化硫等导致的酸雨污染每年给我国造成损失超过1100亿元,整个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我国GDP的2%至3%。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一)对以往发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 • 低效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当低 • 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 • 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 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 • 结论: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要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二)对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借鉴 • 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温家宝)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二)对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借鉴 • “拉美现象” :从高速增长到衰退与动荡 • “拉美现象” :概况 • 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包括南美洲全部和北美洲南部,约207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几乎等于两个欧洲。 • “拉美现象” :高速增长 • 拉美主要国家有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巴西等,这些国家占拉丁美洲地区人口、面积和经济实力的绝大部分。20世纪30年代开始工业化进程,50-70年代利用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先后出现一定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 “拉美现象” :高速增长 • 巴西,1968-1974年GDP年均增长率10.1%,被称“巴西经济奇迹”。 • 委内瑞拉,被称为“拉美的瑞士”,1945-1978年GDP增长了11倍多,人均GDP增长3倍多。 • 拉美制造业1950-1975年年均增长率为6.9%,产量增长5倍;1975年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总产值中,拉丁美洲约占56%,居于领先地位。 • 拉美地区人均GDP1980年为2512美元。 • “拉美现象” :衰退与动荡 • 拉美国家在加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忽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适度控制外债,背上巨额债务,片面发展制造业,长期赤字财政,过分追求高投资和高速度,不注意经济稳定和改善分配状况等。从80年代初开始,拉美许多国家几乎同时陷入空前的经济衰退与社会动荡之中。 • “失去的10年”:1981年出现停滞和衰退,1982年爆发债务危机,后出现超高通货膨胀,陷入持续10年的发展危机。拉美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1981-1989年为1.1%,期间通货膨胀率平均高达994.2%。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二)对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借鉴 • “拉美现象” :衰退与动荡 • 90年代的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暴。 • 新世纪初的经济倒退:拉美国家在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后,纷纷止步不前甚至大幅倒退。例如,阿根廷人均GDP从1998年的8030美元下降到2002年的4060美元,巴西从4600美元下降到3000美元左右,智利从4890美元下降到4260美元。 (二)对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借鉴 • “拉美现象” :概况 • “拉美现象” :高速增长 • “拉美现象” :衰退与动荡 • 结论:新世纪中国的发展要避免“拉美现象”的重演,防止从高速增长到衰退与动荡的情况发生,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来看,树立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 -温家宝 • 兢慎与三思 • 温家宝总理2006年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了一些古语,其中有: • 兢慎━━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需兢慎。” • “兢慎” 一词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 三思━━温家宝说:“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 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魏徵传》,原句为“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不测之忧 •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谈到中国经济问题时,说“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 他说,“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至于成绩,“都不必评功摆好”。 • 出自苏东坡《晁错论》的开篇第一句,原文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 意思是: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在天下看起来太平和谐,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候。如果任其发展不能有所作为,那么恐怕事态会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一)对以往发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 (二)对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借鉴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来看,树立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温家宝) • 高速增长的代价 资源供给的约束 • 分配差距的扩大 社会发展的失调 • 社会矛盾的加剧 体制障碍的突出 • 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高速增长的代价 • 2003年我国GDP增长率9.1%,达11.67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4%。 • 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经折合后粗略估算为50亿吨。其中,原油2.52亿吨、原煤15.79亿吨、铁矿石3亿吨、钢材2.71亿吨、氧化铝1168万吨、水泥8.36亿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 • 由于国内资源不足,约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34%的原油依靠进口解决。 • 当年耕地面积减少253.7万公顷。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资源供给的约束 • 矿产资源短缺。我国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资源量少,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 • 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 耕地资源短缺。我国现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 • 能源资源短缺: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天然气可采储量、煤炭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2003年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0%、5%和57%。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高速增长的代价 • 资源供给的约束 • 分配差距的扩大: • 城乡差距城乡收入比例2005年10493:3255元(3.22:1) • 地区差距:占全国GDP的百分比 东部58.4%,西部16.9 • 居民差距:城镇占总户数20%的最富有户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6.2%以上,20%低收入户只占6%左右,高低收入差距为7.66倍。
西部某贫困小学 广州花园酒店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高速增长的代价 • 资源供给的约束 • 分配差距的扩大 • 社会发展的失调 • 国民教育:总体投入不足 资源配置失衡 体制存在弊端 • 医疗卫生:总体投入不足 资源配置失衡 体制存在弊端 • 看病难、看病贵 •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对191个成员卫生系统的排名,就“公共卫生体系的财务负担在国民中的分布状况”而言,中国为第188名,排在倒数第四位,被列为“世界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最不公平、分布最不平衡的国家之一”。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高速增长的代价 资源供给的约束 • 分配差距的扩大 社会发展的失调 • 社会矛盾的加剧 • 人民内部矛盾及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突出 • 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越来越广,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第一位问题. • 全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数量从1994年的1万余起上升到2003年的5.8万余起;参与人数从73.2万人次上升到307.3万人次;100人以上的从1388起上升到6831起。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高速增长的代价 资源供给的约束 • 分配差距的扩大 社会发展的失调 • 社会矛盾的加剧 • 体制障碍的突出 • 经济体制很不完善,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突出 • 温家宝谈经济体制不完善的表现:六大体制障碍 •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突出表现在: • 城乡体制分割 • 产权制度不健全 •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任务还未完成 • 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 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 •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还不完善等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高速增长的代价 资源供给的约束 • 分配差距的扩大 社会发展的失调 • 社会矛盾的加剧 体制障碍的突出 • 生态环境的恶化 • 生态环境问题 • 环境污染的四个方面: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 生态恶化的五种表现:荒漠化严重、森林质量下降、草地退化严重、生物物种锐减、水生态失衡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依据 (一)对以往发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 (二)对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借鉴 (三)对新阶段推进发展面临矛盾的深刻把握 • 高速增长的代价 资源供给的约束 • 分配差距的扩大 社会发展的失调 • 社会矛盾的加剧 体制障碍的突出 • 生态环境的恶化 • 结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应对、解决所面临的矛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在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由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和统筹兼顾诸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所构成的体系。 • 发展要求 • 以人为本 • 全面协调可持续 • 统筹兼顾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 •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1、推进发展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 从一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及排名来分析
2000年一些国家的经济总量GNI (世界为31.171万亿美元) • 美国,9.64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30.95% • 日本,4.337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3.91% • 德国,2 .058万亿美元 德、法、英、意 • 英国,1.464万亿美元 四国加总为6.105 • 法国,1.429万亿美元 万亿美元,占世界 • 意大利,1.154万亿美元 总量的19.59% • 中国, 1.065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3.42%
1、推进发展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2、推进发展是提升国家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 中国和世界人均水平的比较(GNI)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 • 世界人均5140美元 • 高收入国家人均26710美元 • 中等收入国家人均1850美元(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124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4460美元) • 低收入国家人均430美元 • 中国人均890美元 • 调整后2004年中国人均GDP为1490美元 • 200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740美元,排名全球128位
1、推进发展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2、推进发展是提升国家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 3、推进发展是提升国家人均财富的迫切需要 • 世界银行的人均财富国别比较 • 世界银行在第60届联合国首脑峰会期间公布了一份长达190页的报告,根据国内生产总值、产出资本、自然资源、人的技术和能力等条件综合而得的新标准,对世界各国财富情况进行“排队”,特别标出十大最富有国家和十大最贫穷国家。
最富10国 国家/人均财富(美元) 瑞士 648,241 丹麦 575,138 瑞典 513,424 美国 512,612 德国 496,447 日本 493,241 奥地利 493,080 挪威 473,708 法国 468,024 比利时,卢森堡 451,714 最穷10国 国家/人均财富(美元) 马达加斯加 5020 乍得 4458 莫桑比克 4232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3974 尼泊尔 3802 尼日尔 3695 刚果 3516 布隆迪 2859 尼日利亚 2748 埃塞俄比亚 1965 世界银行的人均财富国别比较 • 中国的人均财富9387美元,不到美国2%
(二)以人为本是核心 • 就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具体地体现为以人民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民本发展。人民及其根本利益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根本,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 • 全面发展 • 全面发展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 • 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一方面,全面发展包括着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就是包括着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 •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本身也应该是全面的。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 • 协调发展 • 协调发展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 • 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 协调发展不是低水平的平均发展。 • 协调发展是在非均衡发展中实现的。 • 协调发展是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的过程中实现的。 • 协调发展是在逐步缩小不同领域、地区、方面过大的发展差距的过程中实现的。 • 协调发展要求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 •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 •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 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温家宝说:“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 统筹发展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中国新世纪发展的内在要求。 •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必须通过统筹发展来实现。
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从实际出发自觉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
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从实际出发自觉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温家宝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从实际出发自觉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内容和思想,已经不是仅仅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某一个方面的治理之策,而是形成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系统思想; •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已经不是仅仅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的、一时一地的方针和原则,而是形成为新世纪指导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总方针和总原则。
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十一五”规划关于经济增长的目标 • 经济增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三)正确把握社会矛盾的变化,高度重视缓解和消除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矛盾,扎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重点部署。 •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四)更加突出地注重全面提高人的发展能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 世界银行用“扩展的财富”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指标,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形成和创造的全部财富,是由自然资本、人造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四大要素共同构成的“扩展的财富”。 扩展的财富:全世界192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