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潭秀國中九十七學年度 新進教師研習

潭秀國中九十七學年度 新進教師研習. 主講:曾祿喜 校長. Katz(1964) 亦指出,一個運作良好的組織,必須存在以下三種基本行為: 第一、組織成員必須被誘導進入及留在系統之內。 第二、組織成員必須以可靠的方式履行其角色職務。 第三、組織成員必須展現超越角色指派的行為,且以創新、自發性的行動來實現組織的目標。. 組織成員行為. 內角色行為 (in-role behavior ) 外角色行為 (extra-role behavior). 內角色行為 (in-role behavior ). 組織成員都能依據組織所訂的這些強制規範展現應有的行為時。

Download Presentation

潭秀國中九十七學年度 新進教師研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潭秀國中九十七學年度新進教師研習 主講:曾祿喜 校長

  2. Katz(1964)亦指出,一個運作良好的組織,必須存在以下三種基本行為:Katz(1964)亦指出,一個運作良好的組織,必須存在以下三種基本行為: • 第一、組織成員必須被誘導進入及留在系統之內。 • 第二、組織成員必須以可靠的方式履行其角色職務。 • 第三、組織成員必須展現超越角色指派的行為,且以創新、自發性的行動來實現組織的目標。

  3. 組織成員行為 • 內角色行為 (in-role behavior) • 外角色行為 (extra-role behavior)

  4. 內角色行為(in-role behavior) 組織成員都能依據組織所訂的這些強制規範展現應有的行為時。 內角色行為是所有組織賦予員工的正式角色,它是強制性的、規範性的,與組織績效的關係是直接的,凡是無法有效展現內角色行為的組織成員都可能面臨組織的制裁。

  5. 「外角色行為」(extra-role behavior) • 在組織中具有古道熱腸、堅守本分、不斤斤計較的成員。這些人的行為對組織的績效雖然不一定能立即發揮效用,但卻在不知不覺中間接地提昇了組織的合作精神或生產力。 • 這些行為因為不具強制性,而且也不是組織正式規範的內角色行為,所以被稱為「外角色行為」(extra-role behavior)。

  6. 組織公民行為 • 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簡稱OCB), • 所謂組織公民行為乃是「組織中有意義的行為和展現,這種行為既非以正式的角色義務為基礎,也不受契約交換的限制。它可說是一種非正式的奉獻,出現這種行為的人在選擇提供或抑制時,並不考慮制裁或正式誘因的因素。」

  7. 組織公民行為的特性 • 組織公民行為係以外顯的行為呈現。 • 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外角色行為,不是組織正式規章所規範的行為,它是自發性的,做或不做取決於行為者的自主裁量。 • 組織公民行為是組織中正面的利社會行為,能增進人們福祉的行為可稱為利社會組織行為(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組織公民行為不受組織獎懲制度規範。

  8. 優質學校指標中「教師教學」內涵分析 「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外界對於一個學校教育品質評價的首要依據。 「教學」是一個如此簡單卻也複雜的概念。

  9. 教師教學之下五大項目內涵指標 一、專業教學。 二、創新教學。 三、有效教學。 四、活力班級。 五、良師典範。

  10. 指標內涵分析專業教學、創新教學、有效教學、活力班級、良師典範指標內涵分析專業教學、創新教學、有效教學、活力班級、良師典範 五大項目環環相扣,無法切割,甚且難以明確區分其間的因果關聯。 這五大項應視為構成優質教學的五個維度,其間是相互交織,而非平行分立。

  11. 一、專業教學 專業教學即是「具有專業承諾的教師,自主地運用其專業知能以促成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 教學的專業知識: • 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PCK;亦即教材教法知識)、課程知識、一般教學方法知識、有關學生的知識、環境脈絡知識、教育目標知識。 • 專業自主: • 指教師基於專業倫理與知識從事教學工作,能有自由獨立的尊嚴,免於外來不當的干預與監控(高強華,1996,103)。 ※「自主」不能抽離於「專業」。 • 專業承諾: • 工作投入、工作表現滿意度及渴望繼續從事教學工作的程度(Rosenholtz, 1989)。※「敬業與樂業」

  12. 二、有效教學 「過程-結果」的觀點: 有效教學行為上大約包含: 清晰界定教學目標、 善用教學技巧與策略、 清晰的溝通、 進行良好的師生互動、 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善用評量以改進教學。 教學反思是促成有效教學的關鍵。

  13. 三、創新教學 「創新」的相對概念是「一成不變」,創新教學的意義就在於為教學歷程注入創意,讓參與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人經歷不同層面的改變。 可見部分(visible) 不可見部分(invisible)

  14. 三、創新教學--可見部分 • 教學創新可包括三方面: • 教學方法之創新 • 教學材料之創新 • 教學環境之創新

  15. 三、創新教學--不可見部分 • 教學信念包含: • 1.對於何謂「學習」以及「學生如何產生真正的學習」的信念; 2.教師角色與師生關係的信念; • 3.對於材料之功能的假設; • 4.有關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對學習之影響的信念。

  16. 四、活力班級 「活力班級」涉及教師如何經營班級,以使師生對班級具有向心力,而呈現出整體動力。 取向的轉變:由教師的管理策略轉移至「師生共同建構班級生活意義」 班級是教師與學生組成的團體,其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價值、意義自然應來自成員共同的建構,唯有如此,師生對這個班級才能產生「擁有感」(ownership)。

  17. 四、活力班級 • 活力班級的充分條件之一:教師對學生的關懷與耐心。 • 教師如何經營一個班級,也就是提供什麼樣的潛在課程。 這套潛在課程包含了人際關係、生活問題解決、情緒調節…等正式課程所難以教導的內容。

  18. 五、良師典範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界定了教師工作的性質,也指出「何以為師」的內涵。教師除了傳授知識,還有「教人為人」的使命。 對於優良教師的內涵可由「特質」與「專業素養」兩方面來討論。

  19. 良師特質 • 中西方傳統中良師的特質為: 1.好學深思、學識豐富; 2.敬業樂業、不計名利; 3.品格高尚、注重身教; 4.教學創新、誨人不倦。 • 現代的良師特質,除了品德、知識、專業性之外,在人格特質上注重:愛心、責任感、友善、尊重、公正、穩定的情緒、幽默感等。

  20. 專業素養 • 謝臥龍對於良師的探討包含專業素養特質: 師生關係方面:具有良好的溝通與輔導能力;願花時間與學生作雙向溝通。 • 教學與學習環境方面:以客觀、公正、開明的態度來對待學生。 • 教學技巧方面: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及教學技巧。 • 教學態度與標準方面:負責盡職,具有敬業精神;有愛心、耐心及恆心。

  21. 態度決定一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