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22 Views
潭秀國中九十七學年度 新進教師研習. 主講:曾祿喜 校長. Katz(1964) 亦指出,一個運作良好的組織,必須存在以下三種基本行為: 第一、組織成員必須被誘導進入及留在系統之內。 第二、組織成員必須以可靠的方式履行其角色職務。 第三、組織成員必須展現超越角色指派的行為,且以創新、自發性的行動來實現組織的目標。. 組織成員行為. 內角色行為 (in-role behavior ) 外角色行為 (extra-role behavior). 內角色行為 (in-role behavior ). 組織成員都能依據組織所訂的這些強制規範展現應有的行為時。
E N D
潭秀國中九十七學年度新進教師研習 主講:曾祿喜 校長
Katz(1964)亦指出,一個運作良好的組織,必須存在以下三種基本行為:Katz(1964)亦指出,一個運作良好的組織,必須存在以下三種基本行為: • 第一、組織成員必須被誘導進入及留在系統之內。 • 第二、組織成員必須以可靠的方式履行其角色職務。 • 第三、組織成員必須展現超越角色指派的行為,且以創新、自發性的行動來實現組織的目標。
組織成員行為 • 內角色行為 (in-role behavior) • 外角色行為 (extra-role behavior)
內角色行為(in-role behavior) 組織成員都能依據組織所訂的這些強制規範展現應有的行為時。 內角色行為是所有組織賦予員工的正式角色,它是強制性的、規範性的,與組織績效的關係是直接的,凡是無法有效展現內角色行為的組織成員都可能面臨組織的制裁。
「外角色行為」(extra-role behavior) • 在組織中具有古道熱腸、堅守本分、不斤斤計較的成員。這些人的行為對組織的績效雖然不一定能立即發揮效用,但卻在不知不覺中間接地提昇了組織的合作精神或生產力。 • 這些行為因為不具強制性,而且也不是組織正式規範的內角色行為,所以被稱為「外角色行為」(extra-role behavior)。
組織公民行為 • 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簡稱OCB), • 所謂組織公民行為乃是「組織中有意義的行為和展現,這種行為既非以正式的角色義務為基礎,也不受契約交換的限制。它可說是一種非正式的奉獻,出現這種行為的人在選擇提供或抑制時,並不考慮制裁或正式誘因的因素。」
組織公民行為的特性 • 組織公民行為係以外顯的行為呈現。 • 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外角色行為,不是組織正式規章所規範的行為,它是自發性的,做或不做取決於行為者的自主裁量。 • 組織公民行為是組織中正面的利社會行為,能增進人們福祉的行為可稱為利社會組織行為(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組織公民行為不受組織獎懲制度規範。
優質學校指標中「教師教學」內涵分析 「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外界對於一個學校教育品質評價的首要依據。 「教學」是一個如此簡單卻也複雜的概念。
教師教學之下五大項目內涵指標 一、專業教學。 二、創新教學。 三、有效教學。 四、活力班級。 五、良師典範。
指標內涵分析專業教學、創新教學、有效教學、活力班級、良師典範指標內涵分析專業教學、創新教學、有效教學、活力班級、良師典範 五大項目環環相扣,無法切割,甚且難以明確區分其間的因果關聯。 這五大項應視為構成優質教學的五個維度,其間是相互交織,而非平行分立。
一、專業教學 專業教學即是「具有專業承諾的教師,自主地運用其專業知能以促成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 教學的專業知識: • 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PCK;亦即教材教法知識)、課程知識、一般教學方法知識、有關學生的知識、環境脈絡知識、教育目標知識。 • 專業自主: • 指教師基於專業倫理與知識從事教學工作,能有自由獨立的尊嚴,免於外來不當的干預與監控(高強華,1996,103)。 ※「自主」不能抽離於「專業」。 • 專業承諾: • 工作投入、工作表現滿意度及渴望繼續從事教學工作的程度(Rosenholtz, 1989)。※「敬業與樂業」
二、有效教學 「過程-結果」的觀點: 有效教學行為上大約包含: 清晰界定教學目標、 善用教學技巧與策略、 清晰的溝通、 進行良好的師生互動、 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善用評量以改進教學。 教學反思是促成有效教學的關鍵。
三、創新教學 「創新」的相對概念是「一成不變」,創新教學的意義就在於為教學歷程注入創意,讓參與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人經歷不同層面的改變。 可見部分(visible) 不可見部分(invisible)
三、創新教學--可見部分 • 教學創新可包括三方面: • 教學方法之創新 • 教學材料之創新 • 教學環境之創新
三、創新教學--不可見部分 • 教學信念包含: • 1.對於何謂「學習」以及「學生如何產生真正的學習」的信念; 2.教師角色與師生關係的信念; • 3.對於材料之功能的假設; • 4.有關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對學習之影響的信念。
四、活力班級 「活力班級」涉及教師如何經營班級,以使師生對班級具有向心力,而呈現出整體動力。 取向的轉變:由教師的管理策略轉移至「師生共同建構班級生活意義」 班級是教師與學生組成的團體,其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價值、意義自然應來自成員共同的建構,唯有如此,師生對這個班級才能產生「擁有感」(ownership)。
四、活力班級 • 活力班級的充分條件之一:教師對學生的關懷與耐心。 • 教師如何經營一個班級,也就是提供什麼樣的潛在課程。 這套潛在課程包含了人際關係、生活問題解決、情緒調節…等正式課程所難以教導的內容。
五、良師典範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界定了教師工作的性質,也指出「何以為師」的內涵。教師除了傳授知識,還有「教人為人」的使命。 對於優良教師的內涵可由「特質」與「專業素養」兩方面來討論。
良師特質 • 中西方傳統中良師的特質為: 1.好學深思、學識豐富; 2.敬業樂業、不計名利; 3.品格高尚、注重身教; 4.教學創新、誨人不倦。 • 現代的良師特質,除了品德、知識、專業性之外,在人格特質上注重:愛心、責任感、友善、尊重、公正、穩定的情緒、幽默感等。
專業素養 • 謝臥龍對於良師的探討包含專業素養特質: 師生關係方面:具有良好的溝通與輔導能力;願花時間與學生作雙向溝通。 • 教學與學習環境方面:以客觀、公正、開明的態度來對待學生。 • 教學技巧方面: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及教學技巧。 • 教學態度與標準方面:負責盡職,具有敬業精神;有愛心、耐心及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