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654 Views
社会行为建模 与相关问题的思考. 黄海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haijunhuang@buaa.edu.cn http://sem.buaa.edu.cn Tel: 8231 6608. 一个微观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例子. 市场均分,各占一半. 0.5(2 L -2 l )= L- l. 2 l. L. L. 左边人的新市场分额是 L+ l > L , 右边的人损失了市场!. 最后的结局. 两个商人的利益没有变(如果服务质量相同). 居民的总付出没有变,但选择权增加. 不同位置的居民的便利程度发生变化. 如何提供一种数学解释呢?.
E N D
社会行为建模与相关问题的思考 黄海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haijunhuang@buaa.edu.cn http://sem.buaa.edu.cn Tel: 8231 6608
一个微观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例子 市场均分,各占一半
0.5(2L-2l)=L-l 2l L L 左边人的新市场分额是L+l > L,右边的人损失了市场!
最后的结局 两个商人的利益没有变(如果服务质量相同). 居民的总付出没有变,但选择权增加. 不同位置的居民的便利程度发生变化. 如何提供一种数学解释呢?
x y L L 左边人的市场是:x+0.5(2L-(x+y))=L+0.5x-0.5y 右边人的市场是:y+0.5(2L-(x+y))=L+0.5y-0.5x 如果给定y, 左边人为了极大自己的市场,会令x=L; 同理,如果给定x, 右边人为了极大自己的市场,会令y=L. 均衡的结果必然是L+0.5x-0.5y=L+0.5y-0.5x,则x=y. 所以,x=y都可以实现市场均分.但除了x=y=L外,只要有一点小扰动,都会令市场均分被打破.最稳健的解是x=y=L. 如果考虑居民的利益,最好的解是x=y=0.5L(需要用另外的模型推导)
再来一个有趣的例子 D O UE-均衡
上述UE是一种信息对称透明、自私博弈的结果,它对应一个最优化问题。上述UE是一种信息对称透明、自私博弈的结果,它对应一个最优化问题。 Day-to-Day Route Choice是一个长期重复的非合作博弈过程。在没有路径诱导系统支持下,路网信息不向外发布,司机不知道当天别人的择路情况,但可以根据自己过去选择多条路径的历史经验来做出判断,也就是根据自己的长期观察来积累经验,确立一种路径更新规则,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路径。实验证明,“调整”的最终结果逼近UE状态。
针对只有两条路径的简单路网,Selten等人(2003)以18个Bonn大学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路径选择行为实验,利用非合作博弈方法将实验结果与路网UE的解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Klügl和Bazzan(2003)进一步考虑司机在日常路径选择中的学习能力,定义了一种自适应的启发式更新规则来模拟司机的择路行为,结果表明路网的流量分布可以收敛到UE状态。针对只有两条路径的简单路网,Selten等人(2003)以18个Bonn大学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路径选择行为实验,利用非合作博弈方法将实验结果与路网UE的解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Klügl和Bazzan(2003)进一步考虑司机在日常路径选择中的学习能力,定义了一种自适应的启发式更新规则来模拟司机的择路行为,结果表明路网的流量分布可以收敛到UE状态。
我们的实验:累计更新规则 利用基于多智能体的模拟环境—SeSAm(Shell for Simulated Agent Systems,http://www.simsesam.de)进行模拟。 对最后100天的指标进行平均,路径2上的流量为298.65,标准差6.6840。精确的UE解点上,路径2的流量是300。 900
为什么可以收费? D O
可以证明: • 再也找不到比 更好的流量分布,能够令网络总时间进一步减小。 这个流量分布是系统最优状态下的流量分布,如果不依靠收费调节,就需要靠行政命令来实现。 现在我们不是用行政手段,只设置了一个收费站和恰当的收费水平,仍然靠自由市场的准则,居然得到了系统最优的状态(也就是用市场准则实现了计划经济的目标)!
研究表明,驾车者在选择出行路径和出发时间时,往往只考虑自己能感知的成本、不管别人,没有系统的观点或者说没有全局的观念(也不可能有)。这个问题上很难有“服从组织、服从中央”的概念。研究表明,驾车者在选择出行路径和出发时间时,往往只考虑自己能感知的成本、不管别人,没有系统的观点或者说没有全局的观念(也不可能有)。这个问题上很难有“服从组织、服从中央”的概念。
为什么要用模型? 把模糊的概念通过模型明确化,使每个人都能接受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为复杂现象建立小而精巧的模型,提供解释问题的规范的标准和框架。 一旦建立了模型,在前提假设下,可能得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发现凭经验难以发现的有趣规律和原因。 随着模型的发展,得到新启示,并使你有效地探讨过去不能够研究的新问题,可作为进行实证性分析的基础。 问题过于复杂,用语言根本就表达不出来或不清楚!
出发地O 从O到D, 怎么走? 目的地D Zone: 1,790 Node: 13,000 Link: 40,000 Chicago
s.t. Equivalent math expressions
例子:包含出发时间、出行目的与场所、停车场和路径选择的变分不等式模型:例子:包含出发时间、出行目的与场所、停车场和路径选择的变分不等式模型:
说明:(这项研究发表在Transportation Res.-B, 2006, 40(5), 368-395, 共28页) • 这是一个描述城市人口在一天24小时内从事各种活动(上班、购物、娱乐、餐饮、家中休息等)和通过交通系统实现这些活动的综合模型,它是拟动态的,用VI表达。 • 模型中包含的决策类型有:社会活动确定、目的地选择、出发时间选择、停车场选择、行车路线选择。前三类选择用nested -logit模型描述,后两类选择必须满足均衡条件(是一种Nash博弈)。证明: VI最优性符合这些要求。 • 可以将公共交通方式考虑进去,模型变得更加复杂。 • VI问题非凸、动态、尺寸很大,设计了启发式方法求解。 • 算例:网络中有固定位置的停车场,也有街边停车场。可以分析城市人口一天主要活动的时空分布,分析车辆流量在路段上的分布,也可以研究不同停车收费政策的后果,等等。 • 加深了对城市人口日常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
某小区三类活动人口的时变情况 某小区上班族的离开率
A:固定停车场 C:街边停车场
为什么要用模型? 模型是一种比喻,模型搞懂了,找到非数学的比喻也非常容易,从而回到现实世界。 PA Samuelson (70年第2届诺奖)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数学,被认为给经济学带来了广泛和深远的科学觉醒。
选择什么题目进行研究? • 从现实中提炼科学问题 • 大量阅读前人的文献,先是泛读以求了解,后是对重要文献精读以求深入 • 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哪怕只是一点点。要从小问题入手,先做透了,再慢慢往外扩展(或放松假设条件、或考虑更多的因素),积少成多形成自己的体系 • 要坚持不懈,不要左一枪右一炮,在一个领域里钻进去,成为有一定新建树的专家
只要你确确实实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哪怕再小,国际学术界也要接受它,就一定会有人读它、引用它只要你确确实实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哪怕再小,国际学术界也要接受它,就一定会有人读它、引用它 • 如果只是重复别人的,你的成果就走不出国门,甚至国内的高档刊物也不会发表它 • 世界很大,人很多,你思考的别人可能早思考过了,所以千万不要闭关自守。只有多读文献,才能消除重复研究 • 对于理论研究,填补国内空白没有多大意义(只有教学的作用。注意:工程技术要用另外的准则衡量)
歌德早就说过: 在任何一个方向上, 我们能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 前人都早已提出来过。 • 学术文章的作者们, 互相之间不注意索引, 不尊重别人的看法和已经被别人论证过的理论,大家都在家里闭门造车、重复制作,这是非常低水平的! 因为一个人能够积累的知识毕竟无法与一个学术传统所积累的知识相比!——————汪丁丁语 • 重复制作容易涉嫌剽窃,也是在浪费纳税人提供的科研经费!
汪丁丁语(社会科学战线2004 年第4 期): 如果你将来出国留学, 你就立刻会有歌德说的这种感觉。在西方大学里做论文, 如果你觉得你不很聪明, 那么你通常喜欢在你研究的领域的犄角旮旯里找一些冷门问题研究。或者, 如果你觉得你足够聪明, 那么你通常就会在“主流”里寻找一些重大问题来研究。不论如何, 当你找到任何一个你觉得很有意思的问题时, 深入研究下去, 通常, 你就会发现, 那个问题已经被人家研究过几十遍了。意识到这一事实之后, 你的导师往往就要劝你找更细小的题目去做。这样, 西方的学术传统里就积累了越来越细密的知识。
上面说的, 包含着很重要的道理: 首先, 西方的学术规范不允许“重复制作”。所以,只要你研究的那个问题以前有人研究过, 你就应当引述, 而且你应当确认你的研究成果相当地不同于你引述的那些研究成果。只有如此论证了之后, 你的研究成果才能被同行认可, 当作其他研究者援引的成果之一。 其次, 这样一套学术规范的实施, 依赖于一套有效的学术研究制度。在这套制度里面,对于抄袭(“述而不引”) 的行为有严格审理。同时, 在这套制度里面, 那些重要的学术成果能够得到广泛的承认。 第三, 上述的行为规范被老师传授给学生, 代代相传, 故而成为“学术传统”的一部分———获取知识的制度。
如何使用数学工具? • 越简单越好 • 不要为数学而数学,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就足够 • 不要畏惧数学,只要静下心钻进去就会越来越顺手 • 我们所学过的高等数学、统计概率、运筹优化知识,只要用好了,已经足够解决目前大多数、人类所能认识到的社会、经济、行为方面的研究课题 • 多数纯粹数学的成果目前似乎还用不上
如何写规范的学术论文 • 科技论文就是要“八股文”! • How prepare well Introduction? • How formulate the model ? • How design the experimental settings, including data collection and handling ? • How analyze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including Tables and Figures ? • Finally, concluding the paper • Appendix • References
汪丁丁语: 中国经济学没有传统, 在1980 年代中期的时候, 就变成经济学家们比拼个人智慧, 看谁读的书多, 看谁博大精深、知识广。但都是一个人的, 没有真正的学术交流, 没有一个传统来积累经济学知识。所以, 当时, 随便一位中国学者, 就可以创造一整套语汇, 他自己提出一个体系。当然, 别人要和他交流的时候, 也就很费力。尤其是当两位这样的学者需要交流的时候, 就双倍地费力。 所以,八股文与规范研究、规范表达成果,非常重要! 唐诗宋词很规范,谁写得好,一目了然!我们就容易评出谁是高手。
如何投稿? • 要选择刊物,投你的论文引用的那些论文所出现的刊物 • 贡献大,投高档刊物,贡献小,投低档一点的刊物 • 国际刊物一般不收版面费 • 要仔细阅读所投刊物的投稿指南,严格按照要求准备论文,作者署名、地址、联系方式、摘要、关键词、章节、段落、参考文献,连字体、公式编排、表点符号都要仔细。跟绣花一样!
要认真应对审稿人的意见,准备完整的论文修改报告,一条一条回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别忘记谢谢审稿人,甚至在论文末尾开辟一段专门感谢审稿人要认真应对审稿人的意见,准备完整的论文修改报告,一条一条回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别忘记谢谢审稿人,甚至在论文末尾开辟一段专门感谢审稿人 • 不要轻易放弃。敢于回驳不正确的审稿人意见 • 一篇论文是你很长时间研究和思考的结晶,到了收获的时候了,要非常仔细地准备论文、认真修改稿件。轻易地放弃,等于所有的前期投入化为乌有
正确对待和处理退稿 • 要正常心态,好刊物都只有10-20%的录用率,退稿是正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确实稿件贡献不够、质量太低,也可能是论文太超前、审稿人不识货) • 退稿不要不加修改就改投其它刊物,否则往往再次遭受挫折,还会损害声誉(浪费审稿专家的时间,在同行里留下不好影响) • 必须是仔细修改、扩充后,再等一段时间投出去。
丰富多彩的社会行为等我们去研究、去解读! • 中国发生的事情非常有研究价值,国际学术界非常欢迎与中国有关的论文,就看你能否用大家读得懂的方式做你的研究、写出你的论文 • 要注意加强自身的经济学与行为科学知识储备和修养,娴熟地运用它们,理性地、逻辑地、数理地思考和研究问题 • 学者空谈要如何如何管理企业与组织是没有学术价值的,最重要的是回答为什么要这样管理,理论与逻辑在哪里?
对“学术”的认识: • 近两千年的中国, 只有“术”, 没有“学”,这是梁漱溟说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人只注重经验。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却不知道原理, 没有用理性的规范思维搞出一套理论来,即没有“学”。我们中国人只说“天上有星星”,完了!不再追问天上何以有星星?西方人追问了,就搞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 亚里士多德写《形而上学》,最高境界是“学”,而 “经验”是什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经验必须提升为知识,即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从具体的经验抽象到一般原理”, 这就叫学术方法。 • 用理性规范思维和行动,我们中国人是难以接受的,我们喜欢讲人情、喜欢讲立场、喜欢讲站队,实在不行了,就说要“一分为二!”,就“和稀泥”,就来“中庸之道”,就“难得糊涂!”,还有人喜欢搞神秘! • 蔡元培语:中国人习惯于“执两端而守中庸”。客观与主观之间。
“科学”重在“学”,“学”是理性,是规范,是不可以“难得糊涂”的!“科学”重在“学”,“学”是理性,是规范,是不可以“难得糊涂”的! • “学术”是把理性运用于经验,从“形和术”升级到“学” • 理性是需要传统的,所以要写好论文的引言部分,按照一定的范式展开研究。 • 有人说悟性是突然开窍,不需要传统,其实开窍的前提是储存了足够的知识。 • 有人说理性和规范将妨碍创新,只有“天马行空”、“无政府”才能出新思想,对否?
梁漱溟: 中国, 如果没有外国人打进来,我们自己再发展五千年,也还是造不出火车和轮船。因为我们没有那一方面的精神诉求, 也就没有发展那一方面的心智。我们习惯于把那些东西叫做“奇技淫巧”、“雕虫小技”, 我们说那些东西是“壮夫不为”的。 从“鸦片战争”, 尤其是“甲午海战”以来, “西力东渐”,西方人的力量超过了我们中国人的力量。 中国刚开始不想变法, 只想“施夷之技”, 拿西方技术来应付西方, 即“兴洋务”。但发现仅仅搞洋务不行, 只在器物层面学习, 竞争不过人家。如是,开始搞新文化运动,数理化进来了。 后进的国家刚开始是可以抄的,发展自己的基本实力,如日本和韩国,但最后还是要靠自主创新来求长远发展。现在的日本和韩国非常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1883年8月15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48-1901)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做了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1883年8月15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48-1901)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做了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 美国的科学只存在未来,它没有今天和过去。在我这个位置上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才能创造出我国的物理学,而不是把电报机、电灯和其它的便利设施称之为科学。我并不是想低估所有这些东西的价值,世界的进步需要依靠它们,成功发明这些东西的人应该受到世界的尊重。但是,虽然一位厨师发明了餐桌上的一道新鲜的美味佳肴,使世人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到了口福,但是,我们并不会尊称他为化学家。。。。一些卑微的美国人偷取过去伟大人物的思想,通过这些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自己富裕,他们得到的赞美高于那些提出这些思想的伟大原创者。如果这些原创者思想中有一些庸俗成分,他们早就可以做出成百种这样的应用。
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然而,我们的国家也正处于同样的状况。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然而,我们的国家也正处于同样的状况。
结束语: • 对中国各个领域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以及成因和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也是对人类知识宝库的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对经济学发展的推动(白重恩语): (1)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价格不是唯一要素,法制、政府能力、社会保障、企业制度、市场中介一样重要 (2)过渡机制的重要性。华盛顿共识(私有化)、价格万能、一步改革到位,不一定是合理的选择 (3)对市场的演进的研究成为热门
研究成果要国际化,就一定要使用规范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为什么非得国际化?如同问中国为什么要加入联合国一样!)研究成果要国际化,就一定要使用规范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为什么非得国际化?如同问中国为什么要加入联合国一样!) • 社会行为建模是研究大量人群集聚行为的平均意义上的成因,不是case研究 • 一项研究工作是科学的,就一定是可以证伪的,一定有反例,很正常!
尼采: “There is no truth as such. There is only truth from a point of view” “没有如此这般的真理, 只有从某一角度看的真理” 谢 谢 ! (三篇推荐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