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87 Views
模块 【3】. 采购价格基础. 只需加减乘除, 便可让你成为商界高手. 1 价格与成本. 1.1 成本构成. 【 实例 1】 某服装商店每月费用如下: 店租 2000 元 / 月 聘请 2 名员工,月薪 800 元 / 人 水电费 400 元 / 月 工商管理费、税收费 800 元 / 月 服装平均进价 45 元 / 件 平均售价 60 元 / 件, 每月可卖 300 件。. 固定成本 ( 总额 ) =4800 元 / 月 单位固定成本 ( 分摊 )=4800/300 = 16 元 / 件 单位变动成本 =45 元 / 件 单位商品成本
E N D
模块【3】 采购价格基础 只需加减乘除, 便可让你成为商界高手
1 价格与成本 1.1 成本构成 • 【实例1】某服装商店每月费用如下: • 店租2000元/月 • 聘请2名员工,月薪800元/人 • 水电费400元/月 • 工商管理费、税收费800元/月 • 服装平均进价45元/件 • 平均售价60元/件,每月可卖300件。 • 固定成本(总额) =4800元/月 • 单位固定成本 (分摊)=4800/300 =16元/件 • 单位变动成本 =45元/件 • 单位商品成本 =16+45=61元/件 • 每件盈利 =60-61= -1元/件 算一算:亏还是赢?
6750 13500 20250 27000 33750 40500 77.00 61.00 55.67 53.00 51.40 50.33 -17.00 -1.00 32.00 4.33 16.00 7.00 10.67 8.60 8.00 6.40 9.67 5.33 -2550 -300 1950 4200 6450 8700 1.2【技能训练】 【观察与认识】 • 固定费用(总额)不随销售量的增减而变化 • 进价总额(变动成本)随销售量增减成正比例变化(单一品种) • 单位商品固定成本分摊随销售量增加而降低 • 单位商品进价(单位变动成本)不随销售量的增减而变化 • 单位商品总成本随销售量增加而降低 (原因:固定成本分摊降低)
1.3【结论】 价格=成本+利润 利润=价格-成本 成本项目 成本总额 单位成本 不随业务量增减而变化 随业务量增加而降低 固定成本 成本习性 不随业务量增减而变化(单一品种) 随业务量增减成正比例变化 变动成本 完成P29【思考与讨论】,多品种下是什么情形?
2、量-本-利分析法 利润(E) =销售收入(S) - 总成本(C) =销售量(Q)×销售价格(单价,P) -[固定费用(F)+销售量(Q)×单位变动成本(CV)] 2.1 盈亏分析(基本关系式) 销售收入(S) =销售量(Q)×销售价格(单价,P) - 总成本(C) =固定费用(F)+ 销售量(Q)×单位变动成本(CV) = 利润(E) E=Q×P-(F +Q×CV) E=Q×(P-CV) -F 公式(1.1) 公式表示
2.1.1 盈亏分析简化 E=Q×(P-CV) -F P-CV ——差价(边际贡献) Q×(P-CV) ——毛利(边际利润, M) 利润(E) =毛利(M) -固定费用(F) 公式(1.2) (1) 差价(P-CV ) 三步骤 ×产销量(Q) (2) 毛利(M) —固定费用 (F) (3) 利润(E)
2.1.2【技能训练】 • 盈亏分析(多品种)
【实例2】根据实例1数据 单价(P) =60元/件 进价(CV) =45元/件 差价(P-CV) = 60-45 =15(元/件) 固定费用(F) = 4800(元) 则,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Q0 ) = F/(P- CV) =4800/15 = 320(件) 即每月销售服装320件,商店保本。 此时,保本销售额(S0) =Q0×P =19200(元) 2.2 保本分析 E=Q×(P-CV) -F • E=0 盈亏平衡 • Q×(P-CV) -F=0 • Q×(P-CV) =F • Q0 =F / (P-CV) Q0 ——盈亏平衡点业务量(产销量) 移项,改变符号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系数 固定费用(F) 差价(P-CV) 盈亏平衡点(Q0) = 公式(1.3)
△S △Q 2.2.1 盈亏平衡与经营状况分析图 金额(Y) 盈利区 亏损区 计划或业绩 销售收入线(60×Q) 销售额(S) 总成本线 (4800 + 45×Q) 盈亏平衡点 (B) 变动费用线 (45×Q) 盈亏平衡额S0=19200 固定费用线(4800) 利润 (E=S-C) 0 150 450 业务量(Q) 盈亏平衡量Q 0 =320 安全边际量: △Q = Q - Q 0 △S= S -S0 经营安全率Li = (Q - Q 0 )/ Q Li=(S -S0)/S 在PowerPoint、Excel中制作盈亏平衡图 根据实例1数据,绘制盈亏平衡图
【实例2】根据实例1数据 单价(P) = 60元/件 进价(CV) = 45元/件 差价(P-CV) = 60-45 = 15 (元/件) 固定费用(F) = 4800 元/月 盈利目标(E) = 6000 元/月 则,应当实现销售量( Q) = (E+ F)/(P-CV) = (6000 + 4800 ) /15 = 720(件) 销售额(S) = Q×P =43200 (元) 2.3 保利分析 移项,改变符号 E=Q×(P-CV) -F • E≠0 损益值 • Q×(P-CV) =E+F • Q =(E+F) / (P-CV) Q——目标利润为E时的业务量(产销量)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系数 目标利润(E)+固定费用(F) 差价(P-CV) 公式(1.4) 保利点(Q) =
F F F×P E+F S0 = Q0 = S0 = Q = (P-CV)/P (P-CV) (P-CV) (P-CV) (E+F) ×P S = S= (P-CV) E+F (P-CV)/P 2.4 毛利率分析——多品种条件下盈亏状况分析 • 毛利率(μ)=差价(P-CV)/价格(P) 公式(1.5) • 盈亏平衡销售额( S 0 )=固定费用(F)/毛利率(μ)公式(1.6) • 目标利润(E)时,销售额( S )=[固定费用(F) +目标利润(E)]/毛利率(μ)公式(1.7)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P
【实例4】 根据实例1数据 固定费用(F) =4800(元) 毛利率(μ) =40% 期望每月盈利(E) =6000元 则: 盈亏平衡(E=0)时 销售额( S0 ) =F/μ =4800/40% =12000 (元) 目标利润(E≠0)时 销售额( S ) =(F+E)/μ =(4800+6000)/40% =27000 (元)
2.4.1【技能训练】综合毛利率分析 • 备注:综合毛利率(边际利润率)计算 μ=Σk i×μi
3 定价方法 • 成本加成法 • 不含税计价 • 含税计价 • 需求导向定价法(倒算法) • 变动成本定价法 • 定价综合分析实例
3.1 成本加成定价法 3.1.1 不含税计价公式 价格 =成本+利润 =成本×(1+利润率) P=F/Q+CV+E/Q 价格由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费用分摊 、利润分摊 三个部分组成。 若 E=0,即保本价格 P0=F/Q+CV 保本价格由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费用分摊 二个部分组成
【实例5】(1) 不含税价格计算 根据实例1数据 固定费用(F)=4800元 单位变动成本(进价,CV)=45元/件 预期利润(E)= 6000元 预计月销售(Q)= 600件。 则: 单位商品成本(C) =45+4800/600 =53 (元/件) 单位产品利润分摊 = 6000/600 =10 (元/件) 不含税价格 =53+10 =63 (元/件) =CV+F/Q (保本价格P0 ) =E/Q = CV+F/Q+ E/Q
3.1.2 含税计价公式 • 价外税计价公式 • 价外税是指在价格以外的税,不含在价格里面,如增值税。 • 价外税是由购买方承担税款,销售方取得的货款包括销售款和税款两部分。 含税价格(货款) =不含税价格(销售款)+增值税(税款) 增值税 =不含税价格×17% (增值税税率) 含税价格 =不含税价格×(1+17%) 不含税价格 =含税价格(货款)/(1+17%)
【实例6】价外税计算 某机械厂生产CA6140A/1000车床 • 材料成本18000元/台(进项增值税率17%) • 人工成本3200元/台 • 分摊固定费用4800元/台 • 企业预期成本利润率18%。 • 实行价外税,开具增值税发票,税率17%, 单位商品成本 =18000/(1+17%)+3200+4800 =23385 (元/台) 不含税价格 =23385×(1+18%)=27594 (元/台) 销项税额 =27594×17% =4691 (元/台) 含税价格(货款) =27594 +4691 =32285(元/台) 进项税额 =18000×17% =3060 (元/台) 应纳税款=销项税额-进项税额=4691-3060 =1631(元/台) 利润=32285-18000-3200-4800-1631 =4654 (元/台)
价内税计价公式 • 价内税是指税金包含在价格里面,价税合一,如营业税、消费税。 • 价内税是由销售方承担税款,销售方取得的货款就是其销售款,而税款由销售款来承担并从中扣除。 含税价格 =不含税价格+税款 税款 =含税价格×税率 含税价格 =不含税价格/(1-税率) 不含税价格 =含税价格×(1-税率)
【实例5】(2) 含税价格计算 (续前) 不含税价格 =63 (元/件) 如果实行价内税,开具普通发票,税率6%, 则: 含税价格 =63/(1-6%) =67 (元/件) 月营业额 =67×600 =40200 (元) 应纳税款 =40200×6% =2412 (元) 利润 =40200-53×600-2412 =5988 (元) 【理解与思考】 价内税和价外税计价方法中, 不含税价格计算有何差异?
3.2 需求导向定价法(倒算法) • 正向加成: 生产商 出产价=生产成本×(1+利润率) 批发商 批发价=出产价(购价) × (1+批发差率) 零售商 零售价=批发价× (1+批零差率) 消费者 倒算…
3.2 需求导向定价法(倒算法) 【实例7】某服装商品在市场上 消费者可接受价格通常为80元/件 批发商的批发差率为12% 零售商的批零差率为35% 产品平均税率7.2% 出厂价(不含税) =50.9 (元/件) • 以需求为中心的定价方法 • 根据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认识和需求程度,先拟定可销价格 • 然后根据中间商成本加成情况,逆推计算出厂价格及各项成本指标。 则: 可销价格 =80(元/件) 批发价=可销价格/(1+批零差率) =80/(1+30%) =61.5 (元/件) 出厂价(含税) =批发价/(1+批发差率) =61.5/(1+12%) =54.9 (元/件) 出厂价(不含税) =含税价格×(1-税率) =54.9×(1-7.2%) =50.9 (元/件) 如果企业预期利润率18%,产品成本中,材料成本占60%,人工成本占24%,固定成本分摊占16%,则: 总成本 =不含税价格/(1+利润率) =50.9/(1+18%) =43.1 (元/件) 固定成本分摊 =43.1×16% =6.90 (元/件) 材料成本 =43.1×60% =25.86 (元/件) 人工成本 =43.1×24% =10.34 (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