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四、超越教育 (一)超越教育的反面:功利主义教育批判 1. 功利主义教育的内涵与表现

四、超越教育 (一)超越教育的反面:功利主义教育批判 1. 功利主义教育的内涵与表现 功利主义教育是指片面追求功效和利益的教育。教育与功利有关,但如只考虑功利或片面追求功利,这样的教育就是功利主义教育。 17 世纪末西方一位律师向他儿子提出的忠告是 :“不要学习任何东西,除非它能帮助谋利。” 现在的问题正在于对教育的功利性过分重视。应试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教育。只教(学)与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有关的内容,而无关的则放弃。. 鲁洁:

dane-dods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四、超越教育 (一)超越教育的反面:功利主义教育批判 1. 功利主义教育的内涵与表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超越教育 (一)超越教育的反面:功利主义教育批判 1.功利主义教育的内涵与表现 功利主义教育是指片面追求功效和利益的教育。教育与功利有关,但如只考虑功利或片面追求功利,这样的教育就是功利主义教育。 17世纪末西方一位律师向他儿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学习任何东西,除非它能帮助谋利。” 现在的问题正在于对教育的功利性过分重视。应试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教育。只教(学)与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有关的内容,而无关的则放弃。

  2. 鲁洁: 中小学教育的全部功能就表现为使人在这场生存竞争中取胜,被注入了极强的功利性,它的一切要从功利出发,什么人有望升学,就教什么人,什么课与升学有关就教什么课,什么教师有助于升学,就选派什么教师。

  3. 2.功利主义教育的特点 (1)重效益轻超越 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功利主义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功效和利益,它被国家和个人当作追逐利益的工具。 [英]诗人艾略特:人们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胜过其它国家……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力,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稳当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 现在人们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目的,忽视了教育的超越性,忽视了教育还有提高和完善个体人格的任务。

  4. 洁:这种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着力于教会人的是“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它的最根本的缺失就在于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 钱理群:2007年我应邀在一个大学通识教育的师资培训班上讲课,介绍我20多年在大学开设“鲁迅研究”课的经验和体会。在演讲结束后的讨论中,一位大学教师向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我举例说明:我的鲁迅课对促进学生今后就业的作用。我听了大吃了一惊,一时语塞,甚至有点手足无措,而我的心却隐隐作痛。我无意指责这位年轻教师,我理解,他之所以这样向我提问,是因为他自己上课时,也经常被这样问道:“你的课和学生的就业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就没有上的必要,也没有人愿意听。那么,今天的大学,就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了。

  5. (2)重科学轻人文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无可怀疑。功利主义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它提倡科学教育,而在于将科学教育强调到不恰当的地位。它把个人的发展完全局限在科学的范围之内,其他方面的发展被视为无用。在教育中只重视那些跟未来生活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实用技能,而轻视或忽视那些与此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 (3)重结果轻过程 在功利主义教育看来,只要能获得好的结果、好的回报,那么过程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可以不予考虑的。正如《学会生存》指出的:“人们认为教育是一项艰苦的,甚至是厌烦的工作,它之所以使人感兴趣不在于它本身能得到什么结果,而在于他毕业后一定可以得到相应的收入。”功利主义教育关心的是教育的目的或结果,而教育过程本身只不过是达到预定目的、结果的手段或工具。

  6. 神童与法西斯 湖北省公安县13岁的聂愿愿在1998年的高考中,以628分的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聂愿愿受的是他父亲的家庭教育。他父亲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将12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他的方法突出一个“背”字,不仅要求儿子将语文、英语等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要求一本一本地背诵。除了公式定理以外,还要背大量的例题。 记者来到华中理工大学采访了聂愿愿。当问及父亲的教育方法时,孩子毫不迟疑地回答:“爸爸的方法不好。他每天都让我做功课,我又不想做,他动不动就打我。我对他恨得要死,每天都当家里的那堵墙是爸爸,对着打,打得手上都起了老茧。我每天早上5点40分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现在想起来都害怕。”(作者:余杰) 上述极端的例子虽然不多见,但是类似的做法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7. 3.功利主义教育批判 [德]雅士贝尔斯 把功利主义教育看成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危机。他说,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的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人们“对科学的关心只是由于科学所具有的实用的效果。” 弗洛姆 认为现代的市场指向对教育制度有深刻的影响。他说,自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人们学习的目的在于尽量搜集为了应付这个市场所需要的最有用的资料。因此,需要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对所教的课目或对知识及见解发生兴趣,而是为了获得高度交换价值的知识。在他看来,今天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追求方面虽然热情很高,但只是为了拿来在市场上交换,对只是“着重真理而在市场上没有交换价值的思想,认为确属不切实际和无用而加以怀疑和蔑视。”

  8.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 和英国学者汤因比 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指出: 现代功利主义教育会导致科学尊严和人的尊严的丧失。他们认为,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教育已经成为实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 “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

  9. (二)超越教育 1.超越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超越教育指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脱现实与功利的教育。 在教育领域中,超脱现实与功利不等于否定或者排斥现实与功利。教育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不要功利。国家办教育要考虑到经济利益,要求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个人接受教育也要考虑回报问题,比如通过受教育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以便有较高的收入,从而过上好的生活。但是,教育不能只考虑现实,更不能只追求功利。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 陆登庭 在谈到大学教育的使命时,曾经指出:“大学教育应当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教育应考虑功利,但更应追求超越——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

  10. 钱理群:大学诚然不能脱离现实,但又必须和世风流俗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远离尘嚣,保持干净、冷静与清醒:它不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为歪风恶俗推波助澜,而且应该起到社会清洁剂、清醒剂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今天的大学特别需要“沉静”、“清洁”和“定力”,即所谓静、清、定这三种精神力量。当整个社会陷于喧闹,大学、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沉静;当整个社会空气被腐败所污染,大学、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清洁;当整个社会陷于浮躁,大学、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有定力。钱理群:大学诚然不能脱离现实,但又必须和世风流俗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远离尘嚣,保持干净、冷静与清醒:它不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为歪风恶俗推波助澜,而且应该起到社会清洁剂、清醒剂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今天的大学特别需要“沉静”、“清洁”和“定力”,即所谓静、清、定这三种精神力量。当整个社会陷于喧闹,大学、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沉静;当整个社会空气被腐败所污染,大学、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清洁;当整个社会陷于浮躁,大学、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有定力。 香港中文大学 金耀基 先生也极力呼吁保持大学教育的超越特性。他说: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的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大学教育如此,基础教育亦然。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在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格的整体提升。

  11. 画家 丰子恺在谈到超功利生活态度的意义时,指出: 人生处世,功利原不可不权计较,太不计较是不能生存的。但一味计较功利,直到老死,人的生活实在太冷酷而无聊,人的生命实在太廉价而糟蹋了。所以在不妨碍现实生活的范围内,能酌取艺术的非功利的心情来对付人世之事,可使人的生活温暖而丰富起来,人的生命高贵而光明起来。 超功利的生活态度不会自然形成,需要通过超越教育来培养和陶冶。

  12. 2.超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1)审美教育及其超越性 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占有欲望后的一种具有升华性的人类生命活动。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摒弃各种私心杂念,超脱眼前世俗功利,这是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精神活动的标志。 “当审美主体达到更纯粹、更个别化的他自己时,他也就能够同世界融合在一起,同从前的非自我融合在一起。……在有自身的同时也超越自身,一种在自我中心之上和之外的状态。这时,人能变得相对的没有自我”。 (即处于“忘我”状态)

  13. 美的对象为什么能培养超越精神呢?蔡元培认为,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超脱的特性。美的对象为什么能培养超越精神呢?蔡元培认为,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超脱的特性。 他形象地说道:一瓢之水,一人饮之,他人就没有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转而观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凡味觉、嗅觉、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者,均不以美论;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及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为限,所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以赏玩;公园的造象,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 因此,在蔡元培看来,要以超越的态度取代功利的态度,审美教育可以发挥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4. (2)审美教育的现代转型 作为超越教育的审美教育,对于培养超越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审美教育都能达到这个目的。现实中的美育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阻碍了超越目的的实现,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美育德育化与智育化倾向。 美育德育化是指把审美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审美教育纳入到德育的轨道。

  15. 近代继承了过去偏重道德教化的传统。蔡元培 的观点就是一个代表。他说: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审美教育中确实包含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但现在的问题是,在美育实践中违背审美教育的特殊规律,无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这实际上等于取消了审美教育。完全否定艺术教育与政治及道德的联系,当然是片面的。但是过分强调美育的政治及道德功能,则抹杀了美育的特殊性,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 在审美教育中,德育功能只是其审美功能所派生出来的,是审美功能的副产品。

  16. 美育智育化是指把审美教育等同于智育,把美育当作开发智力和提高学业成绩的工具或手段。美育智育化是指把审美教育等同于智育,把美育当作开发智力和提高学业成绩的工具或手段。 美育与智力是否有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通过美育可以发展感知觉能力、提高智力水平、改善学业成绩。 但是正如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一样,美育的智育功能也只是其审美功能所派生出来的,也是审美功能的副产品。如果将美育智育化,就等于取消了美育独立存在的客观依据。从美育的方法上看,美育智育化体现在将美育作为一门知识性学科。

  17. 正如有人所指出的:“文采飞动的语文课变成了生词抄袭课;真情实感流淌的作文课,变成了八股格式的模仿课;……甚至连音乐、绘画课也成了乐谱的记忆课和横平竖直的训练课。工具价值压倒了目的价值,学生可能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兴趣、激情和灵性。享受的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正如有人所指出的:“文采飞动的语文课变成了生词抄袭课;真情实感流淌的作文课,变成了八股格式的模仿课;……甚至连音乐、绘画课也成了乐谱的记忆课和横平竖直的训练课。工具价值压倒了目的价值,学生可能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兴趣、激情和灵性。享受的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 由此一来,本该“令人赏心悦目、净化心灵”的美育课程,“在很多地方却成了加重学生负担、枯燥乏味的课程。”在这样的“美育”中,学生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知识和技巧,但失去的却是弥足珍贵的灵性、悟性和超越精神。

  18. 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情感教育和超越教育,而不是一种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科学教育。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情感教育和超越教育,而不是一种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科学教育。 因此,所谓审美教育的转型,指的是要扭转美育的德育化和智育化倾向,重视对美的对象的感悟、体验和创造,培育美的情怀,培植美的精神,向往和追求美的境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