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51 Views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 专业剖析. 报告人:邓志良 2010 年 8 月 2 日. 报告提纲. 评估过程情况. 1. 专业剖析目的. 2. 专业剖析方法. 3. 3. 专业剖析要素. 4. 4. 评估过程情况. 1. 1. 现场考察评估总体情况. 现场考察评估时间: 各省时间不同 内蒙、福建: 3 天(前后 5 天) 江苏、上海: 2 天(前后 4 天) 江苏: DAY 1 报到,专家组预备会
E N D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专业剖析 报告人:邓志良 2010年8月2日
报告提纲 评估过程情况 1 专业剖析目的 2 专业剖析方法 3 3 专业剖析要素 4 4
评估过程情况 1
1. 现场考察评估总体情况 现场考察评估时间:各省时间不同 内蒙、福建:3天(前后5天) 江苏、上海:2天(前后4天) 江苏: DAY 1 报到,专家组预备会 DAY 2 听取学校汇报、实地考察(2个小时) 校内实践基地考察、说课、(听课)专业剖析、深度访谈、 查阅资料、对照平台数据、专家组会议 DAY 3 说课、专业剖析、深度访谈、座谈会、校外实习基地或校 区考察、查阅资料、主要领导交换意见、专家组会议 DAY 4 上午:小反馈、大反馈 专家组成员:8位(含秘书1名)
2. 评估指标与专家组成员分工 评估指标: 7项主要评估指标—— 1.领导作用(1.1,1.2,1.3,1.4) 2.师资队伍(2.1,2.2) 3.课程建设(3.1,3.2,3.3,3.4) 4.实践教学(4.1,4.2,4.3,4.4,4.5) 5.特色专业(5.1) 6.教学管理(6.1,6.2,6.3) 7.社会评价(7.1,7.2,7.3) (22项关键要素及说明;55项建议考察内容) 专家组分工:三个组 ① 2人——1#、7#、4#(4.1,4.5) ② 2人——2#、6# ③ 3人——3#、5#、4#(4.2,4.3,4.4)
每个专家5~7人:院领导、中层干部、专业带头人、教师、学生 个别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 访谈 2~3个 专业剖析 意见 现场考察 工作内容 考察意见:主要成绩、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整改建议 2~3人 说课 反馈 个别反馈:党政主要领导 小反馈:学校确定 大反馈:考察评估通报 实训基地、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等设施 实地察看
专业剖析目的 2
形成性 过程性 终结性 该专业办得好不好? 毕业生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为什么要开设该专业?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如何办好该专业? 有什么保障措施? 专业剖析:对专业进行解剖,加以研究分析,从而得出对专业 的评价结论,是对专业的形成性、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目的 专业剖析是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全面考查评价。
专业剖析要得到的信息 • 服务地方经济,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为目标的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贯彻得怎样 • 专业培养目标、毕业标准是否准确且明确 • 课程体系、教学要求、教学安排(重点是实习实训内容)是否合理 • 教学环境和基础设施能否满足要求,利用情况 • 教学运行是否规范 • 教学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考核评价模式 )成效
专业剖析八字要素 思路 条件 过程 效果 专业剖析表面看起来是评估专业,实际上是通过剖析一个点展现一个系部、一个学校的全部情况,起到以点观面的作用,通过评估和专业剖析,从微观的角度全方位反映系部及学校工作的全部。
专业剖析方法 3
根据需要进行听课和说课 学校推荐 根据需要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 专家确定 特色专业 座谈交流、深入访谈 主要负责人汇报 1.评估要求 填写《专业剖析情况汇总表》 (最能代表学校专业水平)
剖析专业的数量 主体专业 A 非主体 专业 主体专业 B 剖析的专业一般为2~3个(均为学校的特色专业) 主体专业1~2个——有较长办学历史,人才培养成效较大、办学质量较好的专业(学校确定) 非主体专业1个——新建专业,有一届以上毕业生,国家级试点专业除外(专家选取)
2.专业剖析过程要点 材料准备 参加人员:专业相关课程教师、兼职教师 专业带头人作PPT汇报,时间20分钟 评估专家:听、看、问、总结 现场交流、互动
专业剖析要素 4
专业设置与定位 专业名称规范、科学;专业设置的针对性、适应性;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相同专业设置情况;合作企业或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专业建设规范,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能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适应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考察点: 1.专业设置能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有调整痕迹),专业口径宽窄适当;对全国、本省、本地区同类专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2.专业建设有规划,目标定位准确(建立在真正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需要深入调研基础上),建设思路清晰;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3.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表述准确,与目标定位的一致,具有可操作性 4.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学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方案实施可操作性强
1 2 3 教材与 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 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按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式设计教学内容,内容新颖、适用。 选用优秀新版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和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专业图书资料充足,建设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2.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
2.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 主要考察点: 1. 有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调研报告),专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课程和核心内容明确 2.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合理 3.校企合作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强调课程改革,选用优秀教材 5.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新颖多元、教学模式手段现代化,融“教、学、做”为一体 6.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
教学 团队 3.专业教学团队 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任教师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聘请了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教学团队结构 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教学团队建设 专任教师技能水平提高及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工作经历。 “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政策、措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措施。
3.专业教学团队 主要考察点: 1.专业教学团队知识、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合理 2.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力 3.专任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比例较大,“双师”素质比例较高(人均课时数) 4.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双师”结构合理(来源、数量、素质、兼课时数) 5.专任教师教科研情况良好,并有一定的显性成果 6.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经费有保障
4.教学条件 日常教学经费能保证正常教学;每年投入足够的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教室尤其是“理实一体化”教室满足教学需求,语音室、机房、多媒体教室符合要求,教学设施先进。 经费投入 教学基础设施 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管理制度完善、经费有保障、运行正常;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半年顶岗实习的需要。
4.教学条件 • 主要考察点: • 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生产性实训比例较高并逐步加大 • 每个专业有若干个深度融合的企业,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状态良好及保障机制完善 •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 图书资料、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较好 • 教学专项经费投入有保障并不断增长
5.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教学方法 与手段改革 产学研结合 4.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重视教师科技开发和服务能力的培养;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及为社会技能培训、服务等开展良好,效益明显。 1.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考核方式灵活、恰当。 实践教学 5.教学管理制度完备、机构健全、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基本文件齐备、教学档案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运行有序。 教学管理 与质量监控 2.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可行,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并强化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到位,制度措施得力。 3.教研教改有规划、有落实;各级教研教改课题及成果;精品课程建设及成果;科研项目及成果。 教研教改 成果
5.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主要考察点: 1.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教学运行稳定有序,执行有力 2. 教学管理改革:学分制、管理体系 3.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健全,结构合理 4.专业学生管理队伍结构合理,制度健全 5.建立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情况良好 6. 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有教改成果 7. 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完备,有台账 8.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
6.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身体素质达标,心理健康。 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双证书”获取率高;在省级以上各类职业能力竞赛中获得较好的 成绩。 职业能力 与职业素质培养 基础理论 与专业技能 学生满意度 毕业生就业 与社会声誉 随机调查本专业 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 度。 近两年录取新生报到率;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近两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情况。
6.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主要考察点: 1.招生情况:招生分数、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 2. 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就业质量(数据来源:第三方),就业保障机制 3.学生职业能力:“双证书”获取率、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英语考试通过率、创新创业成果 4. 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措施、力度、成效 5.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示范辐射效应
2 人才培养 模式 7.专业特色或创新 重点突出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1 产学合作 长期积淀 + 标志性成果 + 社会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