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373 Views
宜居村庄. 五彩高湖. —— 高湖村宜居村庄汇报材料. 目录. 村庄简介 壹 · 高湖简介 贰 · 高湖历史. 五彩高湖 绿 · 田园 红 · 革命 蓝 · 自然 白 · 民居 金 · 硕果. 村庄简介. 郁郁葱葱东流山 濂溪河畔高湖村. 村庄简介. 高湖简介. 高湖村位于茂 林镇东南方向,距 泾县县城 42 公里。 于 2003 年 11 月由原 高湖村、高坦村合 并而成。东与濂长
E N D
宜居村庄 五彩高湖 ——高湖村宜居村庄汇报材料
目录 • 村庄简介 • 壹·高湖简介 • 贰·高湖历史 • 五彩高湖 • 绿·田园 • 红·革命 • 蓝·自然 • 白·民居 • 金·硕果
村庄简介 郁郁葱葱东流山 濂溪河畔高湖村
村庄简介 高湖简介 高湖村位于茂 林镇东南方向,距 泾县县城42公里。 于2003年11月由原 高湖村、高坦村合 并而成。东与濂长 村交界;南与南容村以濂溪河隔河相望;西与奎峰村相邻;北与长征村接壤。面积9.6平方公里,共有15个村民组,人口1425人。有水田2445亩,山场2800余亩。
村庄简介 高湖简介 “高湖”为上村“高坦”和下村“下湖田”合称,因地形得名。 上村“高坦”,村后有一片高而坦地形。 下村“下湖田”,村边有一山丘,形似鹅鸭,山脚田畴平旷如湖,远观恰似鹅鸭下湖。
村庄简介 高湖历史 清代时该村隶属冠盖乡茂林都。 一九五二年取高坦村与下湖田村各一字,设高湖乡,隶属茂林区。此后遂有“高湖”地名。 建国初期至二十一世纪初,其隶属关系几经更迭沿革。二〇〇三年上下两村合并为高湖村,隶属茂林镇,驻地上左家。
五 彩 高 湖 绿 · 田园 红 · 革命 蓝 · 自然 白 · 民居 金 · 硕果
绿水村边过 青山郭外斜 村后那座巍峨高山(高835米)为高湖、长征两村界山。因唐代逸士东流府君隐此而得名东流山。该山震惊中外,当然更在于现代历史上曾经的红色与壮烈。 源于泾旌界山千米濂岭的濂溪,出濂长村,流经高湖蜿蜒北去。这是高湖儿女的母亲河。它滋润了河畔田园,哺育出岸边文化。 高湖村地面,上村成串,下村成朵。“绿水村边过,青山郭外斜”,既是地理环境特征,又是历史人文载体。 绿 · 田园
1935年1月,方志敏与寻淮洲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其一部从太平谭家桥方向开过来,越濂岭,出濂坑,经高坦,到达茂林。沿途用杉树皮、老漆、红土等熬成涂料,在高坦人家墙壁上,留下浩气千古的抗日标语。这是红军第一次在东流山下开展红色宣传,播撒革命信念。 红 · 革命 新四军在战地医院汪氏宗祠墙上留下的口号。
一九三八年,新四军军部移驻云岭,民运工作队开进高湖。贴标语,唱大戏,开会演讲,走村入户,组织农会,建立民兵。抗日宣传如火如荼,新四军形象深入人心。一九三八年,新四军军部移驻云岭,民运工作队开进高湖。贴标语,唱大戏,开会演讲,走村入户,组织农会,建立民兵。抗日宣传如火如荼,新四军形象深入人心。 红 · 革命
可是,谁曾想,“民国二十九年腊月,东流山开火,七天七夜。”(当地长者语)可是,谁曾想,“民国二十九年腊月,东流山开火,七天七夜。”(当地长者语) 于是,东流山与新四军,与皖南事变,与当年一段血火交织的悲壮连在一起震惊中外载入史册。 皖南事变时的东流山 皖南事变 红 · 革命
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农历腊月初九,是日小寒),前哨战在高坦村口打响!清晨,新四军二纵队老三团三营派出一个排在高坦附近警戒,突然与国民党四十师一二零团搜索队接火,悲壮而惨烈的皖南事变发生了!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农历腊月初九,是日小寒),前哨战在高坦村口打响!清晨,新四军二纵队老三团三营派出一个排在高坦附近警戒,突然与国民党四十师一二零团搜索队接火,悲壮而惨烈的皖南事变发生了! 激战地东流山、战地医院“汪氏宗祠”、最后一次排以上干部会议会址“徐氏宗祠”(不存),都坐落于高坦! “九女引爆”、“七女跳崖”的凄美壮烈,就上演在东流山如血残阳里。 红 · 革命
就在这个地方,当年的新四军战士死死守了三天三夜。就在这个地方,当年的新四军战士死死守了三天三夜。 当年鏖战在墙上留下单控,风吹日晒,他们见证了一段红色记忆。 历史已然过去,当年的战壕依然存在。 红 · 革命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为早日实现烈士遗愿,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高湖人民意气风发,架桥开路绿化荒山。从上村到下村,先后架设五座钢筋混凝土大桥。阡陌纵横四通八达,土膏滋润庄稼丰收。农家小楼鳞次栉比,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为早日实现烈士遗愿,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高湖人民意气风发,架桥开路绿化荒山。从上村到下村,先后架设五座钢筋混凝土大桥。阡陌纵横四通八达,土膏滋润庄稼丰收。农家小楼鳞次栉比,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村里先后建起粮站车站水电站,油榨碾坊糕饼坊,砖窑厂竹器厂综合厂宣纸厂,开张代销店理发店豆腐店铁匠店。生产经营、加工服务。发展经济,方便生活。 村里兴办了小学、敬老院和卫生室等公益事业。 红 · 革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高坦(村)成立黄梅戏小剧团。生旦净丑老中青,吹拉弹唱文武场。道具行头,一应俱全。连本大戏,折子小曲。自编节目,改革创新。农闲时节,巡演于县城周边,活跃在乡村舞台。弘扬民族传统,宣传国家政策;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素质。做出重要贡献,留下文艺佳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高坦(村)成立黄梅戏小剧团。生旦净丑老中青,吹拉弹唱文武场。道具行头,一应俱全。连本大戏,折子小曲。自编节目,改革创新。农闲时节,巡演于县城周边,活跃在乡村舞台。弘扬民族传统,宣传国家政策;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素质。做出重要贡献,留下文艺佳话。 当年坐落在高湖村的“南容知青五七农场”,记载了十年岁月,见证了一代沧桑,折射了一段历史,也延伸了一方人脉。 红 · 革命
汪氏宗祠 高湖村历史悠久,古风盎然。民间大型纪念活动“汪公会”远近闻名。因该村高坦汪氏一族源于徽州,而徽州地方自治首领、唐代越国公汪华在隋乱之际高举义旗,保境安民,使徽州百姓免遭涂炭,被奉为“古徽州第一伟人”,配享君主待遇,备受后人崇拜。大型民俗“汪公会”便由此而来。 为纪念唐代越国公汪华,高坦汪姓,联合本镇濂长村长坑、潭仓里汪姓,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隆重出会—这就是著名的“汪公会”,至今盛行。
汪氏宗祠 人们推着三辆神舆,上载汪华(“汪公菩萨)等三尊塑像,由“唐封越国公汪公大帝”虎头牌开路,后面六角香亭一座,三十二副锡制銮驾,十六顶黄龙伞,三面帅旗,十六面绣图彩旗,还有香盘、花筒、签筒、玺印、令箭、令旗、万岁旗等一应仪仗依次跟进。族人将神像从汪公庙迎至汪氏宗祠供奉。顶礼膜拜,祭祀如仪。历时三天,规模空前。轰动周边乡村,引来观众如潮。 汪氏宗祠沿袭了徽州建筑的马头墙 汪氏宗祠内墙上新四军留下的“忠” 汪氏宗祠内景 汪氏宗祠大门
高湖新貌 红 · 革命
那万里无云的晴空本是浅蓝的,像明净的水、现在蓝色渐渐加重,越来越蓝,越来越浓,像是海水在一层层加深。天那么蓝,连一丝浮絮都没有,像被过滤了一切杂色,瑰丽地熠熠发光。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和风送暖。 蓝 · 自然
新建房屋不改徽州神韵 粉墙黛瓦 当你的汽车行驶在山道上时,你随便向窗外一瞥,总能看见高湖村那些分布在山坡上或散落在溪流边的层层叠叠的屋舍,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神韵,青山绿水与白云缭绕之间,掩映着粉墙黛瓦的屋舍、飞檐翘角的祠宇、高耸矗立的马头墙。青山为背景,绿水为依托,构成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白 · 民居
高湖村系茂林镇粮食生产区,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近年来,蚕桑业在我村已形成规模,成为我村的新兴支柱产业,同时香菇种植、肉鸡养殖近年来在我村也有所发展。 金 · 硕果
高湖村 宣城市平均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人均收入(元) 金 · 硕果 8848 8420 8120 7938 7461 夏秋之际的高湖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大田里丰收的水稻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道里平静的水,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一片金黄,正所谓: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6536 6612 5824 5887 5622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年份 高湖村农民人均收入与宣城市平均水平对比
“ 这里有故乡特有的景致 永远难忘的情怀 ”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