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07 Views
云南小粒种咖啡栽培技术. 第一章 咖啡的主要品种及栽培情况. 一、咖啡生产历史 1 、世界 原产地: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利用咖啡的方式 , 最早期是将整颗果实咀嚼 在公元 1000 年左右 , 发展到将绿色的咖啡豆放在滚水中煮沸成芳香饮料 约在公元 14 世纪 , 才逐步发展成现在的焙制咖啡 , 或加糖、或加奶 , 饮法多样 , 由于古兰经禁酒 , 也使得咖啡很早就迅速在笃信宗教的阿拉伯世界广泛流行。. 18 世纪后,咖啡已经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热带,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种植面积最大是拉美, 6000 多万亩,占 55% ;
E N D
第一章 咖啡的主要品种及栽培情况 • 一、咖啡生产历史 • 1、世界 • 原产地:埃塞俄比亚 • 埃塞俄比亚利用咖啡的方式, 最早期是将整颗果实咀嚼 • 在公元1000 年左右,发展到将绿色的咖啡豆放在滚水中煮沸成芳香饮料 • 约在公元14 世纪, 才逐步发展成现在的焙制咖啡,或加糖、或加奶, 饮法多样, 由于古兰经禁酒,也使得咖啡很早就迅速在笃信宗教的阿拉伯世界广泛流行。
18世纪后,咖啡已经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热带,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18世纪后,咖啡已经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热带,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 种植面积最大是拉美,6000多万亩,占55%; • 非洲4000多万亩,战36%; • 亚洲占1000多万亩占9%。 • 巴西第一2000多万亩,其次印度尼西亚,墨西哥 、哥伦比亚1200多万亩,越南,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 • 近年产量为600多万吨。平均90kg/亩,最高达300多kg。
2、中国 • 我国咖啡引种种植有100多年历史。 • 1884年台湾---1908年海南---(云南90多年—缅甸、越南引种) • 1960年发展盛区,达13万亩,300吨;1979年2000多亩,近年达20万亩,产量1100多吨,最高亩产800多kg(潞江农场)。
3、云南 • 30多万亩,我国咖啡的主产区——分布各热区,潞江、临沧、思茅、版纳等地; • 云南咖啡品质最好,“浓而不苦,香而不烈、含油多,带果味” • 分布:北纬26度以南,海拔100—1670m的地区。
三、主要品种 • 1、阿拉伯种(小粒种) • 起源埃塞俄比亚,世界主栽品种,占80%以上 • 栽培上大概有70多个变种,我省栽培较多的是铁比卡、波帮、s288、卡蒂姆(P3、P4、7963)等。
2、罗巴斯塔种(中粒种)20多个 要求热量高,云南大部分地区不适宜种植。味: • 3、利比亚种(大粒种) • 栽培面积小,树型高大,产量低,品质差 • 4、埃塞尔萨种:栽培少
三、咖啡的生物学特性 • 1、根:分布特点与施肥(浅根系圆锥型根系,0—30cm土层内) • 2、茎:每节上一对芽,上芽---一分枝(苗高30cm左右萌发,受温度的影响),下芽——直生枝(受顶芽抑制) • 3、叶: • 4、花:2-4月 • 开花习性:开花条件,花期,受粉条件。 • 5、果实:浆果,10月—2月成熟。 • 果实的发育(6—8月)
第二章:咖啡园的建立 • 一、可行性研究论证(撰写论证报考) • 考证:市场、资源、环境条件、投入、技术、管理等方面因素 • 二、咖啡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温度:19--21℃ • 2、雨量:1000—1600mm • 3、光照:要求有适度的荫蔽条件 • 4、风:静风 • 5、土壤:土层厚度>100cm
第三章小粒咖啡育苗技术 • 繁殖方法:种子繁殖、扦插、嫁接 • 因小粒种咖啡是异化受粉作物,所以最实用的方法是种子繁殖。
一、制种 • 选择5年生优良母树,采充分成熟,果形正常、饱满、大小基本一致,的果实作种。 • 采果后及时脱去外壳,进行发酵,以脱去果胶。 • 然后用清水洗尽胶质,除去浮起的不饱满豆 • 将洗好的种子摊凉于通风阴凉处让其自然干燥,切忌不可曝晒。晾至水分含量在20%—30%时,即可催芽。 • 需保存的种子放置于通风干燥阴凉的室内保存备用,但保存时间不宜过长,保存四个月后种子发芽率明显下降。
二、播种催芽 • 1. 准备催芽床 • 沙床:规格1—1.5mx10m,河沙厚度10cm。 遮阳度:80% • 2. 种子处理 • 药剂拌种:硫酸铜、高锰酸钾、多菌灵等拌种 • 温汤浸种:开始温度40℃浸种12-24h • 3. 播种 • 密度:0.5kg每平方米(种间距1cm) • 技术:撒播——镇压——盖沙(0.5-1cm)——盖草——淋水——盖膜 • 4. 管理 • 保温保湿,出苗时去草,防治病虫害
三、培育壮苗 • 1. 标准: • (1) 当年育苗当年定植,所有苗木应有五个月的生长期,苗木生势健壮高度15厘米以上,茎粗0.3厘米以上,具有5—6对以上真叶。 • (2) 如果是隔年苗定植,苗龄达10个月以上。塑料袋苗,苗木株高30厘米以上,茎粗0.5厘米左右,分枝1—3对;地播苗,苗高40厘米以上,离地10厘米处茎粗0.6厘米,具有2—3对分枝。
2. 苗圃地的选择 • 选择交通方便,靠近水源,静风、无霜、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为5左右的平地或缓坡度(坡度<15º)作苗圃。避免选用冷空气易进难出的狭谷地、凹地、竹地,菜地或水稻田作苗圃。
3. 苗床的准备 • (1) 整理 • 选好苗圃地后,在移栽或播种前2个月进行清地,深翻苗圃地25—30厘米,经爆晒一段时间后打碎土块,拣除石子,用杂草树根在田间烧取火烧土。火烧土育苗,苗子生势强壮,减少有机肥的施用,减少杂草生长,降低育苗成本。
(2) 装袋 • 为了方便取苗运输,缩短苗木移栽大田后的恢复生长期,提高定植成活率,宜采用塑料袋移苗。 • 苗圃地整理后,以1份腐熟优质机肥与2份细土加适量复合肥或磷肥拌匀成营养土,装入塑料袋。 • 营养袋按苗床位置成行成畦摆整齐,根据袋子的大小每行可摆10—15袋,每亩可育32000—43000株。塑料袋规格有13×15厘米、16×18厘米、20×25厘米 • 畦面要求:积水地方—高畦,干旱地段---平畦、低畦
(3)搭荫棚 • 就地取材,用树叶、稻草、甘蔗叶,棕榈科植物叶等铺盖,也可用遮阳网。 • 搭好的荫棚要求荫蔽度达80%左右。
4. 幼苗移栽 • 标准:种子出土后,在子叶平展,真叶尚未长出前移苗。 • 方法:移苗前催芽床及营养袋要充分淋水,起苗时尽量保护根系,随起随移植,注意保持幼苗根系湿润,移苗时按不同大小的苗分组分别移植,方便管理,植苗深度要与原来催芽床深度相同,不能过深,以免影响幼苗生长。 • 主根不能弯曲,过长者可适当短截栽正。移苗后淋足定根水。
5. 幼苗的管理 • (1).补 苗:小苗移植后15天内及时将缺株补齐。 • (2) 淋 水:出圃前半月适当减少淋水,以便取苗运输。 • (3)除草:幼苗移栽后要及时拨草。 • (4) 施 肥 • 幼苗长出2—3对真叶时施第一次水肥。用1:5腐熟人粪尿:清水兑成清粪水,或其他枝叶绿肥沤成肥水+1%尿素在行内淋施。 • 出圃前1—2个月停止施肥,使苗木移稳定有利于定植后的成活。
(5)调整荫蔽度 • 待出圃20—30天内,根据苗的封行情况乘阴天或雨天全部拆除荫棚,使苗得到光照锻炼,增强大田植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6) 病虫害防治 • 在苗圃期内一旦发现褐斑病、立枯病,及时用0.5%波尔多波或600倍液多菌灵喷雾防治,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若发现蚂蚁、大头蟋蟀等危害,用600—800倍的敌敌畏药液喷灌防治,或90%敌百虫以400倍水液与虫喜欢的食物制成毒铒诱杀。
第五章 咖啡园的开垦 • 咖啡是长期经济作物,林地开垦必须从长计议,做好规划,开垦前必须做好道路、工棚、肥水池设计。
一、种植密度和种植形式 • 2—2.5mx1—1.2m(280—333株) • 林地开垦时,应选留好荫蔽树,使定植后的咖啡林地有30—40%的荫蔽,以后再调整到20—30%。
二、定行标 • 规划设计中必须做好水平梯田的规划开垦,这是做好水土保持的首要工作,也是为定植后田间管理带来便利与否的重要工作。 • 开沟挖槽,留表土,规格为上口宽×深×底宽60×50×40cm,于11月至翌年3月间开垦。
三、回土、筑平台、施基肥 • 每亩3000—4000kg优质有机肥,钙镁磷肥80—120kg于定植前15天回穴,有机肥、钙镁磷肥和土拌匀后施入定植沟内。
第六章:咖啡定值 • 一、定值时间 • 5—7月 • 二、选苗 • 选壮苗
三、定值方法 • 1. 切两刀:切袋底(3cm),纵切一刀,保持营养土不散。 • 2. 深度与营养土一致 • 3. 放置于穴中,出去袋子,分层回土,压实,表面盖松土。 • 4. 淋定根水,遮阴。 • 四、修整平台、覆盖 • 五、查苗补苗(定值后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