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45 Views
4)我国宪法实施保障机制 ①政治保障 ②法律保障 ③组织保障 ④依靠群众保障 问题: 缺乏专门的宪法实施保障机构;缺乏切实可行的保障宪法实施的实体和程序性法律规定;缺乏对宪法实施保障机制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简述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请评析“宪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 4、简述英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5、试论近代宪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6、试论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7、简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简述西哀耶士的宪法制定权理论。 9、简述宪法制定权的界限。
E N D
4)我国宪法实施保障机制 ①政治保障 ②法律保障 ③组织保障 ④依靠群众保障 问题: 缺乏专门的宪法实施保障机构;缺乏切实可行的保障宪法实施的实体和程序性法律规定;缺乏对宪法实施保障机制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简述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请评析“宪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 4、简述英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5、试论近代宪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6、试论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7、简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简述西哀耶士的宪法制定权理论。 9、简述宪法制定权的界限。 10、简述制宪权与修宪权的差异。 11、简述宪法解释的必要性。怎样正确理解宪法解释所遵循的原则?
12、简述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13、简述各国为保障宪法规范的最高性地位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14、试论宪法规范的适用模式。简述宪法适用与宪法遵守的区别。 15、试论资产阶级“人民主权”学说的历史意义与阶级局限性。 16、简述法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17、简述宪法的基本价值。 18、试论宪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19、试论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 20、结合我国实际,试述我国如何完善宪法的实施保障?
第二章 国家性质、国家形式与国家象征 • 国家性质 • 政权组织形式 • 国家结构形式 • 国家象征
第一节 国 家 性 质 • 国家性质概述 • 国家性质在宪法中的体现 • 我国的国家性质 • 政党制度
第一节 国 家 性 质 一、国家性质概述 国家属性分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概念 国家性质是指通过特定的宪法规范和宪法制度所反映的一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它反映该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 资本主义国家 2、分类 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民主主义国家
3、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 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直接体现与决定 ②社会经济基础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③社会文化制度也是影响国家性质的重要因素 ④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二、国家性质在宪法中的体现 1、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 以“主权在民”的抽象原则来规定,民有、民享、民治。 2、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 明确规定无产阶级专政。
3、民族民主主义国家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 借鉴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 比较复杂 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规定 特殊规定 宗教权高于世俗权 世俗国王享有崇高地位 三、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 1、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宪法第1条规定了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1)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关系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特点
2、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1)宪法规定经济制度的重要性 经济基础是决定国家阶级本质的根本性因素。宪法规定保护特定的经济基础。 2)当代各国宪法规定经济制度的特征 不少资本主义国家重视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福利政策成为其最主要内容;很多国家关注经济环境的建设与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经济体制改革原则;一些民族民主国家的泛社会主义倾向等。 3)我国宪法规定经济制度的内容 经济制度内容非常广泛,规定形式各不相同,但是一些重要原则在宪法序言中规定。 大量的经济原则和经济关系表现在公民所享有的社会经济权利中。
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对财产权的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的、方针与途径。 3、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 四、政党制度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 1、政党的概念与特征 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中的分子组成的、并为实现反映其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有具体明确的政治纲领 政党特征 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有定型的组织系统 有组织纪律性
2、政党制度与宪法 最初政党制度在宪法中没有明文规定,作为宪法惯例存在。英国、美国的两党制。 1919年魏玛宪法最早涉及政党制度。 当今宪法规定的政党制度内容: 结党自由;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政党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3、我国宪法规定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国特色 以会议形式进行政治协商;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参政议政;担任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等。
2)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材料分析: 李某被乡人大选举为乡长。任职8个月后,突然接到县委组织部的调令,令其立即赴县商业局就任局长。当地老百姓对此评价说:“千万张选票不如一纸调令。” 问题: 运用有关宪法与组织法方面的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①相关法律规定;②县委组织部的做法;③李某就任的合法程序;④老百姓的说法。
本节思考题: 1、简述决定国家性质的基本因素。 2、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3、简述当代各国宪法调整国家经济制度的特点。 4、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第二节 国家形式(政权组织形式) • 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 • 选举制度
第二节 国家形式(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形式是一国统治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1、概念 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国家采取何种原则与方式去组织旨在治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权机关。 2、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的关系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形式 有什么样国家性质就有什么样国家形式 国家性质发生变化,国家形式也随之变化 国家性质相同,因阶级对比不同可能采取不同国家形式
②国家形式反映并制约国家性质 相适应时,正面的积极作用; 不相适应时,反面的负作用。 3、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 君主专制 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君主立宪 议会制的君主立宪 议会制共和制 总统制共和制 共和制 委员会制共和制 人民代表制——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概念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逻辑起点 选民民主选举代表——前提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核心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关键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 ②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 ③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兼取民主和效率优点
4、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正确处理党组织与人大机关的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并不等于党代替与包办人大机关的职权。 2)继续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新做法;代表评议;述职评议;个案监督;执法检查。 增设专门委员会 组织机构建设 增设乡镇人大常委会 常委专门化与合理化 3)人大自身建设 会议制度 制度建设 联系制度 违宪审查制度 提高代表素质,设立专职代表
三、选举制度 1、选举制度概述 1) 概念: 按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它是衡量一国政治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主权在民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2)作用权力合法化的重要途径 监督作用
3)种类 ①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 地域代表制:按地域划分选区,国家区域的人口比例分配代表名额进行选举的制度。 职业代表制:按职业团体分配代表名额进行选举的制度。 ②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 多数代表制:一个候选人或政党在各选区内获得最多选票就可当选或完全占取应选出的议员名额的选举制度。 比例代表制:根据各党派在选举团体中的人数力量就议员席位在各党派之间按比例分配的选举制度。
2、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本国国籍 享有选举权的要件 积极要件 年龄关 消极要件—具有政治权利 精神病患者的选举权,华侨的选举权具体对待。 被选举权年龄有一定限制。 一人一票,效力相等 男女平等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民族平等 城乡平等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家代议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民主化程度较高。 间接选举是指不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而是由下一级国家代议机关,或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议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 4)无记名投票原则——秘密投票原则 按表决器填写选票。 优点:保证选民消除顾虑,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特殊情况可委托他人代写。 5)差额选举原则 选举中候选人的人数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选举。
6)选举权利保障原则 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 3、选举的民主程序 1)直接选举程序 ①成立选举委员会 居住状况 ②划分选区 划分原则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 每个选区选代表1—3人 ③选民登记——选举委员会把关 三加三减。选举日前20日发选民证。有意见向选委会申诉,不服选委会处理决定,可向法院起诉。对法院判决公民必须服从。 选民名单具有法律效力。
④ 提名并确定代表候选人 政党提名 提名方式 人民团体提名 10个以上选民联名推荐 差额选举(1/3—1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 ⑤介绍正式代表候选人 推荐者在选民小组会议上介绍,向选举委员会介绍。 ⑥投票选举 投票站投票 投票方式 选举大会投票 流动票箱投票
确定选举是否有效 选民是否过半数投票 代表候选人获得投票选民过半数 选举委员会宣布选举结果。 ⑦代表辞职与补选 ⑧对代表的监督与罢免(原选区30以上选民联名提出罢免要求) 2)间接选举程序 ①各级人大常委会主持选举 ②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确定(多于应选名额1/5-1/2) ③主席团主持选举大会,投票选举 ④确定、宣布选举结果 ⑤代表辞职与补选 ⑥对代表的监督与罢免(人大会议主席团或1/10以上代表)
本节思考题: 1、简述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简述我国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程序。 3、简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4、简述我国选举法关于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主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