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1k Views
作物病虫害防治. 第八章 油料作物病虫害. 油菜病害 一、油菜白锈病 二、油菜病毒病 三、油菜菌核病 四、油菜其它病害. 大豆病害 一、大豆病毒病 二、大豆灰斑病 三、大豆霜霉病 四、大豆胞囊线虫病. 花生病害 一、花生叶斑病. 知识目标: 了解油菜、大豆、花生主要病害的种类 理解常见 油菜、大豆、花生 病害的识别要点 掌握 油菜、大豆、花生 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应用 油菜、大豆、花生 病害的发生规律,制定防治措施 能够正确的防治 油菜、大豆、花生 病害. 一、油菜白锈病.
E N D
油菜病害 一、油菜白锈病 二、油菜病毒病 三、油菜菌核病 四、油菜其它病害 大豆病害 一、大豆病毒病 二、大豆灰斑病 三、大豆霜霉病 四、大豆胞囊线虫病 花生病害 一、花生叶斑病
知识目标: 了解油菜、大豆、花生主要病害的种类 理解常见油菜、大豆、花生病害的识别要点 掌握油菜、大豆、花生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应用油菜、大豆、花生病害的发生规律,制定防治措施 能够正确的防治油菜、大豆、花生病害
一、油菜白锈病 全国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以云南、贵州等高原地区和长江下游的省市发病较重。流行年份发病率达10%~50%。
一、油菜白锈病 (一)症状 茎、叶、花轴、花、种荚上均可受害; 叶片正面出现黄色至黄褐色的小斑点,背面形成白色、浓疱状的肿斑-疱斑。 茎秆、花轴受害后产生圆形、长圆形、短条状的白色疱斑,同时病组织畸形、肿大、卷曲成为“龙头状。
一、油菜白锈病 (二)、病原 (Albugo candida) 分类地位:鞭毛菌亚门-白锈菌属 形态 疱斑中的白粉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棍棒状,其上着生孢子囊,孢子囊圆形,串生。孢囊梗在寄主表皮下成栅状排列,图1孢子囊萌发 形成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图2。有性时 期形成卵孢子,表面有脊状突起,球 形,黄褐色,壁厚,图3。
一、油菜白锈病 (三)、发病规律 初侵染源: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肥料中越冬;卵孢子也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 ,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白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只要水分充足,就能不断发生,连续为害。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
一、油菜白锈病 • (四)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农药防治 • 1﹒农业防治: • 减少菌源量 :轮作 ;栽培防病 ;合理施肥 ;开沟排水 ;选育抗病品种 。 • 2﹒药剂防治 • 初花期病株率在10%以上时,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二、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在我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南方冬油莱区发病重。长江流域冬油菜产区发病率达10%~30%,含油量降低。此外,感病油菜易感染菌核病和霜霉病等其他病害。
一、油菜病毒病 (一)症状 不同类型油菜的症状差别很大:典型症状为 (1)甘蓝型油菜症状 叶片上产生黄斑、枯斑和花叶;成株期茎秆上产生条斑、轮纹斑和点状枯斑。如中、下图所示。 (2)白菜型和介菜型油菜症状 苗期为花叶和皱缩,成株 期为矮化。如上图所示。
一、油菜病毒病 (二)病原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芜菁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可由汁液传播或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烟草花叶病毒可由汁液、土壤和线虫传毒。
一、油菜白锈病 (三)发病规律 越冬越夏: 冬油菜区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莱和十字花科杂草上越夏。秋季蚜虫先传播到十字花科蔬菜上,再传入油菜。油菜子叶期至抽薹期均可感病。春季旬均温达到10℃以上时,感病植株逐渐显症; 初侵染源: 在春油菜区和夏油菜区,病毒主要来自十字花科蔬菜留种田;冬油菜区的主要毒源作物是播种早的萝卜和大白菜。 传染: TuMV和CMV的传毒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等。 发病条件: 1﹒品种 各种类型油菜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 2﹒播种期 冬油菜区病毒病发生率随播种期延迟而降低。 3﹒气温和降雨量 秋季月均温达15~20℃有利于蚜虫迁飞传毒、病毒增殖和病害显症;油菜苗期的降雨量与苗期发病率呈负相关。 4﹒毒源作物面积大,毒源作物发病率高,油菜发病重。
一、油菜病毒病 (三)防治措施 采取选用抗病品种、防治蚜虫、加强栽培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重点预防苗期感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当推迟播种期。 2﹒防治蚜虫 :在油菜出苗前至幼苗五叶期间,加强对油菜地附近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的防治,减少有翅蚜向油菜地的迁移数量;黄板诱蚜,用银灰、乳白或黑色膜覆盖油菜行间,或用色膜带挂在油菜地,驱蚜;及时防治油菜田蚜虫。
三、油菜菌核病 全国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南方冬油菜区和东北春油菜区发生较为普遍。一般发病率为10%-30%。
一、油菜菌核病 (一)症状 病菌可在苗期至成株期侵 染油菜地上各部分,以茎秆发 病的损失最重,发病多从下部叶、茎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叶、茎发展。 诊断要点:叶斑灰褐色至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全叶腐烂,上面长出绵絮状白色菌丝,茎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三、油菜菌核病 (二)病原 油菜菌核病病菌1.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2.子囊盘切面3.子囊、子囊孢子和侧丝。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
三、油菜菌核病 (三)发病规律 越夏、越冬: 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越冬菌核是病害的初侵染源。 传播: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菌核可随种子的调运而传播。 发病条件:温度20℃左右,湿度80%利于发病;油菜成熟前20天降雨量大,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春季低温多雨和风大,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三、油菜菌核病 (四)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水旱轮作或与大、小麦轮作;清除病残体,秋季深耕,春季中耕培土,摘除下部老黄叶,并带出田间;多施钾肥或草木灰,开沟排水。 2.药剂防治 花期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l000-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l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l-2次。
四、油菜其它病害 油菜霜霉病
四、油菜其它病害 油菜花而不病
四、油菜其它病害 油菜冻害
四、油菜其它病害 油菜缺氮
大豆病毒病 农业防治: 种子田应与大豆生产田及其他作物田隔离l00 m以上,防止病毒传播; 避免晚播,大豆易感病期要避开蚜虫高峰期;采用大豆与高秆作物间作可减轻蚜虫危害从而减轻发病。 防治措施
大豆病毒病 • 加强种子检疫: 在调运种子或进行品种资源交换时,会引进非本地病毒或株系,从而扩大病害流行的范围和流行的程度。因此,在引种时,对引进的种子要先隔离种植,从无病株上留取无病毒的种子繁殖。 防治措施
大豆病毒病 • 治蚜防病: 大豆花叶病发生流行与蚜虫数量、蚜虫为害高峰期出现早晚关系密切,在蚜虫发生期: 可选用1.5%乐果粉剂22.5-30.0 kg/hm²喷粉; 或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 用银灰薄膜放置田间驱蚜,防病效果达80%。 防治措施
二、大豆灰斑病 诊断要点: 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 潮湿时在叶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层。
二、大豆灰斑病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尾孢属。
二、大豆灰斑病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对控制大豆灰斑病发生效果显著; 合理轮作,避免重茬; 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 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和翻耕,减少越冬菌量。 药剂防治: 在发病始期或结荚盛期喷药防治。 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或75%百菌清;或70%甲基硫菌灵。每隔7d喷一次,连续喷两次。
大豆病害 三、大豆霜霉病 反面 正面
大豆病害 三、大豆霜霉病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霜霉属。
2 1 一、花生叶斑病 均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 黑斑病菌为球座尾孢Cercospora personata; 褐斑病菌为花生尾孢菌C.arachidicola 黑斑病菌子座主要生于叶斑背面;分生孢子梗丛生、褐色;分生孢子短粗,褐色,分隔少,多数为3~5个。 褐斑病菌子座主要生在叶斑正面,不明显。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黄褐色较细长;分生孢子细长,无色或淡褐色,分隔多,多数为5~7个。 花生叶斑病 1.黑斑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褐斑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措施 一、花生叶斑病 以农业防治为主,消灭初侵染菌源,选用抗病品种,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花生收获后要尽量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及时翻耕,实行轮作。 (2)药剂防治 选75%百菌清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还可选30%百科;40%大富丹;50%丰米;12.5%速保利;80%喷克;75%代森锰锌;50%胶体硫等药剂,喷药时加入0.1%助杀或害利平做展着剂。
大豆虫害 一、大豆食心虫 二、草地螟 三、豆荚螟 油菜虫害 一、油菜潜叶蝇 二、油菜菜粉蝶 三、油菜菜蝽 油料作物其它害虫 一、菜蛾 二、黄曲条跳甲
知识目标: 了解油菜、大豆主要害虫的种类 理解常见油菜、大豆害虫的识别要点 掌握油菜、大豆主要害虫的防治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应用油菜、大豆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防治措施 能够正确的防治油菜、大豆害虫
一、油菜潜叶蝇 属于双翅目,潜蝇科。除西藏外, 全国都有发生。 1.为害特点 寄主范围广,食性很杂。成虫取食形成刻点;幼虫在叶片上下表皮间潜食叶肉,形成黄白色或白色弯曲虫道,严重时虫道连通,叶肉大部食光,叶片桔黄早落。
一、油菜潜叶蝇 2.形态识别 成虫 头部黄褐色,触角黑色,共3节。复眼红褐色至黑褐色。胸腹部灰黑色,胸部隆起,背部有4对粗大背鬃,小盾片三角形。足黑色,翅半透明有紫色反光。
一、油菜潜叶蝇 2.形态识别 幼虫蛆状,乳白色至 黄白色。头小,口钩黑色。
一、油菜潜叶蝇 3.生活习性 成虫多在晴朗白天活动,吸食花蜜或茎叶汁液。夜晚及风雨日则栖息在植株或其他隐蔽处。卵散产于嫩叶叶背边缘或叶尖附近。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片表皮,在被刺破小孔内产卵1粒。卵期4~9天,卵孵化后幼虫即潜入叶片组织取食叶肉,形成虫道,在虫道末端化蛹,化蛹时咬破虫道表皮与外界相通。
一、油菜潜叶蝇 4.发生条件 油菜潜叶蝇较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夏季35℃以上便不能成活而以蛹越夏,常在春秋两季为害。
油菜害虫 一、油菜潜叶蝇 5.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摘除带虫脚叶,早春及时清除杂草,摘除底层老黄叶,减少虫源。 ②灌水灭蛹,在化蛹高蜂,适时灌水,能起到灭蛹作用。 (2)毒糖液诱杀成虫 用甘薯、胡萝卜煮汁(或30%糖液),加0.05%敌百虫,每10m2油菜地喷10~20株,隔3~5天喷1次,共喷4~5次,诱杀成虫。
油菜害虫 一、油菜潜叶蝇 5.防治措施 (3).药剂防治 在幼虫刚出现为害时,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油菜害虫 二、菜粉蝶(菜青虫)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属于鳞翅目,粉蝶科。 1.为害特点 幼虫为害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叶片,造成缺刻和空洞,严重时吃光全叶,仅剩叶脉。
油菜害虫 二、菜粉蝶 2.形态识别 成虫 体长12~20毫米,翅展 45~55mm,体灰褐色。前翅白色,近基部灰黑色,顶角有近三角形黑斑,雌蝶前翅有2个显著的黑色园斑,雄虫仅有1个显著的黑色园斑。后翅白色,前缘有二个黑斑。 菜粉蝶成虫(上雌虫 ;下雄虫)。 卵如瓶状,初产时淡黄色。
油菜害虫 二、菜粉蝶 2.形态识别 幼虫5龄,体青绿色,腹面淡绿色,体表密布褐色瘤状小突起,其上生细毛,背中线黄色,沿气门线有1列黄斑。菜粉蝶幼虫左图。 蛹纺锤形,绿黄色或棕褐色,体背有3个角状突起,头部前端中央有1个短而直的管状突起。蛹右图。
油菜害虫 二、菜粉蝶 3.生活习性 1年发生3~9代,以蛹在枯叶、墙壁、树缝及其他物体上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出现成虫。成虫夜晚栖息在植株上,白天活动,以晴天无风的中午最活跃。成虫产卵时对含有芥子油的甘蓝型油菜有很强的趋性,卵散产于叶背面。幼龄幼虫受惊后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大龄幼虫受惊后有卷曲落地的习性。4~6月和8~9月为幼虫发生盛期,发育适温为20~25℃。
油菜害虫 二、菜粉蝶 4.发生条件 菜青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7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