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likes | 241 Views
國際化. 有一些學者認對為美國 skilled-workers 需求的增加 , 部份是因為美國經濟的國際化 進出口佔 GDP 1970: 8% 1996:19% 和低度發展的國家貿易是增加的主因 1996: 低度發展國家就佔總進口 40%. 傾向出口勝過進口. worker 從事進口產業 : 低教育者 worker 從事出口產業 : 高教育者 進口會對技能少的勞工造成傷害 出口對有技能的勞工有利. 需求影響. 外國消費者增加對美國 skilled worker 所生產的產品的需求 →對 skilled worker 需求會增加
E N D
國際化 • 有一些學者認對為美國skilled-workers需求的增加,部份是因為美國經濟的國際化 • 進出口佔GDP 1970: 8% 1996:19% • 和低度發展的國家貿易是增加的主因 1996:低度發展國家就佔總進口40%
傾向出口勝過進口 • worker從事進口產業:低教育者 • worker從事出口產業:高教育者 • 進口會對技能少的勞工造成傷害 出口對有技能的勞工有利
需求影響 • 外國消費者增加對美國skilled worker所生產的產品的需求 →對skilled worker需求會增加 • 美國消費者增加對外國unskilled worker所生產的產品的需求 →對美國unskilled worker需求會減少 雇用較少人,國外生產成本較低 • 貿易增加:對skilled worker需求↑ unskilled worker需求↓
易受進口打擊的產業 汽車和鋼鐵 • 密集 • 工會化 • 相對高的薪資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偏向技術性勞動的技術改變 • 技術進步:替代unskilled worker 和 skilled worker(高教育)互補 所以 ,unskilled worker需求↓ skilled worker需求↑
新科技pc • 勞動市場對擁有使用新傳播資訊科技技能者的需求上升,因此推升這少部分菁英的薪資所得 • 另一方面,資訊科技對低知識密度的勞動力產生了替代效果,進一步壓低已屬薪資中低層的 藍領生產勞工與勞力密集服務業工人的薪資所得,此一過程被統稱為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 而此消彼長的結果,就是造成資訊經濟生產模式中薪資不平等的擴大。
反對者 • 傳播資訊科技的使用與薪資間的因果關係甚難論斷 • 很大部分可能是薪資與在組織中地位之高低以及工作性質決定了pc的使用, 而不是前者決定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