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525 Views
蔬菜 報告 — 山葵、菊苣. 園藝二乙 19 顏 廷樺. 山葵. 英名: horseradish 學名: Wasabia japonica 科別:十字花科 別稱:哇沙密. 山葵.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 栽培 歷史: 日據時代,日本人引進台灣阿里山大量栽培,再返銷日本。 直到今天,從嘉義竹崎鄉奮起湖到海拔2千公尺以上的阿里山都有栽植,栽培面積達數百公頃, 產品大多外銷日本。反而目前國內餐飲業所供應的芥末粉,是仰賴進口 ,而且大多是代替品「辣根」加工而成 。
E N D
蔬菜報告—山葵、菊苣 園藝二乙 19 顏廷樺
山葵 英名:horseradish 學名:Wasabia japonica 科別:十字花科 別稱:哇沙密
山葵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 栽培歷史:日據時代,日本人引進台灣阿里山大量栽培,再返銷日本。直到今天,從嘉義竹崎鄉奮起湖到海拔2千公尺以上的阿里山都有栽植,栽培面積達數百公頃,產品大多外銷日本。反而目前國內餐飲業所供應的芥末粉,是仰賴進口,而且大多是代替品「辣根」加工而成。 食用方式:山葵莖、根磨成芥末內含大量蛋白質,是高熱量佐料。亦可醃漬食物或烹調速食湯。葉片可炒、炸。獨特的辛辣味具有殺菌作用,能促進食慾、發汗防腐、利尿、清血等食療功效、加工食品方面是天然的辛辣添加物。 醫療效用:促食慾、防腐沙菌,外貼神經痛
山葵 莖:地下根莖細長節狀,有葉柄脫落痕跡,具有特殊香氣及辣味。 葉:簇生,基生葉叢聚短根莖上,心臟形有長葉柄,無毛至少許被毛,長 8~12 公分,近全緣,側脈先端處波形鋸齒狀,柄長 8~12 公分。 花:花莖自根莖長出,上長有小葉,花白色,著生於花莖頂端,每年 2~3 月開花。 果實:長角果膨大,圓柱形,蒴片主脈不明顯,不具分隔或分隔不完全,子葉內曲。
山葵 山葵必須生長或種植於山裡水質涼冷乾淨的地方,台灣的山葵利用阿里山的天然森林,採用林間栽培。 從嘉義竹崎鄉奮起湖到海拔兩千公尺以上的阿里山都有種植,栽培面積達數百公頃。 山葵喜陰、喜溼、喜肥、喜養,生長溫度約13~18度,在台灣,以阿里山的“雲霧帶”最為合適。
山葵 品種:山葵品種有旱地山葵、綠山葵、靜岡綠種、高井種、三寶種、達爾摩種、島根3號、台農1號。山葵根莖顏色有黑白2種,黑心品種味道較淺,白心品種味道較濃烈,品質較佳。
山葵 病害 腐敗病與白綉病,均發生於根部,發生病害時可用波爾多、大生、水銀劑噴射。 蟲害 青蟲、水棲昆蟲,除以人工捕捉撲滅其卵,消滅幼蟲與成蟲外,亦可使用砒酸石灰、馬拉松BHC、DDT粉灑布。
山葵 山葵種植後18~24個月即可採收。 採收時盡可能避開太陽直射,以免根莖因溫度升高而造成黑心,影響品質,故採收時最好選在傍晚
菊苣 英名:Chicory 學名:Cichorium intybus 科別:菊科 別稱:苦苣、苦菜
菊苣 原產地:歐洲 食用方式:用作蔬菜;根經烘烤磨碎後加入咖啡作增香添加劑或作咖啡的代用品;根煮熟後可塗上奶油食用,葉可做沙拉。有時用於咖啡的著色、增濃和增加苦味(紐奧良市人常常這樣做)。菊苣的嫩葉可以採收食用,但是軟化栽培的菊苣芽球主要用於生食。大型的芽球洗淨後把葉瓣剝下,整片葉沾醬,做成鮮美開胃的涼拌菜。小個芽球可整個食用。清洗時不能用熱沸水沖洗(經加溫後即變褐色變軟而苦),可炒、煮。外層有破損的外葉,洗淨後可用猛火爆炒,炒熟即食,不宜久放。
菊苣 醫療效用:野生菊苣花的浸劑對動物注射,可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並增強心臟活動(振幅加大而頻率減慢)。根可提高食欲,改善消化功能;高濃度的浸劑可增進胃分泌,但不增進平滑肌張力。根的乙醇或乙醚提取物有抗菌作用,。根還有輕瀉作用。種子有植物血球凝集素。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腎炎水腫;胃脹痛;提振食慾
菊苣 全體被硬毛。莖呈圓柱形,稍彎麯,表面灰綠色或帶紫色,具縱棱;斷面黃白色,中空。葉多破碎,灰緑色,莖中部的完整葉片呈大頭羽裂。頭狀花序5~13 個成短總狀排列。總苞圓筒狀,直徑5~6mm;苞片2 層,外層稍短或近等長,有腺毛;舌狀花藍色。瘦果倒卵形,有棱,頂端截形,被鱗片狀冠毛,長1~2mm,黃褐色或棕褐色。
菊苣 菊苣屬半耐寒性蔬菜,地上部能耐短期的-2~-1℃的低溫,而直根具有很強的抗寒能力,在北京地區用土埋住肉質根稍加覆蓋,只要不被霜雪直接接觸根皮,即能安全越冬。植株生長的溫度以17~20℃為最適,超過20℃時,同化機能減弱,超過30℃以上,則所累計的同化物質幾乎都被呼吸所消耗。但是,處於幼苗期的植株卻有較強的耐高溫能力,生長適溫為20~25℃,此階段如遇高溫30℃以上,會出現提早抽苔的現象。促成栽培軟化菊苣時期,適溫15~20℃,以18℃最佳。溫度過高芽球生長快,形成的芽球鬆散,不緊實,溫度過低則遲遲不能形成芽球,但不影響芽球的品質。
菊苣 菊苣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都需要濕潤的環境。播種後如土壤水分不足,會延遲發芽出苗時間。但在苗期,為了促進根係的發育,需適當控製水分,做到田間見濕見幹,植株發棵後,直根開始膨大,應保證水分的供給。 植株營養生長期需充足的光照,肉質根才能長得充實。促成(軟化)栽培時則需要黑暗的條件。 宜選擇肥沃疏鬆的沙壤土種植。菊苣對土壤的酸鹼性適應力較強,但過酸的土壤不利於其 生長。
菊苣 用於軟化栽培的品種:作軟化栽培用的品種,主根膨大成長圓錐性的肉質直根 乳黃色品種科拉德。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品種。軟化芽球非常整齊、緊湊,單芽球重150克,紡錘形。該品種休眠期較短,可用與早熟水栽軟化,品質極佳。梅切麗斯。從荷蘭引進的品種。軟化后的菊苣芽球非常整齊、緊湊,用作中晚熟和晚熟水栽軟化。軟化栽培前需經低溫貯藏處理。 特利勞夫。荷蘭引進的品種。肉直根需冷藏后再行軟化栽培。芽球緊湊,產量高,質量高,可不用土覆蓋,但不適宜水栽軟化。艾切利尼莎。從英國引進的品種。植株生長勢強,容易栽培,宜直播。軟化芽球整齊、肥厚,單芽重約100~150克,乳黃色。巴西白菊苣。從巴西引進。株根休眠期不明顯,軟化后的芽球較白。沃姆(即ZOOM)。是目前各國普遍使用的品種,軟化芽球奶白色,近似橢圓形、緊實、質脆嫩、口感好,單芽球重150~300克。株根沒有休眠期,挖根后可以直接進行軟化栽培,水培、土培、不用覆蓋均可。白河。日本品種。株根沒有休眠期,挖根后不用經過冷藏處理,可直接進行軟化栽培。 紅色芽球品種德國紅菊苣。從德國引進。肉質直根較細小,植株生長勢較弱,葉片綠中帶深紫紅色。促成栽培后芽球型較少,近橢圓形,葉肉紅紫色,主葉脈和葉鞘奶白色,質脆嫩,與乳黃色品種比較其苦味較淡,清甜味更濃,口感好,單芽球重30~80克,芽球見光后絨毛增多。法國紅菊苣。從法國及意大利引進。芽球較小,葉肉較厚,邊緣微皺,葉緣紫紅色,葉脈及近葉脈處的葉肉奶白色,味甘甜,質脆,優質。
菊苣 結球菊苣: 紅葉球品種其葉球鮮紅色,葉鞘部及主葉脈奶白色。種植這種類型時不能太深,要經常灌溉,并且要求晝夜溫差在10℃才能保證獲得顏色艷麗、葉球緊實的產品。現用的品種有:“美杜莎”F1。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早熟品種,耐熱、高產,外葉綠色,葉球紅色,緊實。從定植至收獲60~70天。適于密植,種植株行距30厘米×35厘米。艾利奧斯。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品種,植株較大,外葉綠色,葉較多,葉球大,圓球形,紅色。耐熱性較差,適于秋植。種植株行距40厘米×40厘米。西樂拉。從荷蘭引進的品種,早熟型。外葉少,綠色。葉球紅色,較小而緊湊。該品種耐熱性強,抽薹晚,適于露地及保護地栽培,也可以用塑料箱或花缽種植。露地栽培可密植,種植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吉尤利奧。從荷蘭引進的紅葉球品種。耐熱性較強,晚抽薹,產量較高。可于夏季栽培。種植株行距30×30厘米。古斯特。從荷蘭引進的品種。較耐熱,晚抽薹。植株中型,葉球圓球形,紅色,早熟。從定植至采收約65天。種植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塞薩拉爾。從荷蘭引進的品種。晚熟型,耐寒力強。植株較大,較直立,外葉綠色,葉球為圓球形,紅色。種植的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從定植至采收75天。法國紅菊苣。從法國引進的紅色葉球菊苣。較耐熱,晚抽薹,植株中型,外葉較多,綠色,葉鞘紫紅色,寬厚。葉球扁圓形,紫紅色。從定植至采收約70天。德國紅葉菊苣。從西德引進。晚熟型,耐寒力強。植株較大,外葉綠色,葉球在夏季栽培時較松散,紫紅色,葉鞘奶白色。可軟化栽培,軟化后的小菜球為紫紅色,鞘部白色,較小型。 綠色葉球品種樂培特。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品種。較耐熱,中早熟。葉球圓柱形,淺綠色,外葉少,株高約30~35厘米。種植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皮羅托。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品種,中晚熟。葉球圓柱形,深綠色,外葉少,株高35~40厘米,種植株行距30厘米×35厘米。從定植至收獲70~80天。斯卡皮亞。從荷蘭引進的早熟品種。可用于軟化栽培。葉球圓柱形,淺綠色,外葉小,株高30~35厘米。可夏種。種植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從定植至收獲約60天。龐喬。從荷蘭引進的中晚熟品種。植株較直立。株高35~40厘米。種植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從定植至收獲約70天。柯士里塔斯。日本品種。植株較直立,株高35~40厘米。葉球紡錘形,黃綠色。從定植至收獲約需70天,不宜作軟化栽培。
菊苣 栽培技術:因種子細小,深耕後土表應整平,每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栽培不受季節限制最低氣溫在5度以上均可播種。有條播、育苗、撒播、切根四種方法繁殖。大草原或荒地可噴除草劑後進行撒播。 播種量:育苗法每畝100克,條播與撒播每畝400克;也可將肉質根切成2釐米長的小段(粗的可再垂直切成數片)進行催芽移栽,行距30釐米,株距10釐米。
菊苣 危害菊苣的病蟲很少,但在連年旱作,地下害蟲(如蠐螬等)較多的地塊,應在翻耕土地時消滅。
菊苣 收穫肉質根的工作務必在霜凍前完成。採收時用鐵鍬將整個肉質根挖起,不要挖傷根,不要有斷根留在土中。挖收工作要在無雨天進行,在天氣晴朗時晾曬2~3天,然後進行修整,去除黃老葉片,葉基部留3~5厘米的葉柄,切去其餘部分,切時注意不要傷及根冠的生長點。開始抽苔的根株要挑出去,整修時順手把大小根分別堆放,然後運至冷凍處。整修和運貯工作應在嚴寒前完成,切勿使肉質根受霜雪凍害,否則在促成(軟化)栽培時會因凍傷部位腐爛而造成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