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 太原市中心院心内科 陈小平. 心肺复苏研究内容. 复苏学又称为心肺脑复苏 (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 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 目的: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心肺脑复苏历史. 现代 CPCR: 1936 年 ----- 动物模型的建立( Negovsky ) 1956 年 ----- 电除颤( Zoll )

da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心肺复苏新进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肺复苏新进展 太原市中心院心内科 陈小平

  2. 心肺复苏研究内容 复苏学又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 目的: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3. 心肺脑复苏历史 • 现代CPCR: • 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Negovsky) • 1956年-----电除颤(Zoll) • 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Safar) •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Kouwenhoven) • 1966年-----定义了CPR(美国科学院) • 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胸泵学说及辅助方法,药物治疗,脑复苏 • 1985– CPR ,CPCR • 价格与效益评价阶段(近十年) • 2000 –(AHA)第一部国际CPR,ECC指南 • 2005 – 修订2000年CPR指南 • 2010.10.18 – AHA CPR,ECC新指南

  4. 心跳骤停的定义 • 心跳骤停的定义,而从不同的临床角度出发,心跳骤停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 • 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 • 美国AHA为冠心病患者心跳骤停所作的定义是:冠心病发病后1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脏骤停。 • Cecil 内科学第十六版则规定: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

  5. 心跳骤停的心电图分型 • 心室停搏(伴或不伴心房静止) • 心室颤动 • 心脏电机械分离

  6. 死 亡 • 临床死亡 • 标志——呼吸心搏停止 • 特点——可逆 • 生物学死亡 • 标志——脑死亡 • 特点——不可逆 • 临床死亡向生物学死亡发展

  7. 心跳骤停的常见病因

  8. 脑血流 心跳骤停后,细胞损伤的进程如何,主要 取决于最低氧供的供给程度。脑循环中断: 10秒---- 脑氧储备耗尽 20-30秒----脑电活动消失 4分钟---- 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5分钟---- 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6小时---- 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9. 各组织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 大脑-----4-6分钟 • 小脑-----10-15分钟 • 延髓-----20-25分钟 • 交感神经节----45-60分钟 •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 肝细胞-----1-2小时 • 肺组织-----大于2小时

  10. 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力 • 大脑-----4-6分钟 • 小脑-----10-15分钟 • 延髓-----20-25分钟 •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 肝细胞-----1-2小时 • 肺组织-----大于2小时 时间就是生命!

  11. 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心脏骤停后开始复苏的时间是成功的关键: ※ 4分钟内开始复苏者,约50%可被救活; ※ 4 ~6分钟开始复苏者,10%可以救活; ※ 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 ※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的可能性极小。

  12. 心肺复苏的进展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多大? 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无必要? 新指南中的心肺复苏术有什么调整? 现有一线药物的作用究竟如何?

  13. 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CR早期除颤早期紧急救治

  14. 完整的心肺复苏措施 • 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迅速建立有效的通气和人工循环,以保证脑组织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支持基本生命活动。 •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ACLS):使用药物或电技术(除颤或起搏)来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以维持生命活动。 • 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主要为脑复苏、原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心肺脑复苏为一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合作,但临场应变能力和抢救举措即BLS决定一切。

  15. 2010新指南的变动 基本生命支持(BLS):心肺复苏的优先次序 高级生命支持(ALS):低温治疗等 持续生命支持(PLS):复苏后管理

  16. BLS的实施 心肺复苏的ABCD Airway:开放气道 Breath:救生呼吸 无呼吸—给予两次人工呼吸 —1次/5-6s——每两分钟检查一次脉搏 Circulation:人工循环 Difibrillation:除颤 2005年心肺脑复苏流程: 评估意识状态 启动急症医疗 服务系统(EMS)

  17. 急救复苏人员所面临的问题 新培训的抢救人员进行两次有效呼吸所需时间平均为:16s!(无气管插管的情况下) 多数人常常在触摸大动脉搏动及心外按压点的确认时花费不必要的时间 大多数现场人员因为需要口对口呼吸而不愿意参与抢救 口对口人工通气是否还适用呢?

  18. 2010年新CPR指南又有哪些方面的改良呢?

  19. BLS的实施 一旦判定患者存在异常呼吸,急救者应当立刻进行心脏胸外按压!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正常呼吸 不要被早期心跳骤停所带来的喘息所混淆。 如果存在判断困难,则直接判定患者有异常呼吸。

  20. 新指南的亮点 “A - B- C”步骤更 改为“C - A - B” 2010年AHA的CPR和ECC指南最新变化是将成人和儿童患者(不包括新生儿)基本生命支持(BLS)中“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步骤更改为“CAB”(胸外按压、气道、呼吸) 更注重循环!

  21. 新指南的亮点 HANDS ONLY ! 在非医疗人员的抢救者中,推广单纯心外按压的抢救方式 发现病患后单纯以大于100次/分 的频率按压 CPR前12分钟内口对口通气是不必要的 Chest, 1995 Ann Emerg Med,1995 Circulation,1994

  22. HANDS ONLY ! No more looking ,listening and feeling Push a little harder Push a little faster Don’t stop push!

  23. 除颤时间与抢救成功率 时间(分) 成功率(%) 院前急救人员 12 4 消防队员 9 6 警察 <6 58 赌场人员 <3 74 心跳骤停------室颤;最有效手段是电除颤; ------在数分钟内--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 除颤能量:1次除颤,双相波200J

  24. Time is life 时间每过一分钟, 转复成功率将降低10%!

  25. ALS :人工通气 • 应尽可能进行气管插管,并建议使用Combitube管(放置于口咽腔,可不加选择地隔离气道用于通气)和喉罩导气管 (LMA)。 • 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和监测气管插管位置和复苏效果。 • 降低频率、避免过度通气 潮气量<500ml, 通气时间为1秒 心脏按压与通气比率(30:2) 8~10次/分钟

  26. ALS :急救药物 • 肾上腺素静脉/树内注射剂量: 每 3-5 分钟 1 mg • 血管升压素静脉/树内剂量: 40 个单位即可替代首剂量或第二次剂量的肾上腺素 • 胺碘酮静脉内剂量: 首剂量:300 mg 推注。第二次剂量:150 mg。 阿托品已不推荐常规使用于缓慢心律

  27. ALS :纠正病理状态 消除诱因: 低血容量 张力性气胸 低氧血症 心包填塞 酸中毒 中毒 血钾水平 肺栓塞 低温 心肌梗塞

  28. PLS : 应用生理参数仪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胸外按压放松时 动脉压力或 中心静脉血氧 饱和度(ScvO2)。

  29. 亚低温治疗 复苏中和复苏后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改善心跳骤停患者的预后和神经功能,越早越好! 方法:头部置冰帽,冰敷体表大血管,冰毯,人工冬眠 采取低32-34°C 维持12-24 hr

  30. 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至关重要 • 碳酸氢钠的适应证 有效通气及胸外心脏按压10分钟后 PH值仍低于 7.2; 心脏骤停前即已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伴有严重的高钾血症。 • 有气管插管的也可利用气管内给药,可经气管给药的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 • 心腔内注射不仅打断胸外心脏按压,而且有损伤冠状动脉和心肌,甚至引起心包积血、气胸等危险性。只有在紧急情况下,静脉和气管内给药的途径无法建立时,才考虑心腔内给药。

  31. 小 结 1.心肺复苏应争分抢秒。Time is everything! Time is life! 2. 最为重要的措施是胸按压和电复律。不要停手,减少停手时间(hand-off time) 3.保证生命链不断裂,同时兼顾保护心、肺、脑、肾功能。

  32. 谢 谢 THANK YOU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