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四大古文明~印度

四大古文明~印度. 資料來源: 1.古文明的傳承--印度歷史 (1) http://big5.ccnt.com.cn/china/qiaox-qiaor/luj-ush/yindu-11.htm 2.外國史地 http://homework.wtuc.edu.tw/~wenlurg/forghis/index.htm. 名稱. 今天的 “ 印度 ” 一詞是唐代高僧玄奘首創。他在巨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 “ 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 印度 ” 一稱就此而生。. 地形.

da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四大古文明~印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大古文明~印度 資料來源: 1.古文明的傳承--印度歷史 (1) http://big5.ccnt.com.cn/china/qiaox-qiaor/luj-ush/yindu-11.htm 2.外國史地 http://homework.wtuc.edu.tw/~wenlurg/forghis/index.htm

  2. 名稱 • 今天的“印度”一詞是唐代高僧玄奘首創。他在巨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一稱就此而生。

  3. 地形 • 由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大區。(1)德干高原:包括半島部份及半島東南的錫蘭島。 (2)印度大平原:介於德干高原和北部高山之間。 (3)北部高山區:即喜馬拉雅山區。

  4. 氣候 • 印度領土廣大,位處北回歸線兩側(6°N~37°N),基本上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冬季也因北方高山的屏障而不冷。但因降雨量的不均,而出現不同的氣候類型。一年約可分為三季:(1)雨季(6~10月 ) (2)涼季(11~2月) (3)熱季(3~5月)

  5. 遠古先民 • 在距今約50萬年前﹐印度就有了遠古先民﹐他們過著刀耕火種﹑漁獵采集的生活。到了公元前2500-1700年﹐印度人創造了著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即“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的主人是達羅毗荼人﹐他們的生產力在當時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6. 吠陀時期 •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雅利安人來到了印度河流域﹐創造出了超過以往的高度發達文明,史稱「吠陀時期」。

  7. 聖典 • 雅利安人最早的功績就是創造出了詩歌總集四部吠陀﹐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吠陀”意即“神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是雅利安人的聖典。這四部吠陀也是印度歷史上最早的文學作品。

  8. 兩大史詩 • 吠陀文學之後﹐印度出現了兩大史詩﹐即《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世界上最長史詩)。兩部史詩反映了雅利安人告別了游牧生活﹐建立起復雜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社會現實。

  9. 種姓制度(一) • 種姓(Caste)的字義,是經由葡萄牙語中的「血統」的意義而來。後經印度人將其意思引伸為「顏色」,亦即皮膚的顏色而言。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為確保自己的血統不被原住民「污染」,且便於統治印度人民,於是制定了一套政教合一,規範社會的種姓制度。

  10. 種姓制度(二) • 依宗教觀點及職守,將人分成四個階層。最上層是婆羅門(Brahmana),包括僧侶和有學問的人。古來祭司在婆羅門教的儀式中,居極重要的地位,因此這個階層被視為聖潔的象徵。次為涵蓋貴族和武士的剎帝利(Kshatriyas)階層。再來是吠舍(Vai-sya),包括商人和地主。第四階層是首陀羅(Su-dra),僕役和手工匠人都屬此類。

  11. 恆河 • 長約2,700公里,就世界範圍來說,還算不上是大的河流,可是,在眾多虔誠的印度教徒心目中,它卻是條「聖河」。神聖的恆河是他們永恆生命的象徵。印度教的傳說是:濕婆神在「神山」修行,長年苦修,得道成大神。他乘騎白色神牛,雲遊四方,拯救受苦難的蒼生。此外,據說濕婆神和他的妻子在湖中沐浴,使湖水變得神奇非凡,聖水貯在瓶裡,可以終年不腐;如果能在聖水裡沐浴,可以祛病消災,延年益壽。

  12. 孔雀王朝 • 西元前四世紀,印度產生一傑出人物旃陀羅笈多,原是摩揭陀王國(自西元前六世紀中葉以來,有數世紀之久,摩揭陀居於重要地位,控制恆河下游和恆河三角洲)國王庶出之子,後為其族人所逐,逃亡於印度河流域。適值亞歷山大東征,在其西回逝世後,旃陀羅笈多趁機攻奪印度河流域上馬其頓人建立的各堡壘,領兵東征摩揭陀王國,統一印度北部,首都在華氏城(今巴特那)是印度著名的孔雀王朝建立之始。領土南到印度中部,東到孟加拉灣,西包括阿富汗大部。

  13. 阿育王 • 是第一個有完整資料的印度統治者,統一印度大部份地區(印度第一次出現幾乎統一的國家),國勢強大,國土達中亞。社會及經濟組織與管制很嚴密,並且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據說有70萬軍隊,9000頭大象和一萬輛戰車)。性情原很暴戾,即位後第九年,率軍遠征羯陵加,在激戰後征服此地。根據阿育王自己的敘述:「有15萬人被俘虜,10萬人戰死在這場戰役中。」這場血淋淋的戰爭改變了阿育王的一生。

  14. 由於受到佛教教義中戒殺生的影響,他誓言不再戰爭,並把他的一生及其帝國的資源奉獻於宣揚佛陀的教誨。改信佛教後,廣行仁政,到處豎立勸善規過的石柱,愛民如子成著名的仁君。他組織一個宣傳佛教的團體,此團體走遍整個印度半島及錫蘭,可能也傳到東南亞、西亞、北非、東歐等;希臘城邦的貴族曾接見這些來自印度的佛教僧侶。由於阿育王的努力,使佛教不僅只是印度的地區性宗教,也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從前他因擁有一大帝國為傲,而今則因宣揚佛教而備顯榮耀。從阿育王的碑文中反映出其王者風範和人道胸懷。他從不厭倦對改善百姓物質和精神上的努力,而且不只是傳教,也實踐宗教寬容的精神。對於發展印度的建築和藝術有卓越貢獻。由於受到佛教教義中戒殺生的影響,他誓言不再戰爭,並把他的一生及其帝國的資源奉獻於宣揚佛陀的教誨。改信佛教後,廣行仁政,到處豎立勸善規過的石柱,愛民如子成著名的仁君。他組織一個宣傳佛教的團體,此團體走遍整個印度半島及錫蘭,可能也傳到東南亞、西亞、北非、東歐等;希臘城邦的貴族曾接見這些來自印度的佛教僧侶。由於阿育王的努力,使佛教不僅只是印度的地區性宗教,也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從前他因擁有一大帝國為傲,而今則因宣揚佛教而備顯榮耀。從阿育王的碑文中反映出其王者風範和人道胸懷。他從不厭倦對改善百姓物質和精神上的努力,而且不只是傳教,也實踐宗教寬容的精神。對於發展印度的建築和藝術有卓越貢獻。

  15. 笈多王朝(四到六世紀) • 西元四世紀初,孔雀王朝後裔旃陀羅笈多,他征討眾多鄰近邦國,以華氏城為首都(古孔雀帝國時代的城市)建立強大的帝國。於恆河流域一帶稱王,是笈多王朝之始(基本上是一個北印度的帝國)。 • 笈多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或古典時代,藝術、文學和科學均十分發達。極盛時期,有東晉高僧法顯曾至印度,著有《佛國記》,對笈多王朝有很傳神的描述。西元五世紀,在恆河中游南岸的比哈爾建築那爛陀寺 ,內有宏偉的圖書館、天文台等,召集僧侶一萬多,專門從事高級學術研究,所以那爛陀一時成為高級學術研究中心。 • 笈多時代之後(六至八世紀)儘管笈多帝國已消逝,但給予後人的遺產卻十分豐富。

  16. 佛教 • 西元前五至六世紀間,因反對種姓制度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宗教方面的最大發展佛教的興起,可視為對婆羅門教過於重視種姓制度的改革運動。 • 佛教的基本主張,在大體上認為宇宙本是不增不減和不生不滅的。世間的一切只是現象的變化,無常亦無我。釋迦牟尼除提倡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即鼓勵一般人從事純正生活,克制情慾、消除愚昧、而不損人利己),此外還主張人人平等,人人獨立,而不隸屬於任何階級。 

  17. 佛教的創立者是悉達瞿曇,又名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原義是「釋迦 the Sakyas中的聖者」 the Sage of the Sakyas。釋迦為其氏族的名稱),原為印度北部迦毘羅衛 (現尼泊爾南部)小王國的王子(他誕生時曾有預言謂其或為世界統治者,或為世界教師。出生七日,其母即死,素來悲天憫人),從小學會各種武藝,且長於辭令,能讀善寫,15歲被其父淨飯王立為太子,17歲娶妻生子。

  18. 後感人生生、老、病、死等痛苦,29歲離家出外修行,最初到鄰國摩揭陀 Magha境內一座高山上苦修,歷時6年,無法找出解除痛苦的答案,下山南至迦耶地方,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7天,頓然有悟,洞澈事理的根源,心中煩惱盡除,時年35歲。此後以超度眾生為務,到處傳教(多在恆河平原一帶,收徒不分階級及宗教信仰,八十歲時逝世),信徒尊稱他為佛陀,原意為大澈大悟者,此佛教的起源。

  19. 佛教的盛行 • 佛教真正盛行在釋迦牟尼逝後兩百餘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據說因為即位前與兄弟間的權力鬥爭,後來又因征伐孟加拉灣地區的戰爭殺戮過多,深自懺悔,因而皈依佛教,不僅以佛教教義做為個人人生的指引,而且也用為治國的原則。西元前247年阿育王邀全國高僧數千在首都華氏城集會,將佛教教義分經(佛說的話)、律(教徒戒律)、論(菩薩解釋佛義)三種體裁寫下,稱「三藏,」 ,是佛教有正式經典之始。又派遣高僧分赴國內外弘揚佛法,鄰近的緬甸、錫蘭相繼改信佛教,從此大盛。

  20. 佛教的傳播 • 西元二世紀中葉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篤信佛教,曾邀高僧500人在喀什米爾 舉行宗教會議,議定統一教義、寫定經文。因為南方佛僧沒有出席,所以佛教從此分裂為南北兩大派,北派主張普渡眾生(有菩薩的思想,菩薩是已得道但為拯救眾生而遲遲不登涅槃的慈悲賢者),稱大乘佛教,後經大月氏傳入我國(傳播於日本、朝鮮、尼泊爾等地);南派主張自渡,稱小乘佛教,後經錫蘭傳往南洋各地(流行於錫蘭、緬甸、泰國和高棉等地)。

  21. 科學成就 • 古印度人已能計算相當大的數字,也知道求平方根和立方根數;他們用的是十進位法,而且有了「零」的觀念。古印度人的天文學和占星學相當有成就,知道地球以自己的地軸旋轉。 • 醫學方面,在吠陀時代即已有高度發展,留下一些治療的方法,人體解剖的技術也有相當的基礎,對於胚胎發展也有瞭解。

  22. 西元五至六世紀,有一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拉巴塔( Aryabhata),至今數學上尚有33項由他發明的定律,其中包括四次方程式的解答、三角學上的正弦數值等。天文學上也曾討論過日蝕、月蝕、夏至、冬至、歲差、地軸等問題。 • 西元六至七世紀,天文學家兼數學家婆羅摩笈多曾將天文學、幾何學、三角學等有關的許多定理、定律加以整理,嘉惠後學甚大。曾正確推算出日蝕、月蝕時間,計算出月球的直徑、面積等。印度人已能算出陽曆一年為365,3586805天,相當精確。

  23. 笈多王朝時代中,印度數學家利用0-9等數字來演算,後傳給回教徒,成現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笈多王朝的數學家也首先創用負號,是後來代數學發明的先聲。由於笈多王朝時代數學很發達,那時的波斯人就稱數學為「印度學」。笈多王朝時代中,印度數學家利用0-9等數字來演算,後傳給回教徒,成現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笈多王朝的數學家也首先創用負號,是後來代數學發明的先聲。由於笈多王朝時代數學很發達,那時的波斯人就稱數學為「印度學」。

  24. 藝術 • 繪畫、雕刻:近代考古學家曾在蘇爾丹見芷 Sultanganj 發現一尊笈多王朝時代的巨大佛像,是由一噸多重黃銅鑄造而成,可以代表笈多王朝雕塑藝術。壁畫以阿根陀 Ajanta地方的「美麗的菩薩」最有名。 • 工藝製造技術:已發明肥皂、水泥等製造方法,尤其煉鋼技術有獨精之處。德里公園有一鐵柱,經1000多年風吹雨打,至今不僅沒有毀損,柱上字跡上清晰可見,且未生鏽,現代歐美學者曾說:像如此巨大鋼柱,歐美各國非至十九世紀末葉,無法造出。

  25. 牛刀小試 • 「印度」的名稱由來? • 印度的地形? • 印度的氣候? • 簡單說明「吠陀時代」: • 什麼是「種姓制度」? • 說說看,你對佛教的了解: • 說說看,印度的科學成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