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24 Views
早期療育的行為學派 和教育方法. 01.1A 前言. 諸多因素持續強烈影響著孩子們的發展,並衝擊著教育的成效,包括遺傳障礙、生理和新陳代謝作用障礙、身體病弱、傳染病、中樞神經系統傷害,以及具有不良影響的不利環境。. 01.1A 前言. 不論單一或多重因素都能產生障礙或是淺藏著發展困難的危機,進而對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威脅其家庭運作的功能和幸福。 本章介紹廣為各類教育運用的行為學派策略,闡述期在早期療育方案中的運用,以及點出這些行為介入方案所面臨的挑戰。. 02.1B 教育界介入方案的基本理論. 03.2A 早期療育方案的歷史背景
E N D
01.1A前言 • 諸多因素持續強烈影響著孩子們的發展,並衝擊著教育的成效,包括遺傳障礙、生理和新陳代謝作用障礙、身體病弱、傳染病、中樞神經系統傷害,以及具有不良影響的不利環境。
01.1A前言 • 不論單一或多重因素都能產生障礙或是淺藏著發展困難的危機,進而對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威脅其家庭運作的功能和幸福。 • 本章介紹廣為各類教育運用的行為學派策略,闡述期在早期療育方案中的運用,以及點出這些行為介入方案所面臨的挑戰。
02.1B教育界介入方案的基本理論 • 03.2A早期療育方案的歷史背景 • 在1960年代,人權運動興起,期望建立啟蒙教育減少學習挫折,以徹底消滅美國的貧窮問題,任何異於常人的個體都擁有接受服務的權利,啟蒙教育機構突顯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正向的影響,若干因素促成教育方案的階段性發展,才能指出身心障礙兒童的需求。
02.1B教育界介入方案的基本理論 • 04.2B早期療育方案的歷史背景 • 在1970中期通過94-192公法,不論如何自由、如何適合障礙的學齡兒童,卻無法將所有障礙的學齡前嬰幼兒納入服務。 • 聯邦在1986年立法通過「殘障兒童早期教育方案」,開始對教育導向的介入方案發展的產生影響;之後更名為「身心障礙兒童早期教育方案」,支援了各類項目。
05.1C兒童障礙的本質 • 06.2C與正常兒童的教育相較之下,身心障礙兒童通常要求更多的照顧。不同的障礙類型,對兒童的能力有顯著不同的影響;即使是相同的障礙類型,也有不同嚴重程度的區別。 • 07.2D有四個橫跨不同障礙和嚴重程度的效應是必須注意的:
05.1C兒童障礙的本質 • 08.2E第一:身心障礙兒童往往需要依賴他人。相較於同年齡兒童,身心障礙的兒童依賴程度高,安全警覺和學習獨立技巧的能力皆明顯低落;除了這些明顯令人敗措的結果之外,身心障礙兒童因長期依賴性而習得無助,也會造成其他負面的結果。
05.1C兒童障礙的本質 • 09.2F第二:身心障礙兒童由於發展遲緩,導致年紀越大障礙越嚴重。由於各種發展上的障礙,隨著年齡增長,身心障礙兒童的各種能力和與同年齡兒童相較差距也隨之增加,導致身心障礙兒童逐漸地落後更多。存在的能力差異無法讓同伴接受,引來更多標籤、夠受孤立,減少參與同伴的活動。
05.1C兒童障礙的本質 • 10.2G第三:兒童的障礙經常妨礙他們從一般環境架構和互動中學習。1.無法從事社交活動或溝通互動,就會減少他們對社會學習的能力;2.無法模仿他們的同伴,而透過觀察同伴為學習管道;3.身體無法操作複雜玩具和物品,也因為缺乏遊戲減少對社會學習的能力;4.有一些身心障礙兒童雖能短暫的操弄玩具並和他人互動,但是時間過於短促,侷限他們持續學習的能力從而獲得有用的技巧。
05.1C兒童障礙的本質 • 11.2H第四:如果放棄介入,將使身心障礙兒童的障礙加重或產生伴隨性障礙。如:患有腦性麻痺的兒童如果沒有增進活動量,將產生萎縮。 • 12.2I總之,當身心障礙的兒童在有獨立自主的可能、能適齡發展以及在安全的條件之下時,不應允許孩子依賴他人。
13.1D行為理論 • 14.2J行為理論的基礎 • 行為模式是跟源於Skinner(1953)所主張的人類行為實驗分析論。 • 行為理論關心有機體的行為(如兒童行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 行為類型:反應行為、操作行為。 • 反應行為又分為在無制約反應之下的反射(非制約刺激)以及在制約反應下的為古典制約。
13.1D行為理論 • 14.2J行為理論的基礎 • 制約反應涉及非制約刺激(反射),是一種不能引發行為的刺激,經由重複動作,這個中性刺激將會獲得引發反應的能力,這樣的刺激即稱制約刺激。 • 就操作行為而言,行為和環境刺激在偶發背景裡的關係,有三個元素:1.顯示限制和反應區間的精確定義2.特定的結果3.環境的刺激
13.1D行為理論 • 14.2J行為理論的基礎 • 第一:行為結果四個直接關係:1.正增強2.負增強3.第Ⅰ型懲罰4.第Ⅱ型懲罰。 • 這些刺激至少已兩種形式呈現:情境事件和前置事件。 • 從行為理論觀點來看,個體行為是生理機制、學習歷程和環境的產生作用的結果。
13.1D行為理論 • 15.2K行為理論在教育導向介入中的貢獻 • 第一:讓介入者幫助父母了解他們孩子的行為,已有顯著的績效。 • 第二:增強與懲罰的原理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修正兒童的問題行為上:懲罰歷程分有:克制觀察(又可分非驅逐和驅逐)、反向刺激、過度校正(又可分訂正和補償)
13.1D行為理論 • 15.2K行為理論在教育導向介入中的貢獻 • 第三:行為理論的意涵建立了學習和教學觀念,涵蓋了四個不同的階段:習得─學習一個基本的技術。流暢─以自然或快速流暢的速率完成技術。保持─在停止指導後,能繼續表現該技術。普及化─在非教學情境之下完成技術。 • 第四:建立和轉化刺激控制的歷程,已經被採用做為發展教學的策略:回應塑造,就是找出較接近期待的回應做為增強。
13.1D行為理論 • 15.2K行為理論在教育導向介入中的貢獻 • 轉移刺激控制,即是轉移一個刺激到一個新的或希望的刺激;轉移控制歷程─命令示範、時間延宕、固定時間延宕、漸進時間延宕。延宕歷程又包含兩類學習模式─零秒和延宕模式。 • 第五:這些已經被運用的行為原則經常與其他領域和文獻結合,做為發展廣泛介入方案的基礎:全套課程發展、綜合評鑑和介入策略、有問題行為或溝通障礙的兒童設計的方案、綜合介入方案。
16.1E教育介入方案所面臨的挑戰 • 17.2L特殊目標或結果的挑戰 • 教育介入方案的定義是包含課程。課程有不同的定義,包括:(1)學習的內容(2)各種教學方法或學習經歷(3)辨別對學習者有重要意義的各部分內容的方法(4)在理論層面上組織其他三個元素。
16.1E教育介入方案所面臨的挑戰 • 17.2L特殊目標或結果的挑戰 • 行為理論面臨的挑戰:要學習什麼 • 兩個解決問題方法:(1)引用各發展理論中的一系列技巧(2)確認課程內容,分析兒童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要求和期待。 • Thurman的生態調和模式的三個獨立向度:(1)偏差,此向度區間視兒童的行為、兒童特質或以上兩者與不同環境所產生的結果(2)能力,這個向度的延伸是依照兒童習得的功能行為而定(3)容忍差異,此向度是關於個人與環境或社會的適應性。
16.1E教育介入方案所面臨的挑戰 • 17.2L特殊目標或結果的挑戰 • 根據Thurman和Widerstrom為增進生態調和而設計的歷程和介入計畫有三個目標:(1)改變個體的行為模式(2)改變這些個體的系統性差異(3)為個體能力和感知差異改變容忍系統。 • 應用生態調和模式計畫介入方案的歷程: • 找出主要影響兒童的重要環境。 • 列出環境中重要任務的明細。 • 評估兒童達成那些任務的能力。
16.1E教育介入方案所面臨的挑戰 • 17.2L特殊目標或結果的挑戰 • 評估動機變項和其他影響兒童達成任務的能力因素。 • 評估兒童的環境容忍度。 • 釐清兒童的行為和特性,何者超出可容忍的程度之外。 • 找出各個生態事物,達成時,將導致增加生態調和的能力。 • 找出達成各事物的策略。 • 紀錄達成監控的介入與其效力的評估。
16.1E教育介入方案所面臨的挑戰 • 18.2M影響兒童與環境充分互動的挑戰 • 除了兒童的基因、生物學、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兒童的經驗是塑造他們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 爲身心障礙兒童設計介入方案的計畫時,須盡量減少對發展有負面影響的經驗,增加正面影響的經驗。 • 如何達成每天在身心障礙兒童的主要活動中,提共正面影響:第一,在某種情況下提供密集的介入。第二,每日在治療中心提供兒童經驗,同時訓練和支持他們的父母和照顧者,持續幫助兒童在不同的環境互動中產生影響。
16.1E教育介入方案所面臨的挑戰 • 19.2N行為理論負面觀點的挑戰 • 持反對觀點的原因: • 對理論缺乏完整的理解。 • 對該理論的機械性和決定性的假設採負面反應。 • 對盛行於世的智力發展理論感興趣。 • 對於行為理論的侷限性持有偏差的見解。 • 假定其無法與其他世界觀結合。 • 某些介入實務精確規定的本質。 • 擁護者經常狂傲但無根據地呈現該理論和實踐。
16.1E教育介入方案所面臨的挑戰 • 20.2O廣泛生態環境影響的挑戰 • 兒童所處的自然環境比他們的社會或物質環境更為廣泛,這些廣泛的生態環境組成複雜的交互作用系統。在這廣泛的生態環境系統中,許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兒童發展正或負面的結果。 • 行為理論未被廣泛運用在設計大團體或已社區為單位的介入方案,它較常被運用在了解和操縱兒童周遭社會與物質環境間的交互作用。
21.1F其他環境的論點 • 22.2Puralnick的早期發展和危險因子模式 • Guralnick的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發展結果,三個主要部分:家庭模式、家庭特質和潛在壓力。 • 家庭模式被視為反應兒童結果的主因。組成家庭模式的三元素包括:親子互動的品質、兒童的家庭經驗和安全的環境。 • 家庭特質包括兩個廣泛的因果因素:父母的個人特質和非關障礙的兒童個性特質。 • 兒童障礙的潛在壓力,可能妨礙家庭模式的建立。Guralnick將潛在壓力分為四大類:
21.1F其他環境的論點 • 22.2Puralnick的早期發展和危險因子模式 • 第一類是了解障礙的成因,父母 • 可能需要各成面的資訊;第二類是可能導致兒童障礙的人際互動和家庭困難;第三類是資源的需要;第四類是信心威脅。 • Guralnick特別建議,介入方案應包含三個主要部分:資源提供、社會支持,以及資訊和服務。
23.1GDust和Trivette’s的資源本位方案 • 24.2Q資源本位(esource-based)的早期療育方案(Trivette, Dunst, & Deal,1997) • 早期療育的定義和資源本位的模式,建立在家庭和兒童深受各種生物系統影響的假設之上。 • 非正式的支援和延伸的資源加強了兒童及家庭的功能。 • 家庭和社區擁有同等的資產和優勢。
23.1GDust和Trivette’s的資源本位方案 • 24.2Q資源本位(esource-based)的早期療育方案(Trivette, Dunst, & Deal,1997) • 發展家庭的夥伴關係以及加強家庭作決定的能力,不同於倚賴專家的決定角色,選擇適合自己的早期療育方案。 • 機會包括「母親的正向人格和社會心理健康、母親的控制力(內在的)、母親的教育(於十五年)、一家之主的職業(專業的)、正常的生活、固定的配偶或夥伴,以及親職風格(支持性)。
23.1GDust和Trivette’s的資源本位方案 • 24.2Q資源本位(esource-based)的早期療育方案(Trivette, Dunst, & Deal,1997) • 這個模式有資源及服務的差別
23.1GDust和Trivette’s的資源本位方案 • 24.2Q資源本位(esource-based)的早期療育方案(Trivette, Dunst, & Deal,1997) • 資源本位模式的三個部分包括:支持性資源、社區資源網、社區空間運用。 • 支持性資源:個人社會網絡成員、協會團體、社區和專業方案,以及特殊服務。 • 社區資源網:發展一個社區網包括開發鄰近地區或鄉鎮的各種資源,藉由與家庭合作的方式完成。 • 社區空間運用:社區空間運用從認識到社區的特色和資源開始。
25.1H結論:早期療育概念 • 26.2Ruralnick和Gunst及Trivette這兩派學者表示,如何將生態系統環境運用在早期療育的工作。 • 介入方案必須找出家庭壓力的來源或造成危機的因素。 • 那些來自孩子的障礎或家庭特質所產生的壓力。
27.1I意涵 • 28.2S早期療育方案的意涵 • 正面:行為理論方案中,教導父母在早期療育中心以外的環境,保持與孩子的互動,持續行為方案的影響力。即使早期療育方案盡力連結社區所提供的各種機會,所構建的容量似乎仍嫌不足。 • 負面:造成兒童負面影響的經歷,例:長期虐待兒童、缺乏成人的照顧、社會刺激不足。早期療育的目的應為降低威脅兒童發展的因素。
27.1I意涵 • 28.2S早期療育方案的意涵 • 主要的意涵是,介入方案必須確認孩子所須協助增進的經驗,是他 \ 她受限於障礙而缺乏的經驗。 • 生態中的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家庭的功能和兒童的發展,例:貧窮家庭。外在的生態因素也有增進兒童成長的可能,例:機會因素。
29.1J未來的研究意涵 • 機會因素的基本資訊:評估那些因素組合要對孩子起作用、能給孩子充分發展 • 資源本位模式的影響 • 早期療育方案對家庭功能和兒童發展具有特別的影響力。 • 無法超越個別特性,早期療育工作者如何融入活動之中與家庭互動,將會產生一股影響力。 • 期待兒童參與,但孩子發展和那些活動有關
29.1J未來的研究意涵 • 這個研究應該建立在符合生態調和取向,以及能融入運用行為理論的實務運用上,包括教導實務工作者如何在活動中或日常生活的自然環境中運用行為理論。 • 確保早期療育實務工作不斷地追求新知識。研究及實務之間的差距,如何宣導研究結果,實務工作如何準備以及介入系統如何支援實務的革新的應用。
30.1K早期療育的未來 • 未來的介入方案很可能更強調個體化,這樣的假設邏輯和研究將會導引方案發展。增進個別化的原因有三: • 更加意識到單一介入方案不適用於所有孩子和家庭。 • 家庭的種族、人種、宗教觀和價值觀的多元化。 • 增加資源本位模式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