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28 Views
導論 : 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 全 彥 92107010 陳姿勻 92107026 陳瀞儀 92107040 張仟慧 92107030 楊皓如 92107024. 第一節非營利部門的建構. 非營利組織的共同使命 非營利組織的定義: 一、非營利組織 (nonprofit organization) 簡稱 NPO ,指的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之組織。 二、 Wolf 所歸納非營利組織五項特質: ( 一 ) 有服務大眾宗旨 ( 二 ) 不以營利為目標的組織結構
E N D
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 全 彥92107010 陳姿勻92107026 陳瀞儀92107040 張仟慧92107030 楊皓如92107024
第一節非營利部門的建構 • 非營利組織的共同使命 • 非營利組織的定義: 一、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簡稱 NPO,指的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之組織。 二、Wolf所歸納非營利組織五項特質: (一)有服務大眾宗旨 (二)不以營利為目標的組織結構 (三)有一個不致令個人利己營私的管理制度 (四)本身具有合法免稅地位 (五)具有可提供捐助人減(免)稅的合法地位
三、互惠型或內利型組織(mutual-benefit或 member-benefit) 四、台灣、英國、美國對非營利組織的代稱 五、非營利組織有時亦被稱為「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NGO。 • 第三部門的形成 (一)、歷史學觀點 (二)、經濟政治學觀點 (三)、社會學觀點
第二節 NPO的社會功能 • 範圍與類別 一、美國最大非營利聯合會『獨立部門』 二、
三、民法:社團法人VS財團法人 • 基本理念 • 社會角色 一、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角色 二、非營利部門的社會影響力
二、非營利部門的社會影響力 (一)、社區與非營利組織 Nisbet對社區下定義:「社區」包括其成員之間所形成的關係,如親密感、情緒、道德、承諾、社會凝聚力等,不僅只有意志或利益而已,更具有深層的心理依存感覺。 社區形成之因,是人們有限的資源與機會的限制而組成在一起,來解決單獨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 所以形成非營利組織以解決個別或集體性社會問題,成員基於共享歷史、參考價值、規範、地位分化的模式所形成的互相期待,產生社區居民獨特的社區關係,使得成員彼此明確地在系統性、互動性與依賴性的關係中,維持生活的日常功能。
(二) 非營利部門對社會的功能與影響 Hall(1987)以部門間的互動來做界定。他認為非營利組織所發揮的三種功能為: 1、執行國家委派的公共任務 2、提供國家和營利組織都不願提供的社會需求公共服務 3、影響國家、營利組織或其他非營利組織的政策方向 Milofsky(1979)由社區層次非營利組織的分析,主張該組織至少具有三種影響力: 1、社會力的發展 2、社區整合 3、人類最高層次需求目標的達成
吳忠吉(1992)曾提出台灣社會中出現的基金會,有下列五種功能:吳忠吉(1992)曾提出台灣社會中出現的基金會,有下列五種功能: 1、保護社會弱勢團體 2、改善社會風氣,扶正倫理價值 3、主動引導社會主張意見 4、在多元化社會意識形態中,維持各方面意見的平衡 5、提供資訊,服務社會
Smith(1991)歸納出志願部門對社會的重要影響可從下列各角度考量:Smith(1991)歸納出志願部門對社會的重要影響可從下列各角度考量: 1、提供會創新的實驗場域 2、提供道德補償性的社會定義 3、提供遊戲、娛樂的要素 4、提高社會整合的水準 5、具有社會適應緩衝器的功能 6、處理志願主義之社會創新角色議題 7、提供與允許個人能力與潛能充分發揮的機會 8、監督整體社會結構性發展 9、對經濟體系的支持 10、志願部門是社會潛在的儲備能量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 組織發展的階段 一、特色與工作任務 (一)開創期 (二)過渡期 (三)正式期 (四)僵化期或更新期
組織發展面臨的挑戰 Wolf (1994) 把這些挑戰歸納成四項重要任務: 一、訂定一個明確的公益宗旨 二、持續做組織價值的風險分析 三、確認並結合支持會眾 四、具有改弦易張的重整勇氣
一、訂定一個明確的公益宗旨 一個好的非營利組織宗旨,實在應具備下列幾個條件: (一)有公益使命的負擔 (二)廣泛到能包括組織所有要從事的活動 (三)能明確指出組織發展的方向和意圖 (四)能夠作為組織發展成功與否的評估指 標
二、持續做組織價值的風險分析 通常可以透過下列三種動作,來面對這項挑戰: (一)組織管理人員持續地採用具規劃性的行政 程序 (二)從務實和理想兩種觀點,來分析未來工作 的政策 (三)同時以組織的宗旨和永續性經營的角度, 來辯證每種活動的利弊得失
三、確認並結合支持會眾 非營利組織要達成其公眾服務的使命,必須要做到: (一)清楚界定並完整暸解各種支持會眾; (二)邀請並鼓勵支持會眾參與組織各層活動, 尤其是董(理)事會; (三)方案與活動的設計,必須扣緊服務對方對 象的實際需要。
四、具有改弦易張的重整勇氣 在公共(政府)`部門,僵化的情形極有可能發生,但因有來自民意代表、民間團體的壓力及各級政府內部考核的監督,使之至少可以透明化,且在評鑑考核的制度下,公立機構亦有重整或更新,甚至結束的可能。而民間的非營利組織,卻缺乏這種無論是由「市場」,或是「社會」,或是內不管控機制帶來的壓力,以致當組織逐漸持頹時,是否能夠發生如 Wolf (1990) 所主張的「有計畫的告別以往」 ,取消一些固有而不適當的活動,而進入組織更新期。
公信力與責信度 非營利組織具有服務社會大眾的公益使命,同時又是依賴社會大眾的捐輸營運,並享有「社會公器」的免稅地位,因此公信力可以說是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資產;如同榮譽是一個人的第二生命,公信力亦非非營利組織的維生要素。
報告完畢!!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