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61 Views
疟 疾. 一、概述. 定义: 疟疾是由于感受疟邪引起,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 。 疟有残虐之义。 《 明医指掌 》 作了较详细的说明:“疟之为状,焮热如炉,振寒如冰,头痛如破,咬牙嚼齿,有暴虐之势,从病从虐,故名疟。”. 概述. 病名: 殷虚甲骨文中就有“疟”字的记载。本病亦称为疟、痎疟、痁、痁疟,在民间又称为发脾寒、打摆子。 历史沿革: 《 内经 》 : 在 《 素问 》 中有 《 疟论 》 、 《 刺疟论 》 等专著,系统而详细地论述了疟疾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针灸治疗等。. 概述.
E N D
一、概述 定义: 疟疾是由于感受疟邪引起,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 。 疟有残虐之义。《明医指掌》作了较详细的说明:“疟之为状,焮热如炉,振寒如冰,头痛如破,咬牙嚼齿,有暴虐之势,从病从虐,故名疟。”
概述 病名: 殷虚甲骨文中就有“疟”字的记载。本病亦称为疟、痎疟、痁、痁疟,在民间又称为发脾寒、打摆子。 历史沿革: 《内经》:在《素问》中有《疟论》、《刺疟论》等专著,系统而详细地论述了疟疾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针灸治疗等。
概述 ☻指出病因是感受疟邪(气)。并认为疟气是盛虚更替的,疟气与卫气的相合相离引起症状的休作。 ☻在病机及症状方面,指出由于疟气所引起的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以致出现寒栗鼓颔,内外皆热等症状。 ☻在证候分类方面,根据寒热发作的秩序及寒热偏盛的不同,将疟疾分为寒疟、温疟、、瘅疟三种。 ☻明确指出必须提前治疗,但未记载药物。《素问·刺疟论》讨论了针刺疗法。
概述 汉代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蜀漆有治疟功效。 ☻《金匮·疟病脉证治》提出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并将疟疾日久不愈,在胁下结为癥瘕的证候称为疟母,以鳖甲煎丸治之。 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瘴疟、劳疟病名。在治疗上除用常山外,最早记载单独应用青蒿以及砒霜入丸药治疟。
概述 隋唐 ☻《诸病源候论》对多种疟病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论述,并提出间日疟病名,还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由“瘴湿毒气”所致,其病比一般疟疾为重。 ☻《千金要方》单独应用马鞭草治疟。 宋代 ☻《太平圣惠方》记载丰富的治疟方剂。
概述 ☻陈无择《三因方》首先提出疫疟病名,指明其特点为“病者发寒热,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金元 ☻张子和纠正了因食治疟的错误说法。并认为常山有致吐的副作用,非治疟均需吐出。否定了“无痰不成疟”的说法。还记载了公元1206 年一次疟疾大流行情况。 明清:对疟疾的临床表现、类证鉴别、预防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概述 ☻明·戴元礼指出了疟疾和其它往来寒热疾病的鉴别要点是寒热是否定时发作。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确定了较详细的治则,:“人壮盛者,宜单截也”,“人虚者,截补兼用也”,“疟久不愈者,先截而后补也”,“疟已后者,须调气血也”。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指出疟疾的南北差异,南方为疟疾的多发地区。 ☻清·韩善征明确提出三日疟病名,并认为其患病时间长及不致于骤死的特点。
概述 范围: 疟疾
二、病因病机 疟 舍于营气 盛虚更替,邪正 寒战壮热 邪 内搏五脏 交争,阴阳相移 休作有时 先寒后热,寒热相当 正疟 疟 正虚 劳疟 阳热偏盛,寒少热多 温疟 久 邪留 阳虚寒盛,寒多热少 寒疟 不 寒热偏颇,神昏谵语 瘴疟 愈 血瘀 疟母 传染流行,病及一方 疫疟 痰凝
病因病机 小结: ☻疟邪特点: ①舍于营气,伏藏于半表半里; ②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 ③盛虚更替; ④与卫气相集则发病,离则病休。
病因病机 ☻症状发作机理: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引起疟疾发作。 疟邪与卫气相集 入与阴争,阴盛阳虚,以致恶寒战栗; 出于阳争,阳盛阴虚,以致壮热头痛。 疟邪与卫气相离 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
病因病机 ☻病以时作机理: 疟邪具有盛虚更替的特性, 疟气之深浅,其行之迟速, 决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 表现病以时作的特点。 正如《素问·疟论》:“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藏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三、类证鉴别 1、疟疾与风温发热 2、疟疾与淋证发热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发作症状 ☻辨寒热偏盛、发病轻重、正气盛衰 2、辅助检查 血液或骨髓涂片找到疟原虫。 3、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基本治则 区分寒热虚实,予以温清补泻。
辨证论治 4、分型论治 正疟 主症: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间一二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注意:截疟方剂中以常山为主者最多,其有致吐作用,常配槟榔、乌梅、草果等和胃理气降逆之品。
辨证论治 温疟 主症: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注意:方中无截疟之药,应加青蒿以祛邪截疟,兼收清解里热之效。并可加柴胡和解祛邪。
辨证论治 寒疟 主症:热少寒多,口不渴,胸闷脘痞,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可和用截疟七宝饮。
辨证论治 热瘴 主症: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解表除瘴,消热保津。 方药:清瘴汤加减。 可和用青蒿素。
辨证论治 冷瘴 主症: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嗜睡不语,神志昏蒙,舌苔厚腻色白,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方药: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可和用青蒿素。
辨证论治 劳疟 主症:疟疾迁延日久,每遇劳累易发作。发时寒热较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少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何人饮加减。在发作时需加截疟药 疟母 主症:疟疾日久,胁下结块。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方药:鳖甲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