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我的家乡 —— 无为

我的家乡 —— 无为. 一、地名由来. 关于无为地名的来历,通常有两种说法。   其一以 《 太平寰宇记 》 为代表: 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即 曹操 征 孙权 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因号无为。无为城临濡须水上壖也。认为曹操与孙权在濡须(无为古地名,即今裕溪)一带交战,曹操因不能成功而感叹,因此得名。 《 资治通鉴音注 》《 读史方舆纪要 》 从之。

Download Presentation

我的家乡 —— 无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我的家乡——无为

  2. 一、地名由来 • 关于无为地名的来历,通常有两种说法。 •   其一以《太平寰宇记》为代表: 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即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因号无为。无为城临濡须水上壖也。认为曹操与孙权在濡须(无为古地名,即今裕溪)一带交战,曹操因不能成功而感叹,因此得名。《资治通鉴音注》《读史方舆纪要》从之。 •   另一说以《燕翼诒谋录》为代表: 太宗皇帝以海内混一,四方无虞,乃于江南置太平军,江北置无为军,取太平无为之义。太平后改为州。取无为而治之意命名。《元史·地理志》《方舆胜览》《嘉庆无为州志》、《无为县志》从之。

  3. 二、礼仪习俗 • 1、婚嫁生养:民国初年,民间嫁娶有以下几种方式: • 包办婚姻:子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凭媒正娶,以定终身。 • 买卖婚姻:把妇女当作商品,可以买卖。父母可以卖自已的女儿给有钱的人做妾,丈夫可以卖自已的妻子给别人作配偶,公婆可以卖守寡媳妇给他人做妻室。 • 换亲: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娶亲,经过双方协商,各以同辈姐妹易嫁。 • 招亲;男方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娶妻难,女方父母膝下无子,招其继承女家香火,繁衍后代。其子女可随母姓,或用父母双姓,名曰“双联香火”。 • 抢亲:男方由于贫穷、丑陋、年龄过大等原因,难娶妻室,采取抢亲的方式强迫成婚。

  4. 2、丧葬祭祀:富裕人家,老人一死,将尸体抹洗干净,穿老衣(新制的)5领3腰(5件上衣、3件下衣,贫者则用假衣领、假裤腰代之),戴小帽,穿薄鞋,抬入早已备好的木棺材。等亲属和晚辈到齐,向遗体凝视默哀后封棺。棺头上置米饭1碗、熟鸡蛋2个。举家戴孝,哭祭灵前,焚纸钱、锡箔元宝之类,请道士于棺前摇铃念经超度,或3、或5、或7天后出殡。棺盖上骑着一嫡系晚辈男孩,并放1只公鸡,8人抬着。死者的嫡系子孙扶于棺侧,长子或长孙端灵牌或遗像于棺前,送葬者哭于棺后。宜安葬日,即入土;若不宜,暂厝,待择墓地,出殡第3天,亲属再去坟头祭祀,称“上饭”。死后第7天为“头七”,用纸扎成房屋,供奉堂前。每日3祭。直到“六七”除灵,即把纸屋送到野外焚化。尔后,子媳除去孝服,改穿白鞋。头年白、2年蓝、3年灰,3年孝满。头年春节春联用蓝纸书写,第2年用黄纸书写。第2年立秋前后,死者亲属用纸叠衣服、被单、鞋袜,装入纸箱内,用锡箔叠成元宝放进黄桶内,贴上道士盖印的封条,连同疏文一并送到野外焚化,称为“烧疏”。每年清明、冬至,子孙到坟前祭奠、培土。而贫者只能用口薄板棺材,不管宜不宜,入土了事。2、丧葬祭祀:富裕人家,老人一死,将尸体抹洗干净,穿老衣(新制的)5领3腰(5件上衣、3件下衣,贫者则用假衣领、假裤腰代之),戴小帽,穿薄鞋,抬入早已备好的木棺材。等亲属和晚辈到齐,向遗体凝视默哀后封棺。棺头上置米饭1碗、熟鸡蛋2个。举家戴孝,哭祭灵前,焚纸钱、锡箔元宝之类,请道士于棺前摇铃念经超度,或3、或5、或7天后出殡。棺盖上骑着一嫡系晚辈男孩,并放1只公鸡,8人抬着。死者的嫡系子孙扶于棺侧,长子或长孙端灵牌或遗像于棺前,送葬者哭于棺后。宜安葬日,即入土;若不宜,暂厝,待择墓地,出殡第3天,亲属再去坟头祭祀,称“上饭”。死后第7天为“头七”,用纸扎成房屋,供奉堂前。每日3祭。直到“六七”除灵,即把纸屋送到野外焚化。尔后,子媳除去孝服,改穿白鞋。头年白、2年蓝、3年灰,3年孝满。头年春节春联用蓝纸书写,第2年用黄纸书写。第2年立秋前后,死者亲属用纸叠衣服、被单、鞋袜,装入纸箱内,用锡箔叠成元宝放进黄桶内,贴上道士盖印的封条,连同疏文一并送到野外焚化,称为“烧疏”。每年清明、冬至,子孙到坟前祭奠、培土。而贫者只能用口薄板棺材,不管宜不宜,入土了事。

  5. 三、传统风俗 • 送灶:有一则歇后语“灶神爷的横批——一家之主”,出处是灶像旁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灶神谓之“九天东厨司命灶君”,又称为“灶王爷”。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举行祭灶。巢湖民间一般吃送灶粑粑,据说是用粑粑将灶神爷嘴塞住了,灶神爷上天就不会“实话实说”了。晚饭后在锅台上摆上香烛,焚烧灶疏,家主跪灶前祝祷,并用双手捧清水泼于门外,念祷词:“一碗清水一阵烟,送您老人家上西天,好事请多奏,恶事切莫言。三十晚上接您回来,初一向您拜早年”。

  6.  抱椿树:庐江一带有年三十晚上安排小孩抱椿树习俗。椿树是树王,据说是朱元璋所封。当年朱元璋打江山,穷途末路,在庐北一带遇到一片桑树,靠吃桑葚活了下来,登基后封桑树林为王,大臣前来庐江,张冠李戴把椿树封为树王,所以椿树便茁壮成长。小孩一边抱椿树,一边念口诀:“椿树老子楝树娘,你长高我长长,你长高好盖房,我长长当新郎”。 抱椿树:庐江一带有年三十晚上安排小孩抱椿树习俗。椿树是树王,据说是朱元璋所封。当年朱元璋打江山,穷途末路,在庐北一带遇到一片桑树,靠吃桑葚活了下来,登基后封桑树林为王,大臣前来庐江,张冠李戴把椿树封为树王,所以椿树便茁壮成长。小孩一边抱椿树,一边念口诀:“椿树老子楝树娘,你长高我长长,你长高好盖房,我长长当新郎”。

  7. 无为剔墨纱灯 •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