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883 Views
課程結合服務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 助理教授 徐明. 服務學習基本概念. 壹、服務學習是什麼 ?. 服務學習 是一門哲學 互賴互助 關懷道德 個人 / 社區増能 從慈善到正義. 互惠 的價值表達. 服務學習是一種 經驗教學法 ( 經驗學習循環 ) What So what Now what. 服務學習 是一種方案 ( 計畫 課程 )
E N D
課程結合服務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 助理教授 徐明
壹、服務學習是什麼? • 服務學習是一門哲學 互賴互助 關懷道德 個人/社區増能 從慈善到正義 互惠的價值表達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學法(經驗學習循環) What So what Now what
服務學習是一種方案(計畫\課程) 「透過有意設計的學習目標、結構化反思,達成滿足個人與社會需求目標」
貳、服務學習定義 『ㄧ種經驗教育模式,透過有計劃安排的社會服務活動與結構化反思過程,以完成被服務者的需求目標,同時促進服務者的學習發展。反思(reflection)與互惠(reciprocity)為其中心要素。 』(Jacoby,1996)
叁、服務學習的不同 1.Service-LEARNING 以學習目標為主,服務成果不重要 2.SERVICE-LEARNING 以服務成果為主,學習目標不重要 3.service-learning 服務與學習目標沒有關聯 4.SERVICE-LEARNING服務與學習目標並重,讓服務者與 被服務者的期望和目標都能達成 (資料來源:Sigmon,1996)
肆、服務學習特質(成功方案要素) • 「協同合作」 (Collaboration) 結合服務機構以平等的夥伴關係提供具適當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的學習成長。 • 「多元差異」 (Reciprocity) 使學生有機會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對象共事、互動。 • 「互惠」 (Diversity) 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雙方是互惠的,彼此互相教導學習。 • 以學習為基礎 (Learning-Based) 經驗學習透過反思引導產生學習 • 社會正義為焦點 (Social Justice Focus) 從傳統慈善觀點走向社會改變、社會正義追求
伍、服務-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應用 一、經驗學習觀點 • 杜威指出經驗增強對所得知識的了解,而了解導致有效的行動,對某種知識的了解是一種能力,可協助學生辨識一個相關的新情境,並應用於此情境。 • 經驗是反思的主體,反思是為了賦予經驗意義,並學習、發展新的了解和評價,及重新再實作的方法。 • Kolb「經驗學習循環概念」包含4個持續循環重複的步驟:具體經驗(experiencing)、從經驗中反思(sharing & interpreting)、概念的統整與抽象化(generalizing)和主動的實驗(applying)。
經驗學習觀點應用 • 設計具体、有意義經驗進行體驗 • 透過對具體經驗的行動與反思產生學習 • 依據不同學習型態安排服務工作與反思方式 *對人及社會情境有興趣、情緒豐富的特質適合服務老 人、幼兒、人文科學工作,反思適合討論、發表方式 *對技術任務有興趣,喜歡推理分析的特質適合社區改 造、環保工程類的服務,反思適合專書閱讀或報告
二、認知-結構發展觀點 • 二元化:相信知識絕對,相信權威(兩分法) • 多元化:所有觀點都可接受,但開始質疑權威,學習獨立思考 • 相對化:在ㄧ定脈絡中比較、分析、統整,選出最好意見,知識重要性取決於證據與支持論點
E「我遇過非常極端的學生,當場給我難堪,尖銳的在課堂上質問我:狗咬人你要負責嗎?他讓我想到有些學生很有正義感,但他們從來沒有挺身而出…為什麼只講不做?我做了很多事,改變了很多情況,你不能,又不做,又無理要求學校淨空,動不動就去告學校,去教育部檢舉,這些同學很可惜,以後都是高知識份子,還有法律系同學不喜歡狗的,拿法律來壓人…真的很挫折」E「我遇過非常極端的學生,當場給我難堪,尖銳的在課堂上質問我:狗咬人你要負責嗎?他讓我想到有些學生很有正義感,但他們從來沒有挺身而出…為什麼只講不做?我做了很多事,改變了很多情況,你不能,又不做,又無理要求學校淨空,動不動就去告學校,去教育部檢舉,這些同學很可惜,以後都是高知識份子,還有法律系同學不喜歡狗的,拿法律來壓人…真的很挫折」
認知理論啟示與應用 針對學生認知發展本質與進步空間安排服務相關事項 *二元化:提供機構選擇不宜超過2個、與好友一組、工作目標說明具體、反思結構具體詳細 *多元化:可提供3-4個機構選擇、安排不很熟悉同學一組、反思提供大方向架構 *相對化:可自主選擇機構、不需同伴、反思可彈性創意
三、道德認知發展觀點 • 前成規期- 1.避罰與服從導向 2.工具互惠導向 • 成規期- 1.人際和諧關係導向 2.法律秩序導向 • 後成規期- 1.社會契約導向 2.普遍倫理原則
道德判斷與道德兩難(Kohlberg) 道德判斷常以人類所重視的「價值」作為基礎。道德兩難困境的發生,在於當人處於某些特殊情境,不論採取那一種行動都會違反某一道德原則或要求,因此「道德衝突」往往來自「價值衝突」。 對價值優劣的確定或不確定,決定我們在面對道德衝突作取捨的難易度,價值輕重的衡量也決定我們行為該依據什麼「道德原則」。 *道德衝突的解決越能考慮越多人的需求,越少的傷害,能越公正、普遍,價值越高。 *舉例:淡大偽造收據;東大中斷原住民服務
E「我今天作一個決定會影響很多方面,包括我自己、同學對我的看法、學校的滿意程度,我要顧到同學的感受,盡量做到讓同學都能了解,難就難在這裡,如果組織立場偏掉就變成愛心社,愛心當然是好事,但要如何在愛心的同時顧到其他同學的感受、環境的穩定…等,不要因為單純的愛心,反而害了其他的狗….」E「我今天作一個決定會影響很多方面,包括我自己、同學對我的看法、學校的滿意程度,我要顧到同學的感受,盡量做到讓同學都能了解,難就難在這裡,如果組織立場偏掉就變成愛心社,愛心當然是好事,但要如何在愛心的同時顧到其他同學的感受、環境的穩定…等,不要因為單純的愛心,反而害了其他的狗….」
依據學生不同認知層次安排服務工作與反思方式依據學生不同認知層次安排服務工作與反思方式 • 依據學生不同性別、文化背景安排服務工作與反思方式 • 選擇機構及反思時鼓勵與提供學生高一層次認知挑戰,以促進其思考層次及觀點的擴展與轉變
四、社會認同發展觀點 • 社會認同發展指個人因社會環境影響,而建構出來的特質認同,如種族、族群、性別、性取向、身心障礙、社經階層、能力、地區、年齡、宗教等 • 社會認同是歸屬與安全感的來源(tribe),但也會成為畫地自限的圈套(trap),更是人際間刻板印象的來源
提供並鼓勵學生服務不同社會背景的對象,擴展其接觸不同面向的機會,並依據「文化間敏感度發展」模式,透過反思培養其同理心,怯除刻板印象,學習尊重多元差異 • 透過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之間的互惠特質增能少數族群 • 稟持社會正義的追求,讓主流族群感恩惜福並反思主流帶來的特權與壓迫 舉例:解構刻板印象-新住民幼兒遲緩;外籍新娘為錢;街友好吃懶做
文化間敏感度發展模式(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Bennett & Bennett,2004)
L「剛去看那裡的孩子會覺得怎麼會這樣,覺得他們不正常,真正接觸後覺得他們都很可愛,和一般小孩一樣,只是需要較多愛心照顧,他們一樣可以快樂學習」L「剛去看那裡的孩子會覺得怎麼會這樣,覺得他們不正常,真正接觸後覺得他們都很可愛,和一般小孩一樣,只是需要較多愛心照顧,他們一樣可以快樂學習」 • E「XX機構環境讓我覺得很溫馨,跟我想像中不太一樣,場地很寬蠻適合孩子在這裡成長..」 • F「那裡老師很優秀,一開始看她們那麼年輕有點..其實她們經驗很豐富,像我的督導老師她還在XX大學讀書,可是實際經驗豐富,處理任何問題都得心應手…」
五、心裡社會發展觀點 • Chickering指出大學生入學後,心理社會方面主要有七個向度依序螺旋的發展任務: 1.能力感的發展 2.情緒管理的發展 3.從自主走向互賴的發展 4.建立自我認定 5.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 6.目標的發展 7.誠正的發展
服務學習的機構選擇、服務工作安排與反思帶領要依據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發展任務需求來安排服務學習的機構選擇、服務工作安排與反思帶領要依據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發展任務需求來安排 • 服務及反思要能促進學生七向度能力的發展 • 服務機構選擇若能與主修領域結合,當更能提供自我興趣探索、生涯輔導、理論實習的機會,有利未來生涯發展
柒、服務-學習教育功能 一、青年角色的轉變: • 資源使用者---資源提供者 • 被動觀察者---主動學習者 • 服務消費者---服務製造者 • 無助者----- 社會改變中的領導者
二、服務-學習在高等教育的功能(方案目標) • 服務-學習能帶給學生更高品質的學習 • 服務-學習能提供學生實踐參與社會事務機會,而有助於未來全球化公民的準備 • 服務-學習能為學生未來生涯作更好的準備 • 服務-學習可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 服務-學習有助於學校及社區關係的發展
三、服務-學習個人、學校、社區成果獲益 *學生:人際發展、課業學習、課堂知識的實際應用、批判思 考和問題解決、觀點轉移、主動有效的公民 *學校:學生對學校的向心力、學生間的親密關係、師生間的 互動、校園民主氣氛 *社區:增進學生與社區的連結、建立與社區成員的夥伴關 係、協助社區問題解決、增進社區自助能力、為社區 培育持續參與之公民 *國際:培養青年具國際觀、啟發多元文化的敏覺力、擴展海 外學習經驗廣度、重塑人生方向與價值觀、增能國際 志工組織、提升愛國榮譽感(國教大泰北志工服務)
服務-學習 方案(課程)實務篇
壹、成功服務學習方案內涵要素 • 服務機構品質 • 社區聲音(需求) • 明確互惠的學習目標 • 有意義的服務工作 • 定向訓練 • 結構化反思 • 有效評估與評量 **以上皆決定於夥伴關係
叁、課程計畫撰寫 一、教學目標 *學生:人際發展、課業學習、課堂知識的實際應用、批判思 考和問題解決、觀點轉移、主動有效的公民 *學校:學生對學校的向心力、學生間的親密關係、師生間的 互動、校園民主氣氛 *社區:增進學生與社區的連結、建立與社區成員的夥伴關 係、協助社區問題解決、增進社區自助能力、為社區 培育持續參與之公民 *國際:培養青年具國際觀、啟發多元文化的敏覺力、擴展海 外學習經驗廣度、重塑人生方向與價值觀、增能國際 志工組織、提升愛國榮譽感(國教大泰北志工服務)
二、合作機構:學校與機構地位平等、雙方需求都重要,一起規劃目標,共同督導(協同合作夥伴關係)二、合作機構:學校與機構地位平等、雙方需求都重要,一起規劃目標,共同督導(協同合作夥伴關係) • 機構夥伴關係 • 平等互惠合約 • 分擔定向訓練 • 分配有意義工作 • 提供適度挑戰(難度、多元、責任) • 適時支持 • 協同督導 • 分擔反思 • 成果慶賀
2-1夥伴關係發展原則 • 考量彼此組織歷史、定位、文化、使命、期待 • 課程專業特色與社區資源、特色、需求適配 • 學校非全面性參與,改變影響社區效果有限 • 建立社區協同合作關係需賴學校整合關係及運用創意策略 • 較小規模機構需運用策略聯盟模式整合 • 合作熱誠需以不斷更新方式(策略)加溫
2-2夥伴關係類型 • 一次性服務學習:開始與社區接觸 • 短期定點服務學習:至少一學期的機構合作,以發展計畫 • 持續定點服務學習: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 核心夥伴關係:發展常期互賴關係 • 轉化型夥伴關係:形成組織結盟,社群形式,從事公民行動,落實社會正義
2-3夥伴關係面向 • 校內各單位、學生、行政人員 • 與社區機構(政府/民間) • 與其他大學 • 與中、小學 • 與企業團體 • 與國際機構
2-4:範例一 • 街友預防網方案 • 美國普渡大學工程系師生及教職員結合社區街友社福機構及相關企業顧問建立Greater Lafayette 地區街友資料庫(個案管理系統),使該區每個機構對街友作有效個案管理,確保個別及整體街友服務品質,機構工作效率提升及落實社會正義(已投入5年) 。
範例二: • 愛滋病友服務方案 • Ohio州立大學服務學習課程老師調查了解社區愛滋社福機構急需人力經費協助,提供受過訓練130位大學生及研究生,每週至少3小時投入方案(4年),服務工作烹煮運送飯食及募款(主要經費來源),隨後其他大學及相關社區機構紛紛加入,方案日益壯大,學生、社區、機構(服務對象)三方獲益良多
範例三: • 弱勢社區服務方案 • 加州州立大學關切社區(EI Dorado)青少年幫派犯罪問題,與社區機構合作,發動300位學生及70位教職員,透過方案整合資源,提供全面服務:戲劇系提供暴力預防、多元文化、藥物濫用等戲劇演出及工作坊;健康及護理課程提供社區營養保健、幼兒疾病等資訊;其他科系開設各類社區居民所需之課程。
國內服務學習創意範例 • 南部一所醫院(榮總),組織精神病友,服務附近社區獨居老人,送飯及整理家務,雙贏 • 台灣一所監獄組織輕刑犯人為社區國小打掃校園 • 淡水劉家村提供社區老人免費午餐,老人越聚越多,彼此互相關懷,漸漸越來越早,越來越多,安排編織、作糕餅、養身操、爬山
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 中興大學教授董時叡,敎授農業推廣和行銷課程,10多年來關心有機農業,故組織有機小農成立市集,也讓學生有機會投入協助農民的行列,市集中結合荒野協會、大地旅人與台灣百合工作室等,宣導永續農業、生態環保理念,每週六固定市集已經成為台中市民假日重要去處(強調農與學同樣重要,市集不只是交易場所,也是教育與學習平台,關心土地,支持在地小農)
現階段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範例:清雲科大)現階段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範例:清雲科大) • 校內各處室-圖書館(網路資源組織與檢索vs辦理網路資源研習進行網路使用指導等) • 政府機關-中壢稅捐稽徵所(記帳士證照vs協助民眾報稅)、勞委會職訓局職業訓練中心(媒體行銷vs提供失業民眾訓練就業資訊與資源) • 民間企業-大潤發(生產與作業管理vs大潤發收銀員觀察分析) 、華歌爾公司(人因工程vs工廠環境流程安全診斷) • 高中職策略聯盟學校-程式設計概論vs以專題指導方式建立正確程式設計觀念與認知 • 其他-空間資訊實務專題vs協助製作三峽五寮里土石流災害模擬及疏散路線動畫影片
三、方案實施步驟 • 準備(preparation) • 服務(service) • 反思(reflection) • 慶賀(celebration) *準備-學習-服務-反思-慶賀(持續反覆進行)
3-1準備階段工作內容要點 • 了解社區需求、結合課程所學 • 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雙方需求、工作項目) • 介紹服務機構(定向訓練-學校與機構皆需實施)) • 媒合學生與機構/服務工作(組成服務團隊) • 服務前訓練 (*清雲科大計畫案例)
機構伙伴督導與支持 • 「到機構帶領那些孩子做律動活動,起初有些挫折與難過..他們不像一般同年齡幼兒那樣熱情、那樣有反應、那樣勇敢表現,我們必須要很有耐心的安撫、帶動,嘗試走進他們的世界,這過程我和機構老師聊很多,機構老師們耐心對我說明,督導老師說的我在課堂上學過,從課堂我知道自閉症孩子和他人互動有困難、自閉症孩子需要規律有秩序的生活、自閉症孩子有固著行為、自閉症孩子有語言溝通障礙…這次活動我努力學習與自閉症孩子互動,漸漸的我與他們的關係越來越好,機構督導老師說那是因為我對孩子的耐心與關懷,我聽了很開心…」
3-2服務階段工作內容要點 • 服務對象多元(媒合學生特質/經驗) • 服務工作性質(與課程所學結合) • 服務參與及方式(個別/小組、直接/間接、時間/時段等的彈性多元選擇) • 服務時間之安排 • 服務過程中反思活動設計與進行(交叉進行)
3-3反思階段 反思定義為「在特定課程內容與學習目標中,個人有目的及有系統的探索經驗,及個人與他人如何與經驗連結」。 *「服務-學習」教育核心價值在於將「反思」與「行動」形成交集,唯有兩者交集才能帶來個人、社會、世界真正的改變 - 改變明天 * 反思有如課堂所學與社區經驗間的橋樑,透過這座橋學生不斷來回的整合新舊知識與經驗,越多反思,越多學習和領悟,越多新的了解與應用,越能影響未來的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