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高一地理教学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高一地理教学. 淄博三中 孙祥后. 一、题目原型【 2013 全国高考文综卷二地理】 36 .( 22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 5 所示区城中, 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 河流发派于黄土高原地区。. 图 5. ( 1 )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 分 ) ( 2 )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8 分 ).

cy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高一地理教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高一地理教学 淄博三中 孙祥后

  2. 一、题目原型【2013全国高考文综卷二地理】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派于黄土高原地区。

  3. 图5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4.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5. 二、试题分析 内蒙古地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 北京较远沙源地 黄土高原 1、命题背景——影响北京沙尘暴的沙源地。 沙源地的分类:可分为远近两种类型。

  6. 距离北京最近沙源地 北京风沙来源比例

  7. 2.设问解析第(1)题,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设问解析第(1)题,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材料中出现了“沙丘群”以及形成条件,而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提到的是沙丘、沙漠,有的材料或高考试题中还提到了沙地。这几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8. 沙丘: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沙丘: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 试题中出现的沙丘群,应当与景观图中的沙丘是一种类型

  9. 沙地和沙漠的区别

  10. 3.答案解析 材料中介绍“沙丘群的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那么设问中的“沙源”可以从外力作用方面考虑。①由文字材料获取信息,该地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河流含沙量大。河流在M地附近的流速减缓,造成泥沙在河边和河床沉积。

  11. ②由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地位于北京的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②由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地位于北京的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 ③由地形图可以判断H地的东北和西南有小面积的高原分布,造成H地形成风口,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该区域靠近我国北方沙源地,春季强劲的西北风引发沙尘天气,风沙在此地的出风口处发生风力沉积。

  12. 图还原 H县 M处

  13. 评分标准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2分) 风沙在此沉积。(1分)

  14. 第(2)题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第(2)题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①提取图像信息,H县城处在40ºN,116ºE附近,靠近蒙古高气压区,为东亚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而且风力强盛。

  15. 图5 ②等高线信息和文字信息显示H处东北、西南两侧为山地高原,H县城处在河谷地区,且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对风的阻挡作用小,“狭管效应”显著,且该地峡谷较窄,形成风口,加大风力。

  16. M地的“狭管效应” M地 “狭管效应”是指: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急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是,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

  17. 评分标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18. 第(3)题:该题为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学生答题时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答案,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和发挥空间,这种答案的宽泛性对于中学地理的教学走向“注重地理素养培养”能起很好的导向作用。第(3)题:该题为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学生答题时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答案,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和发挥空间,这种答案的宽泛性对于中学地理的教学走向“注重地理素养培养”能起很好的导向作用。

  19. (1)若选择观点A,M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考虑。此沙源(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另外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此区域的地理位置,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还有风力的影响,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②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1)若选择观点A,M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考虑。此沙源(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另外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此区域的地理位置,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还有风力的影响,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②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20. (2)若选择观点B,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从气候(位于半湿润区,降水丰富)、地形(位于山区,水库的存在阻止了沙丘的扩展))、植被(三北防护林)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人类注重河流沿岸及山区的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2)若选择观点B,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从气候(位于半湿润区,降水丰富)、地形(位于山区,水库的存在阻止了沙丘的扩展))、植被(三北防护林)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人类注重河流沿岸及山区的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

  21. 评分标准 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22.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23. 三.试题特点 该题考查了《课程标准》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要素”、“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题主要以文字和区域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命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立意。试题难度:(1)中等,(2)容易,(3)难。

  24. 四.对高一地理教学的启示 1.突出课改精神,强调能力培养 地理试题越来越重视综合性思维的考查,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要素考查减少。二是提供综合性信息,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不再强调信息的唯一有用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一的地理教学中,首先要适当的拓展学习资源,加强学生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课本中的“问题研究”、“活动”等内容的教学,以此推动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优秀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25. 2.突出空间定位,提高读图能力 高一的地理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能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牢记重要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加强地图知识积累,注意局部地图与全局的关系。 高一新生刚开始接触高中地理,对图表的解读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图像教学,增强学生图表信息的提取和整合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步骤,基本的原理图、过程图的绘制,提高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本题插图中出现的“示坡线”,在我市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现在是一个淡化了的内容,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基本都涉及不到。但是,其他省区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了,这给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绝对能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本题插图中出现的“示坡线”,在我市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现在是一个淡化了的内容,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基本都涉及不到。但是,其他省区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了,这给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绝对能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27. 3.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主干知识 构建地理知识的联系线索,掌握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内在联系,并熟悉表述的技巧。高一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不断构建知识联系的线索,多联系、多迁移、多思考、多应用,胜过单纯地机械重复多少遍。在构建知识联系线索的同时,一定要把基本概念弄清楚,在使用中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8. 4.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保持适当的教学速度。要留给学生思考和笔记的时间;讲解题时与学生同翻书翻图,与学生同步注记;提前做计划,讲授内容提前备课。 第二、强调地理的“三讲三不讲”-----讲知识结构、讲思路、讲规范;不讲怪题偏题、不讲太远的知识背景、不讲书上直接有答案的题。

  29.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们地理学科的传道者,行万里路远胜过读万卷书。临近国庆节小长假,请各位老师多踏足秀丽河山,愉悦心情,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喜欢地理,热爱地理! 最后祝各位老师国庆快乐!

  30.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