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43 Views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高一地理教学. 淄博三中 孙祥后. 一、题目原型【 2013 全国高考文综卷二地理】 36 .( 22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 5 所示区城中, 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 河流发派于黄土高原地区。. 图 5. ( 1 )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 分 ) ( 2 )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8 分 ).
E N D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高一地理教学 淄博三中 孙祥后
一、题目原型【2013全国高考文综卷二地理】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派于黄土高原地区。
图5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二、试题分析 内蒙古地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 北京较远沙源地 黄土高原 1、命题背景——影响北京沙尘暴的沙源地。 沙源地的分类:可分为远近两种类型。
距离北京最近沙源地 北京风沙来源比例
2.设问解析第(1)题,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设问解析第(1)题,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材料中出现了“沙丘群”以及形成条件,而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提到的是沙丘、沙漠,有的材料或高考试题中还提到了沙地。这几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沙丘: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沙丘: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 试题中出现的沙丘群,应当与景观图中的沙丘是一种类型
3.答案解析 材料中介绍“沙丘群的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那么设问中的“沙源”可以从外力作用方面考虑。①由文字材料获取信息,该地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河流含沙量大。河流在M地附近的流速减缓,造成泥沙在河边和河床沉积。
②由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地位于北京的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②由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地位于北京的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 ③由地形图可以判断H地的东北和西南有小面积的高原分布,造成H地形成风口,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该区域靠近我国北方沙源地,春季强劲的西北风引发沙尘天气,风沙在此地的出风口处发生风力沉积。
地 图还原 H县 M处
评分标准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2分) 风沙在此沉积。(1分)
第(2)题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第(2)题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①提取图像信息,H县城处在40ºN,116ºE附近,靠近蒙古高气压区,为东亚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而且风力强盛。
图5 ②等高线信息和文字信息显示H处东北、西南两侧为山地高原,H县城处在河谷地区,且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对风的阻挡作用小,“狭管效应”显著,且该地峡谷较窄,形成风口,加大风力。
M地的“狭管效应” M地 “狭管效应”是指: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急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是,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
评分标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第(3)题:该题为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学生答题时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答案,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和发挥空间,这种答案的宽泛性对于中学地理的教学走向“注重地理素养培养”能起很好的导向作用。第(3)题:该题为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学生答题时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答案,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和发挥空间,这种答案的宽泛性对于中学地理的教学走向“注重地理素养培养”能起很好的导向作用。
(1)若选择观点A,M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考虑。此沙源(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另外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此区域的地理位置,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还有风力的影响,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②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1)若选择观点A,M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考虑。此沙源(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另外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此区域的地理位置,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还有风力的影响,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②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2)若选择观点B,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从气候(位于半湿润区,降水丰富)、地形(位于山区,水库的存在阻止了沙丘的扩展))、植被(三北防护林)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人类注重河流沿岸及山区的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2)若选择观点B,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从气候(位于半湿润区,降水丰富)、地形(位于山区,水库的存在阻止了沙丘的扩展))、植被(三北防护林)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人类注重河流沿岸及山区的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
评分标准 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三.试题特点 该题考查了《课程标准》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要素”、“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题主要以文字和区域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命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立意。试题难度:(1)中等,(2)容易,(3)难。
四.对高一地理教学的启示 1.突出课改精神,强调能力培养 地理试题越来越重视综合性思维的考查,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要素考查减少。二是提供综合性信息,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不再强调信息的唯一有用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一的地理教学中,首先要适当的拓展学习资源,加强学生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课本中的“问题研究”、“活动”等内容的教学,以此推动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优秀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2.突出空间定位,提高读图能力 高一的地理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能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牢记重要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加强地图知识积累,注意局部地图与全局的关系。 高一新生刚开始接触高中地理,对图表的解读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图像教学,增强学生图表信息的提取和整合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步骤,基本的原理图、过程图的绘制,提高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插图中出现的“示坡线”,在我市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现在是一个淡化了的内容,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基本都涉及不到。但是,其他省区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了,这给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绝对能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本题插图中出现的“示坡线”,在我市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现在是一个淡化了的内容,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基本都涉及不到。但是,其他省区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了,这给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绝对能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3.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主干知识 构建地理知识的联系线索,掌握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内在联系,并熟悉表述的技巧。高一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不断构建知识联系的线索,多联系、多迁移、多思考、多应用,胜过单纯地机械重复多少遍。在构建知识联系线索的同时,一定要把基本概念弄清楚,在使用中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保持适当的教学速度。要留给学生思考和笔记的时间;讲解题时与学生同翻书翻图,与学生同步注记;提前做计划,讲授内容提前备课。 第二、强调地理的“三讲三不讲”-----讲知识结构、讲思路、讲规范;不讲怪题偏题、不讲太远的知识背景、不讲书上直接有答案的题。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们地理学科的传道者,行万里路远胜过读万卷书。临近国庆节小长假,请各位老师多踏足秀丽河山,愉悦心情,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喜欢地理,热爱地理! 最后祝各位老师国庆快乐!